言情文学 www.yqwx.net,曾国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那人压低声音问。
"你如何知我要杀马制台,我是要杀洋人。"张文祥面不改色地说。当时人们都恨洋人,尤其恨传教的洋人。敢杀洋人的人被视为英雄。
"真人面前不要说假话。"那人冷笑一声,"若杀洋人,洋人一直站在那里,为何说'晚了'?"张文祥想起自己是说了这两个字,不做声了。
"大哥,我和你一样的心思,要干掉他!"那人将酒杯往桌上一磕。
"你叫什么名字?"张文祥十分惊疑。"干什么的,你为何要干掉他?"那人提壶给张文祥斟上酒,也将自己的杯子倒满:"大哥,干了这杯,我告诉你。"两个酒杯相碰,各人一饮而尽。
"我姓乔,排行老三,你就叫我乔三吧!"乔三靠在墙壁上,款款地说,"刚才送马新贻出来的那个法国主教郎怀仁,他跟马新贻的关系非同一般。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往事吗?" 张文祥摇摇头。
"咸丰四年,马新贻奉命带兵到上海打小刀会,战争中受了伤,被送到法国人办的董家渡医院,郎怀仁当时是这家医院的院长,马新贻伤好后,在郎怀仁的引诱下受洗礼入了天主教。从那以后,法国人就时常在咸丰爷面前,以后又在两宫太后面前竭力吹捧马新贻,说他精明能干,是中国官员中罕见的人才。就这样,马新贻步步高升,以一庸才居然接替曾中堂坐镇两江,朝廷中以醇王为首的亲贵大臣甚为不满,怎奈马新贻深得太后和恭王的信任,奈何他不得。马新贻感激洋人的帮忙,遂一心投靠洋人。去年安庆发生教案,法国公使罗淑亚跑到江宁,提出赔偿损失、在城内划地为教会建堂、惩办激于义愤而砸教堂的百姓,马新贻一一照办,还出告示威胁百姓,魁将军、梅藩台都颇不以为然。前些日子天津百姓放火烧教堂、诛洋人,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马新贻这个卖国贼居然上书太后,要求严惩义民,向洋人赔礼道歉。他的这副奴才嘴脸,使醇王、魁将军、梅藩台等恨得咬牙,醇王给魁将军的信上说,必欲杀马而后快。""你到底是什么人?"张文祥听了半天,仍未见此人暴露身份,不耐烦了。"你是京师醇王派来的人?" 乔三摇摇头。
"你是魁将军派的人?"
乔三又摇摇头。
"那你是梅藩台的人?"
乔三摇摇头,笑着说:"大哥不必问我是什么人,告诉你,我和你一样,也要杀马就行了。""你弄错了,我不杀马。"张文祥见他不露身份,心中甚是怀疑,冷冷地说。
"哈哈哈!"那人大笑起来,说,"大哥,你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吗?" "你说什么?"张文祥大惊。
"大哥,两个月来,你天天在总督衙门四周转来转去,你瞒得过别人,还能瞒得过我吗?你如果真的要杀马,我会帮助你,而且我也会感谢你。""好吧,我对你实说吧,我是要杀马,为朋友报仇,并在佛祖面前许了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你如何帮助,又如何感谢?"张文祥瞪起眼睛望着乔三,那眼神是冷漠而怀疑的。
"大哥,我告诉你,七月二十五日那天,马新贻会在校场检阅武职月课。""真的?"张文祥大喜。"这是个好机会。""校场上武弁数百,刀枪如林,且围观的百姓都只能在栅栏外,你如何下手?"是的,校场重地,岂容刺客逞能?张文祥的心凉了。
"不过不要紧,大哥。"乔三见张文祥的脸阴下来,遂笑道,"校场箭道通督署后门,马新贻通常检阅完毕,步行由箭道入署,你可以在箭道上行事。""我如何能靠近箭道呢?"张文祥为难起来,"且马新贻在路上走,也不一定能保证腰刀飞中要害。""大哥,这正是小弟能帮忙之处。"乔三得意地说,"到时我会叫你顺着人群进入校场,到时我也会有法子叫马新贻停下来。""好,若这样,我可以面对面地扎死他!"张文祥狠狠地说。又问,"你拿什么来感谢我呢?""我送你三千两银子。"乔三扬起右手,伸手三个指头。
"一旦行刺,我即被抓,要三千两银子何用。"张文祥摇了摇头。
"大哥,你难道就没有父母妻儿?"一句话说得张文祥猛醒:是的,自己若是死了,妻儿怎么办?离家时,并没有留下几两银子,她们母子今后如何安身立命!
"行啦,麻烦你先将银子送给我的妻子,并顺便将我常用的两根绑带捎来。" "嫂子住在何处?"
"浙江东天目山法华寺。"
八天后,乔三回来了。他将两根黑丝带递给张文祥,并告诉他一件意外的事:申名标毒死了圆灯法师,当上了法华寺的住持,妻子要他回去杀申名标,为圆灯法师报仇。张文祥悲愤已极,恨不能立即宰掉狼心狗肺的申名标,但想到后天便是七月二十五日,这个绝好的机会不能错过;且已收下了乔三的银子,也不能失信,于是只好忍下。
"兄弟。"张文祥对乔三说,"圆灯法师是我的救命恩人,害死他的人,我是不会容忍的。我这次杀掉马新贻,料定不能脱身,我死之后,求你办一件事。" "什么事?"
"代我杀掉申名标。"
乔三犹豫了一下,说:"你放心吧,我会去办。""你如不办,我的鬼魂不会放过你的!"张文祥死劲瞪了乔三一眼。
************
"你讲的这些都是实话?"待张文祥讲完后,曾国藩的两道眉毛已拧得紧紧的了。
"我张文祥是条硬汉子,生平从来不说假话,信不信由你。"张文祥并不分辩。
"你说你曾在鲍超部下当过哨长,你知道我是谁吗?"曾国藩靠在椅背上,习惯地捋起长须。
"认识。第一次见到你,我就认出来了。你是曾大人,不过从前精神多了,完全不是现在这副衰老的样子。"张文祥答。他已抱定必死之心,不想讨好曾国藩,心里怎么想的,他就怎么说。
"以前魁将军、张漕台问你时,你为何不说呢?""我不愿意言及圆灯法师,免得法华寺的僧众受牵累。""那你为何又对我说呢?"曾国藩将双眼眯成一条缝,以极不信任的态度审问。
"因为我和你有约在先。"对曾国藩这种态度,张文祥甚是鄙夷。他轻蔑地说,"我谅你也不会说出去,更不敢上奏皇上。""为什么?"曾国藩充满恨意地问。
"因为我曾经是湘军的小头目,湘军小头目谋刺总督大人,你这个湘军统帅脸上有光吗?"曾国藩颓然了,他无力地挥挥手,示意张文祥离开这里。
张文祥的这个招供,曾国藩不听还罢了,听后弄得惶惑不安,甚至有点束手无策了。幕僚们汇报江宁城里的传闻时,他对一个现象很是怀疑:为什么关于这桩案子的说法如此多而离奇呢?街头巷尾议论之外,茶楼酒肆居然还编起了曲文演唱。张文祥的招供可以为解释此疑提供答案,即背后有强有力的人物与马有大仇,制造各种流言蜚语损坏他的名声,而且还要借此去掩盖张文祥刺马的真正意图。
这人物是谁呢?抓起乔三当然可以审讯清楚,但乔三往哪里去抓?这是一个极精明老练的家伙,他与张文祥的交往并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张文祥至今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乔者,假也。没有读过书的张文祥不懂,曾国藩一听便知道。张文祥被他骗了,但又未骗。教堂门口的制止是对的;提供情报是准确的;关键时刻栅栏挤倒,正好让张文祥混进校场,王成镇的乞贷,目的在于让马停步,这些也可能是他暗中安排的;三千两银子也的确送到了张妻的手里。乔三到底是个什么人呢?他也是一个要杀马的人,这点无可怀疑。他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呢?他在衙门外盯张文祥的梢,又在教堂门口观看马,又与张在小酒铺里喝酒,这一系列举动证明他身份不高。身份不高的人不可能在江宁掀起满城风雨。这样看来,乔三背后有人,他也是在为别人卖命。这个人出手很阔,势力很大,他是谁呢?是京师里的醇王?还是江宁城里的魁玉?他们恨他投靠洋人,欲杀之而泄愤?曾国藩知道醇郡王奕譞最恨洋人。这几年来,在民教冲突中,他是清议派的靠山,俨然成了百姓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者。他痛恨保护洋人洋教的马新贻,又无权罢黜,便不惜以重金通过魁玉派人刺杀马,这不是不可能的。但这是推测,并无依据,即使有依据,他曾国藩敢在奏章中触及到皇上的亲叔、西太后的妹婿吗?当年曾国藩血气方刚、手握重兵,尚且不敢与皇家较量,何况今日!
曾国藩转念又想,也可能整个招供,都是张文祥为自己脸上贴金而胡编乱造的。这个家伙很可能是一个既在捻军、长毛里混过,又在湘军里混过的无赖流氓、亡命之徒,他为自己的私仇,或为不可告人的目的受人指使,刺杀了马新贻,而马却是一个无辜的以身殉职的官员。曾国藩想起自己为官几十年,尤其是办湘军、为地方官以来,与他构成怨仇的人何止千百,其中也不乏拚却一死、与之同亡的大仇人。将心比心,能不可怜马新贻吗?更使曾国藩不安的是,这个可恨的张文祥,居然曾充当过湘军的哨长。这件事传扬出去,岂不给湘军脸上大大抹黑!湘军中有恶棍歹徒,有痞子盗寇,有杀人越货之辈,有奸淫掳掠之人,这都不要紧。这些人,当兵吃粮的军营里,何处没有?绿营里有的是,八旗兵里有的是。曾国藩不怕。但大清立国二百多年来,史无前例的谋刺总督案,是一个曾在湘军中当过哨长的人所为。这事传进太后、皇上之耳,播在万人之口,今后写在史册上,留在案卷里,却是一件给前湘军统帅大大丢脸的事情!天津教案已使他声名大减,再加上这么一下,他以后尚有多少功绩留给后人?这桩疑云四起、扑朔迷离的刺马大案,又一次将曾国藩推到身心俱瘁的苦难漩涡中。
********
一个半月后,刑部尚书郑敦谨姗姗来到江宁。这个奉旨查办马案的钦差大臣,从京师出发,居然走了四个月!从北京到江宁只有二千四百里驿程,也就是说,他每天只走二十里!下关码头接官厅里,郑敦谨一落座,便连连对曾国藩说:"卑职年老体弱,一路上水土不服,遭了三场大病,因而来迟了,尚望老中堂海谅。""大司寇辛苦了!现在身体复原了吗?"曾国藩见眼前这位高大健壮、气色好得很的同乡星使,公然在他面前扯着大谎,心里一阵好笑。其实,曾国藩不仅对他可以原谅,而且希望他不来更好。
"这两天略微好点了,但还是头昏眼花,浑身无力。"郑敦谨懒洋洋地说,完全是一副大病初愈的样子。
"进城后好好休息两天,要不要再唤个好医生号号脉?""多谢老中堂!卑职于医道略懂一点,医生不必叫了,我休息几天就行了。老中堂和魁将军、张漕台这几个月辛苦了。在路上我看到京报上登的老中堂的奏章,说刺客拒不招供,估计是个报仇的漏网发逆。老中堂分析得对极了。我看完全就是这回事。马榖山杀长毛何止千百,定然与他们结下了大仇。张文祥这个王八蛋舍掉自己的命,拖马榖山一道上黄泉。你们看呢?"郑敦谨转过脸,对前来迎接的魁玉、张之万、梅启照等人打了两下哈哈,"我看你们各位呀,今后都得小心点,当官的谁没有几个仇人呀!"说罢,自个儿哈哈大笑起来。
张之万说:"我于审案一事无经验,还要靠刑部大老爷您来定案。""哪里,哪里!"郑敦谨忙摆手。"老中堂二十多年前就当过刑部侍郎,这世上哪个人的花招,能瞒得过老中堂的法眼?这个案子要我定什么案,老中堂奏章中的分析就是定案。"郑敦谨的这几句话,说得曾国藩大为放心。这分明意味着,他不会再认真地审讯张文祥,他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且一路走了四个月,既不是生病,也大概不是因游山玩水而疏懒渎职,说不定这个精明的刑部尚书早已窥视了某些内幕。曾国藩又想起陛见时太后对此事的冷淡,莫非杀掉马新贻正是出自醇王的意思而得到了太后的默许?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太后秉政十年了,治国的大本领寥寥,整人的手腕却异常的高明阴毒,她是完全可以做得出蜜糖里下砒霜的事来的。
第二天一早,张之万便来告辞,如同跳出火坑似的匆匆离江宁回清江浦。自此以后,魁玉、梅启照等人也都不再过问此事了。郑敦谨传见一次张文祥,问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后,便到栖霞山去休养,一住半个月过去了,毫无返回江宁的意思。看来,他们都不想染指此事,最后如何结案,都指望着曾国藩一人拿出主意。曾国藩和赵烈文等人细细商量着,如何写一份能够使人相信的结案材料,既能够向太后、皇上作交代,又能顾及马新贻,也就是说顾及整个官场的体面,且不能丝毫牵涉到湘军,同时又可以自圆其说,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正在冥思苦想之际,却不料马案又出现了新的情况。
?"那人压低声音问。
"你如何知我要杀马制台,我是要杀洋人。"张文祥面不改色地说。当时人们都恨洋人,尤其恨传教的洋人。敢杀洋人的人被视为英雄。
"真人面前不要说假话。"那人冷笑一声,"若杀洋人,洋人一直站在那里,为何说'晚了'?"张文祥想起自己是说了这两个字,不做声了。
"大哥,我和你一样的心思,要干掉他!"那人将酒杯往桌上一磕。
"你叫什么名字?"张文祥十分惊疑。"干什么的,你为何要干掉他?"那人提壶给张文祥斟上酒,也将自己的杯子倒满:"大哥,干了这杯,我告诉你。"两个酒杯相碰,各人一饮而尽。
"我姓乔,排行老三,你就叫我乔三吧!"乔三靠在墙壁上,款款地说,"刚才送马新贻出来的那个法国主教郎怀仁,他跟马新贻的关系非同一般。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往事吗?" 张文祥摇摇头。
"咸丰四年,马新贻奉命带兵到上海打小刀会,战争中受了伤,被送到法国人办的董家渡医院,郎怀仁当时是这家医院的院长,马新贻伤好后,在郎怀仁的引诱下受洗礼入了天主教。从那以后,法国人就时常在咸丰爷面前,以后又在两宫太后面前竭力吹捧马新贻,说他精明能干,是中国官员中罕见的人才。就这样,马新贻步步高升,以一庸才居然接替曾中堂坐镇两江,朝廷中以醇王为首的亲贵大臣甚为不满,怎奈马新贻深得太后和恭王的信任,奈何他不得。马新贻感激洋人的帮忙,遂一心投靠洋人。去年安庆发生教案,法国公使罗淑亚跑到江宁,提出赔偿损失、在城内划地为教会建堂、惩办激于义愤而砸教堂的百姓,马新贻一一照办,还出告示威胁百姓,魁将军、梅藩台都颇不以为然。前些日子天津百姓放火烧教堂、诛洋人,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马新贻这个卖国贼居然上书太后,要求严惩义民,向洋人赔礼道歉。他的这副奴才嘴脸,使醇王、魁将军、梅藩台等恨得咬牙,醇王给魁将军的信上说,必欲杀马而后快。""你到底是什么人?"张文祥听了半天,仍未见此人暴露身份,不耐烦了。"你是京师醇王派来的人?" 乔三摇摇头。
"你是魁将军派的人?"
乔三又摇摇头。
"那你是梅藩台的人?"
乔三摇摇头,笑着说:"大哥不必问我是什么人,告诉你,我和你一样,也要杀马就行了。""你弄错了,我不杀马。"张文祥见他不露身份,心中甚是怀疑,冷冷地说。
"哈哈哈!"那人大笑起来,说,"大哥,你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吗?" "你说什么?"张文祥大惊。
"大哥,两个月来,你天天在总督衙门四周转来转去,你瞒得过别人,还能瞒得过我吗?你如果真的要杀马,我会帮助你,而且我也会感谢你。""好吧,我对你实说吧,我是要杀马,为朋友报仇,并在佛祖面前许了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你如何帮助,又如何感谢?"张文祥瞪起眼睛望着乔三,那眼神是冷漠而怀疑的。
"大哥,我告诉你,七月二十五日那天,马新贻会在校场检阅武职月课。""真的?"张文祥大喜。"这是个好机会。""校场上武弁数百,刀枪如林,且围观的百姓都只能在栅栏外,你如何下手?"是的,校场重地,岂容刺客逞能?张文祥的心凉了。
"不过不要紧,大哥。"乔三见张文祥的脸阴下来,遂笑道,"校场箭道通督署后门,马新贻通常检阅完毕,步行由箭道入署,你可以在箭道上行事。""我如何能靠近箭道呢?"张文祥为难起来,"且马新贻在路上走,也不一定能保证腰刀飞中要害。""大哥,这正是小弟能帮忙之处。"乔三得意地说,"到时我会叫你顺着人群进入校场,到时我也会有法子叫马新贻停下来。""好,若这样,我可以面对面地扎死他!"张文祥狠狠地说。又问,"你拿什么来感谢我呢?""我送你三千两银子。"乔三扬起右手,伸手三个指头。
"一旦行刺,我即被抓,要三千两银子何用。"张文祥摇了摇头。
"大哥,你难道就没有父母妻儿?"一句话说得张文祥猛醒:是的,自己若是死了,妻儿怎么办?离家时,并没有留下几两银子,她们母子今后如何安身立命!
"行啦,麻烦你先将银子送给我的妻子,并顺便将我常用的两根绑带捎来。" "嫂子住在何处?"
"浙江东天目山法华寺。"
八天后,乔三回来了。他将两根黑丝带递给张文祥,并告诉他一件意外的事:申名标毒死了圆灯法师,当上了法华寺的住持,妻子要他回去杀申名标,为圆灯法师报仇。张文祥悲愤已极,恨不能立即宰掉狼心狗肺的申名标,但想到后天便是七月二十五日,这个绝好的机会不能错过;且已收下了乔三的银子,也不能失信,于是只好忍下。
"兄弟。"张文祥对乔三说,"圆灯法师是我的救命恩人,害死他的人,我是不会容忍的。我这次杀掉马新贻,料定不能脱身,我死之后,求你办一件事。" "什么事?"
"代我杀掉申名标。"
乔三犹豫了一下,说:"你放心吧,我会去办。""你如不办,我的鬼魂不会放过你的!"张文祥死劲瞪了乔三一眼。
************
"你讲的这些都是实话?"待张文祥讲完后,曾国藩的两道眉毛已拧得紧紧的了。
"我张文祥是条硬汉子,生平从来不说假话,信不信由你。"张文祥并不分辩。
"你说你曾在鲍超部下当过哨长,你知道我是谁吗?"曾国藩靠在椅背上,习惯地捋起长须。
"认识。第一次见到你,我就认出来了。你是曾大人,不过从前精神多了,完全不是现在这副衰老的样子。"张文祥答。他已抱定必死之心,不想讨好曾国藩,心里怎么想的,他就怎么说。
"以前魁将军、张漕台问你时,你为何不说呢?""我不愿意言及圆灯法师,免得法华寺的僧众受牵累。""那你为何又对我说呢?"曾国藩将双眼眯成一条缝,以极不信任的态度审问。
"因为我和你有约在先。"对曾国藩这种态度,张文祥甚是鄙夷。他轻蔑地说,"我谅你也不会说出去,更不敢上奏皇上。""为什么?"曾国藩充满恨意地问。
"因为我曾经是湘军的小头目,湘军小头目谋刺总督大人,你这个湘军统帅脸上有光吗?"曾国藩颓然了,他无力地挥挥手,示意张文祥离开这里。
张文祥的这个招供,曾国藩不听还罢了,听后弄得惶惑不安,甚至有点束手无策了。幕僚们汇报江宁城里的传闻时,他对一个现象很是怀疑:为什么关于这桩案子的说法如此多而离奇呢?街头巷尾议论之外,茶楼酒肆居然还编起了曲文演唱。张文祥的招供可以为解释此疑提供答案,即背后有强有力的人物与马有大仇,制造各种流言蜚语损坏他的名声,而且还要借此去掩盖张文祥刺马的真正意图。
这人物是谁呢?抓起乔三当然可以审讯清楚,但乔三往哪里去抓?这是一个极精明老练的家伙,他与张文祥的交往并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张文祥至今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乔者,假也。没有读过书的张文祥不懂,曾国藩一听便知道。张文祥被他骗了,但又未骗。教堂门口的制止是对的;提供情报是准确的;关键时刻栅栏挤倒,正好让张文祥混进校场,王成镇的乞贷,目的在于让马停步,这些也可能是他暗中安排的;三千两银子也的确送到了张妻的手里。乔三到底是个什么人呢?他也是一个要杀马的人,这点无可怀疑。他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呢?他在衙门外盯张文祥的梢,又在教堂门口观看马,又与张在小酒铺里喝酒,这一系列举动证明他身份不高。身份不高的人不可能在江宁掀起满城风雨。这样看来,乔三背后有人,他也是在为别人卖命。这个人出手很阔,势力很大,他是谁呢?是京师里的醇王?还是江宁城里的魁玉?他们恨他投靠洋人,欲杀之而泄愤?曾国藩知道醇郡王奕譞最恨洋人。这几年来,在民教冲突中,他是清议派的靠山,俨然成了百姓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者。他痛恨保护洋人洋教的马新贻,又无权罢黜,便不惜以重金通过魁玉派人刺杀马,这不是不可能的。但这是推测,并无依据,即使有依据,他曾国藩敢在奏章中触及到皇上的亲叔、西太后的妹婿吗?当年曾国藩血气方刚、手握重兵,尚且不敢与皇家较量,何况今日!
曾国藩转念又想,也可能整个招供,都是张文祥为自己脸上贴金而胡编乱造的。这个家伙很可能是一个既在捻军、长毛里混过,又在湘军里混过的无赖流氓、亡命之徒,他为自己的私仇,或为不可告人的目的受人指使,刺杀了马新贻,而马却是一个无辜的以身殉职的官员。曾国藩想起自己为官几十年,尤其是办湘军、为地方官以来,与他构成怨仇的人何止千百,其中也不乏拚却一死、与之同亡的大仇人。将心比心,能不可怜马新贻吗?更使曾国藩不安的是,这个可恨的张文祥,居然曾充当过湘军的哨长。这件事传扬出去,岂不给湘军脸上大大抹黑!湘军中有恶棍歹徒,有痞子盗寇,有杀人越货之辈,有奸淫掳掠之人,这都不要紧。这些人,当兵吃粮的军营里,何处没有?绿营里有的是,八旗兵里有的是。曾国藩不怕。但大清立国二百多年来,史无前例的谋刺总督案,是一个曾在湘军中当过哨长的人所为。这事传进太后、皇上之耳,播在万人之口,今后写在史册上,留在案卷里,却是一件给前湘军统帅大大丢脸的事情!天津教案已使他声名大减,再加上这么一下,他以后尚有多少功绩留给后人?这桩疑云四起、扑朔迷离的刺马大案,又一次将曾国藩推到身心俱瘁的苦难漩涡中。
********
一个半月后,刑部尚书郑敦谨姗姗来到江宁。这个奉旨查办马案的钦差大臣,从京师出发,居然走了四个月!从北京到江宁只有二千四百里驿程,也就是说,他每天只走二十里!下关码头接官厅里,郑敦谨一落座,便连连对曾国藩说:"卑职年老体弱,一路上水土不服,遭了三场大病,因而来迟了,尚望老中堂海谅。""大司寇辛苦了!现在身体复原了吗?"曾国藩见眼前这位高大健壮、气色好得很的同乡星使,公然在他面前扯着大谎,心里一阵好笑。其实,曾国藩不仅对他可以原谅,而且希望他不来更好。
"这两天略微好点了,但还是头昏眼花,浑身无力。"郑敦谨懒洋洋地说,完全是一副大病初愈的样子。
"进城后好好休息两天,要不要再唤个好医生号号脉?""多谢老中堂!卑职于医道略懂一点,医生不必叫了,我休息几天就行了。老中堂和魁将军、张漕台这几个月辛苦了。在路上我看到京报上登的老中堂的奏章,说刺客拒不招供,估计是个报仇的漏网发逆。老中堂分析得对极了。我看完全就是这回事。马榖山杀长毛何止千百,定然与他们结下了大仇。张文祥这个王八蛋舍掉自己的命,拖马榖山一道上黄泉。你们看呢?"郑敦谨转过脸,对前来迎接的魁玉、张之万、梅启照等人打了两下哈哈,"我看你们各位呀,今后都得小心点,当官的谁没有几个仇人呀!"说罢,自个儿哈哈大笑起来。
张之万说:"我于审案一事无经验,还要靠刑部大老爷您来定案。""哪里,哪里!"郑敦谨忙摆手。"老中堂二十多年前就当过刑部侍郎,这世上哪个人的花招,能瞒得过老中堂的法眼?这个案子要我定什么案,老中堂奏章中的分析就是定案。"郑敦谨的这几句话,说得曾国藩大为放心。这分明意味着,他不会再认真地审讯张文祥,他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且一路走了四个月,既不是生病,也大概不是因游山玩水而疏懒渎职,说不定这个精明的刑部尚书早已窥视了某些内幕。曾国藩又想起陛见时太后对此事的冷淡,莫非杀掉马新贻正是出自醇王的意思而得到了太后的默许?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太后秉政十年了,治国的大本领寥寥,整人的手腕却异常的高明阴毒,她是完全可以做得出蜜糖里下砒霜的事来的。
第二天一早,张之万便来告辞,如同跳出火坑似的匆匆离江宁回清江浦。自此以后,魁玉、梅启照等人也都不再过问此事了。郑敦谨传见一次张文祥,问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后,便到栖霞山去休养,一住半个月过去了,毫无返回江宁的意思。看来,他们都不想染指此事,最后如何结案,都指望着曾国藩一人拿出主意。曾国藩和赵烈文等人细细商量着,如何写一份能够使人相信的结案材料,既能够向太后、皇上作交代,又能顾及马新贻,也就是说顾及整个官场的体面,且不能丝毫牵涉到湘军,同时又可以自圆其说,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正在冥思苦想之际,却不料马案又出现了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