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yqwx.net,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最高长官只是个司马。
那百济军呢,百济常年与新罗进行着拉锯战,兵力与新罗应该不相上下,但是考虑到新罗的领土比百济大,故百济兵力应该也少于新罗。在六万左右。不过,在唐灭百济战争中,百济军队已损失了三四万人,剩余的也就在二万人左右。唐济联军估计也就两万余人。
考虑到战斗力因素,相对新罗本来也不算少,但是城池众多。一分散,就更加势单力孤。再加上群龙无首,便容易被各个击破了!以上就是我分析的此时唐罗在熊津都督府的实力对比!
难不成大唐要放弃熊津都督府?不会。虽然兵力捉襟见肘,但是大唐依然派出了援兵。不过关于这方面,中朝韩的史料都没有记载,大家不要疑惑,我的态度是不说瞎话。
因为我有证据。这个证据来自倭国史料的记载。倭国一直很关注半岛形势,在他们的史料里出现了一点信息。
“天智十年(即公元671年)正月,辛亥,百济镇将刘仁愿遣李守真等上表”,天智纪而刘仁愿在唐灭高句丽时因为“失期”,没能及时赶到前线,被大唐以“征高句丽逗留”的罪名流放到姚州了。
“仁愿与勣会,后期,召还当诛,赦流姚州;一个被流放偏远地区的戴罪之身,却突然出现在百济。说明大唐又重新启用了此人,并且派去支援熊津都督府了。671年正月覆灭于熊津城南的那支新罗部队,应该就是栽在刘仁愿手中!好了现在半岛南部的唐罗态势基本就明显了。大唐,指挥官刘仁愿,兵力二万余人;新罗,指挥官金法敏,兵力五万余人;
金法敏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刘仁愿,他曾经与之并肩作战过,对其军事能力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不是个善茬,不好惹。于是金法敏就采取了新的策略——骚扰战、破坏战。
所谓骚扰战,就是时机不成熟时,不再大规模出兵,改为持续不断的骚扰战术,疲惫唐军的同时,也为自己再次积蓄力量争取充裕的时间,并巩固现有成果!
所谓破坏战,就是摧毁熊津都督府的农业,从经济上拖垮唐军。具体做法就是派遣军队践踏百济的田地,毁坏百济的农业作物。
“遣将军竹旨领兵践百济加林城禾”唐军的实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减,金法敏见时机已到,便再次出兵熊津都督府,与唐济联军战于石城,此役,新罗军取胜了,此役新罗“斩首五千三百级,获百济将军二人,唐果毅六人。”
金法敏取胜了,不过。他很快就会后悔,因为他的胜利为他赢来的不是荣誉。而是大唐的援兵——高宗朝第一猛将薛仁贵!
。“诏起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之”从这一身份上我们能明白薛仁贵的无奈!在唐朝的历次征伐中,如果是重大的军事行动。部队统帅的身份就会是某某道行军大总管,兵力在数万到数十万,如显庆五年苏定方率军出征百济,身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兵力为十万。而如果出征的规模不大,或者对方实力很弱小,部队统帅的身份仅仅只是某某道行军总管,其兵力在数千至数万不等,如咸亨三年梁积寿率军讨伐叛蛮。身份为姚州道行军总管,兵力只有五千三百人。
考虑到此时大唐的战略重心在西线,且薛仁贵的身份为总管而非大总管,可知其兵力有限。这就说明了薛仁贵为什么没有用武力来直接解决新罗!
之前,我总以为薛仁贵只是个有勇无畏的武将,只会冲锋陷阵,我发现那只是我的个人偏见!全文有一千余字,
洋洋洒洒,至情至理。格式基本就是开篇先论述两国间以往的友好关系,中间主题就是控诉金法敏的不臣之举,最后是要求金法敏知错就改,做个好臣子之类。那我们就有选择性地来看看这份《高金法敏书》。
第一。为金法敏分析当前形势:“今强寇已清,仇人丧国,士马玉帛。王亦有之,当应心不移。中外相辅,销镝而化”第二。金法敏不臣之举:“今王去安然之基,厌守常之策,远乖天命,今弃父言,侮暴天时,侵欺邻好”第三,金法敏之贪婪:“从己私欲,
贪天至功”第四,薛仁贵之告诫:“违君之命,不忠;背父之心,非孝。一身二名,何以自宁?”如果金法敏不听劝诫,薛仁贵也说出了后果:“高将军(高侃)之汉骑,李谨行之蕃兵(靺鞨兵),吴楚棹歌(大唐水师),幽并恶少,四面云合,方舟而下,依险筑戍,辟地耕田,
此王之膏盲(疑误,应为膏肓)也。”大意就是说:你如果不听招呼,那高侃的大唐骑兵,李谨行的靺鞨兵,以及大唐的水师,四面来攻,依险筑城,开田屯兵,那时候新罗必亡,无可挽回!。
当然了,我们知道,大唐此时无力进行规模如此大的军事行动,薛仁贵主要是恐吓,反正背后有大唐这只猛虎,恐吓一下也不过分!这类似于当年相里玄奖对渊盖苏文说的“明年发兵击尔国”。
临了,薛仁贵发出了一声感叹:“呜呼,昔为忠义,今乃逆臣。”当然了,这连哄带吓的书信也给金法敏留了点余地,毕竟,下书的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挑事儿的,这一宗旨,
薛仁贵还是掌握地比较好。
我薛仁贵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夙陪大驾),会代你呈交给圣上!这牛吹的,都已经是戴罪之身,还什么“夙陪大驾”。
第一,金法敏的圈套,金法敏收到薛仁贵的问罪书后,严格按照薛仁贵的要求,为自己进行了辩驳,历数了自己的功劳以及冤屈,来证明自己心里没鬼,行得正坐得直,一派凛然正气!没鬼?
无奈的薛仁贵金法敏正轰轰烈烈进行着他的伟业,动静搞得蛮大!不过,在大唐看来,这只是一个跳梁小丑在做着白日梦,在进行着拙劣的表演而已。
高宗皇帝明白,即使这是跳梁小丑的拙劣表演,也不能不作为,国家再难,兵力再不足,也必须给予打压,否则,养虎为患!
皇帝派出了第二拨援兵,统帅为薛仁贵!对,就是薛仁贵,没有任何诸如右卫大将军之类的头衔,因为此事薛仁贵是个白衣之身。他所有的官爵因为大非川之败而被全部免除了。
这就有点意思了。大唐皇帝派出的两拨援兵统帅都是“白衣之身”,说直接点,就都是戴罪之人!
那么在大唐皇帝眼中,金法敏是什么水平,大家自个儿猜去吧!金法敏你不要怕,薛仁贵这次一改往日作风,没有像推土机一样一路冲杀,
而是先礼后兵,给金法敏送去了一封信,历数金法敏的不臣之举,希望金法敏知错而改,恪守臣道。这就奇怪了。
前面分析过,薛仁贵是个不折不扣的杀人狂魔,在他眼中,似乎只有刀枪才是制敌的不二法器,今天却玩起文斗,不符合其一贯的风格。这并不奇怪。
我们从薛仁贵此时的身份上可以瞧出端倪。薛仁贵此次出兵,身份只是鸡林道行军总管(未完待续。。)
的最高长官只是个司马。
那百济军呢,百济常年与新罗进行着拉锯战,兵力与新罗应该不相上下,但是考虑到新罗的领土比百济大,故百济兵力应该也少于新罗。在六万左右。不过,在唐灭百济战争中,百济军队已损失了三四万人,剩余的也就在二万人左右。唐济联军估计也就两万余人。
考虑到战斗力因素,相对新罗本来也不算少,但是城池众多。一分散,就更加势单力孤。再加上群龙无首,便容易被各个击破了!以上就是我分析的此时唐罗在熊津都督府的实力对比!
难不成大唐要放弃熊津都督府?不会。虽然兵力捉襟见肘,但是大唐依然派出了援兵。不过关于这方面,中朝韩的史料都没有记载,大家不要疑惑,我的态度是不说瞎话。
因为我有证据。这个证据来自倭国史料的记载。倭国一直很关注半岛形势,在他们的史料里出现了一点信息。
“天智十年(即公元671年)正月,辛亥,百济镇将刘仁愿遣李守真等上表”,天智纪而刘仁愿在唐灭高句丽时因为“失期”,没能及时赶到前线,被大唐以“征高句丽逗留”的罪名流放到姚州了。
“仁愿与勣会,后期,召还当诛,赦流姚州;一个被流放偏远地区的戴罪之身,却突然出现在百济。说明大唐又重新启用了此人,并且派去支援熊津都督府了。671年正月覆灭于熊津城南的那支新罗部队,应该就是栽在刘仁愿手中!好了现在半岛南部的唐罗态势基本就明显了。大唐,指挥官刘仁愿,兵力二万余人;新罗,指挥官金法敏,兵力五万余人;
金法敏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刘仁愿,他曾经与之并肩作战过,对其军事能力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不是个善茬,不好惹。于是金法敏就采取了新的策略——骚扰战、破坏战。
所谓骚扰战,就是时机不成熟时,不再大规模出兵,改为持续不断的骚扰战术,疲惫唐军的同时,也为自己再次积蓄力量争取充裕的时间,并巩固现有成果!
所谓破坏战,就是摧毁熊津都督府的农业,从经济上拖垮唐军。具体做法就是派遣军队践踏百济的田地,毁坏百济的农业作物。
“遣将军竹旨领兵践百济加林城禾”唐军的实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减,金法敏见时机已到,便再次出兵熊津都督府,与唐济联军战于石城,此役,新罗军取胜了,此役新罗“斩首五千三百级,获百济将军二人,唐果毅六人。”
金法敏取胜了,不过。他很快就会后悔,因为他的胜利为他赢来的不是荣誉。而是大唐的援兵——高宗朝第一猛将薛仁贵!
。“诏起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之”从这一身份上我们能明白薛仁贵的无奈!在唐朝的历次征伐中,如果是重大的军事行动。部队统帅的身份就会是某某道行军大总管,兵力在数万到数十万,如显庆五年苏定方率军出征百济,身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兵力为十万。而如果出征的规模不大,或者对方实力很弱小,部队统帅的身份仅仅只是某某道行军总管,其兵力在数千至数万不等,如咸亨三年梁积寿率军讨伐叛蛮。身份为姚州道行军总管,兵力只有五千三百人。
考虑到此时大唐的战略重心在西线,且薛仁贵的身份为总管而非大总管,可知其兵力有限。这就说明了薛仁贵为什么没有用武力来直接解决新罗!
之前,我总以为薛仁贵只是个有勇无畏的武将,只会冲锋陷阵,我发现那只是我的个人偏见!全文有一千余字,
洋洋洒洒,至情至理。格式基本就是开篇先论述两国间以往的友好关系,中间主题就是控诉金法敏的不臣之举,最后是要求金法敏知错就改,做个好臣子之类。那我们就有选择性地来看看这份《高金法敏书》。
第一。为金法敏分析当前形势:“今强寇已清,仇人丧国,士马玉帛。王亦有之,当应心不移。中外相辅,销镝而化”第二。金法敏不臣之举:“今王去安然之基,厌守常之策,远乖天命,今弃父言,侮暴天时,侵欺邻好”第三,金法敏之贪婪:“从己私欲,
贪天至功”第四,薛仁贵之告诫:“违君之命,不忠;背父之心,非孝。一身二名,何以自宁?”如果金法敏不听劝诫,薛仁贵也说出了后果:“高将军(高侃)之汉骑,李谨行之蕃兵(靺鞨兵),吴楚棹歌(大唐水师),幽并恶少,四面云合,方舟而下,依险筑戍,辟地耕田,
此王之膏盲(疑误,应为膏肓)也。”大意就是说:你如果不听招呼,那高侃的大唐骑兵,李谨行的靺鞨兵,以及大唐的水师,四面来攻,依险筑城,开田屯兵,那时候新罗必亡,无可挽回!。
当然了,我们知道,大唐此时无力进行规模如此大的军事行动,薛仁贵主要是恐吓,反正背后有大唐这只猛虎,恐吓一下也不过分!这类似于当年相里玄奖对渊盖苏文说的“明年发兵击尔国”。
临了,薛仁贵发出了一声感叹:“呜呼,昔为忠义,今乃逆臣。”当然了,这连哄带吓的书信也给金法敏留了点余地,毕竟,下书的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挑事儿的,这一宗旨,
薛仁贵还是掌握地比较好。
我薛仁贵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夙陪大驾),会代你呈交给圣上!这牛吹的,都已经是戴罪之身,还什么“夙陪大驾”。
第一,金法敏的圈套,金法敏收到薛仁贵的问罪书后,严格按照薛仁贵的要求,为自己进行了辩驳,历数了自己的功劳以及冤屈,来证明自己心里没鬼,行得正坐得直,一派凛然正气!没鬼?
无奈的薛仁贵金法敏正轰轰烈烈进行着他的伟业,动静搞得蛮大!不过,在大唐看来,这只是一个跳梁小丑在做着白日梦,在进行着拙劣的表演而已。
高宗皇帝明白,即使这是跳梁小丑的拙劣表演,也不能不作为,国家再难,兵力再不足,也必须给予打压,否则,养虎为患!
皇帝派出了第二拨援兵,统帅为薛仁贵!对,就是薛仁贵,没有任何诸如右卫大将军之类的头衔,因为此事薛仁贵是个白衣之身。他所有的官爵因为大非川之败而被全部免除了。
这就有点意思了。大唐皇帝派出的两拨援兵统帅都是“白衣之身”,说直接点,就都是戴罪之人!
那么在大唐皇帝眼中,金法敏是什么水平,大家自个儿猜去吧!金法敏你不要怕,薛仁贵这次一改往日作风,没有像推土机一样一路冲杀,
而是先礼后兵,给金法敏送去了一封信,历数金法敏的不臣之举,希望金法敏知错而改,恪守臣道。这就奇怪了。
前面分析过,薛仁贵是个不折不扣的杀人狂魔,在他眼中,似乎只有刀枪才是制敌的不二法器,今天却玩起文斗,不符合其一贯的风格。这并不奇怪。
我们从薛仁贵此时的身份上可以瞧出端倪。薛仁贵此次出兵,身份只是鸡林道行军总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