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我的大明新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瞻基的监国生涯开始的波澜不惊,甚至是有些平淡。
如今的社会架构,政府是统治机构,管理机构,而不是服务机构。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按照人头缴税,但是享受不到政府带来的福利。
不仅没有福利,反而要忍受上层人士对他们的欺负。
每个官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要稳固整个社会架构,从来没有主动为人民服务的心思。
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皇帝其实当的非常轻松。
每日六点左右起来早朝,早朝每次大半个时辰,基本保持在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
参加早朝的人除了大学士们,都是四品以上官员。
到了早上八点左右,早朝结束,大臣们回到自己的衙门办公,而朱瞻基开始吃早餐。
在吃早餐的时间里,司礼监和鸿胪寺会根据每个部门汇报上来的问题,进行整合。
然后由朱瞻基选择出今天要接见的人,处理的事务。
实际上,不是每天都有事汇报上来的,等于要拿到他面前来处理的事务少之又少。
相反,每天接见的人却络绎不绝,朱瞻基要是不尽兴甄选,每一天的时间都用来接见人都不够。
但是,有两类人是必须要见的。
一类是被外派到各地进行巡按的官员,负责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案件的官员。
另一类就是官员升迁或者贬谛,这种人事大权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轻易放手的。
吏部为什么一直排在六部之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如果皇帝连官员的任命,手底下是什么人都不知道,那这个皇帝也快当到头了。
吃过了早饭,也就到了上午处理朝政的时间,也就是午朝。
午朝基本都是在武英殿或者是谨身殿举行,这要看接见的外臣多不多。
多的时候就在武英殿,那里位于皇宫的西南角,地势开阔不管进出都方便。
接见人少的时候,就在谨身殿。谨身殿是三大殿最北的一处,邻近后宫,基本上只有内阁成员和三品以上的官员,还有伯爵以上勋贵才能进出谨身殿。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举行经筵的时候。
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也是皇帝和未来皇帝接受统治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经筵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堂官充任或兼任,从宋代开始,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在朱瞻基的印象里,明朝是最重视经筵的朝代,不过那是历史上的朱瞻基死了之后的事情。
当时文官掌权,皇帝幼小,自然任由文官摆布。
但是在这个时期之前,不管是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罢,一个月最多举行三场经筵。在朱棣时期,就是每月逢三开讲。
初三,十三,二十三,这三天的上午是不处理朝政的,而是皇帝和太子,太孙一起听课。
讲官们往往是从四书五经中截取一段段的话进行讲古,除了讲故事,最主要的就是根据历史上的事件进行总结。
这种总结就是所谓的经验,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就知道应该怎么做。
有用吗?
不能说无用,但是绝不是文官们吹捧的那么有用。
因为历史在发展,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复杂的形成条件或者是偶然性。
根据历史总结经验可以,但是要根据历史上的问题来进行问题处理,那就是刻舟求剑。
朱瞻基之所以不被文臣们喜欢,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喜欢经筵,而且在参加经筵的时候,经常把文臣们抵的无话可说。
讲经释义朱瞻基不行,但是讲歪道理,他的嘴巴还是很厉害的。
文臣们僵化的思维,不能对古人进行怀疑的限制。都能让朱瞻基挑出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让他们下不了台。
而朱高炽是最喜欢经筵的,朱棣一个月组织三次,他恨不得一个月组织三十次。
当然,他只是在他的詹士府举行,这也是他最受文臣推崇的地方。
但是现在朱瞻基监国,当然不可能天天举行经筵,听一帮文臣拿着过时的东西来限制现在人的思想。
要不是取消经筵弊大于利,他都恨不得取消经筵。
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当然还是道理!
儒家最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学习,变通,吸纳。
他们能把其他百家的东西研究透彻,然后揉碎了,融入到儒家里面。
从汉代儒家兴盛开始,不管是杂家,道家,法家的东西,全部就被儒家给吸纳了。
他们一直限制人的思想,但是自己一直在变。
如今的儒家,其实已经不再是儒家,而是三教合一的儒家。他们把佛教,道教的东西也全部融入了进来。
所以,明朝以后,儒教的兴盛也就自然而然了,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有更强大的基础,形成了更稳定的基础。
姚广孝活着的时候,一直在跟儒家作对,主要原因就是儒家将佛经里面的东西都变成了儒家的,然后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对付佛教。
虽然姚广孝位高权重,但是因为儒家的这一套符合朝廷的利益,所以他还是失败了。
儒家学说作为教育基础是绝对合格的,但是,这是让人成熟的方法,而不是治政要术。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上学期间,必须要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但是等他工作了以后,会发现,大多数东西根本用不上。
你如果用书本上的知识来套用到工作上,社交上,你会发现自己会被碰的头破血流。
但是你能说书上教的错了吗?
不能!
课本上的知识是教会人学会思维和认知,增加经验和开阔眼界,全方位地增强人的基础,提升人的潜力。
而在社会中,工作中,需要适应的是现实,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是要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
这些书里面都不会教你,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不同的人。
但是在这个时代,儒家就是要把所有人变成一样,谁不服就削谁。
而且他们还不允许在工作中脱离书本上的知识和限制,这就显得太僵硬和不可取了。
把普通人限制在框架内,可以有效地减轻普通人的反抗之心,但是如果把皇帝也限制起来……
这也是大明持续了两百年的皇权与文官之争的根源。
朱高炽不知道大明最后会灭亡的那么惨,认识不到这种危害,所以他就必须远离政治。
朱瞻基限制他的自由,不是怕他给自己添麻烦,而是怕他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死不回头。
他其实根本没有把朱高炽放在眼里,皇帝需要一手捏着钱袋子,一手握着刀把子,他一样都没有,凭什么能成威胁?
午朝一般从早餐后到中午结束,偶尔会拖到午后,这个时候,皇帝一般会请大学士,内阁成员一同吃饭。
到了下午,除非有大型的天灾人祸或者是要案,基本上就不会处理朝政了。
像朱棣就喜欢在下午射箭,习武,跟妃子们一起娱乐一下,也经常出宫去到勋贵家里做客,跟老伙计吹吹牛。
晚上的时候,他喜欢从吃晚饭的时候就开始看戏,每天不看一出戏,他就浑身不得劲。
朱瞻基没有看戏的爱好,但是他也要又自己的私人时间,陪陪老婆,孩子们。
他也要有自己的社交时间,在工作之外跟一些官员建立更密切的联系。
所以,他不会将下午的时间都用来处理公务。
像崇祯那样,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事都要操心,分不清轻重缓急。将所有人当做NPC,最终的结果只有众叛亲离。
每个官员都不是机器人,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想要他们发挥更主动的作用,光靠命令是不够的。
所有人都以为朱瞻基年轻气盛,独揽大权以后会立即烧几把火。
但是朱瞻基让他们所有人都失望了,除了每天处理政务,他身在表现的比朱棣在的时候还要低调。
当然,这是因为朱棣还没有出发,也因为以前的时候有朱棣帮他擦屁股,但是现在一切都要靠他自己了。
他的内心当然想要改革,将一切不合理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他很清楚,每一天,他所处理的所有事务,见过的每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都会被锦衣卫和咨情司记载下来,经过整理后,第二天送到苏州去。
这种监控不是控制,而是朱棣对朱瞻基的关心,他需要知道朱瞻基犯的错误,或者是在某些方面有没有被人欺骗,趁着自己还没有离开,能给他提醒。
但是目前看来,朱瞻基的表现还是很让朱棣满意的,十几位顾命大臣的表现,也非常让他满意。
三月二十四,海军后勤部将所有的物资全部装运上船,这里面不仅有朱棣西征的物资,还有最少十艘船上,装满了要运到苏伊士的物资。
忙碌了整整两个月的黄渊这次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等到上了船,他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忙碌。
朱棣在知道了筹备的进度以后,就已经让钦天监选好了出发的日期,三月二十六。
三月二十五,朱棣抵达了刘家港,当天晚上,就在江边杀猪宰羊,祭祀海神,第二天一早,大军在整齐的鼓乐声中,离开了刘家港。
 ... -->>
朱瞻基的监国生涯开始的波澜不惊,甚至是有些平淡。
如今的社会架构,政府是统治机构,管理机构,而不是服务机构。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按照人头缴税,但是享受不到政府带来的福利。
不仅没有福利,反而要忍受上层人士对他们的欺负。
每个官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要稳固整个社会架构,从来没有主动为人民服务的心思。
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皇帝其实当的非常轻松。
每日六点左右起来早朝,早朝每次大半个时辰,基本保持在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
参加早朝的人除了大学士们,都是四品以上官员。
到了早上八点左右,早朝结束,大臣们回到自己的衙门办公,而朱瞻基开始吃早餐。
在吃早餐的时间里,司礼监和鸿胪寺会根据每个部门汇报上来的问题,进行整合。
然后由朱瞻基选择出今天要接见的人,处理的事务。
实际上,不是每天都有事汇报上来的,等于要拿到他面前来处理的事务少之又少。
相反,每天接见的人却络绎不绝,朱瞻基要是不尽兴甄选,每一天的时间都用来接见人都不够。
但是,有两类人是必须要见的。
一类是被外派到各地进行巡按的官员,负责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案件的官员。
另一类就是官员升迁或者贬谛,这种人事大权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轻易放手的。
吏部为什么一直排在六部之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如果皇帝连官员的任命,手底下是什么人都不知道,那这个皇帝也快当到头了。
吃过了早饭,也就到了上午处理朝政的时间,也就是午朝。
午朝基本都是在武英殿或者是谨身殿举行,这要看接见的外臣多不多。
多的时候就在武英殿,那里位于皇宫的西南角,地势开阔不管进出都方便。
接见人少的时候,就在谨身殿。谨身殿是三大殿最北的一处,邻近后宫,基本上只有内阁成员和三品以上的官员,还有伯爵以上勋贵才能进出谨身殿。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举行经筵的时候。
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也是皇帝和未来皇帝接受统治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经筵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堂官充任或兼任,从宋代开始,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在朱瞻基的印象里,明朝是最重视经筵的朝代,不过那是历史上的朱瞻基死了之后的事情。
当时文官掌权,皇帝幼小,自然任由文官摆布。
但是在这个时期之前,不管是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罢,一个月最多举行三场经筵。在朱棣时期,就是每月逢三开讲。
初三,十三,二十三,这三天的上午是不处理朝政的,而是皇帝和太子,太孙一起听课。
讲官们往往是从四书五经中截取一段段的话进行讲古,除了讲故事,最主要的就是根据历史上的事件进行总结。
这种总结就是所谓的经验,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就知道应该怎么做。
有用吗?
不能说无用,但是绝不是文官们吹捧的那么有用。
因为历史在发展,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复杂的形成条件或者是偶然性。
根据历史总结经验可以,但是要根据历史上的问题来进行问题处理,那就是刻舟求剑。
朱瞻基之所以不被文臣们喜欢,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喜欢经筵,而且在参加经筵的时候,经常把文臣们抵的无话可说。
讲经释义朱瞻基不行,但是讲歪道理,他的嘴巴还是很厉害的。
文臣们僵化的思维,不能对古人进行怀疑的限制。都能让朱瞻基挑出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让他们下不了台。
而朱高炽是最喜欢经筵的,朱棣一个月组织三次,他恨不得一个月组织三十次。
当然,他只是在他的詹士府举行,这也是他最受文臣推崇的地方。
但是现在朱瞻基监国,当然不可能天天举行经筵,听一帮文臣拿着过时的东西来限制现在人的思想。
要不是取消经筵弊大于利,他都恨不得取消经筵。
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当然还是道理!
儒家最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学习,变通,吸纳。
他们能把其他百家的东西研究透彻,然后揉碎了,融入到儒家里面。
从汉代儒家兴盛开始,不管是杂家,道家,法家的东西,全部就被儒家给吸纳了。
他们一直限制人的思想,但是自己一直在变。
如今的儒家,其实已经不再是儒家,而是三教合一的儒家。他们把佛教,道教的东西也全部融入了进来。
所以,明朝以后,儒教的兴盛也就自然而然了,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有更强大的基础,形成了更稳定的基础。
姚广孝活着的时候,一直在跟儒家作对,主要原因就是儒家将佛经里面的东西都变成了儒家的,然后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对付佛教。
虽然姚广孝位高权重,但是因为儒家的这一套符合朝廷的利益,所以他还是失败了。
儒家学说作为教育基础是绝对合格的,但是,这是让人成熟的方法,而不是治政要术。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上学期间,必须要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但是等他工作了以后,会发现,大多数东西根本用不上。
你如果用书本上的知识来套用到工作上,社交上,你会发现自己会被碰的头破血流。
但是你能说书上教的错了吗?
不能!
课本上的知识是教会人学会思维和认知,增加经验和开阔眼界,全方位地增强人的基础,提升人的潜力。
而在社会中,工作中,需要适应的是现实,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是要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
这些书里面都不会教你,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不同的人。
但是在这个时代,儒家就是要把所有人变成一样,谁不服就削谁。
而且他们还不允许在工作中脱离书本上的知识和限制,这就显得太僵硬和不可取了。
把普通人限制在框架内,可以有效地减轻普通人的反抗之心,但是如果把皇帝也限制起来……
这也是大明持续了两百年的皇权与文官之争的根源。
朱高炽不知道大明最后会灭亡的那么惨,认识不到这种危害,所以他就必须远离政治。
朱瞻基限制他的自由,不是怕他给自己添麻烦,而是怕他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死不回头。
他其实根本没有把朱高炽放在眼里,皇帝需要一手捏着钱袋子,一手握着刀把子,他一样都没有,凭什么能成威胁?
午朝一般从早餐后到中午结束,偶尔会拖到午后,这个时候,皇帝一般会请大学士,内阁成员一同吃饭。
到了下午,除非有大型的天灾人祸或者是要案,基本上就不会处理朝政了。
像朱棣就喜欢在下午射箭,习武,跟妃子们一起娱乐一下,也经常出宫去到勋贵家里做客,跟老伙计吹吹牛。
晚上的时候,他喜欢从吃晚饭的时候就开始看戏,每天不看一出戏,他就浑身不得劲。
朱瞻基没有看戏的爱好,但是他也要又自己的私人时间,陪陪老婆,孩子们。
他也要有自己的社交时间,在工作之外跟一些官员建立更密切的联系。
所以,他不会将下午的时间都用来处理公务。
像崇祯那样,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事都要操心,分不清轻重缓急。将所有人当做NPC,最终的结果只有众叛亲离。
每个官员都不是机器人,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想要他们发挥更主动的作用,光靠命令是不够的。
所有人都以为朱瞻基年轻气盛,独揽大权以后会立即烧几把火。
但是朱瞻基让他们所有人都失望了,除了每天处理政务,他身在表现的比朱棣在的时候还要低调。
当然,这是因为朱棣还没有出发,也因为以前的时候有朱棣帮他擦屁股,但是现在一切都要靠他自己了。
他的内心当然想要改革,将一切不合理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他很清楚,每一天,他所处理的所有事务,见过的每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都会被锦衣卫和咨情司记载下来,经过整理后,第二天送到苏州去。
这种监控不是控制,而是朱棣对朱瞻基的关心,他需要知道朱瞻基犯的错误,或者是在某些方面有没有被人欺骗,趁着自己还没有离开,能给他提醒。
但是目前看来,朱瞻基的表现还是很让朱棣满意的,十几位顾命大臣的表现,也非常让他满意。
三月二十四,海军后勤部将所有的物资全部装运上船,这里面不仅有朱棣西征的物资,还有最少十艘船上,装满了要运到苏伊士的物资。
忙碌了整整两个月的黄渊这次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等到上了船,他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忙碌。
朱棣在知道了筹备的进度以后,就已经让钦天监选好了出发的日期,三月二十六。
三月二十五,朱棣抵达了刘家港,当天晚上,就在江边杀猪宰羊,祭祀海神,第二天一早,大军在整齐的鼓乐声中,离开了刘家港。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