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我在红楼修文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石咏回家, 先向母亲和二婶打了招呼。
石大娘听说石咏要在宫中值夜,多少有些担心,但还是先去给石咏准备了铺盖。
二弟石喻听说大哥明晚不回来, 却只以为哥哥和上回一样, 因为要出城,所以晚间不能回来。喻哥儿便迈着小短腿来东厢找石咏:“哥哥,你若是见到庆儿, 替我向他问问他那儿还能摸着鸟蛋不,上回他埋塘灰里的野鸟蛋,可好吃了……”
石咏拍了拍他的小脑门儿, 说:“喻哥儿, 交朋友可不能只惦记着索取, 也要记得付出才行啊。”
这话对石喻来讲稍许高深了些,因此喻哥儿只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石咏继续对他说:“哥哥明天不是出城去见庆儿他们,哥哥是去当差。”
他想了想, 又交代弟弟:“所以明儿晚上, 喻哥儿是这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你能答应哥哥, 好生照顾母亲和伯母吗?”
喻哥儿依旧似懂非懂, 冲石咏点了点头,一双乌溜溜的眼睛转转, 盯着石咏, 似乎想要问, 到底怎么着才能算是照顾两位长辈。
石咏便教他:“晚间提醒母亲和大伯母, 关好门户,检查火烛之后再睡觉。万一遇上什么事,你就只管大声叫人来。”
姜夫子他们也住在椿树胡同,邻里之间,相处得颇为融洽。若是真有什么事,那边不会对这里坐视不管的。
石喻将哥哥的话一字一句都记下了,然后挺起胸脯说:“哥哥,石喻也是这个家里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定好生照顾母亲和伯母!”
大约夫子也教过这孩子,将来该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石喻就这么套用出来,信誓旦旦,童言童语,又可爱,又好笑。
石咏伸手摸摸弟弟的小脑瓜,心里颇感安慰。他又问起石喻的功课,手把手教他写了几个字,这才作罢,自去休息。
第二天,石咏提了铺盖赶到造办处。
入冬以来,京城里已经下过两回雪,都不大,只是半天的雪珠子。然而这天却始终不见晴,终日阴沉沉、冷飕飕的,寒气似乎浸到人骨子里去。
养心殿东配殿的小屋里,既不烧炕,也没有炭盆,就只靠一只茶炉子,上面顿着铜铫子烧水,给这屋子稍许带来些暖气儿。
王乐水见石咏隐隐带有点儿兴奋之色,一开始不明所以,转头见到石咏带来搁在屋里架子上的一卷铺盖,当即笑道:“石咏,你今儿值夜啊!”
石咏点点头,“嗯”了一声。
他抬头,见到王乐水脸上神情古怪,连忙问:“主事大人,有什么要吩咐的吗?”
哪晓得王乐水放下笔,伸手使劲儿去揉腰间,淡笑着说:“值夜啊,你试过一次,就知道了!”
他又四下里张望,问:“你家里没给你备个手炉脚炉什么的?”
石咏倒是全没想到这个,吃惊地摇了摇头,问王乐水:“侍卫处,不烧炕的吗?”
他那位顶头上司登时露出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
*
侍卫处,不烧炕,但是有炭盆。
造办处的人值夜的小屋子,却连个炭盆都没有。
早先石咏去见过了在旁边侍卫处轮值的三等侍卫,与这些人见过面打了招呼。这些三等“虾”们多是八旗大族的子弟,其中便有两个是正白旗的,对石咏便颇为友善,邀他过来侍卫们的房间一起吃晚饭。
然而晚饭比造办处的午饭还要更糟糕些,感觉是将午时剩下的菜全都一锅烩了,晚上再送出来。唯一的好处是比午饭时稍许带点儿热乎气儿。
晚间石咏在侍卫处旁边一间单人小屋里值夜。他此刻所谓的“值夜”,只是夜间“长时间待机”而已,无事时可以休息,一觉睡到天亮。
然而石咏独自在屋里的时候,才觉得这里寒冷入骨,就算将铺盖紧紧地裹在身上,也丝毫抵御不了从四面八方渗进来的寒意。再加上床榻冰冷坚硬,只躺了片刻,石咏就觉得自己的“老腰”完全受不了了。
难怪王乐水王主事一提起“值夜”,头一反应就是伸手去抚后腰啊!
石咏记起上司早先的谜之微笑,终于恍然大悟,看起来,这在侍卫房值夜,的确是每个造办处小吏的“必修课”。
他越睡越冷,干脆起身,直接在地面上做了几十个俯卧撑。做完之后,微微气喘,全身开始有了暖意。
然而运动之后,却更加睡不着了。
石咏便裹着铺盖坐在灯下,取出他自进入造办处以来给自己做下的笔记,一面阅读,一面沉思。
自打进入造办处,他外表不显,内心早已澎湃不已。
这简直是一间宝库,最大的宝藏不是那些精美绝伦的工艺制品,而是这间大作坊里的人。
每当他拿着簿子去登记每名工匠手上活计进度的时候,他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神,总想去了解他们手下独特的工艺。
于是石咏偶尔会问一两句,工匠们则因他看着是个小官儿,也会答上那么一两句。石咏在有空的时候,就会将这些问答和他的观察都记在一个小簿子上。当然这个小簿子他只贴身收着,不给旁人看的。
如今石咏慢慢翻看着他的“笔记”,一面看一面思索,更是打定了主意,打算将他在造办处的各种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技术之高,造诣之深,影响之远,直到后世,都叫人叹为观止。然而很遗憾,很多技术都没能流传至后世。究其原因,很多手工技艺都是通过师徒口传身授,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从未付诸文字。一旦遇上变乱,或是机缘不巧,无人传承,这手艺就失传了。
在现代的时候,石咏与他的研究员同事们,有时会一脸懵圈地盯着古人制作、修缮完成的文物器件,压根儿想象不到古人到底是怎么做的,才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工艺。后世有那么多现代手段的辅助,尚且对古人的技艺叹为观止。石咏便想,这些手艺若是就此失传,未免太过可惜。
再者,他在造办处遇上了个活生生的“督陶官”唐英,而唐英是系统整理并记录中国古代陶瓷技艺的第一人。石咏自然不甘人后,想要为中国手工艺的发展略尽绵力。
当下他便寻了枝炭笔,聚精会神地将簿子上所记的内容又看了一遍,记下他各种不明白、需要再追问的地方,顺便手绘些图样,做些注解,写些大白话的补充说明。渐渐地,石咏便将周遭的情形都忘却了。
熬至深夜,他终于有了些困意,便和衣裹着铺盖,再度回到榻上,一面努力与寒冷相抗,一面朦胧睡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石咏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一下子跳下床榻,一面提拉靴子一面想,外头是不是找错人了,话说宫里头三更半夜地找人,该是找旁边的侍卫处可能性更大一点。
然而外头的人将他这间值夜小屋的门板不间断地擂着,声音里带着惶急,低低地在门外问:“造办处值夜的大人在吗?”
还真是来找他的!
石咏蹬上鞋子,将门一开,与外面一名十六七岁的小太监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
... -->>
石咏回家, 先向母亲和二婶打了招呼。
石大娘听说石咏要在宫中值夜,多少有些担心,但还是先去给石咏准备了铺盖。
二弟石喻听说大哥明晚不回来, 却只以为哥哥和上回一样, 因为要出城,所以晚间不能回来。喻哥儿便迈着小短腿来东厢找石咏:“哥哥,你若是见到庆儿, 替我向他问问他那儿还能摸着鸟蛋不,上回他埋塘灰里的野鸟蛋,可好吃了……”
石咏拍了拍他的小脑门儿, 说:“喻哥儿, 交朋友可不能只惦记着索取, 也要记得付出才行啊。”
这话对石喻来讲稍许高深了些,因此喻哥儿只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石咏继续对他说:“哥哥明天不是出城去见庆儿他们,哥哥是去当差。”
他想了想, 又交代弟弟:“所以明儿晚上, 喻哥儿是这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你能答应哥哥, 好生照顾母亲和伯母吗?”
喻哥儿依旧似懂非懂, 冲石咏点了点头,一双乌溜溜的眼睛转转, 盯着石咏, 似乎想要问, 到底怎么着才能算是照顾两位长辈。
石咏便教他:“晚间提醒母亲和大伯母, 关好门户,检查火烛之后再睡觉。万一遇上什么事,你就只管大声叫人来。”
姜夫子他们也住在椿树胡同,邻里之间,相处得颇为融洽。若是真有什么事,那边不会对这里坐视不管的。
石喻将哥哥的话一字一句都记下了,然后挺起胸脯说:“哥哥,石喻也是这个家里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定好生照顾母亲和伯母!”
大约夫子也教过这孩子,将来该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石喻就这么套用出来,信誓旦旦,童言童语,又可爱,又好笑。
石咏伸手摸摸弟弟的小脑瓜,心里颇感安慰。他又问起石喻的功课,手把手教他写了几个字,这才作罢,自去休息。
第二天,石咏提了铺盖赶到造办处。
入冬以来,京城里已经下过两回雪,都不大,只是半天的雪珠子。然而这天却始终不见晴,终日阴沉沉、冷飕飕的,寒气似乎浸到人骨子里去。
养心殿东配殿的小屋里,既不烧炕,也没有炭盆,就只靠一只茶炉子,上面顿着铜铫子烧水,给这屋子稍许带来些暖气儿。
王乐水见石咏隐隐带有点儿兴奋之色,一开始不明所以,转头见到石咏带来搁在屋里架子上的一卷铺盖,当即笑道:“石咏,你今儿值夜啊!”
石咏点点头,“嗯”了一声。
他抬头,见到王乐水脸上神情古怪,连忙问:“主事大人,有什么要吩咐的吗?”
哪晓得王乐水放下笔,伸手使劲儿去揉腰间,淡笑着说:“值夜啊,你试过一次,就知道了!”
他又四下里张望,问:“你家里没给你备个手炉脚炉什么的?”
石咏倒是全没想到这个,吃惊地摇了摇头,问王乐水:“侍卫处,不烧炕的吗?”
他那位顶头上司登时露出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
*
侍卫处,不烧炕,但是有炭盆。
造办处的人值夜的小屋子,却连个炭盆都没有。
早先石咏去见过了在旁边侍卫处轮值的三等侍卫,与这些人见过面打了招呼。这些三等“虾”们多是八旗大族的子弟,其中便有两个是正白旗的,对石咏便颇为友善,邀他过来侍卫们的房间一起吃晚饭。
然而晚饭比造办处的午饭还要更糟糕些,感觉是将午时剩下的菜全都一锅烩了,晚上再送出来。唯一的好处是比午饭时稍许带点儿热乎气儿。
晚间石咏在侍卫处旁边一间单人小屋里值夜。他此刻所谓的“值夜”,只是夜间“长时间待机”而已,无事时可以休息,一觉睡到天亮。
然而石咏独自在屋里的时候,才觉得这里寒冷入骨,就算将铺盖紧紧地裹在身上,也丝毫抵御不了从四面八方渗进来的寒意。再加上床榻冰冷坚硬,只躺了片刻,石咏就觉得自己的“老腰”完全受不了了。
难怪王乐水王主事一提起“值夜”,头一反应就是伸手去抚后腰啊!
石咏记起上司早先的谜之微笑,终于恍然大悟,看起来,这在侍卫房值夜,的确是每个造办处小吏的“必修课”。
他越睡越冷,干脆起身,直接在地面上做了几十个俯卧撑。做完之后,微微气喘,全身开始有了暖意。
然而运动之后,却更加睡不着了。
石咏便裹着铺盖坐在灯下,取出他自进入造办处以来给自己做下的笔记,一面阅读,一面沉思。
自打进入造办处,他外表不显,内心早已澎湃不已。
这简直是一间宝库,最大的宝藏不是那些精美绝伦的工艺制品,而是这间大作坊里的人。
每当他拿着簿子去登记每名工匠手上活计进度的时候,他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神,总想去了解他们手下独特的工艺。
于是石咏偶尔会问一两句,工匠们则因他看着是个小官儿,也会答上那么一两句。石咏在有空的时候,就会将这些问答和他的观察都记在一个小簿子上。当然这个小簿子他只贴身收着,不给旁人看的。
如今石咏慢慢翻看着他的“笔记”,一面看一面思索,更是打定了主意,打算将他在造办处的各种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技术之高,造诣之深,影响之远,直到后世,都叫人叹为观止。然而很遗憾,很多技术都没能流传至后世。究其原因,很多手工技艺都是通过师徒口传身授,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从未付诸文字。一旦遇上变乱,或是机缘不巧,无人传承,这手艺就失传了。
在现代的时候,石咏与他的研究员同事们,有时会一脸懵圈地盯着古人制作、修缮完成的文物器件,压根儿想象不到古人到底是怎么做的,才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工艺。后世有那么多现代手段的辅助,尚且对古人的技艺叹为观止。石咏便想,这些手艺若是就此失传,未免太过可惜。
再者,他在造办处遇上了个活生生的“督陶官”唐英,而唐英是系统整理并记录中国古代陶瓷技艺的第一人。石咏自然不甘人后,想要为中国手工艺的发展略尽绵力。
当下他便寻了枝炭笔,聚精会神地将簿子上所记的内容又看了一遍,记下他各种不明白、需要再追问的地方,顺便手绘些图样,做些注解,写些大白话的补充说明。渐渐地,石咏便将周遭的情形都忘却了。
熬至深夜,他终于有了些困意,便和衣裹着铺盖,再度回到榻上,一面努力与寒冷相抗,一面朦胧睡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石咏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一下子跳下床榻,一面提拉靴子一面想,外头是不是找错人了,话说宫里头三更半夜地找人,该是找旁边的侍卫处可能性更大一点。
然而外头的人将他这间值夜小屋的门板不间断地擂着,声音里带着惶急,低低地在门外问:“造办处值夜的大人在吗?”
还真是来找他的!
石咏蹬上鞋子,将门一开,与外面一名十六七岁的小太监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