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帝国海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从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太孙以来,约亨都生活在一种未知的恐惧中,在别人看来这是小王子无法接受丧失两位哥哥的事实而陷入悲痛。但是约亨自己知道,自己对两位关系并不密切的兄长之间没有那种值得称道的亲情。他只是在恐惧,恐惧这不知道会驶往何方的历史巨轮。
自己现在才13岁,虽然让帝国上层认识到小王子有些小聪明,但是这并无法动摇整个帝国的政治策略,而即使自己在1888年登基为皇,面临的问题也是难以解决。
首先,德国的工业力量的崛起势不可挡,1880~1900年,德国对外贸易占全球市场的比重从8%上升到12%,而英国则从25%下降到了21%,1900年德国的钢铁产量是英国的291%,铁路里程是英国的171.8%,而之后这种发展不仅没有减慢反而更加快速和迅猛,到1913年,德国25.5亿英镑的GDP也超过了英国本土GDP的23.54亿,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而这一切还是德国商船吨位仅为英国27.9%的情况下取得的,而德国工业的迅猛发展自然也和英国在世界贸易上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由于德国和美国的市场抢占,导致英国本土企业的衰退和倒闭。而产业空心化和大量的失业,让英国仇视德国的情绪飞快增长,除非德国不再发展工业和贸易,否则英德对立势在必行,但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法国,虽然如今的确有法德和解的观点存在,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和解或许是有可能的,但是结盟是绝对没戏的。也许英法就埃及问题上的矛盾以及法绍达危机中面临英**事威胁的情况下寻求德国的军事支持是缓和德法矛盾最有利的时机,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德法边界问题,很多人认为阿尔萨斯和洛林实际上大多是德语区(注1),因此这并不是阻挡德法缓解的最大矛盾。但事实上。法绍达危机中法国向德国寻求军事支持时德国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德法边界固定化,然而这个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已经事实成为德国的领土的现状下并不过分甚至可以说和没提要求一样的要求,被法国断然拒绝,而之后法国甚至甘愿在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上对英国屈服。而法国国内的布朗热主义也让德法关系严重恶化,而这种仇德思想在法国上层中也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主导法国外交和殖民事物的政治家泰奥菲勒·德尔卡塞则是比激进的布朗热本人更加老谋深算的铁杆反德主义者,在他的推动下,以对德复仇为核心的国策先后建立法俄同盟,英法协约,一直直到1906年才利用摩洛哥危机把他弄下了台,然而仅仅3年后他又重新复出成为法国海军的执掌者。而在此期间自然也少不了英国人的推波助澜,正是为了德法成为世仇,英国政府才私下教唆、纵容、鼓励德国坚决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然而很显然,让德国在把阿尔萨斯和洛林拱手还给法国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就算德国可以短时间和法国缓和矛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关系是不可靠也不现实的。
而奥匈和俄国在巴尔干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沙俄对于获得巴尔干斯拉夫人区域的诉求无法改变。而《德奥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奥匈越来越依赖德国的支持,而俄奥矛盾最终演化成德俄矛盾。
而俄土矛盾更是无解,俄土之间断断续续长达300年的战争已经不仅仅是争端二字可以概述的了,沙俄对于黑海出海口的渴求从未间断,而1915年的《君士坦丁堡协定》协约同意战争胜利后让俄国获得君士坦丁堡和达达尼亚海峡,而1916年的《赛克斯-皮科协定》进一步满足了俄国获得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要求。而沙俄在1917年爆发2月革命并且沙皇政权被推翻后,执政的资本主义政党在得到英法承认两个条约继续有效的情况下继续投入战争之中,这样不顾国内死活的行动才使后来的十月革命顺理成章。然而俾斯麦的任期内对奥斯曼的偏袒和亲近,也同样导致俄国对德国的仇视。
而正因为俾斯麦的联奥和亲土政策,让德国和俄国的矛盾也几乎无解。
然后是意大利,奥匈,俄国和奥斯曼,这4个国家之间相互纠缠非常复杂。首先是意大利和奥匈,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最小的,主要就是奥匈的福拉尔贝格和蒂罗尔这两个区域的领土争端问题,而意大利这个墙头草在协约国给出天价承诺并且获得大量贷款之后,在同时面对英法俄三国的情况下,德国几乎没有胜算,而意大利又怎么不会倒向协约?
至于美国,一战中的美国真的无足轻重,如果等美国都参战了,说实话德国此时已经败局已定了。
由此看来德国四面楚歌,几乎没有破局而出的机会!
那么由此牺牲掉奥匈和土耳其... -->>
自从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太孙以来,约亨都生活在一种未知的恐惧中,在别人看来这是小王子无法接受丧失两位哥哥的事实而陷入悲痛。但是约亨自己知道,自己对两位关系并不密切的兄长之间没有那种值得称道的亲情。他只是在恐惧,恐惧这不知道会驶往何方的历史巨轮。
自己现在才13岁,虽然让帝国上层认识到小王子有些小聪明,但是这并无法动摇整个帝国的政治策略,而即使自己在1888年登基为皇,面临的问题也是难以解决。
首先,德国的工业力量的崛起势不可挡,1880~1900年,德国对外贸易占全球市场的比重从8%上升到12%,而英国则从25%下降到了21%,1900年德国的钢铁产量是英国的291%,铁路里程是英国的171.8%,而之后这种发展不仅没有减慢反而更加快速和迅猛,到1913年,德国25.5亿英镑的GDP也超过了英国本土GDP的23.54亿,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而这一切还是德国商船吨位仅为英国27.9%的情况下取得的,而德国工业的迅猛发展自然也和英国在世界贸易上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由于德国和美国的市场抢占,导致英国本土企业的衰退和倒闭。而产业空心化和大量的失业,让英国仇视德国的情绪飞快增长,除非德国不再发展工业和贸易,否则英德对立势在必行,但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法国,虽然如今的确有法德和解的观点存在,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和解或许是有可能的,但是结盟是绝对没戏的。也许英法就埃及问题上的矛盾以及法绍达危机中面临英**事威胁的情况下寻求德国的军事支持是缓和德法矛盾最有利的时机,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德法边界问题,很多人认为阿尔萨斯和洛林实际上大多是德语区(注1),因此这并不是阻挡德法缓解的最大矛盾。但事实上。法绍达危机中法国向德国寻求军事支持时德国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德法边界固定化,然而这个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已经事实成为德国的领土的现状下并不过分甚至可以说和没提要求一样的要求,被法国断然拒绝,而之后法国甚至甘愿在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上对英国屈服。而法国国内的布朗热主义也让德法关系严重恶化,而这种仇德思想在法国上层中也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主导法国外交和殖民事物的政治家泰奥菲勒·德尔卡塞则是比激进的布朗热本人更加老谋深算的铁杆反德主义者,在他的推动下,以对德复仇为核心的国策先后建立法俄同盟,英法协约,一直直到1906年才利用摩洛哥危机把他弄下了台,然而仅仅3年后他又重新复出成为法国海军的执掌者。而在此期间自然也少不了英国人的推波助澜,正是为了德法成为世仇,英国政府才私下教唆、纵容、鼓励德国坚决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然而很显然,让德国在把阿尔萨斯和洛林拱手还给法国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就算德国可以短时间和法国缓和矛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关系是不可靠也不现实的。
而奥匈和俄国在巴尔干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沙俄对于获得巴尔干斯拉夫人区域的诉求无法改变。而《德奥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奥匈越来越依赖德国的支持,而俄奥矛盾最终演化成德俄矛盾。
而俄土矛盾更是无解,俄土之间断断续续长达300年的战争已经不仅仅是争端二字可以概述的了,沙俄对于黑海出海口的渴求从未间断,而1915年的《君士坦丁堡协定》协约同意战争胜利后让俄国获得君士坦丁堡和达达尼亚海峡,而1916年的《赛克斯-皮科协定》进一步满足了俄国获得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要求。而沙俄在1917年爆发2月革命并且沙皇政权被推翻后,执政的资本主义政党在得到英法承认两个条约继续有效的情况下继续投入战争之中,这样不顾国内死活的行动才使后来的十月革命顺理成章。然而俾斯麦的任期内对奥斯曼的偏袒和亲近,也同样导致俄国对德国的仇视。
而正因为俾斯麦的联奥和亲土政策,让德国和俄国的矛盾也几乎无解。
然后是意大利,奥匈,俄国和奥斯曼,这4个国家之间相互纠缠非常复杂。首先是意大利和奥匈,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最小的,主要就是奥匈的福拉尔贝格和蒂罗尔这两个区域的领土争端问题,而意大利这个墙头草在协约国给出天价承诺并且获得大量贷款之后,在同时面对英法俄三国的情况下,德国几乎没有胜算,而意大利又怎么不会倒向协约?
至于美国,一战中的美国真的无足轻重,如果等美国都参战了,说实话德国此时已经败局已定了。
由此看来德国四面楚歌,几乎没有破局而出的机会!
那么由此牺牲掉奥匈和土耳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