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情深 (1/2)
言情文学 www.yqwx.net,沧浪之水(赵)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网上给母亲邮寄完药品,挂断手机,长出了一口气, 我的心突然感到些许的轻松, 轻轻的将电脑关上,很想给自己一个安慰或者完全的解脱,静静的趴在宿舍的窗台上,极目远眺,高楼林立的城市,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群,仿佛都停止了,整个眼前一片模糊。 我情不自禁的开始思索起来,那些属于母亲的年轮和故事,渐渐映入了我的脑海。
母亲,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都是在不停的奔波和忙碌,只有刮风下雨的时候才能看到她会躺在炕上昏睡。小时候,对母亲的理解是浮浅而又淡忘的,很习以为常的认为那就是生活的使然,即便是由了朦胧的思绪和感慨也是稍纵即逝的,很快被童年的无知和年少轻狂打乱。随着岁月的流失,如今的我已经俨然已是孩子的父亲,也许是有了生活的深刻经历和积淀,才让我对母亲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感悟,绝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哪么简单,拥有了太多的意义和感慨,因为如今的母亲已经疼到了我的心,也许母子连心大概就这样得来吧。
我的母亲是大西北农村典型的传统妇女,从小由于家里穷,作为家里的老大,自然就背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重任。母亲一生没有进过学堂,在她成长的岁月里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那时候的人们都有着十分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孩子在大人眼里长大后就成了别人家的人,在这种理念的诱导下,母亲也没有逃过这样的厄运,也就被姥爷姥姥强行的阻碍了她求学的机会。这也是母亲一生最大的遗憾,她把这种遗憾和渴望也就毫不例外的转嫁到了姐姐、弟弟和我身上。从此,在我们生活字典里经常能够听到母亲唠叨“念书”两个字,不懂事的时候总感觉母亲的唠叨就好像唐僧念“紧箍咒”般的让人不时会产生逆反心理。现在想来都有点心痛,竟然对母亲的劝导怎么有这样不孝的抵触,很难原谅自己。因为母亲今年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在她的身上我已经看不到了她往日风风火火忙碌于田间地头,而是常年的“风湿病”让她过早的蒙上了岁月的印痕,满脸已是凹凸不平的皱子,行走开始有些吃力和疼痛难耐,每次在电话里听到她哀怨的声音时我禁不住眼泪就会夺眶而出,昔日的母亲怎么就一下成了这样,随着年岁的增长她再也抗争不了病魔,身体每况日下,每每想到这我的心就会很痛。
小时候,听母亲讲,差点没有我们现在这个家,那时候的她做好了和父亲结束这门亲事的决定,毕竟从小就许配给父亲,这么多年来,两家人都多多少少有了恩怨,主要是爷爷奶奶及大叔大婶的反对,也许可能那时候的人们真的很穷也很较真,就因为母亲的彩礼还差点,可能也是借口吧,爷爷奶奶准备推掉这门亲事,后来父亲的极力挽回,总算让她们走到一起。婚后不久,由于种种原因,爷爷奶奶嚷着就要分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父亲和母亲也就答应了。后来我才知道,母亲生下我三天时,就开始下地干活了,这在现在看来,真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母亲的风湿病也就是那时候烙下的根儿。曾经一度病倒,母亲整整睡了半年,好几次昏迷过去,经过父亲多方求医,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也许是母亲年轻的缘故,总算与病魔的抗争中又开始恢复了健康。可能是母亲花钱太多的缘故,爷爷和奶奶大叔大婶开始不满,分家自然也就成了必然。母亲说,那时候姐姐和我还小,她本想让奶奶照看我们,她就可以在生产队多干点活,挣点工分,就可以在年底多分点粮食和油之类的,补贴家用。但还是没能抵挡爷爷奶奶想分家的念头,也许可能是农村人的习惯吧,只要儿子结婚就要分家,就这样,经过协商决定分了家。父亲只在生产队申请了一块山坡地,母亲看到要快平地也很难,而且盖房又需要钱,想到这里,只好顺从了父亲的意见。从此,她们开始白天去生产队里干活,晚上吃完饭,顾不得休息,还要取土平地,挖出一道小院。母亲说,那时候的我还不到一岁,她就小心翼翼的用自己的小棉袄裹着我,哄着我睡着后放在背篼里(用竹子编制而成,用来被东西),然后开始和父亲乘着皎洁的月光开始忙碌起来。也许那时候的母亲也是充满幻想的,认为拥有属于自己的小院,就像现在城市的姑娘结婚要属于自己的房子一样,生活才算踏实。母亲说,有时候实在太累了,她在给我吃奶的瞬间竟然睡着了,不小心把掉在了地上,摔得直哭。就这样,经过父亲和母亲近一个月的辛勤劳作,一个小院平整的呈现在她们面前,村里人都感叹母亲太能干,也投来了赞叹的目光。让母亲感到伤心的是狠心的爷爷和大叔都没有帮她一把,但母亲是个很善良的女人,也从来都没有计较。在现在看来,在一个坡度大约40多度的山坡上能够平整出约2000多平方米的小院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站在院子里抬头仰望,笔直的崖面约有十米高,母亲始终以她和父亲能够挖出这么一道小院而感到自豪,经常作为教育姐姐、弟弟和我的素材,也成了她永远的骄傲。记得我接父母离开故乡那个小山村时,面对乡亲们的相送,坚强的母亲在上车的一刹那间,还是忍不住哭了,神情的望着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院,我轻轻的拭去了母亲的泪水,我知道是幸福的泪水,从农村走向城市是母亲的梦想,当这一梦想实现时,我知道母亲眼泪流淌着什么,那一... -->>
在网上给母亲邮寄完药品,挂断手机,长出了一口气, 我的心突然感到些许的轻松, 轻轻的将电脑关上,很想给自己一个安慰或者完全的解脱,静静的趴在宿舍的窗台上,极目远眺,高楼林立的城市,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群,仿佛都停止了,整个眼前一片模糊。 我情不自禁的开始思索起来,那些属于母亲的年轮和故事,渐渐映入了我的脑海。
母亲,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都是在不停的奔波和忙碌,只有刮风下雨的时候才能看到她会躺在炕上昏睡。小时候,对母亲的理解是浮浅而又淡忘的,很习以为常的认为那就是生活的使然,即便是由了朦胧的思绪和感慨也是稍纵即逝的,很快被童年的无知和年少轻狂打乱。随着岁月的流失,如今的我已经俨然已是孩子的父亲,也许是有了生活的深刻经历和积淀,才让我对母亲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感悟,绝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哪么简单,拥有了太多的意义和感慨,因为如今的母亲已经疼到了我的心,也许母子连心大概就这样得来吧。
我的母亲是大西北农村典型的传统妇女,从小由于家里穷,作为家里的老大,自然就背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重任。母亲一生没有进过学堂,在她成长的岁月里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那时候的人们都有着十分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孩子在大人眼里长大后就成了别人家的人,在这种理念的诱导下,母亲也没有逃过这样的厄运,也就被姥爷姥姥强行的阻碍了她求学的机会。这也是母亲一生最大的遗憾,她把这种遗憾和渴望也就毫不例外的转嫁到了姐姐、弟弟和我身上。从此,在我们生活字典里经常能够听到母亲唠叨“念书”两个字,不懂事的时候总感觉母亲的唠叨就好像唐僧念“紧箍咒”般的让人不时会产生逆反心理。现在想来都有点心痛,竟然对母亲的劝导怎么有这样不孝的抵触,很难原谅自己。因为母亲今年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在她的身上我已经看不到了她往日风风火火忙碌于田间地头,而是常年的“风湿病”让她过早的蒙上了岁月的印痕,满脸已是凹凸不平的皱子,行走开始有些吃力和疼痛难耐,每次在电话里听到她哀怨的声音时我禁不住眼泪就会夺眶而出,昔日的母亲怎么就一下成了这样,随着年岁的增长她再也抗争不了病魔,身体每况日下,每每想到这我的心就会很痛。
小时候,听母亲讲,差点没有我们现在这个家,那时候的她做好了和父亲结束这门亲事的决定,毕竟从小就许配给父亲,这么多年来,两家人都多多少少有了恩怨,主要是爷爷奶奶及大叔大婶的反对,也许可能那时候的人们真的很穷也很较真,就因为母亲的彩礼还差点,可能也是借口吧,爷爷奶奶准备推掉这门亲事,后来父亲的极力挽回,总算让她们走到一起。婚后不久,由于种种原因,爷爷奶奶嚷着就要分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父亲和母亲也就答应了。后来我才知道,母亲生下我三天时,就开始下地干活了,这在现在看来,真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母亲的风湿病也就是那时候烙下的根儿。曾经一度病倒,母亲整整睡了半年,好几次昏迷过去,经过父亲多方求医,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也许是母亲年轻的缘故,总算与病魔的抗争中又开始恢复了健康。可能是母亲花钱太多的缘故,爷爷和奶奶大叔大婶开始不满,分家自然也就成了必然。母亲说,那时候姐姐和我还小,她本想让奶奶照看我们,她就可以在生产队多干点活,挣点工分,就可以在年底多分点粮食和油之类的,补贴家用。但还是没能抵挡爷爷奶奶想分家的念头,也许可能是农村人的习惯吧,只要儿子结婚就要分家,就这样,经过协商决定分了家。父亲只在生产队申请了一块山坡地,母亲看到要快平地也很难,而且盖房又需要钱,想到这里,只好顺从了父亲的意见。从此,她们开始白天去生产队里干活,晚上吃完饭,顾不得休息,还要取土平地,挖出一道小院。母亲说,那时候的我还不到一岁,她就小心翼翼的用自己的小棉袄裹着我,哄着我睡着后放在背篼里(用竹子编制而成,用来被东西),然后开始和父亲乘着皎洁的月光开始忙碌起来。也许那时候的母亲也是充满幻想的,认为拥有属于自己的小院,就像现在城市的姑娘结婚要属于自己的房子一样,生活才算踏实。母亲说,有时候实在太累了,她在给我吃奶的瞬间竟然睡着了,不小心把掉在了地上,摔得直哭。就这样,经过父亲和母亲近一个月的辛勤劳作,一个小院平整的呈现在她们面前,村里人都感叹母亲太能干,也投来了赞叹的目光。让母亲感到伤心的是狠心的爷爷和大叔都没有帮她一把,但母亲是个很善良的女人,也从来都没有计较。在现在看来,在一个坡度大约40多度的山坡上能够平整出约2000多平方米的小院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站在院子里抬头仰望,笔直的崖面约有十米高,母亲始终以她和父亲能够挖出这么一道小院而感到自豪,经常作为教育姐姐、弟弟和我的素材,也成了她永远的骄傲。记得我接父母离开故乡那个小山村时,面对乡亲们的相送,坚强的母亲在上车的一刹那间,还是忍不住哭了,神情的望着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院,我轻轻的拭去了母亲的泪水,我知道是幸福的泪水,从农村走向城市是母亲的梦想,当这一梦想实现时,我知道母亲眼泪流淌着什么,那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