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美女中文网 yqwx.net,北齐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朽木上雕刻,以没有丝毫用处而告终,都是有自身的原因的。帝王家的子孙,本来就贪图安逸,又不注重遵守行为规范,纷纷向放荡不正的邪路上走。他们如果不是生而知之,有极高的智慧,在宫中有声色之娱,在外有犬马渔猎之好,岂能做到入则切实实行儒学,出则舆贤人作朋友呢。徒然有好的老师,却没有可供雕琢的人才。下面的人也效法这种情况,如同风吹草低一样,所以王公贵族之家,很少听说有学习用功的。如果贵族子弟都能用各种经书丰富自己,就可算稽山上的竹箭,加上了羽毛,高官厚禄俯拾即是,断然无疑。然而在北齐一朝,有时就失于保守,师、保、疑、丞的官职衹能授予有功劳的贵族,国学博士徒有虚名,仅在国子监裹,有几十个学生而已。这种状态还想要官吏正派、国家长治久安,难道能做得到吗?贵族之弟以经学闻名而当官的仅博陵崔子发、广平宋游卿而已,除此之外就不值一提了。

    幸而国家朝政宽松,整天无事可做的人,占了十分之九。所以手捧着经书来求学的人,遍及乡村城邑;背著书箱走上仕途的人,也不远千里而来。学生求知毫不懈怠,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到乡村寄食为生;在桑梓树下稍作休息,动不动就超过上千人。根据燕、趟地区的风俗,这类人更多。按照北齐的制度:各郡都设立学校,设置博士助教讲授经书,学生都被迫进入学校充当生员,名流和豪富人家的子弟却都不听从调派。学校的学生并非真心喜欢读书,所以他们根本不关心书本,又经常被州郡官吏驱使。即使有人懒惰不好好读书,也没有人加以处罚,这种局面都是由于皇上不喜欢读书造成的。各州郡奉命考察孝廉,博士、助教和游学的生员中凡是通解经书的,都有资格被推荐选拔。十条考试题,祇要答对其中的八条,就给予九品出身,成绩优异的还可以破格提拔。

    所有研习经学的诸生,大都出自魏末大儒徐遵明的门下。徐遵明在河北讲授郑康成注的周易。他传给了卢景裕和清河崔瑾,卢景裕又传给权会,权会传给郭茂。权会很早的时候就来到了京城,郭茂经常在他门下教授。此后,能讲解周易的学者大都出自郭茂的门下。河南和青州、齐州地区的儒生大都学习王辅嗣注的周易,但从师学习的人比较少。北齐时的儒生,很少有学习尚书的,徐遵明对尚书也很精通。他从师于屯留王总,然后传给了浮阳李周仁、渤海张文敬和李铉、权会,都是郑康成的注本,并不是古文尚书。乡里的读书人都没有见过孔注尚书。武平末年,河间刘光伯、信都刘士元发现费彪作的义疏,于是人们开始留意古文尚书。儒家经典中以诗经、礼记、春秋最流行,许多读书人都能兼通。三礼都是徐遵明传授的。徐传给李铉、沮俊、田元凤、冯伟、纪显敬、吕黄龙、夏怀敬。李铉又传给刁柔、张买奴、鲍季详、邢峙、刘昼、熊安生。熊安生又传给孙灵晖、郭仲坚、丁恃德。后来能通解礼经的大都是安生的学生。诸生都能通晓小戴礼记,能同时精通周礼、仪礼的占了十分之二三。精通毛诗的大都是魏朝博陵刘献之的学生。刘献之传给李周仁,李周仁传给董令度、程归则,程归则传给刘敬和、张思伯、刘轨思。以后能讲解诗经的大多出自二刘门下。河北能通解春秋的,都使用服子慎的注本,也是徐遵明传授的。张买奴、马敬德、邢峙、张思伯、张雕、刘昼、鲍长暄、王元则都学到了服注的精髓。另外还有卫觊、陈达、潘叔度,虽然不是向徐遵明学习的,但也能达到通解的程度。另外姚文安、秦道静开始也学服子慎的注本,后来又兼带讲解杜元凯注本。河外儒生都学习杜氏的注本。对公羊传、谷梁传,都不太留心。论语、孝经,各人都要通习讲解。像权会、李铉、刁柔、熊安生、刘轨思、马敬德等人都是自己注疏典籍。虽然是专门的学业,但也都是粗略地研习。

    本书收录的儒生,有的终身生活在魏朝,有的仕途不顺,即使名气可以独成一家,但对其生平事迹和家乡籍贯缺乏记载,仅是保留姓名而已。所以选择了最有名的列入儒林。熊安生的名字见于周史,刘光伯、刘士元归入隋书,本书不再重述。

    李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人。九岁入学,抄写急就篇,一个多月就能懂能通。家中素来贫困,常常春夏在家务农,冬季才到学校学习。十六岁时,向浮阳李周仁学习毛诗、尚书,向童茎刘王猛学礼记,向堡灿虚丛学周官、仪礼,向渔阳鲜于灵馥学左氏春秋。他认为家乡没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了,就和同州的握五懿、河间宗惠振等人结伴去向大儒徐遵明拜师受学。学习了五年,经常名列前茅。二十三岁时,自己潜心隐居,探讨论述是非,撰写了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和三传异同、周易义例共三十多卷。他极其刻苦,竟然有三年不用枕头睡觉,每到入睡时,仅是坐着打瞌睡而已。二十七岁,回到家中奉养父母,于是就在乡里教书,前来求学的学生经常有几百人。燕、赵地区能够讲解经书的,大都出自他的门下。

    三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而为父亲守丧。服丧期满后,因为乡间书籍缺乏,就到京师游历,想看看没有读到的书。州裹举荐他为秀才,授太学博士。亘迈年间,奎回轨去世,直担让世塞仔细挑选饱学之士,教授自己的儿子。世宗推荐了李丝,被征召到晋阳。当时中山石曜、北平阳绚、担忧型垂、遣回崔盐、卢垩宋钦道和擅长书法的堕超都在束馆,教导诸王。奎铉认为年代久远,典籍中的文字有很多错误,有感于孔子“必也正名”造句话,毅然要加以刊正。在讲课之余,翻阅说文和三仓、尔雅等书,删除改正六艺经书和注解中的错字,他把这部著作定名为字辨。显祖接受挥位后,李铉随从回到都城。天保初,皇上下诏他和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人商议制订礼律,兼任国子博士。当时诏令北平太守宋景业、西河太守綦母怀文等人起草制订新历,绿尚书平原王高隆之命李铉和通直常侍房延佑、国子博士刁柔参考旧历的对错。不久任国子博士。废帝作太子时,显祖命李铉到宫中讲授经义,对他很是优待。几年后因病去世。特别追赠廷尉少卿。运回故乡安葬时,太子亲自来祭奠,并且派遣手下属员护送,儒学之士都引以为荣。杨元懿、宗惠振后来也成为国子博士.

    刁柔,字子温,渤海人。父亲刁整,任魏车骑将军,追赠司空。刁柔小时候勤奋好学,广涉经史,尤其喜爱礼仪。记忆力很强,氏族内外之事都很熟悉。最初为世宗的挽郎,任司空行参军。母亲去世为母亲守丧,因孝而知名。永安年间,任中坚将军、奉车都尉,加冠军将军、中敞大夫。五墓年间,按例到置屋,直担任命他为丞玄公府长流参军,命他教自己几个孩子读书。天惺初,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魏收编写魏史,启奏皇上让刁柔共同参与其事。刁柔为人很固执,总认为自己的见解正确,魏收常嫌弃他。

    旦圣又参与制定律令。当时人们认为要设立五等爵位和封地,如果继承人没有长子,就立长孙,没有长孙就立长子的弟弟,长子没有弟弟就立长孙的弟弟。刁柔认为没有长孙,应该立长曾孙,而不应该立长子的弟弟。他发表意见说:我认为根据礼记的规定要立长子为继承人,所以把长子叫作嫡子。嫡子死了。就立长子的儿子为嫡孙,嫡孙死后就依次立曾孙、玄孙为继承人。嫡子的设立,本来是为了把家业传之长孙。所以礼记.丧服说:“妾所生的儿子三年之内不做长子,不能继承祖先的基业并祭祀祖先。”礼记记载了公仪仲子死时的情景:“擅弓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以前没有听说过,仲子没有立嫡孙反而立庶子为继承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子服伯子说:‘仲子也是依古代的礼节的,当初周文王没有立长子伯邑考而立了武王姬发,微子没有立嫡孙盾而立了弟弟衍,所以说仲子依照的是古礼。”’郑玄注说:“伯子这是为亲者讳,不立嫡子是错误的。周文王立周武王,是权宜措施。微子的嫡子死了,立弟弟衍,这是根据商礼。”“子游就这件事去请教孔子,孔子说:‘不应该这样,应该立嫡孙。”’注解说:“这是根据周礼。”这样就是说商代嫡子死了,就立嫡子的同母弟弟,周代是嫡子死,立嫡子的儿子为嫡孙。所以根据春秋公羊传的义理,嫡子有了孙子而死,崇尚实际的朝代重视亲缘关系先立弟弟,崇尚文礼的朝代尊重先人先立嫡孙。丧服篇上说:“儿子死在父亲之后,儿子可以不为母亲服丧。”小记上说:“祖父去世祖母去世时要守丧三年。”不为被父亲休弃的生母守丧,是因为别人死了她不参加祭礼。为祖母守丧三年,是由于要把家业传给嫡系长孙。如今议论因为嫡孙死了就立嫡子的同母弟弟,嫡子的同母弟弟就成为父亲的后代了。他本来不应该继承家业,因为没有嫡系长房长子,才得以成为后代。那么嫡孙的弟弟,按理也应该成为父亲的后代。这样父亲死后他为祖父母服斩縯,既然能为祖父母服斩缭,却不能传给家业的事,我没有听说过。如果采用商代尚实的做法,本来不应该嫡子死后立嫡孙。如果采用周代尚礼的做法,怎么能不立嫡孙而立嫡子的弟弟呢?用周代制度或用商代制度,运用起来都很迷惘。礼记。小记中又说:“嫡子之妇不能成为公公的后代,则婆婆去世时衹能服小功丧。”郑玄解释说:“丈夫残废身有疾病或其他原因去世而没有儿子,则不能传于长孙。小功,是庶子之妇服丧。凡是父母对于儿子、公婆对于媳妇,不传于嫡长孙,而所传的不是嫡系,那么嫡系的服丧与其他庶子和媳妇的服丧是一样了。”人们把死后没有儿子的人,叫做绝世无子,并不是说没有嫡子。如果有儿子,怎么说能没有后代呢?即使丈夫残疾没有儿子,媳妇作嫡媳的名义仍然存在。名义还在,却想废掉她的儿子,遣将把礼法置于何地呢!礼法也有增删,代代相传,一定要认为嫡子继承制可以改变的话,那么后代服斩缭的丧礼也应该有理由改动了。

    天保七年夏,刁柔去世,时年五十六岁。他在史馆待的时间不长,皇上对魏书的编写催逼很聚,其中他对人物的评价有偏颇。魏书中凡是和他有内外亲戚关系的人都文过饰非,深受当时人的讥讽。

    冯伟,字伟节,中山安喜人。身高八尺,身体强健,让人见了肃然起敬。少年时随从李宝鼎游学,由于聪明很受李的赏识,经常试着向他提问。冯伟精通多种经典,尤其熟悉礼传。后来回到家乡,近三十年闭门不出,不过问家业,不结交宾客,专心致志地学习,以至于无所不通。

    趟郡王镇守定州的时候,派人以礼相迎,又多次写信,县令亲自到他家中,仍然托病不出。郡王打算自己来请他,佐史前后相继骑快马到他家中报信,县令亲手为他整理衣冠,不得已而去应召。赵郡王到堂下来迎接,不让他跪拜,从台阶两侧一齐走到厅上,把他安置在宾馆,受到礼待和器重。郡王想推荐他作秀才,他坚决推辞。过了一年多请求回家。郡王知道冯伟不愿受拘束,依礼送他回家并喂赠了许多东西,他却丝毫没有要,仅接受了一件当时通行的服装。回到家后,始终也不与人来往,郡守县令常常亲自到他家。常有人送来羊和酒,也推辞不受。学生的束脩一概不要。自己耕种吃饭、养蚕穿衣,箪食瓢饮,自得其乐,最后得以寿终。

    张旦恕,芒愿人。经义广博,学生有一千多人,儒士都很推崇他,名气很大。历任太学博士、国子助教,玉堡年间去世。

    刘勉墨,逊擅人。解说诗经非常精到。少年时向同郡刘塑塑学习,刘邀塑的老师是同郡的登壁剑,所以他的家乡大都研究诗经。塾墨在玉统年间任国子博士。

    鲍季详,渤海人。很通晓礼记,听他讲解其中的文句,自然而然就可以大体明白.他还同时精通左氏春秋,少年时为李实鼎都讲,协助讲经,后来自己有了大批学生,儒士对他也很称道。天统年间,在太学博士任上去世。堂弟鲍长暄,精通礼传。武平末年。任任城王高浩的丞相掾,常常在京城教授贵族子弟。北齐亡国后,回到家乡讲授经学,死在家中。

    邢峙,字士峻,河间郑人。少年时好学,致力于典籍,到燕、赵一带游学,精通三礼、左氏春秋。天保初,郡中举荐为孝廉,授四门博士,升国子助教,到皇宫中教授太子经学。邢峙为人方正淳朴,有儒者风范。厨师为太子送来食物,有一道菜叫“邪蒿”邢峙命人端走,说:“遣菜名字不正,殿下不能吃。”显祖听说了这件事嘉奖他,赏给他被褥丝绸,授国子博士。皇建初,任清河太守,为政宽厚,深受百姓和官吏的爱戴。因年老有病回到家中,在家中去世。

    刘昼,字孑昭,渤海阜城人。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但喜好学习,常常到外地从师听讲,丝毫不觉疲倦。和儒生李宝鼎是同乡,相互很友爱,向李宝鼎学习了三礼。又向马敬德学习服氏春秋,都能通晓大义。他遣憾乡下没有多少典籍,就骑马来到京城。了解到太府少卿宋世良家中有很多书,就登门拜访。宋世良接纳了他。刘昼因此能够夜以继日地尽情翻阅。

    河清初,回到冀州,又因被举为秀才来到京城,对策没有考中。他为自己没有用心学习写文章而遗憾,又潜心练习辞藻,语言很古朴。曾经作过一篇赋,定名为“六合”白认为冠绝当世,常常吟诵。叹惜说:“儒生费尽心力而文章却失于工力,由此可以看出来了。我学习儒家经典二十多年而对策没有录取,刚刚开始练习作文章,就达到这样的地步。”曾经把这篇赋呈送魏收品评。魏收对人说:“赋的名字叫‘六合,已经很愚蠢了,看了全文,发现内容比‘六合’更愚蠢。”

    刘昼又写了三篇高才不遇传。在皇建、大宁两代多次向皇帝上书,言辞切直,大多批评权贵,所以始终没有被采纳。他白认为博识多才,言谈自满自夸,常对人说:“假如我的几十卷书流传到后世,即使用齐景公的千马来交换也不换。”可是为人行为懈怠、举止不合礼法,因而最终不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天统年间,死在家中,时年五十二岁。

    马敬德,河间人。少年时喜好儒学,跟从大儒徐遵明学习诗经、礼记,稍微懂得大义而不能精通。于是留心研究春秋左氏传,精研沉思,昼夜不倦,他的疏解被其他儒士所称道。他在燕、赵之间教书,随从学习的人很多。河间郡王常在他讲学时来听讲,想举荐他为孝廉,被他坚决推辞。他到州裹要求推举为秀才,但推举秀才例来选取文士,州将认为他是个纯粹的儒士,不想举荐他。敬德请求当场考试方略,便问其对策,他回答的五条对策都很有水平。州官高兴地选送他去了京城。按照常例进行秀才策问时,终于入选,又请求考经学,考问的十条都能精通,越级提拔他任国子助教,升太学博士。

    天统初,任国子博士。世祖为后主挑选老师,赵彦深推荐了他,得以入宫任侍讲。他的妻子梦见猛兽向他走来,敬德从一丛荆棘上跳了过去。妻子却趴在地上不敢动。敬德占卜说:“我要做大官了。从荆棘上跳过去,就是要超过九卿。你趴在地上,表示要当夫人。”后主不好读书,敬德侍讲的次数较少,不时讲授春秋。武平初,因为是后主的老师,被越级任命为国子祭酒,加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领瀛州大中正,去世。追赠为开府,瀛州、沧州、安州诸军事,遍妙刺史。后来侍书退屋七被封为王。龌遝说:“怎么能允许侍书封王,侍讲反而没有封。”于是敬德也被封为广汉郡王。儿子元熙承袭爵位。

    元熙,字长明,少年时就得到父亲的传授,同时留意在辞藻上下功夫。由于父亲的缘故,从青州集曹参军越级升任通直侍郎,待韶文林馆,后来又转成止员。武千年问,皇太子要学习孝经,有关部门请求挑选老师。皇上说:“马元熙是我的老师的儿子,学问不错,可以让他教太子。”于是进宫教太子孝经,儒士都羡慕他家世代享受皇家的恩宠。元熙宽和仁厚,在朝中名声很好,皇太子对他也很亲近敬重。隋开皇年间,死于秦王文学任上。

    张景仁,济北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以学习书法为业,擅长写草书和隶书,被选拔补充为内书生。和魏郡姚元标、颖川韩毅、同郡袁买奴、荣阳李超等人齐名,世宗都延纳为宾客。天保八年,命他教太原王高绍德书法,任开府参军。后主作太子时,世祖挑选擅长书法性情敦厚的人陪同练习,景仁被引荐选中。在宫中小心谨慎,后主很喜欢他,叫他博士。历任太子门大夫、员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后主登基后,任通直散骑常侍。奏明皇上时,皇上亲笔除去“通直”二字,于是任为散骑常侍。手下人和他说话时仍称为博士。

    胡人何洪珍受到后主的宠幸,想和朝中大臣通婚,因景仁在朝中官位稍高,洪珍就替哥哥的儿子娶了景仁次子子瑜的女儿为妻。从此两家互为表裹,彼此提携,受到的恩惠日甚一日。景仁身体多病,皇上常派徐之范等人去为他看病,送去各种药物和珍馐美味,去探问的宦官络绎不绝。此后皇上命令有关人员经常把皇上的食品送到他家。

    升任假仪同三司、银青光禄大夫,享受恒山鉴干禄。皇上有时到各处巡视,在路上停宿时,常送布障给他遮挡风寒。升位仪同三司,不久加授开府,侍书、其他官职不变。每天早上必须去朝见皇上,在束宫停留。设立文林馆后,宦官邓长颐揣摩皇上的心意,启奏让景仁总管文林馆事宜,任侍中。四年,封建安王。何洪珍死后,长颐仍然记着旧情,进一步密切两家的关系,使得景仁的势力不至于衰退。任中书监,以疾而终。追赠侍中,齐州、济州等五州刺史,司空公。景仁出身贫寒,本来没有什么远见卓识,很快做了开府、侍中、封为王。他的妻子姓奇,不知道出身于何氏族,相貌言谈,都很鄙俗。朝廷下令封她为王妃,和诸公主、郡君一起朝见时,见过她的人都羞惭惶恐。子瑜,稍稍向父亲学了点知识,再也没有其他的本领。但由于何洪珍的缘故,被提拔为中书舍人,改任给事黄门侍郎。长子子玉,出仕为员外散骑侍郎。

    景仁为人本来谦恭有礼,等他藉助胡人、宦官的力量,很快飞黄腾达,自己的志向节操都改变,渐渐养成了骄横傲慢。出门骑着高头大马,穿着轻暖的皮裘,侍从们前呼后拥,住宅高门广厦,临道当街。儿子都不认为原是贫寒出身,自认为是贵族子弟。自从苍颉造字以来,凭著书法而置身青云的人,仅有景仁一人而已。

    权会,字正理,河间郑人。沉静文雅,一举一动都合乎礼法。少年时学习郑玄注的郑易,潜心钻研其中的奥妙,能够理解其中幽深的含义,对于诗经、书经、三礼也能广泛融会其中的文义,并且懂得占卜的方法,知道天地玄象。魏武定初年,本郡推选孝廉,他在考策中名列前茅,初任四门博士。仆射崔暹延请他作宾客,很敬重他,命世子达擎拜权会为师,权会因此而显达。崔暹想推荐他与马敬德等人去教几位王侯,可他性情淡泊,不羡慕荣华富贵,深以做诸王僚属为耻,坚决推辞。崔暹也明白他的心意,打消了推荐的念头。不久尚书下令把他征召到朝中任著作郎,编修国史,负责太史局的事务。皇建年间,加中散大夫,其他宫职依旧。

    虽然权会掌管的事情很多,但从不中断教书。他本性柔弱,不善于言谈,但和别人论辩时,总能应声反驳,而且常常能援引古事,有据可依,因此被儒士推重。贵族子弟仰慕他的德义,有的直接到他家中请教,有的寄居在他邻居家,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向他讨教学业。权会总是很高兴地为他们讲解,向来没有松懈。

    权会懂得占卜之术,能解释天象,但涉及别人的隐私家事,就不再说,学生有求教的,也一言不发。他常常说:“这种学问可以使你了解却不能说出来。你们都是贵族子弟,不用通过遣条途径谋求官职,也就不用费力来问了。”他仅有一个儿子,也不教给他这些,他就是这样严谨。有一次命家人到远方办事,很久也没有回来。出行的人回来,快要到其家的时候,忽然遇到了大雪,祇好寄居在别的地方。权会正在学堂讲课,一股迅疾的旋风,把雪片吹进了门。他笑着说:“出行人回来,怎么又在中途停住了。”就派人到某地去找,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权会每次替人占卜,无论大事小事都能说中。他占卜吉凶使用爻辞、彖象,其他易经上的东西都不用。

    权会本来是一介贫士,没有奴仆,刚任助教时,经常骑着一头驴来来往往。可官职事务很多,每处都要亲自去,等到回家吃饭时,天就很晚了。有一次他在半夜出了束城门,报时的钟声已经听不到了,路上仅有他一人骑着驴前行。忽然出现了两人,一人拉着驴头,一人跟在后面,好像有人暗中帮忙,那两人举动轻飘,和活人不太一样。逐渐迷了路,走的不是原路。权会心中觉得奇怪,就朗诵易经上篇,一卷没有完,前后两人,忽然分散而去。他也不知不觉从驴背上掉下来,昏了过去,到天亮才苏醒。醒来后发现掉下的地方,正在城外,离自己家仅有几里。

    他有一个儿子,字子袭,聪明勤奋,小时候就有成人的胸怀。不幸早亡,送葬的人都伤心恸哭,他哭了一次就不再哭,当时的人都很推崇他的达观知命。

    武平年间,权会从府中回家,半路上马无故跌倒,他受惊失语,暴病而死,时年七十六岁。他曾经注易经一部,在当时很流行。权会生平怕马,但做官又必须骑马,果然因马而死。

    张思伯,姻碧巡人。擅长讲解春秋左氏传,比马敬德稍次。撰写了刊例十卷,流行于时。同时治毛诗章句,用这两种经书教授蛮童工直尘。亘迎初,任国子博士。

    张雕,中山北平人。出身于贫贱之家,但为人慷慨有气节,喜好古学。他精力过人,背着书箱求师学习,不远千里而去。研通五经,尤其通晓三传,远方来向他拜师求教的人数以百计,儒士都佩服他高超的论辩能力。

    魏末,由于通晓经义被召入幕府,高祖命他给几个儿子讲授经学。初任殄寇将军,升任太尉长流参军、定州主簿。随从世宗到并州,任常山府长流参军。天保年间,任永安王府参军事。显祖在晋阳去世后,提拔他兼任祠部郎中,负责丧事,护送棺木回到邺。干明初,任国子博士。升平原太守,因贪污受贿被罢官。世祖即位后,感念往日的恩宠任他为通直散骑侍郎。琅邪王高俨寻找精通儒学的博士,有关人员推荐了张雕,人们都认为是选对了人。不久任泾州刺史。时间不长,任散骑常侍,再次成为高俨的侍讲,正好皇帝的侍讲马敬德去世,他得以入宫教习经书。皇上很倚重他,任命他为侍读,和张景仁同时受到礼遇,一起进入华光殿,共同讲读春秋。加授国子祭酒,假仪同三司,待诏文林馆。

    胡人何洪珍深受皇上宠爱,和张景仁结成姻亲关系。张雕和景仁同宗,依附何洪珍,倾心接纳,感情与日俱增,公私事宜,张雕常常给予指点。当时穆提婆、韩长鸾和何洪珍一同事奉皇上,知道张雕是洪珍的谋主,对他很忌恨。洪珍又保奏他监修国史。不久任侍中,加开府,奏度支事,委以重任,言听计从。皇上特别允许他奏事时不用快跑,又称他为博士。张雕认为自己出身微贱,却做了大臣,所以对国事励精图治,有奋不顾身的志向,一心要建立功勋来报效朝廷.,在朝堂上议论得失,不加回避。宫廷中并不急需的花费,大为减省,对皇上身边放纵之徒加以约束,多次抨击权贵,劝谏皇上。皇上也很倚重他,把朝廷大事都委托他处理。他以澄清朝政为己任,意气风发,在朝廷上曾对郑子信说:“当初我刚到朝廷的时候,见到精明干练的唐邕处理事务得心应手,如果说制作行军账簿,我不如他,但要想帮助皇上作尧、舜,身居稷、契之位,那么唐邕就不如我了。”他说话就是这样狂妄自大。

    韩长鸾等人担心他会不停干预朝政,暗中想除掉他。正好张雕和侍中崔季舒等人劝皇上到晋阳去,长鸾陷害他,张、崔二人一同被杀。临行刑前,皇上派段孝言去责问他。张雕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错误地被选拔做了官,历任两世,常常受皇家的恩泽,官至开府、侍中,宠幸荣耀集于一身。自己常想着即使像微尘滴露那样渺小,也对山海有所裨益,这一次进谏,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本意好,却造成了恶果,我的死不可逃脱。希望皇上珍视一切美好的东西,开启视听,多引进像买谊这样的人,讨论治理天下之道,皇上的枧听,不要受到蒙蔽,那么我死了,也像活着一样。”说完就涕泪交流,从容而死,左右侍卫都很同情而钦佩他,时年五十五岁。他的儿子德冲等人被流放到北部,南安谋反时,德冲和弟弟德揭都因战乱而死。

    德冲为人谦和礼让,会识别人才,聪明好学,涉猎文史典籍。由于是皇帝老师的孩子,很早就得到表彰提拔。历任员外散骑侍郎、太师府属官,入朝任中书舍人,依例待韶。父亲被杀时,德冲正在殿上值班,亲眼看到了父亲遭受的冤屈和酷刑,大哭着昏倒在地,很久才苏醒过来。

    孙灵晖,昼乐逮强人。蕴大儒秘书监塞薮,是他本族的曾祖父。灵晖从小很聪明,有器度。塞茵有一个儿子早死,家中的书籍都还保存着。灵晖七岁时,非常好学,每天诵读几千字,他读书衹读惠蔚亲手抄录的奏章,不求师访友。三礼、三传都能通晓大义,又去向鲍季详、熊安生请教不明白之处,他所阐发的文义,熊、鲍二人也不能提出异议。被冀州刺史举荐为秀才,策问时成绩优秀,授员外将军。后来由于能阐发儒学,被提拔为太学博士。升任北徐州治中,又改任潼郡太守。

    天统年间,皇上命大臣推举可以作南阳王高绰老师的人,吏部尚书尉瑾上表推荐灵晖,召为国子博士,为南阳王讲授经书。高绰虽然不爱学文,对他却很敬重,奏明皇上让他任本府谘议参军。高绰任定州刺史时,他也随同前往。高绰行为放肆凶狠,他衹能默默地替他担心,不能劝阻。南阳王想任命管记马子结为谘议参军,就上表请求改任灵晖为王师,使子结为谘议。朝中大臣认为王师属三品之官,高绰的奏章不合规定。后主在表章上批示,说“可以任用”并且亲自给高绰回信,同意他的请求。儒士对灵晖受到的恩宠都很羡慕。高绰任大将军时,灵晖以王师领大将军司马。高绰被杀后,不再兼任。自从高绰死后,每到亡七和百曰的祭日,灵晖就常请来僧人设斋,为他念经行道。齐灭亡后不几年,灵晖就去世了。

    儿子万寿,聪明机警,博览群书,三礼、三传都能通晓大义,有文才,尤其擅长诗歌。北齐末年,阳休之征召他为开府行参军。隋时为奉朝请、滕王文学、豫章长史。死时任大理司直。

    马子结,他的祖先是扶风人。世代住在西凉,太和年间迁到洛阳。祖父、父亲都是清要之官。子结兄弟三人,都涉猎文学。阳休之在西兖州时,子廉、子尚、子结三兄弟和朝中大臣都写了诗送行,阳休之作了一篇酬答,诗中提到的“三马俱白眉”就是指子结三兄弟。他由开府行参军提升为南阳王管记,随从高绰到定州。每次高绰出外打猎,一定要让子结骑着马追赶禽兽。子结是儒生,行动迟缓,衣服被挂破了,帽子也掉了,产鳇又哭又叫,让他骑马驱赶,每次王钟不从马上摔下来绝不会停止,直鳇以此为乐。由此二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奏明朝廷任谘议参军。

    石曜,字白曜,中山安喜人,也凭着儒学得以当官。居官极其清廉。武平年间任黎阳郡太守,正好斛律武都出任兖州刺史,武都是丞相咸阳王的世子,皇后的兄长,为人贪暴。先经过卫县,命令从县丞以下人员搜集了几千匹绢送给他。到了黎阳,叫手下人去给石曜和其他县官示意。石曜拿着一匹缣对他说:“造匹缣是老石织的,姑且送给你吧。其他的东西都来自百姓,百姓之物,我一丝一毫也不敢动用。”武都也知道石曜是清廉的儒士,也就一笑而不为难他。石曜着有石子一书共十卷,语言很通俗。后来去世时任谯州刺史。其他事迹史书上没有记载。

    赞曰:大道已经隐没,惟有遵循名教,凭其建国,凭其立身。皇帝一心图谋霸业,儒风不能保持纯正,礼教之所以没有衰退,全靠儒士发扬光大。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