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大明国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初四的傍晚,辽阳城中的情形就不对了。
到处都是晃着脑袋,穿着厚厚绸面棉袄,身后跟着书僮或长随的秀才生员们。
他们多半聚集在城南的儒学学宫一带,从开始的几十人,最终达到了三四百人之多的恐怖数字。
这个数字,大约已经是辽中和辽南大半的秀才人数了,但在关闭城门之前,数字仍然在不停的增加了。
还有不少生员,来自百里之外的沈阳,他们倒是坐着顺字行的马车前来,只不过一下马,一边打量着辽阳城中瑰丽之至的城市景像,一边脸上就露出尴尬的神情。
他们是来助拳的,人都说张惟功一介武夫,横行霸道,在他们的想象之中,这辽阳还不知道是何模样。
当时的秀才和普通人不同,普通人除了经商或是走亲戚外,可能终生也不离乡土半步,走个几十里路,去趟县城或府城,在普通人来说一生也就足了。
秀才可以不需路引,仗剑走万里路,这是当年太祖高皇帝特许之事,而且秀才闭门造车的话,就算是中了举人,名次也不会高,未来中进士的可能也不大。
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积累自己的见识,有进取心的秀才都会这样选择自己的路道。
孙承宗到京师当私塾老师,到边关效力,都是有这种用意在内。
沈阳附近的这些生员肯定没有孙大胡子的魄力和能力,但他们肯定也游历过辽阳,辽沈两城都是大城,辽阳还在沈阳之上,他们怎么可能没来过。
这一进城,一路上坐着人家顺字行的马车,方便舒服,又很快捷,这已经很意外了。
到辽阳近郊,他们见到的情形也和周永泰看到的不同。
往辽西方向,因为安全方面的考虑,并没有兴修太多屯堡,往沈阳和辽南方向,几乎已经全部被屯堡所覆盖了。在这些生员眼前,阡陌成片,到处都是开垦的十分好的良田,田间虽有残雪,仍然看的出来麦苗出的又好又厚,土垄培的很好,也能看出积肥了,辽东的土地原本就是沃土,这样精耕细作,产量想不高都不可能。
惟一制约产量的就是水源问题,从万历年间到崇祯末年,这几十年时间内天气越来越冷,而且越来越干燥,天启天年和崇祯初年时间干燥的天气到达顶峰,崇祯十七年时,天气记录那一年是最冷的一年。
诸生员多半有田产,他们经常会为几亩水田和人打官司,闹的不可开交,甚至谋夺人产,闹出人命也不奇怪。
而放眼看去的辽阳军屯,几乎每数十亩就有一眼井或是一个大型水车,或是环绕着引流而至的沟渠,清水沽沽而流,不停的润泽着四周的黑色土地。
这,就叫人不仅是惊奇,而且是嫉妒的发狂了。
“怪不得听说今年辽镇麦子每亩好几石,看这样子,今年不止啊。”
从车上刚下来时,颇有一些生员没从城外的风景中回过神来,脑海里盘算的还是这事。
别人不停的看着城中风景,口不应心的答道:“今秋的高粱,小米,那才叫吓人。”
“我看他们明年的小麦收成,一亩最少五六石。”
“也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平均五石到六石,想再高,也是没影的事。”
“老兄说起来说的好象很轻松一样,我家的地,水田一亩不过四石……弟曾经去过山西,那里的地,平均半石,丰年一石半,差太远了。”
“我们辽东的地,能掐出油来,能一样么?”
“这个倒是了……”
话说到此,这个懵懵懂懂的家伙终于注意到了城中的景像,一下子便瞪大了眼,张大了嘴,似乎是看到了难以相信的东西。
城中到处是粉壁高楼,他们是在城门内不远,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商人,百姓,军人,挤的密密麻麻的,沈阳城的人流怕是不到这里的十分之一。
到处都是高挑飞檐的楼房,然后就是一眼看不到边的招牌幌子……顺字行和四海商行的发达极大的带动了辽阳的商业环境,整个东西鼓楼相对的府前丁字大街四处延伸着,每个城门到辽阳的中间地带,到处都是建起了三四层高楼的大商行,不仅是本地辽商,也有关内的北方商人,当然还有李家宋家等江南过来的大商家,甚至连晋商都跑了过来,在城门附近,有硕大的一幢建筑,飞檐拱斗,极尽气派,这是几家晋商联手在辽阳开设的钱庄和银号,辽阳这里不准放高利贷,否则的话,闻讯赶来的晋商怕是更多。
... -->>
初四的傍晚,辽阳城中的情形就不对了。
到处都是晃着脑袋,穿着厚厚绸面棉袄,身后跟着书僮或长随的秀才生员们。
他们多半聚集在城南的儒学学宫一带,从开始的几十人,最终达到了三四百人之多的恐怖数字。
这个数字,大约已经是辽中和辽南大半的秀才人数了,但在关闭城门之前,数字仍然在不停的增加了。
还有不少生员,来自百里之外的沈阳,他们倒是坐着顺字行的马车前来,只不过一下马,一边打量着辽阳城中瑰丽之至的城市景像,一边脸上就露出尴尬的神情。
他们是来助拳的,人都说张惟功一介武夫,横行霸道,在他们的想象之中,这辽阳还不知道是何模样。
当时的秀才和普通人不同,普通人除了经商或是走亲戚外,可能终生也不离乡土半步,走个几十里路,去趟县城或府城,在普通人来说一生也就足了。
秀才可以不需路引,仗剑走万里路,这是当年太祖高皇帝特许之事,而且秀才闭门造车的话,就算是中了举人,名次也不会高,未来中进士的可能也不大。
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积累自己的见识,有进取心的秀才都会这样选择自己的路道。
孙承宗到京师当私塾老师,到边关效力,都是有这种用意在内。
沈阳附近的这些生员肯定没有孙大胡子的魄力和能力,但他们肯定也游历过辽阳,辽沈两城都是大城,辽阳还在沈阳之上,他们怎么可能没来过。
这一进城,一路上坐着人家顺字行的马车,方便舒服,又很快捷,这已经很意外了。
到辽阳近郊,他们见到的情形也和周永泰看到的不同。
往辽西方向,因为安全方面的考虑,并没有兴修太多屯堡,往沈阳和辽南方向,几乎已经全部被屯堡所覆盖了。在这些生员眼前,阡陌成片,到处都是开垦的十分好的良田,田间虽有残雪,仍然看的出来麦苗出的又好又厚,土垄培的很好,也能看出积肥了,辽东的土地原本就是沃土,这样精耕细作,产量想不高都不可能。
惟一制约产量的就是水源问题,从万历年间到崇祯末年,这几十年时间内天气越来越冷,而且越来越干燥,天启天年和崇祯初年时间干燥的天气到达顶峰,崇祯十七年时,天气记录那一年是最冷的一年。
诸生员多半有田产,他们经常会为几亩水田和人打官司,闹的不可开交,甚至谋夺人产,闹出人命也不奇怪。
而放眼看去的辽阳军屯,几乎每数十亩就有一眼井或是一个大型水车,或是环绕着引流而至的沟渠,清水沽沽而流,不停的润泽着四周的黑色土地。
这,就叫人不仅是惊奇,而且是嫉妒的发狂了。
“怪不得听说今年辽镇麦子每亩好几石,看这样子,今年不止啊。”
从车上刚下来时,颇有一些生员没从城外的风景中回过神来,脑海里盘算的还是这事。
别人不停的看着城中风景,口不应心的答道:“今秋的高粱,小米,那才叫吓人。”
“我看他们明年的小麦收成,一亩最少五六石。”
“也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平均五石到六石,想再高,也是没影的事。”
“老兄说起来说的好象很轻松一样,我家的地,水田一亩不过四石……弟曾经去过山西,那里的地,平均半石,丰年一石半,差太远了。”
“我们辽东的地,能掐出油来,能一样么?”
“这个倒是了……”
话说到此,这个懵懵懂懂的家伙终于注意到了城中的景像,一下子便瞪大了眼,张大了嘴,似乎是看到了难以相信的东西。
城中到处是粉壁高楼,他们是在城门内不远,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商人,百姓,军人,挤的密密麻麻的,沈阳城的人流怕是不到这里的十分之一。
到处都是高挑飞檐的楼房,然后就是一眼看不到边的招牌幌子……顺字行和四海商行的发达极大的带动了辽阳的商业环境,整个东西鼓楼相对的府前丁字大街四处延伸着,每个城门到辽阳的中间地带,到处都是建起了三四层高楼的大商行,不仅是本地辽商,也有关内的北方商人,当然还有李家宋家等江南过来的大商家,甚至连晋商都跑了过来,在城门附近,有硕大的一幢建筑,飞檐拱斗,极尽气派,这是几家晋商联手在辽阳开设的钱庄和银号,辽阳这里不准放高利贷,否则的话,闻讯赶来的晋商怕是更多。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