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彬君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我的书架上放着一块石头。它不是什么玉石、翡翠,光彩琉璃,晶莹剔透中幻化着山水物形;也不是什么雅石、丑石,形容独特,亦正亦斜,以引发人们审美的奇思妙想。它就是最普通的矿石:铁矿石。
那是几年前我偶然从路上捡来的。那条路上常有拉矿石的车隆隆驶过,碰巧那天我和朋友在散步,它就躺在路边,拳头般大小,闪着赤褐色。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不同吸引了我,我随手捡起来,不想,却沉甸甸地坠手。朋友告诉我,这是块矿石,咱们矿上最多的。
从此,这块最普通的铁矿石就被我摆放在书架上,与一排排书并肩而立。每当目光越过一行行灿烂的书脊,总会在它身上稍作停留。我不知道,我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如何地是它的身躯支撑了我生命的步履。这种奇异地感觉如一架虹桥,在我与它之间脉脉贯通,胸中不禁升起一种敬畏。而之所以喜欢这样凝视它、检读它,还因为它常常让我想起一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确,一个地域总是会在岁月的流逝中以它的自然属性塑造它的子民,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也因了这方水土的浸润而有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习俗风化和人文精神。年轻时只沉浸于这句俗语隐喻的精深,无法体味出那曲折内涵的物态人情,沧桑世事,上了点年纪了,才真正会心于它深厚的意蕴——在一方平凡的水土中完成了对生命品质的现身和领悟。为了更确凿的了解铁矿石,我曾请教过一位学采矿的朋友。他告诉我铁矿石形成于太古时代,距离现在已经15亿年了,它的主要成份是氧化铁,所以成为铁,通俗点说就在于能耐得住压力。“硬度,”朋友举起手里的铁矿石,说:“是硬度成就了它。用个形容词就是顽强、坚韧。”是啊,正像江南山水多妩媚,造就了吴越儿女的灵秀飘逸;塞北的大漠风沙雕画了长河落日的雄浑阔大;奇崛的山川浇筑了秦腔的高吭;雍容的中原透视了孔孟之风的儒雅;矿工,常年与矿石相伴,骨子里自觉不自觉地就浸染了一份山石的品性,矿石的精神,而矿山,这方特别的土地,也就以它的风格重新注释了这群人。
认识一位老矿工,退休了,就在矿上一号马路的转弯处支了个修鞋摊,给人修鞋。那是早春的一天下午,老人坐在矮凳上,戴着老花镜,低头修一只掉了跟儿的高跟鞋,地上一个砖头似的旧收音机,正播放着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风很大,掀起老人花白的头发,竖在头顶,抖擞个不停。旁边,挡风的布帘子补丁摞补丁缀满了尼龙袋子,风一吹就鼓起来像风帆似的“哗哗”作响。这会儿,老人从嘴角取下最后一枚钉子,钉在鞋跟儿上,又换了一把锋利的小刀,沾一下水,一只手把住鞋,一只手沿着鞋跟儿的弯度用力切割。“好了。”我接过来,多余的皮子划掉了,鞋跟儿又恢复了流畅的线条,丝毫看不出修的痕迹;穿上,试着站起来,竟然跟原先的感觉一样。“谢谢大爷。”“不谢。”“多少钱?”“两块。”“够吗?”“没有够不够,就那么个意思。”
因为常去慢慢就熟悉了,知道老人是矿上退休的,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老人说,他是建矿初期响应国家号召,从东北举家迁到了山东,在这个山洼子里一干就是一辈子。退休了还是闲不住,就操持了这个鞋箱子,风里雨里一干就是十几年。常常,我的目光会停在那双结满了老茧的手上。枯黑的手背纠结着突起的青筋,干裂粗糙得像老松树皮,手指的骨节因为常年累月的干活已经弯曲变形,但“活儿”却做得精细,漂亮,针针线线,一丝不苟,像在雕刻一般。所以,去修鞋,我喜欢坐在那里看,坐在那里等。有时,老人会操着一口东北腔的普通话,给我叨唠这些年矿上的变化,伴着破收音机里“叮咣”的锣鼓家什声,那份坦然、淡泊、扎实的人生况味,就这样慢慢地沁出原色,着染了脚下这方土地——
那是2012年,在一次支部工作交流中我结识了他们——张矿一工区的矿工们。每天,走在-400米的巷道里,这里,没有昼与夜的分界,也没有春夏秋冬的变换,始终恒温在37、38度。铁轨静静地卧在道中间,一眼望过去,蜿蜒着向前延伸的巷道似乎要到地层深处的另一头。巷道两帮、顶部都参差着最粗陋的地质形貌,一处风管漏风,尖鸣声极其高亢、锐利;头顶一排照明灯,或许让你有行走在夜间马路上的幻觉,但支护的锚杆头裸露在外,锚喷网的脉络依稀可辩,脚下硬实凹凸的打磨,还有那份粗糙厚重所呈现出的最原始的本真,立刻会将你带回到现实。
现在,正是凌晨3:30,一工区的30多名工人脚步匆匆... -->>
在我的书架上放着一块石头。它不是什么玉石、翡翠,光彩琉璃,晶莹剔透中幻化着山水物形;也不是什么雅石、丑石,形容独特,亦正亦斜,以引发人们审美的奇思妙想。它就是最普通的矿石:铁矿石。
那是几年前我偶然从路上捡来的。那条路上常有拉矿石的车隆隆驶过,碰巧那天我和朋友在散步,它就躺在路边,拳头般大小,闪着赤褐色。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不同吸引了我,我随手捡起来,不想,却沉甸甸地坠手。朋友告诉我,这是块矿石,咱们矿上最多的。
从此,这块最普通的铁矿石就被我摆放在书架上,与一排排书并肩而立。每当目光越过一行行灿烂的书脊,总会在它身上稍作停留。我不知道,我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如何地是它的身躯支撑了我生命的步履。这种奇异地感觉如一架虹桥,在我与它之间脉脉贯通,胸中不禁升起一种敬畏。而之所以喜欢这样凝视它、检读它,还因为它常常让我想起一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确,一个地域总是会在岁月的流逝中以它的自然属性塑造它的子民,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也因了这方水土的浸润而有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习俗风化和人文精神。年轻时只沉浸于这句俗语隐喻的精深,无法体味出那曲折内涵的物态人情,沧桑世事,上了点年纪了,才真正会心于它深厚的意蕴——在一方平凡的水土中完成了对生命品质的现身和领悟。为了更确凿的了解铁矿石,我曾请教过一位学采矿的朋友。他告诉我铁矿石形成于太古时代,距离现在已经15亿年了,它的主要成份是氧化铁,所以成为铁,通俗点说就在于能耐得住压力。“硬度,”朋友举起手里的铁矿石,说:“是硬度成就了它。用个形容词就是顽强、坚韧。”是啊,正像江南山水多妩媚,造就了吴越儿女的灵秀飘逸;塞北的大漠风沙雕画了长河落日的雄浑阔大;奇崛的山川浇筑了秦腔的高吭;雍容的中原透视了孔孟之风的儒雅;矿工,常年与矿石相伴,骨子里自觉不自觉地就浸染了一份山石的品性,矿石的精神,而矿山,这方特别的土地,也就以它的风格重新注释了这群人。
认识一位老矿工,退休了,就在矿上一号马路的转弯处支了个修鞋摊,给人修鞋。那是早春的一天下午,老人坐在矮凳上,戴着老花镜,低头修一只掉了跟儿的高跟鞋,地上一个砖头似的旧收音机,正播放着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风很大,掀起老人花白的头发,竖在头顶,抖擞个不停。旁边,挡风的布帘子补丁摞补丁缀满了尼龙袋子,风一吹就鼓起来像风帆似的“哗哗”作响。这会儿,老人从嘴角取下最后一枚钉子,钉在鞋跟儿上,又换了一把锋利的小刀,沾一下水,一只手把住鞋,一只手沿着鞋跟儿的弯度用力切割。“好了。”我接过来,多余的皮子划掉了,鞋跟儿又恢复了流畅的线条,丝毫看不出修的痕迹;穿上,试着站起来,竟然跟原先的感觉一样。“谢谢大爷。”“不谢。”“多少钱?”“两块。”“够吗?”“没有够不够,就那么个意思。”
因为常去慢慢就熟悉了,知道老人是矿上退休的,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老人说,他是建矿初期响应国家号召,从东北举家迁到了山东,在这个山洼子里一干就是一辈子。退休了还是闲不住,就操持了这个鞋箱子,风里雨里一干就是十几年。常常,我的目光会停在那双结满了老茧的手上。枯黑的手背纠结着突起的青筋,干裂粗糙得像老松树皮,手指的骨节因为常年累月的干活已经弯曲变形,但“活儿”却做得精细,漂亮,针针线线,一丝不苟,像在雕刻一般。所以,去修鞋,我喜欢坐在那里看,坐在那里等。有时,老人会操着一口东北腔的普通话,给我叨唠这些年矿上的变化,伴着破收音机里“叮咣”的锣鼓家什声,那份坦然、淡泊、扎实的人生况味,就这样慢慢地沁出原色,着染了脚下这方土地——
那是2012年,在一次支部工作交流中我结识了他们——张矿一工区的矿工们。每天,走在-400米的巷道里,这里,没有昼与夜的分界,也没有春夏秋冬的变换,始终恒温在37、38度。铁轨静静地卧在道中间,一眼望过去,蜿蜒着向前延伸的巷道似乎要到地层深处的另一头。巷道两帮、顶部都参差着最粗陋的地质形貌,一处风管漏风,尖鸣声极其高亢、锐利;头顶一排照明灯,或许让你有行走在夜间马路上的幻觉,但支护的锚杆头裸露在外,锚喷网的脉络依稀可辩,脚下硬实凹凸的打磨,还有那份粗糙厚重所呈现出的最原始的本真,立刻会将你带回到现实。
现在,正是凌晨3:30,一工区的30多名工人脚步匆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