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牛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当其他的商人还在观望时,孙家已率先开始甩卖,与官府一起,将粮价迅速打到一石一千钱,这个时候,各粮商都彻底慌了神,谁也不敢再等,都争抢着出货,生怕卖晚了砸在手里。
在这种粮商相互踩踏的形势下,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的粮价一泄千里,粮店里堆着大量的粮食,伙计们大声吆喝着甩卖,粮价击破了五百钱大关,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到了这个时候,粮商们欲哭无泪,市面粮价已经击穿了他们的成本线,再卖就是亏钱,更可怕的是,在左冯翊屯田的抚民营传出消息,去年秋收后种植的宿麦已经进入收获期,看样子是一个丰收年,可收麦百万石以上。
弘农郡屯田的情况虽然还没传过来,想必也差不到哪儿去,等到新收的麦上市,粮价势必进一步下跌。
愁云惨雾罩在粮商的头顶,他们为了这一次粮价放开,几乎把全部身家押了上去,如今只留下大量的存粮压在仓中,有的还赶在高价时卖了些粮,有的货到得稍微晚了些,到了就是赔本出售。
这一天京兆尹衙门前出现了奇怪的情景,上百人跪在衙门口,请求官府控制粮价,不能任由粮价暴跌。
这些人都是京师的粮商,聚在一起为粮商的权益发声呼吁。
联系到不久之前的百姓请愿,请求官府控制粮价,现在这一幕真让人哭笑不得。
英明神武仁德无比的大汉建世皇帝陛下发了一道诏书,诏书中对于粮商的现状寄予了无限同情,陛下表示绝不能坐视粮商赔钱甚至破产,为了表示大汉皇帝陛下的仁慈,陛下特批了资金用于购买粮食,回补官仓。粮商可将粮运至各地官仓,价格为每石二百二十钱,有多少收多少。
旨意一下,粮商们大哗,他们的成本都在五六百钱之间,以二百二十钱卖给官府,那要赔掉一大半!这是收购还是抢劫?
有的人表示坚决不卖,更多的人却默默地走开,清点库存去了。
虽然收购官价低了点,但因为粮价放开,粮商们都拼了命地去外地收购粮食,短时间内大量的粮食进入三辅,眼下三辅的粮食已是供大于求。除了官府,没人有如此大手笔的收购。
若是放着零售,每天负担的仓储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也不知道要卖到什么时候,若是运出关中再出售,又要加上大笔的路费,而且也不确定外地就能卖上高价。等到左冯翊和弘农郡的屯田粮一到,粮价不知道要掉到什么地步,到时想找官府卖粮,人家也不一定肯要。
何况,虽然二百二十钱远低于粮商们的成本线,但是他们在先前也多少卖了些上千钱的高价粮,将几次的价格中和一下,粮商们即便赔本也赔得有限。因此,大多数粮商还是倾向于一次性卖给官府的。
几天之内,长安的官仓都忙了起来,粮商们把私仓的粮食运到了官仓,期间因为重量或者粮食质量问题还各种被压价,原定的二百二十钱一石,要是能合上两百钱一石就得额手称庆。皇帝倒是信守承诺,有多少收多少,不久就把长安各官仓充实了起来。
 ... -->>
当其他的商人还在观望时,孙家已率先开始甩卖,与官府一起,将粮价迅速打到一石一千钱,这个时候,各粮商都彻底慌了神,谁也不敢再等,都争抢着出货,生怕卖晚了砸在手里。
在这种粮商相互踩踏的形势下,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的粮价一泄千里,粮店里堆着大量的粮食,伙计们大声吆喝着甩卖,粮价击破了五百钱大关,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到了这个时候,粮商们欲哭无泪,市面粮价已经击穿了他们的成本线,再卖就是亏钱,更可怕的是,在左冯翊屯田的抚民营传出消息,去年秋收后种植的宿麦已经进入收获期,看样子是一个丰收年,可收麦百万石以上。
弘农郡屯田的情况虽然还没传过来,想必也差不到哪儿去,等到新收的麦上市,粮价势必进一步下跌。
愁云惨雾罩在粮商的头顶,他们为了这一次粮价放开,几乎把全部身家押了上去,如今只留下大量的存粮压在仓中,有的还赶在高价时卖了些粮,有的货到得稍微晚了些,到了就是赔本出售。
这一天京兆尹衙门前出现了奇怪的情景,上百人跪在衙门口,请求官府控制粮价,不能任由粮价暴跌。
这些人都是京师的粮商,聚在一起为粮商的权益发声呼吁。
联系到不久之前的百姓请愿,请求官府控制粮价,现在这一幕真让人哭笑不得。
英明神武仁德无比的大汉建世皇帝陛下发了一道诏书,诏书中对于粮商的现状寄予了无限同情,陛下表示绝不能坐视粮商赔钱甚至破产,为了表示大汉皇帝陛下的仁慈,陛下特批了资金用于购买粮食,回补官仓。粮商可将粮运至各地官仓,价格为每石二百二十钱,有多少收多少。
旨意一下,粮商们大哗,他们的成本都在五六百钱之间,以二百二十钱卖给官府,那要赔掉一大半!这是收购还是抢劫?
有的人表示坚决不卖,更多的人却默默地走开,清点库存去了。
虽然收购官价低了点,但因为粮价放开,粮商们都拼了命地去外地收购粮食,短时间内大量的粮食进入三辅,眼下三辅的粮食已是供大于求。除了官府,没人有如此大手笔的收购。
若是放着零售,每天负担的仓储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也不知道要卖到什么时候,若是运出关中再出售,又要加上大笔的路费,而且也不确定外地就能卖上高价。等到左冯翊和弘农郡的屯田粮一到,粮价不知道要掉到什么地步,到时想找官府卖粮,人家也不一定肯要。
何况,虽然二百二十钱远低于粮商们的成本线,但是他们在先前也多少卖了些上千钱的高价粮,将几次的价格中和一下,粮商们即便赔本也赔得有限。因此,大多数粮商还是倾向于一次性卖给官府的。
几天之内,长安的官仓都忙了起来,粮商们把私仓的粮食运到了官仓,期间因为重量或者粮食质量问题还各种被压价,原定的二百二十钱一石,要是能合上两百钱一石就得额手称庆。皇帝倒是信守承诺,有多少收多少,不久就把长安各官仓充实了起来。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