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红楼之孤家寡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徒景年的早熟自然叫承庆帝颇为得意,心里也在感慨,自家儿子真是争气,没被那群腐儒牵着鼻子走。加上徒景年无论是相貌还是风仪都是一等一的,很是拿得出手,因此,等到闲下来,接见当地官员乡绅的时候,便让徒景年站在一边。
大家都不是傻子,圣人显然对太子极为爱重,太子也是龙章凤姿,小小年纪,便初具威仪,言语间颇为了得,自然是大拍马屁,想要讨好家长,你就拼命夸他孩子,在皇帝面前,这条定律同样通用。哪怕说的话没什么新意,比如说什么太子这般聪明睿智,不愧是圣上的儿子云云的,拍得承庆帝龙心大悦。
光拍马屁没用,要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马屁拍得再好,承庆帝也不会高兴。但洛阳不一样,这会儿的洛阳虽说不像隋唐那会儿,差不多就是另一个政治中心,但是,洛阳这边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哪怕宋朝后期和元朝的时候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今也已经恢复了过来。
若是追根溯源,还得提到太祖。太祖称帝的时候,专门找了奇人异士,询问国都的问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历朝历代以来,选择做国都的地方也就那么几个,开封肯定是不行的,皇宫小,之前还被女真人攻破洗劫了一番。蒙元的大都更是在蒙古人逃跑的时候被一把火烧成了灰,杭州是南宋的国都,但是偏安南方,着实没什么气象,金陵倒是有王气,但是想想,似乎定都金陵的朝廷都不怎么长久。偏偏那会儿百废待兴,蒙古人把中原祸害得不轻,不说钱的问题,中原已经是十室九空,汉人的数量十不存一,想要修建宫殿,连民夫都找不到几个,这等正是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哪能大动干戈,因此后来一看,长安这边还保留着唐朝那会儿的皇城,城市规划也不错,便定了长安。
到了长安才发现,这地方实在不合适,因为之前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往西便是一片荒凉,了无人烟,唐朝的时候,关中缺粮,就不得不将东都洛阳作为主要的政治中心,宋朝的时候,这边缺乏屏障,契丹人、女真人乃至后面的蒙古人直接便能一路打过来,路上连个屏障都没有,直到后世,这边还是饱受沙尘暴之类的灾害困扰。
被风沙折腾了一番,又因为运粮的耗费大大心疼了一番,太祖气得砍了不知道多少方士的脑袋,才有个人装着胆子出头,说是长安往西缺少草木,导致龙气不能长久,想要江山稳固,就得广种草木,稳固水土,定住龙气。
一国之力能翻江倒海,何况只是种植草木这样的事情。太祖一发狠,原本打算直接杀了的蒙古人、色目人直接充作苦役,赶到河西,还有原来的河套地区,逼着他们植树造林,这等工作可比修建城墙,疏通运河轻松多了,因此,不过二十年,就有了成效,等到高宗的时候,长安这边就好了很多,没什么风沙了,朝廷又将诸多功臣还有那时候解甲归田的士卒的土地封在了那里,那边粮食种的少,倒是多种果树,养殖各种家禽家畜,渐渐也繁华起来。
徒景年很怀疑那个给太祖出主意的人是个穿越者,不过没什么证据,因为这个人的提议,黄河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泥沙少了很多,这也惠及黄河两岸,黄河不曾再次改道,河南这边自然因此受益。这边本就是膏腴之地,商路又非常畅通,自然是颇为繁华。穷山恶水才出刁民,富裕的地方,即便有什么问题,也多半是一些小事,因此,这边显得颇为繁荣,一派盛世模样,承庆帝接见了一些乡绅,还叫人查访了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哪怕是当地官员做的表面功夫呢,也是一片花团锦簇,自然叫承庆帝心怀大畅,对当地的官员也不吝赏赐,连同一些乡老,也被赐了御酒御田米,那可是难得的体面。
圣人高兴了,下面人就得让圣人更高兴,为了讨皇帝喜欢,河南这边的官员竟是凑了一百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跑过来为承庆帝歌功颂德,差点没将承庆帝捧成开天辟地以来,首屈一指的圣君。
承庆帝一高兴,又在洛阳多待了几天,这段时间,洛阳的客栈爆满,连粮价都飙升了几倍,这也没让那些小老百姓觉得过不下去,这年头,普通人家谁家没点粮食,也就是客栈酒楼之类的地方,酒菜的价格很是涨了不少,不过没什么,京城来的就没缺钱的,大多都颇为大手笔,倒是让洛阳的一众商人赚了一笔。
圣驾到洛阳来最大的任务就是祭祀几个皇陵,洛阳这边皇陵很多,当然不能全部祭祀了,比如说五代那会儿那个儿皇帝石敬瑭的皇陵,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祭拜他,谁让这人毫无气节,居然向契丹人称臣,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导致宋朝几百年的悲剧,北魏那会儿的皇帝哪怕取了汉姓,也是鲜卑人,因此,需要祭祀的无非是光武帝的原陵。
随驾的钦天监官员很快提供了宜祭祀的吉日,承庆帝便换了正式的礼服,带着同样穿着礼服的徒景年前往原陵祭拜。
作者有话要说:似乎“太祖”也变成违禁词了?
☆、第31章
自三皇五帝以来,影响力最大的朝代无非是汉唐,当年太祖以及诸多豪杰起事,打的就是挽救汉人江山,维护中原正统的旗号,可见汉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印记之深。光武帝刘秀作为拨乱反正,中兴汉室的关键性人物,自然在史书上有着极为卓越的评价,到了洛阳,祭祀皇陵,自然免不了原陵去一趟。
承庆帝之所以起意要祭祀,也是自己有拿得出手的业绩,要是一平庸的皇帝,跑到前朝皇陵去祭祀,那纯粹是惹人发笑了。承庆帝不管怎么说,当年也是征服了茜香国的人物,这些年来中原也是风调雨顺,一派盛世气象,自然有底气在光武帝灵前显摆一下。
祭拜折腾了一天,承庆帝兴致上来,又带着徒景年,几个妃嫔,还有一些亲近的臣子跑到广泽苑那里的温泉宫泡了一趟温泉,这才继续踏上了南下的路。
过了河南,便直接往安徽去了,安徽如今的徽商还是比较有名气的,安徽跟山西有些差不多,因为大部分地方都是山区,这年头开发山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也没后世那般无所顾忌,随便开山砍树,那是极其遭到忌讳的事情,哪怕这时候人不懂什么水土流失之类的道理,却极其相信风水,而且多半敬畏山神土地,担心胡作非为会触怒神灵。尤其这边的山多半是石头山,就是开垦出来,也种不了粮食,因此,想要生存,自然不能靠种地了,只有依靠经商。
徽商唐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主要是贩卖茶叶布匹,如今徽商更是兴盛,成年男子中,几乎有七成在经商,但是主要经营的,不光是茶叶,最暴利的就是官盐。
历朝历代,盐税都是重中之重,没办法,你可以不吃饭,但是不能没有盐,因此,再穷的人家,总是三五不时要买盐的,一般来说,本朝每年的盐税加起来要近千万两,其中江淮这边就占据了大头。徽商作为盐商中资本最大,最为团结的一个团体,一直也在盐利中获利极丰,因此愈加昌盛。
这会儿徽商闻听圣驾来了安徽,哪有不心动的道理。虽说这些人深谙官商勾结之道,但是,各地的官员都是流官,撑死待个五六年,就要往别处去了,讨好了一批,下一批过来还得继续掏钱,讨好他们,哪里比得上讨好皇帝呢?起码正常情况下,一个皇帝在位,怎么也有二三十年呢,这成本算起来可就小得多了。
问题是,哪怕本朝商业很是兴盛,对商人的限制也没有前朝那么多,商户过了三代也就可以参加科举,但是作为皇帝,承庆帝这会儿对商人也没那么大的兴趣,他不缺钱,做王爷的时候,手底下也有不少京畿附近的大商人投靠,直到至今,这些人也为他的内库财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这会儿还在外面,他连官员见得都不是很多,何况是那些盐商呢。
不过,商人之所以能赚钱,那是因为他们心眼灵活,因此,一路上也是极尽能力,讨好奉承,遇不到圣人,但是,官员总遇得到吧,虽说县官不如现管,但是,能够随驾的京官,哪怕官位不算高,那也是前途无量的人物,这些人,平常想巴结都巴结不上呢,结果这会儿凑成堆出现了。这就叫那些徽商一面心疼自己的支出,一面得意自己成功跟多少达官贵人拉上了关系,将来哪怕其中只有一半愿意罩着他们,生意都好做多了。
除了官员,皇帝身边的人也是被奉承的对象,比如说曹安平,哪怕他一直没出面,下面那些小太监若是得了什么好处,稍微有点上进心,有点心眼的都知道,这些得给曹总管大头,曹安平的确忠心,但是却不介意忠心的同时,为自己多攒点棺材本。太监是无根之人,曹安平更是从小因为家贫,被家人卖给了人牙子,最终私下净了身,又运气好,才被选到了宫里面,不知道经过了多少辛苦磨难,才到了这一步。在他心里面,便是老子娘也靠不住,还是银子靠得住。到了他这个地位,除了承庆帝,哪个妃嫔敢不要命地贿赂他,不怕被人说成勾结内侍,想要窥伺帝踪啊!承庆帝倒是常有赏赐,但是那就是荣誉,代表他深受承庆帝信任,论起经济价值,可是不怎么值钱的,因此,他手头的钱,多半倒是下面小太监的孝敬。比如说,谁下去给大臣传旨,怎么着跑腿费好处费都是少不了的,这些起码有一半得孝敬了曹安平这位大总管。何况,很多人也是拐弯抹角地要给曹总管送东西。
因此,曹安平算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不过那些人也不亏,只要曹安平有的时候稍微露点口风,叫承庆帝对某人有些印象,这投资自然就值得了。
承庆帝对这些潜规则也了解,不过却并不在意,做皇帝的人,虽说常有疑心,多半却极其自负,尤其,他有自负的本钱,皇宫里那么多太监,当年的总管救驾死了,曹安平就直接被拎了出来,可是,跟他资历差不多,地位差不多的还有好几个呢,就算是现在,也有人盯着曹安平的位置不放,就等着揪出曹安平的错处来。因此,承庆帝根本不愁没人用,曹安平又不是从小跟着他的奴婢,他对他也没太多主仆之情,到时候若是觉得曹安平不安份了,只要他一开口,有的是人愿意将曹安平踩下去,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曹安平也是个乖觉的人,而且做太监的,你能指望他有多少职业道德,收了钱就必须办事啊,他不坑你就算不错了。就像是原著里面的夏太监,整日里打着元春的名号跑到荣国府打秋风呢,得了钱,元春难道最后还不是死了。
对于徒景年这个太子,那些人也下了不少功夫,很是孝敬了不少好东西上来,什么珊瑚明珠,各类奇珍玩物,应有尽有,徒景年从承庆帝那... -->>
徒景年的早熟自然叫承庆帝颇为得意,心里也在感慨,自家儿子真是争气,没被那群腐儒牵着鼻子走。加上徒景年无论是相貌还是风仪都是一等一的,很是拿得出手,因此,等到闲下来,接见当地官员乡绅的时候,便让徒景年站在一边。
大家都不是傻子,圣人显然对太子极为爱重,太子也是龙章凤姿,小小年纪,便初具威仪,言语间颇为了得,自然是大拍马屁,想要讨好家长,你就拼命夸他孩子,在皇帝面前,这条定律同样通用。哪怕说的话没什么新意,比如说什么太子这般聪明睿智,不愧是圣上的儿子云云的,拍得承庆帝龙心大悦。
光拍马屁没用,要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马屁拍得再好,承庆帝也不会高兴。但洛阳不一样,这会儿的洛阳虽说不像隋唐那会儿,差不多就是另一个政治中心,但是,洛阳这边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哪怕宋朝后期和元朝的时候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今也已经恢复了过来。
若是追根溯源,还得提到太祖。太祖称帝的时候,专门找了奇人异士,询问国都的问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历朝历代以来,选择做国都的地方也就那么几个,开封肯定是不行的,皇宫小,之前还被女真人攻破洗劫了一番。蒙元的大都更是在蒙古人逃跑的时候被一把火烧成了灰,杭州是南宋的国都,但是偏安南方,着实没什么气象,金陵倒是有王气,但是想想,似乎定都金陵的朝廷都不怎么长久。偏偏那会儿百废待兴,蒙古人把中原祸害得不轻,不说钱的问题,中原已经是十室九空,汉人的数量十不存一,想要修建宫殿,连民夫都找不到几个,这等正是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哪能大动干戈,因此后来一看,长安这边还保留着唐朝那会儿的皇城,城市规划也不错,便定了长安。
到了长安才发现,这地方实在不合适,因为之前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往西便是一片荒凉,了无人烟,唐朝的时候,关中缺粮,就不得不将东都洛阳作为主要的政治中心,宋朝的时候,这边缺乏屏障,契丹人、女真人乃至后面的蒙古人直接便能一路打过来,路上连个屏障都没有,直到后世,这边还是饱受沙尘暴之类的灾害困扰。
被风沙折腾了一番,又因为运粮的耗费大大心疼了一番,太祖气得砍了不知道多少方士的脑袋,才有个人装着胆子出头,说是长安往西缺少草木,导致龙气不能长久,想要江山稳固,就得广种草木,稳固水土,定住龙气。
一国之力能翻江倒海,何况只是种植草木这样的事情。太祖一发狠,原本打算直接杀了的蒙古人、色目人直接充作苦役,赶到河西,还有原来的河套地区,逼着他们植树造林,这等工作可比修建城墙,疏通运河轻松多了,因此,不过二十年,就有了成效,等到高宗的时候,长安这边就好了很多,没什么风沙了,朝廷又将诸多功臣还有那时候解甲归田的士卒的土地封在了那里,那边粮食种的少,倒是多种果树,养殖各种家禽家畜,渐渐也繁华起来。
徒景年很怀疑那个给太祖出主意的人是个穿越者,不过没什么证据,因为这个人的提议,黄河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泥沙少了很多,这也惠及黄河两岸,黄河不曾再次改道,河南这边自然因此受益。这边本就是膏腴之地,商路又非常畅通,自然是颇为繁华。穷山恶水才出刁民,富裕的地方,即便有什么问题,也多半是一些小事,因此,这边显得颇为繁荣,一派盛世模样,承庆帝接见了一些乡绅,还叫人查访了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哪怕是当地官员做的表面功夫呢,也是一片花团锦簇,自然叫承庆帝心怀大畅,对当地的官员也不吝赏赐,连同一些乡老,也被赐了御酒御田米,那可是难得的体面。
圣人高兴了,下面人就得让圣人更高兴,为了讨皇帝喜欢,河南这边的官员竟是凑了一百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跑过来为承庆帝歌功颂德,差点没将承庆帝捧成开天辟地以来,首屈一指的圣君。
承庆帝一高兴,又在洛阳多待了几天,这段时间,洛阳的客栈爆满,连粮价都飙升了几倍,这也没让那些小老百姓觉得过不下去,这年头,普通人家谁家没点粮食,也就是客栈酒楼之类的地方,酒菜的价格很是涨了不少,不过没什么,京城来的就没缺钱的,大多都颇为大手笔,倒是让洛阳的一众商人赚了一笔。
圣驾到洛阳来最大的任务就是祭祀几个皇陵,洛阳这边皇陵很多,当然不能全部祭祀了,比如说五代那会儿那个儿皇帝石敬瑭的皇陵,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祭拜他,谁让这人毫无气节,居然向契丹人称臣,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导致宋朝几百年的悲剧,北魏那会儿的皇帝哪怕取了汉姓,也是鲜卑人,因此,需要祭祀的无非是光武帝的原陵。
随驾的钦天监官员很快提供了宜祭祀的吉日,承庆帝便换了正式的礼服,带着同样穿着礼服的徒景年前往原陵祭拜。
作者有话要说:似乎“太祖”也变成违禁词了?
☆、第31章
自三皇五帝以来,影响力最大的朝代无非是汉唐,当年太祖以及诸多豪杰起事,打的就是挽救汉人江山,维护中原正统的旗号,可见汉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印记之深。光武帝刘秀作为拨乱反正,中兴汉室的关键性人物,自然在史书上有着极为卓越的评价,到了洛阳,祭祀皇陵,自然免不了原陵去一趟。
承庆帝之所以起意要祭祀,也是自己有拿得出手的业绩,要是一平庸的皇帝,跑到前朝皇陵去祭祀,那纯粹是惹人发笑了。承庆帝不管怎么说,当年也是征服了茜香国的人物,这些年来中原也是风调雨顺,一派盛世气象,自然有底气在光武帝灵前显摆一下。
祭拜折腾了一天,承庆帝兴致上来,又带着徒景年,几个妃嫔,还有一些亲近的臣子跑到广泽苑那里的温泉宫泡了一趟温泉,这才继续踏上了南下的路。
过了河南,便直接往安徽去了,安徽如今的徽商还是比较有名气的,安徽跟山西有些差不多,因为大部分地方都是山区,这年头开发山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也没后世那般无所顾忌,随便开山砍树,那是极其遭到忌讳的事情,哪怕这时候人不懂什么水土流失之类的道理,却极其相信风水,而且多半敬畏山神土地,担心胡作非为会触怒神灵。尤其这边的山多半是石头山,就是开垦出来,也种不了粮食,因此,想要生存,自然不能靠种地了,只有依靠经商。
徽商唐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主要是贩卖茶叶布匹,如今徽商更是兴盛,成年男子中,几乎有七成在经商,但是主要经营的,不光是茶叶,最暴利的就是官盐。
历朝历代,盐税都是重中之重,没办法,你可以不吃饭,但是不能没有盐,因此,再穷的人家,总是三五不时要买盐的,一般来说,本朝每年的盐税加起来要近千万两,其中江淮这边就占据了大头。徽商作为盐商中资本最大,最为团结的一个团体,一直也在盐利中获利极丰,因此愈加昌盛。
这会儿徽商闻听圣驾来了安徽,哪有不心动的道理。虽说这些人深谙官商勾结之道,但是,各地的官员都是流官,撑死待个五六年,就要往别处去了,讨好了一批,下一批过来还得继续掏钱,讨好他们,哪里比得上讨好皇帝呢?起码正常情况下,一个皇帝在位,怎么也有二三十年呢,这成本算起来可就小得多了。
问题是,哪怕本朝商业很是兴盛,对商人的限制也没有前朝那么多,商户过了三代也就可以参加科举,但是作为皇帝,承庆帝这会儿对商人也没那么大的兴趣,他不缺钱,做王爷的时候,手底下也有不少京畿附近的大商人投靠,直到至今,这些人也为他的内库财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这会儿还在外面,他连官员见得都不是很多,何况是那些盐商呢。
不过,商人之所以能赚钱,那是因为他们心眼灵活,因此,一路上也是极尽能力,讨好奉承,遇不到圣人,但是,官员总遇得到吧,虽说县官不如现管,但是,能够随驾的京官,哪怕官位不算高,那也是前途无量的人物,这些人,平常想巴结都巴结不上呢,结果这会儿凑成堆出现了。这就叫那些徽商一面心疼自己的支出,一面得意自己成功跟多少达官贵人拉上了关系,将来哪怕其中只有一半愿意罩着他们,生意都好做多了。
除了官员,皇帝身边的人也是被奉承的对象,比如说曹安平,哪怕他一直没出面,下面那些小太监若是得了什么好处,稍微有点上进心,有点心眼的都知道,这些得给曹总管大头,曹安平的确忠心,但是却不介意忠心的同时,为自己多攒点棺材本。太监是无根之人,曹安平更是从小因为家贫,被家人卖给了人牙子,最终私下净了身,又运气好,才被选到了宫里面,不知道经过了多少辛苦磨难,才到了这一步。在他心里面,便是老子娘也靠不住,还是银子靠得住。到了他这个地位,除了承庆帝,哪个妃嫔敢不要命地贿赂他,不怕被人说成勾结内侍,想要窥伺帝踪啊!承庆帝倒是常有赏赐,但是那就是荣誉,代表他深受承庆帝信任,论起经济价值,可是不怎么值钱的,因此,他手头的钱,多半倒是下面小太监的孝敬。比如说,谁下去给大臣传旨,怎么着跑腿费好处费都是少不了的,这些起码有一半得孝敬了曹安平这位大总管。何况,很多人也是拐弯抹角地要给曹总管送东西。
因此,曹安平算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不过那些人也不亏,只要曹安平有的时候稍微露点口风,叫承庆帝对某人有些印象,这投资自然就值得了。
承庆帝对这些潜规则也了解,不过却并不在意,做皇帝的人,虽说常有疑心,多半却极其自负,尤其,他有自负的本钱,皇宫里那么多太监,当年的总管救驾死了,曹安平就直接被拎了出来,可是,跟他资历差不多,地位差不多的还有好几个呢,就算是现在,也有人盯着曹安平的位置不放,就等着揪出曹安平的错处来。因此,承庆帝根本不愁没人用,曹安平又不是从小跟着他的奴婢,他对他也没太多主仆之情,到时候若是觉得曹安平不安份了,只要他一开口,有的是人愿意将曹安平踩下去,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曹安平也是个乖觉的人,而且做太监的,你能指望他有多少职业道德,收了钱就必须办事啊,他不坑你就算不错了。就像是原著里面的夏太监,整日里打着元春的名号跑到荣国府打秋风呢,得了钱,元春难道最后还不是死了。
对于徒景年这个太子,那些人也下了不少功夫,很是孝敬了不少好东西上来,什么珊瑚明珠,各类奇珍玩物,应有尽有,徒景年从承庆帝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