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愤怒的两晋南北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万五千多人,姚襄抛弃全部辎重,拼死护送谢尚到达芍陂,才终于化险为夷,不然这个北伐军的指挥官,怕已命丧黄泉。
经此一战,谢尚彻底吓破了胆,对北伐也完全丧失了信心,把善后的事全都交给姚襄,自己则匆匆逃回建康。
殷浩得到消息,也不想出兵救援,反倒迅速率军退守寿春,北伐事业就这样没了下文。
偌大的东晋朝廷,倒不如一个北方小城有骨气,据守鲁口的冉魏幽州督导官王午,得到冉闵被害的消息,坚决不降燕,自称安国王与慕容家族对抗。
不过他到底是势单力孤,很快就遭前燕大军的围困,被迫把冉闵的儿子冉操交给敌人,但仍不能解除危机,不久便被部将秦兴杀害。
而他的另一部将吕护则很快杀了行将叛变的秦兴,也自称安国王,然后扛起了保家卫国的大旗。他后来倒是坚持了几个月,最终被前燕攻破城池,然后背缚双手投降。
形势所迫,有时也不便刻意地区分忠奸敌我,无非是为了活命而已。
只是当不断地变节请降,仍旧令人不齿,故后赵的西翼禁卫指挥官王擢,就反复向敌国投诚,时人都对他甚为鄙视。
后赵亡国,王擢本来有选择归属的权力,这无可厚非。他第一个选择的是东晋,然后被东晋朝廷任命为秦州督导官,但很快在前燕的压力面前没有坚守住自己的底线,投降敌人,后来被前秦打得凄惨,又选择投奔前凉,而在前凉待得也不如意,不久再转投前秦,南北几个主要国家,基本上都待了,比当年的徐龛还要厉害。
随着北方一座座城池落入前燕,慕容俊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登极称帝了。
8月13日,冉魏外籍兵团指挥官马愿等人,大开邺城城门,迎接围城的前燕兵团,辅弼将军慕容评入城后,把冉魏的董皇后和太子冉智等人,以及皇帝御用车轿衣服全都送到蓟城,慕容俊于是向外宣称董皇后已献出了传国玉玺,自己才是真正的正统。
冉魏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王简、左副行政长官张乾和右副行政长官朗肃,做出最后的反抗之后,全都自杀殉国,让人肃然起敬,大忠大义如此,虽死犹荣。最高统帅蒋干,以及东晋的戴施,则从城上垂下绳索,顺绳爬了下去,投奔仓垣,以图再战。
至此,立国两年的冉魏正式被慕容俊吞并,慕容俊则于11月13日,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并宣称得到了传国玉玺,改年号为元玺。
当时东晋使节还没南下,尴尬地出席了慕容俊的登极仪式,事后慕容俊让他们安然回国,并谦虚地说自己是天命所归,登帝位什么的实在是身不由己。东晋使节信了他的邪才怪,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而且双方本就已没了君臣之义,只是为了政治利益才拉拉扯扯地拖到此时,东晋朝廷倒也没什么遗憾怨恨可言。
(本章完)
一万五千多人,姚襄抛弃全部辎重,拼死护送谢尚到达芍陂,才终于化险为夷,不然这个北伐军的指挥官,怕已命丧黄泉。
经此一战,谢尚彻底吓破了胆,对北伐也完全丧失了信心,把善后的事全都交给姚襄,自己则匆匆逃回建康。
殷浩得到消息,也不想出兵救援,反倒迅速率军退守寿春,北伐事业就这样没了下文。
偌大的东晋朝廷,倒不如一个北方小城有骨气,据守鲁口的冉魏幽州督导官王午,得到冉闵被害的消息,坚决不降燕,自称安国王与慕容家族对抗。
不过他到底是势单力孤,很快就遭前燕大军的围困,被迫把冉闵的儿子冉操交给敌人,但仍不能解除危机,不久便被部将秦兴杀害。
而他的另一部将吕护则很快杀了行将叛变的秦兴,也自称安国王,然后扛起了保家卫国的大旗。他后来倒是坚持了几个月,最终被前燕攻破城池,然后背缚双手投降。
形势所迫,有时也不便刻意地区分忠奸敌我,无非是为了活命而已。
只是当不断地变节请降,仍旧令人不齿,故后赵的西翼禁卫指挥官王擢,就反复向敌国投诚,时人都对他甚为鄙视。
后赵亡国,王擢本来有选择归属的权力,这无可厚非。他第一个选择的是东晋,然后被东晋朝廷任命为秦州督导官,但很快在前燕的压力面前没有坚守住自己的底线,投降敌人,后来被前秦打得凄惨,又选择投奔前凉,而在前凉待得也不如意,不久再转投前秦,南北几个主要国家,基本上都待了,比当年的徐龛还要厉害。
随着北方一座座城池落入前燕,慕容俊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登极称帝了。
8月13日,冉魏外籍兵团指挥官马愿等人,大开邺城城门,迎接围城的前燕兵团,辅弼将军慕容评入城后,把冉魏的董皇后和太子冉智等人,以及皇帝御用车轿衣服全都送到蓟城,慕容俊于是向外宣称董皇后已献出了传国玉玺,自己才是真正的正统。
冉魏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王简、左副行政长官张乾和右副行政长官朗肃,做出最后的反抗之后,全都自杀殉国,让人肃然起敬,大忠大义如此,虽死犹荣。最高统帅蒋干,以及东晋的戴施,则从城上垂下绳索,顺绳爬了下去,投奔仓垣,以图再战。
至此,立国两年的冉魏正式被慕容俊吞并,慕容俊则于11月13日,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并宣称得到了传国玉玺,改年号为元玺。
当时东晋使节还没南下,尴尬地出席了慕容俊的登极仪式,事后慕容俊让他们安然回国,并谦虚地说自己是天命所归,登帝位什么的实在是身不由己。东晋使节信了他的邪才怪,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而且双方本就已没了君臣之义,只是为了政治利益才拉拉扯扯地拖到此时,东晋朝廷倒也没什么遗憾怨恨可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