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愤怒的两晋南北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这些人里面,桓伟、桓谦、桓石生和卞范之,都是跟随桓玄一起造反的亲信;桓修则因为是同族的关系,虽然并不受行风,但也跟着沾了光;王谧是王导的孙子,和刘迈一样,都是望风使舵的行家,眼看司马家衰弱,立马向桓玄投诚,马屁拍得响了,自然少不了好处;殷仲文是殷觊的弟弟,更重要的是桓玄的姐夫,有这层关系,混个一官半职的也就不稀奇了。
第二天,有关单位向皇帝呈上奏章,弹劾司马道子酗酒不孝,应绑赴刑场斩首示众。
这个有关单位和上级领导一样神秘,其实比间谍还特工,向来都是国家有效统治的重要手段,此时东晋的有关单位,当然就是桓玄的第三只手了。
就在当天,桓玄以司马德宗的名义下令把司马道子贬到安成郡,但并没急着杀他,而只砍了司马元显,及其子东海王司马彦璋,谯王司马尚之,庾楷,张法顺,毛泰等人,也都没能幸免,全都被绑到建康街市上斩首示众。
王诞作为司马元显的死党,本来也要被砍,但桓修竭力为他求情,桓玄只好饶他一命,但死罪虽免,活罪难逃,下令将其贬到岭南,永不录用。
处理了建康的各项事务,桓玄终于可以专心对付刘牢之了。
毕竟刘牢之已表示中立了,而且也没妨碍桓玄的大事,所以桓玄并不好找借口武力讨伐,但这不代表两人就能和谐相处,桓玄很快就想到一个办法整他,调任刘牢之为会稽郡长,用温柔的手段剥夺其兵权。
刘牢之闻讯大怒,加上民间的舆论压力,无尽的悔恨填满胸口。
留在京城的刘敬宣,也意识到中了桓玄的奸计,以劝父亲接受调任为由,请求前往京口,准备把建康的虚实通报刘牢之。
桓玄并没把刘敬宣当成威胁,批准了他的请求,刘敬宣赶到京后口,力劝刘牢之讨伐桓玄。
刘牢之正有此意,先把大营移到班渎,秘密派人找到了刘裕,问他:“我想率军北上,与广陵的高雅之会合,起兵安定国家,你可愿意一起行动?”
刘裕回说:“将军率领数万人的精锐部队,望风迎降,归附桓玄,他的名望已达巅峰,声威震动天下,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对他一致顺服,广陵虽然距离不远,但桓玄岂能由你走到?我当脱下军服,恢复平民身份,仍回京口老家,才有望保得一条贱命。”
何无忌不久也找上门,问刘裕:“桓玄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你说我该怎么办?”
刘裕说:“以我观察,你舅舅终究难逃毒手,你不妨随我到京口,如果桓玄遵守臣属的节操,我们就还事奉他,如若不然……再从长计议。”
何无忌顿感心潮澎湃,收拾行囊与刘裕悄悄向京口转移。
刘牢之已然精神失守,无尽悔恨和愤怒充斥着大脑,就算部下都不支持,他也决心领兵南下。
战前动员大会上,军事参议官刘袭一脸阴沉地说:“有一种绝对不可以做的事,就是谋反,将军几年前反了王恭,近些日子又反了司马元显,现在又打算反桓玄,一个人一连三次谋反,还怎么能立于天地之间?”说完脱下官服,头也不回地离营而去。
他这一走,在座的其他人迟疑了片刻,也纷纷离席,刘牢之顿时又燃起一种绝望的情绪,众叛亲离的滋味可当真是不好受的。
当年的名将却不幸沦落到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进退失据,左右两难。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心存侥幸,想等到中央和地方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手,却丝毫意识不到国家形势的变化,中央已丧失了统率力,如何与地方要员对抗?
美梦破碎带来的不只是失望,还是无尽的副作用,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丧失人心。
古往今来无数智者贤人都曾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刘牢之凭借寒门的背景,能够割据一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到北府兵团的拥护,水能载舟,变能覆舟,当将士们纷纷转身而去,刘牢之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末路。
继续叛变似乎不大可能了,刘牢之几经纠结,终于放弃了争权夺利的念头,让刘敬宣去京口迎接家眷,一家人好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啊。
然而约定的日期到了,刘敬宣却迟迟不归,刘牢之本就悬着的心变得越发恐慌,认定是桓玄已经发难,只怕全家人都已惨遭杀害,于是强忍悲痛率领私人军队向北逃去。
这一路可不轻松,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这个征战沙场20多年的老将,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经过新洲时,抛下部众,孤身一人跑到野林中上吊自杀,东晋最后一个名将就此陨落。
(本章完)
sp; 这些人里面,桓伟、桓谦、桓石生和卞范之,都是跟随桓玄一起造反的亲信;桓修则因为是同族的关系,虽然并不受行风,但也跟着沾了光;王谧是王导的孙子,和刘迈一样,都是望风使舵的行家,眼看司马家衰弱,立马向桓玄投诚,马屁拍得响了,自然少不了好处;殷仲文是殷觊的弟弟,更重要的是桓玄的姐夫,有这层关系,混个一官半职的也就不稀奇了。
第二天,有关单位向皇帝呈上奏章,弹劾司马道子酗酒不孝,应绑赴刑场斩首示众。
这个有关单位和上级领导一样神秘,其实比间谍还特工,向来都是国家有效统治的重要手段,此时东晋的有关单位,当然就是桓玄的第三只手了。
就在当天,桓玄以司马德宗的名义下令把司马道子贬到安成郡,但并没急着杀他,而只砍了司马元显,及其子东海王司马彦璋,谯王司马尚之,庾楷,张法顺,毛泰等人,也都没能幸免,全都被绑到建康街市上斩首示众。
王诞作为司马元显的死党,本来也要被砍,但桓修竭力为他求情,桓玄只好饶他一命,但死罪虽免,活罪难逃,下令将其贬到岭南,永不录用。
处理了建康的各项事务,桓玄终于可以专心对付刘牢之了。
毕竟刘牢之已表示中立了,而且也没妨碍桓玄的大事,所以桓玄并不好找借口武力讨伐,但这不代表两人就能和谐相处,桓玄很快就想到一个办法整他,调任刘牢之为会稽郡长,用温柔的手段剥夺其兵权。
刘牢之闻讯大怒,加上民间的舆论压力,无尽的悔恨填满胸口。
留在京城的刘敬宣,也意识到中了桓玄的奸计,以劝父亲接受调任为由,请求前往京口,准备把建康的虚实通报刘牢之。
桓玄并没把刘敬宣当成威胁,批准了他的请求,刘敬宣赶到京后口,力劝刘牢之讨伐桓玄。
刘牢之正有此意,先把大营移到班渎,秘密派人找到了刘裕,问他:“我想率军北上,与广陵的高雅之会合,起兵安定国家,你可愿意一起行动?”
刘裕回说:“将军率领数万人的精锐部队,望风迎降,归附桓玄,他的名望已达巅峰,声威震动天下,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对他一致顺服,广陵虽然距离不远,但桓玄岂能由你走到?我当脱下军服,恢复平民身份,仍回京口老家,才有望保得一条贱命。”
何无忌不久也找上门,问刘裕:“桓玄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你说我该怎么办?”
刘裕说:“以我观察,你舅舅终究难逃毒手,你不妨随我到京口,如果桓玄遵守臣属的节操,我们就还事奉他,如若不然……再从长计议。”
何无忌顿感心潮澎湃,收拾行囊与刘裕悄悄向京口转移。
刘牢之已然精神失守,无尽悔恨和愤怒充斥着大脑,就算部下都不支持,他也决心领兵南下。
战前动员大会上,军事参议官刘袭一脸阴沉地说:“有一种绝对不可以做的事,就是谋反,将军几年前反了王恭,近些日子又反了司马元显,现在又打算反桓玄,一个人一连三次谋反,还怎么能立于天地之间?”说完脱下官服,头也不回地离营而去。
他这一走,在座的其他人迟疑了片刻,也纷纷离席,刘牢之顿时又燃起一种绝望的情绪,众叛亲离的滋味可当真是不好受的。
当年的名将却不幸沦落到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进退失据,左右两难。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心存侥幸,想等到中央和地方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手,却丝毫意识不到国家形势的变化,中央已丧失了统率力,如何与地方要员对抗?
美梦破碎带来的不只是失望,还是无尽的副作用,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丧失人心。
古往今来无数智者贤人都曾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刘牢之凭借寒门的背景,能够割据一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到北府兵团的拥护,水能载舟,变能覆舟,当将士们纷纷转身而去,刘牢之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末路。
继续叛变似乎不大可能了,刘牢之几经纠结,终于放弃了争权夺利的念头,让刘敬宣去京口迎接家眷,一家人好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啊。
然而约定的日期到了,刘敬宣却迟迟不归,刘牢之本就悬着的心变得越发恐慌,认定是桓玄已经发难,只怕全家人都已惨遭杀害,于是强忍悲痛率领私人军队向北逃去。
这一路可不轻松,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这个征战沙场20多年的老将,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经过新洲时,抛下部众,孤身一人跑到野林中上吊自杀,东晋最后一个名将就此陨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