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三国之最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荀贞叫了黄忠、杜买、陈褒、繁家兄弟,由他们簇拥着,来到对面的里民前边。江禽没有跟着过去,招呼方才分派出去的六个人回来,站在在舍门口观看。
荀贞将诸里的里长请过来,和他们商议,先把自家的打算说出,说道:“既然要‘备寇’操练,那便不能没有编制。我准备按照去年郑君的做法,把所有的人按照籍贯分成队、伍,再从中挑选首领。诸君以为如何?”
正确的编制应该是按照兵种编制,虽说里民没有骑马的,都是徒步,也即步卒,但步卒也分好几种类别,有弓弩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理应按此分别归类、编为队伍,但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按此编制,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毕竟不是正规的军队,而且操练完后,这些里民也不可能住在一块儿,还是要各归本里的。所以,“备寇”的编制关键不在兵种,而在籍贯。
诸里的里长都说道:“正该如此,我等没有意见。”
去年只有五十余人,编成了一个队。今年近百人,可以编成两个队。
……
本朝的军制是“部曲制”。
最高为“军”,不常设,只在战时设置。其次为“部”,下辖五“曲”。再次为“曲”,下辖两“屯”。再次为“屯”,下辖两“队”。再次为“队”,下辖五“什”。再次为“什”,下辖两“伍”。最小为“伍”,以伍长为长,每伍五个人。
……
各里人数不一,有如北平里这样三十个人,是整数的;也有如敬老里这样十几个人,不是整数的。按照各里的远近,荀贞分别将之编在一起,都凑成了整数。
较之各里,安定里里民的兵器最好,衣着打扮最好,精神面貌也最好。
荀贞先一一询问他们的名字、年龄。黄忠跟在他的身后,他每问一人,黄忠就记下一人,很快问过来一遍。荀贞注意到,其中姓史的最多,足有十人之多。此外又有单、卓二姓。姓单的最少,只有两三人。很明显,安定里中史姓是最大的宗族,单姓人丁最为微薄。
姓史的都是史巨先的族人,他提议:“同族之间,比较熟悉。为便於训练,荀君何不按姓分什?”
荀贞不想按姓分队。“同族相熟”一点儿没错,但也正因为相熟,如果将他们分成一“什”,被他们抱成了团儿,反而不容易操练。不过,他自有打算,对日后的操练早有了全盘的计划,不在乎眼下暂时的“分什”,所以没有驳史巨先的面子,顺着他的话说道:“史君所言甚是。便按此安排。”
将姓史的抽出来,组成一什。余下多出的组成第二什,不够的兵额由相邻之里出人凑足。
因为这两“什”大多来自安定里,故此名之为“安定左什”、“安定右什”。
“右什”皆为史姓,“什长”自然便选了史巨先。“左什”里边卓姓最多,占了一半,“什长”由他们自行推选,不出荀贞所料,推举了一个姓卓的。
一“什”两“伍”,伍长亦由他们自己推举。
两“什”编好,荀贞指挥他们横向排成了两队。前秦以左为尊,本朝以右为尊,推举出来的两个“什长”,分别站在队伍的最右边。“伍长”们则站在本伍的最右边。
队列不是按高低个头,而是按爵位高低。
爵高者排到右边,爵低者排到左边。大致来说,爵高者通常年纪也大,因为朝廷每次赏赐爵位基本都是面对整个帝国的百姓,年纪大的,受到的赏赐次数多,爵位自然也就高了。由此,安定里的两个“什”队,就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越往左边,年纪越小。队右最头的四十来岁,队左最尾的只有二十上下,乃至十五六岁。
等队列排好,荀贞站在前边正中,大眼看去,高低不平、肥瘦不一,且歪歪扭扭,松松垮垮。有抱膀子的,有手揣到袖中的,有耸肩的,有驼背的,有左顾右盼的,有勾头挠腮的。这让见惯了后世军队整齐队列的他很不适应。不适应也没办法,他自我安慰地想道:“初次召集,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不错了。不管怎么说,至少人都来齐了。至於队列种种,且待日后再说。”
他乱世自保的班底很可能就是眼前这些人的一部分,故而不愿给诸人留下“严苛刻薄”的第一印象,装出满意的样子,笑着对安定里的里长说道:“贵里诸民皆朝气蓬勃,龙马精神啊!”
“龙马精神?”
安定里的里长将这个词儿品味再三,越品味越喜欢,对里民说道,“听到了么?荀君夸咱们龙马精神!咱们安定里就是要龙马精神!龙马精神安定里!”时人好起绰号,他喜欢这个词儿,立刻就将之安在了本里的头上。
他说话,他的侄子不能不捧场,史巨先大声应道:“多谢荀君夸奖,龙马精神安定里!”
里民们受到了感染和影响,也都纷纷高呼:“龙马精神安定里!”虽然语调不齐,甚是纷乱,但至少音调够高,声音够大,倒是给他们这新编成的两“什”添加了一分“蓬勃朝气”。
此实为意外之喜,荀贞与黄忠、杜买、陈褒等亭舍诸人皆笑了起来。
……
按编成安定里的办法,依次给诸里编好。
……
从诸里人陆续来到开始,荀贞就一直在观察他们。
要比兵器、着装,安定里最好,不愧是本亭最富裕的。
而要比骄横之气,北平里第一。他们来的人最多,三十个人,可能是仗着人众,也可能是往常在里中跋扈惯了,方才与春里的小摩擦,就是他们引的头。好在有他们的里长苏汇以及大、小苏兄弟弹压,才只是止步在眼神较量,没有攘臂动手。
而若讲对荀贞的敬畏,南平里的里民最为敬畏。这大概与荀贞扣押了他们里的无赖武贵有关。在江禽、高甲、高丙等人来到时,他们微微起了一阵骚动,不过很快就安静了下去。被许仲杀的王屠是他们里人,所以面对许仲的朋党时,他们难免情绪复杂。
繁里、春里没啥特别的地方。
若强要给他们找一个,那就是繁里的人年纪都比较大,普遍三旬往上。
而相比别的里,春里的人比较团结。在别里的里民四下乱窜、找亲戚、熟人说话时,唯有他们聚在一块儿,没有乱动。这应该是因为他们里的人最少,只有三五个,所以较为凝聚。
而最为和善、人缘最好的是敬老里,给他们打招呼的人最多。荀贞听了一下,那些打招呼的人大多都是家中曾有人得过病,后来吃了敬老里的符水,因此痊愈。
荀贞忍不住为此暗暗担忧,明面上的太平道信徒大多在敬老里,但潜在的太平道同情者呢?
当然,不能说所有的太平道信徒都会参加黄巾起事。荀贞记得,好像就有个太平道信徒在黄巾起事即将爆发前,向朝廷告密,并且这人在太平道中的地位似乎还挺高。但是,相比不信太平道的人,在他的辖区内,太平道的信徒每多一个,或者太平道的潜在支持者每多一个,在即将来到的乱世中,他遇到的危险就会越多。
p; 荀贞叫了黄忠、杜买、陈褒、繁家兄弟,由他们簇拥着,来到对面的里民前边。江禽没有跟着过去,招呼方才分派出去的六个人回来,站在在舍门口观看。
荀贞将诸里的里长请过来,和他们商议,先把自家的打算说出,说道:“既然要‘备寇’操练,那便不能没有编制。我准备按照去年郑君的做法,把所有的人按照籍贯分成队、伍,再从中挑选首领。诸君以为如何?”
正确的编制应该是按照兵种编制,虽说里民没有骑马的,都是徒步,也即步卒,但步卒也分好几种类别,有弓弩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理应按此分别归类、编为队伍,但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按此编制,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毕竟不是正规的军队,而且操练完后,这些里民也不可能住在一块儿,还是要各归本里的。所以,“备寇”的编制关键不在兵种,而在籍贯。
诸里的里长都说道:“正该如此,我等没有意见。”
去年只有五十余人,编成了一个队。今年近百人,可以编成两个队。
……
本朝的军制是“部曲制”。
最高为“军”,不常设,只在战时设置。其次为“部”,下辖五“曲”。再次为“曲”,下辖两“屯”。再次为“屯”,下辖两“队”。再次为“队”,下辖五“什”。再次为“什”,下辖两“伍”。最小为“伍”,以伍长为长,每伍五个人。
……
各里人数不一,有如北平里这样三十个人,是整数的;也有如敬老里这样十几个人,不是整数的。按照各里的远近,荀贞分别将之编在一起,都凑成了整数。
较之各里,安定里里民的兵器最好,衣着打扮最好,精神面貌也最好。
荀贞先一一询问他们的名字、年龄。黄忠跟在他的身后,他每问一人,黄忠就记下一人,很快问过来一遍。荀贞注意到,其中姓史的最多,足有十人之多。此外又有单、卓二姓。姓单的最少,只有两三人。很明显,安定里中史姓是最大的宗族,单姓人丁最为微薄。
姓史的都是史巨先的族人,他提议:“同族之间,比较熟悉。为便於训练,荀君何不按姓分什?”
荀贞不想按姓分队。“同族相熟”一点儿没错,但也正因为相熟,如果将他们分成一“什”,被他们抱成了团儿,反而不容易操练。不过,他自有打算,对日后的操练早有了全盘的计划,不在乎眼下暂时的“分什”,所以没有驳史巨先的面子,顺着他的话说道:“史君所言甚是。便按此安排。”
将姓史的抽出来,组成一什。余下多出的组成第二什,不够的兵额由相邻之里出人凑足。
因为这两“什”大多来自安定里,故此名之为“安定左什”、“安定右什”。
“右什”皆为史姓,“什长”自然便选了史巨先。“左什”里边卓姓最多,占了一半,“什长”由他们自行推选,不出荀贞所料,推举了一个姓卓的。
一“什”两“伍”,伍长亦由他们自己推举。
两“什”编好,荀贞指挥他们横向排成了两队。前秦以左为尊,本朝以右为尊,推举出来的两个“什长”,分别站在队伍的最右边。“伍长”们则站在本伍的最右边。
队列不是按高低个头,而是按爵位高低。
爵高者排到右边,爵低者排到左边。大致来说,爵高者通常年纪也大,因为朝廷每次赏赐爵位基本都是面对整个帝国的百姓,年纪大的,受到的赏赐次数多,爵位自然也就高了。由此,安定里的两个“什”队,就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越往左边,年纪越小。队右最头的四十来岁,队左最尾的只有二十上下,乃至十五六岁。
等队列排好,荀贞站在前边正中,大眼看去,高低不平、肥瘦不一,且歪歪扭扭,松松垮垮。有抱膀子的,有手揣到袖中的,有耸肩的,有驼背的,有左顾右盼的,有勾头挠腮的。这让见惯了后世军队整齐队列的他很不适应。不适应也没办法,他自我安慰地想道:“初次召集,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不错了。不管怎么说,至少人都来齐了。至於队列种种,且待日后再说。”
他乱世自保的班底很可能就是眼前这些人的一部分,故而不愿给诸人留下“严苛刻薄”的第一印象,装出满意的样子,笑着对安定里的里长说道:“贵里诸民皆朝气蓬勃,龙马精神啊!”
“龙马精神?”
安定里的里长将这个词儿品味再三,越品味越喜欢,对里民说道,“听到了么?荀君夸咱们龙马精神!咱们安定里就是要龙马精神!龙马精神安定里!”时人好起绰号,他喜欢这个词儿,立刻就将之安在了本里的头上。
他说话,他的侄子不能不捧场,史巨先大声应道:“多谢荀君夸奖,龙马精神安定里!”
里民们受到了感染和影响,也都纷纷高呼:“龙马精神安定里!”虽然语调不齐,甚是纷乱,但至少音调够高,声音够大,倒是给他们这新编成的两“什”添加了一分“蓬勃朝气”。
此实为意外之喜,荀贞与黄忠、杜买、陈褒等亭舍诸人皆笑了起来。
……
按编成安定里的办法,依次给诸里编好。
……
从诸里人陆续来到开始,荀贞就一直在观察他们。
要比兵器、着装,安定里最好,不愧是本亭最富裕的。
而要比骄横之气,北平里第一。他们来的人最多,三十个人,可能是仗着人众,也可能是往常在里中跋扈惯了,方才与春里的小摩擦,就是他们引的头。好在有他们的里长苏汇以及大、小苏兄弟弹压,才只是止步在眼神较量,没有攘臂动手。
而若讲对荀贞的敬畏,南平里的里民最为敬畏。这大概与荀贞扣押了他们里的无赖武贵有关。在江禽、高甲、高丙等人来到时,他们微微起了一阵骚动,不过很快就安静了下去。被许仲杀的王屠是他们里人,所以面对许仲的朋党时,他们难免情绪复杂。
繁里、春里没啥特别的地方。
若强要给他们找一个,那就是繁里的人年纪都比较大,普遍三旬往上。
而相比别的里,春里的人比较团结。在别里的里民四下乱窜、找亲戚、熟人说话时,唯有他们聚在一块儿,没有乱动。这应该是因为他们里的人最少,只有三五个,所以较为凝聚。
而最为和善、人缘最好的是敬老里,给他们打招呼的人最多。荀贞听了一下,那些打招呼的人大多都是家中曾有人得过病,后来吃了敬老里的符水,因此痊愈。
荀贞忍不住为此暗暗担忧,明面上的太平道信徒大多在敬老里,但潜在的太平道同情者呢?
当然,不能说所有的太平道信徒都会参加黄巾起事。荀贞记得,好像就有个太平道信徒在黄巾起事即将爆发前,向朝廷告密,并且这人在太平道中的地位似乎还挺高。但是,相比不信太平道的人,在他的辖区内,太平道的信徒每多一个,或者太平道的潜在支持者每多一个,在即将来到的乱世中,他遇到的危险就会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