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三国之最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边的一户民家院外。
这户人家亦是用篱笆为墙。院外篱角有几个孩童在玩耍,见荀贞等走近,一哄而散。行到院外,荀贞等人闻到一股清幽香味,却不是梨香。
诸人举首观之,尽皆惊奇,却竟是院中的一株大梨树开了花。
这株梨树甚高,高出屋顶了一大截,树干粗壮,需得两人合抱,树冠就像冠盖大伞似的把整个院子笼罩其下,大大小小的梨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压得树干似都弯曲了。便在泛黄的叶子与黄糙的梨果间,好些个枝头上盛开了点白sè的梨花,仰观之,点点簇簇,十分可爱。
秋天梨花开,实为少见。荀攸、宣康诸人啧啧称奇。
荀贞没顾上这树梨花,他被梨树下的一人吸引住了目光。
梨树下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正跪在席上捧卷读书,他读得很投入,没有注意到荀贞等人。
严猛早知赵云家的梨树在今秋开了花,一路上却忍住不说,所为者就是想看到荀攸的诧异惊讶,这却是近似孩子气的一种表现。他很满意荀攸等的表现,得意地咧嘴一笑,正待推篱门入内,荀贞止住了他,把手指竖在嘴边,轻声说道:“嘘,别说话,别动。”倾耳听院中梨花下的少年读书。
这少年读道:“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读到这里,他叹了口气,说道,“为君者不行君道,亡国之兆。”接着读道,“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读到这里,点头说道,“灵公暴虐无道,与其两人共谏,不如一人先谏,这样的话,如果公不纳谏,尚有余地。士季这是老成之言。”
秋风清吹,梨花舞落,落在这少年的肩头、席上和竹简上。这少年没有在意肩头的梨花,只轻轻拂去了落於书简上的花瓣,继续读道,“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晋灵公不君”云云,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讲的是晋灵公不行君道,荒yín暴虐,赵盾尽忠劝谏,反而惹来了杀身之祸,不得不逃亡,在逃亡的路上,赵盾的从弟赵穿杀了晋灵公,赵盾听说后便又返回了晋都。这一段故事在史书上很有名的,即所谓之“赵盾弑君”。
荀贞、荀攸、辛瑷、典韦、宣康、严猛诸人在篱笆墙外静静听这少年边读边议。
很快,少年就读到了晋灵公遣刺客刺杀赵盾的地方:“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晋灵公厌烦赵盾的一再劝谏,就派了鉏麑去刺杀他。鉏麑在清晨潜入赵盾的家中,看见赵盾已经穿好了礼服准备上朝,因为离上朝的时间还早,和衣坐着在打盹,他就退了出去,感叹地说道:“这么早就起来准备上朝,时刻不忘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遂撞槐自杀。
这少年读罢长叹,惋惜地说道:“赵盾不忘恭敬,是个忠臣,鉏麑触槐而死,是个义士,有这样的忠臣却派人去刺杀他,有这样的义士却不能让他死得其所,晋灵公不会用人啊!”
他握着拳头往席子上击了两下,似在痛惜赵盾和鉏麑的遭遇,不过随即便又振作起来,一手持卷,一手摩挲放在膝上的长剑,激励自己似地说道:“虽然赵盾的忠言不能被采用,但却感化了刺客,鉏麑虽然死了,但却名垂千秋。丈夫出仕为吏当如赵盾,在野为士当如鉏麑。”
读完了手中的这片竹简,他翻过去,接着往下读。
读到晋灵公又在宴席上埋伏甲士,放恶犬出来咬赵盾,赵盾的车夫为保护赵盾而死,他叹道:“又一忠臣。”再读到晋灵公的卫士灵辄为报答赵盾多年前的救命之恩而把长戟倒转过来抵挡晋灵公埋伏的甲士,救赵盾脱险,又叹道,“又一义士!”再读到赵盾问灵辄的姓名,灵辄却不肯回答,又叹道:“真义士也!”再又读到赵盾逃亡,还没逃出国境,赵盾的从弟赵穿就杀了晋灵公,复又叹道:“有忠臣义士而不能用,晋灵公这是自取其祸。”
又读到赵盾听说赵穿杀了晋灵公便折回晋都,晋国的太史董狐记道:“赵盾弑君”,并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堂上公布。这少年再又叹道:“赵穿连国君都杀了,董狐却把‘赵盾弑君’写在史书上,他难道不怕死么?不怕被赵穿、赵盾杀了么?他这是舍生取义啊!又一慷慨义士!”
再往下读,赵盾对董狐说:“不是我弑的君。”董狐答道:“你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诛杀赵穿,不是你弑的君又是谁?”赵盾无奈地说道:“唉,《诗》里说:‘由於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惹来了忧患’,这说的就是我吧。”
少年连连点头,又连连摇头,说道:“‘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所责甚是。赵盾虽背弑君的恶名,然终未杀董狐,可谓仁厚,但不诛赵穿,却未免徇私不公了。晋灵公虽暴虐无道,却是国君,赵穿弑了君怎么能不获罪伏法呢?赵盾所为,我不取也。”
听到这里,这一篇赵盾弑君的故事差不多已算完结,荀贞於篱笆墙外出言笑道:“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请问院中君子,你以为孔子的这句话说得对么?”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这个少年说“赵盾所为,我不取也”,明显是不满赵盾不诛赵穿,可孔子却只是说如果赵盾出了国境就能避免弑君的恶名,没有说赵盾不诛赵穿是不对的。所以,荀贞问这少年觉得孔子说的对不对。
这少年闻荀贞之问,抬头向院外看去,看见了荀贞等,也看见了严猛,微怔了下,放下书卷,拿开膝上的长剑,拂落衣上、肩上的梨花,从容自席上站起。
他坐着时不显,这一站起来,荀攸等登时不觉暗赞:“好一个纠纠男儿!”
只见他年虽未加冠,然身量已成,高有八尺,朗目疏眉,相貌堂堂,他不急着回答荀贞,而是离席,穿上鞋履,配好长剑,整了下衣服,先长揖行礼,然后方才说道:“在下赵云,不知诸君是?”
荀贞诸人里最年轻的宣康也已加冠,赵云才十六七,以少年之龄骤见这么多衣甲带剑的陌生成年人,却从容不迫,不卑不亢,举止有礼。T
边的一户民家院外。
这户人家亦是用篱笆为墙。院外篱角有几个孩童在玩耍,见荀贞等走近,一哄而散。行到院外,荀贞等人闻到一股清幽香味,却不是梨香。
诸人举首观之,尽皆惊奇,却竟是院中的一株大梨树开了花。
这株梨树甚高,高出屋顶了一大截,树干粗壮,需得两人合抱,树冠就像冠盖大伞似的把整个院子笼罩其下,大大小小的梨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压得树干似都弯曲了。便在泛黄的叶子与黄糙的梨果间,好些个枝头上盛开了点白sè的梨花,仰观之,点点簇簇,十分可爱。
秋天梨花开,实为少见。荀攸、宣康诸人啧啧称奇。
荀贞没顾上这树梨花,他被梨树下的一人吸引住了目光。
梨树下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正跪在席上捧卷读书,他读得很投入,没有注意到荀贞等人。
严猛早知赵云家的梨树在今秋开了花,一路上却忍住不说,所为者就是想看到荀攸的诧异惊讶,这却是近似孩子气的一种表现。他很满意荀攸等的表现,得意地咧嘴一笑,正待推篱门入内,荀贞止住了他,把手指竖在嘴边,轻声说道:“嘘,别说话,别动。”倾耳听院中梨花下的少年读书。
这少年读道:“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读到这里,他叹了口气,说道,“为君者不行君道,亡国之兆。”接着读道,“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读到这里,点头说道,“灵公暴虐无道,与其两人共谏,不如一人先谏,这样的话,如果公不纳谏,尚有余地。士季这是老成之言。”
秋风清吹,梨花舞落,落在这少年的肩头、席上和竹简上。这少年没有在意肩头的梨花,只轻轻拂去了落於书简上的花瓣,继续读道,“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晋灵公不君”云云,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讲的是晋灵公不行君道,荒yín暴虐,赵盾尽忠劝谏,反而惹来了杀身之祸,不得不逃亡,在逃亡的路上,赵盾的从弟赵穿杀了晋灵公,赵盾听说后便又返回了晋都。这一段故事在史书上很有名的,即所谓之“赵盾弑君”。
荀贞、荀攸、辛瑷、典韦、宣康、严猛诸人在篱笆墙外静静听这少年边读边议。
很快,少年就读到了晋灵公遣刺客刺杀赵盾的地方:“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晋灵公厌烦赵盾的一再劝谏,就派了鉏麑去刺杀他。鉏麑在清晨潜入赵盾的家中,看见赵盾已经穿好了礼服准备上朝,因为离上朝的时间还早,和衣坐着在打盹,他就退了出去,感叹地说道:“这么早就起来准备上朝,时刻不忘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遂撞槐自杀。
这少年读罢长叹,惋惜地说道:“赵盾不忘恭敬,是个忠臣,鉏麑触槐而死,是个义士,有这样的忠臣却派人去刺杀他,有这样的义士却不能让他死得其所,晋灵公不会用人啊!”
他握着拳头往席子上击了两下,似在痛惜赵盾和鉏麑的遭遇,不过随即便又振作起来,一手持卷,一手摩挲放在膝上的长剑,激励自己似地说道:“虽然赵盾的忠言不能被采用,但却感化了刺客,鉏麑虽然死了,但却名垂千秋。丈夫出仕为吏当如赵盾,在野为士当如鉏麑。”
读完了手中的这片竹简,他翻过去,接着往下读。
读到晋灵公又在宴席上埋伏甲士,放恶犬出来咬赵盾,赵盾的车夫为保护赵盾而死,他叹道:“又一忠臣。”再读到晋灵公的卫士灵辄为报答赵盾多年前的救命之恩而把长戟倒转过来抵挡晋灵公埋伏的甲士,救赵盾脱险,又叹道,“又一义士!”再读到赵盾问灵辄的姓名,灵辄却不肯回答,又叹道:“真义士也!”再又读到赵盾逃亡,还没逃出国境,赵盾的从弟赵穿就杀了晋灵公,复又叹道:“有忠臣义士而不能用,晋灵公这是自取其祸。”
又读到赵盾听说赵穿杀了晋灵公便折回晋都,晋国的太史董狐记道:“赵盾弑君”,并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堂上公布。这少年再又叹道:“赵穿连国君都杀了,董狐却把‘赵盾弑君’写在史书上,他难道不怕死么?不怕被赵穿、赵盾杀了么?他这是舍生取义啊!又一慷慨义士!”
再往下读,赵盾对董狐说:“不是我弑的君。”董狐答道:“你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诛杀赵穿,不是你弑的君又是谁?”赵盾无奈地说道:“唉,《诗》里说:‘由於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惹来了忧患’,这说的就是我吧。”
少年连连点头,又连连摇头,说道:“‘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所责甚是。赵盾虽背弑君的恶名,然终未杀董狐,可谓仁厚,但不诛赵穿,却未免徇私不公了。晋灵公虽暴虐无道,却是国君,赵穿弑了君怎么能不获罪伏法呢?赵盾所为,我不取也。”
听到这里,这一篇赵盾弑君的故事差不多已算完结,荀贞於篱笆墙外出言笑道:“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请问院中君子,你以为孔子的这句话说得对么?”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这个少年说“赵盾所为,我不取也”,明显是不满赵盾不诛赵穿,可孔子却只是说如果赵盾出了国境就能避免弑君的恶名,没有说赵盾不诛赵穿是不对的。所以,荀贞问这少年觉得孔子说的对不对。
这少年闻荀贞之问,抬头向院外看去,看见了荀贞等,也看见了严猛,微怔了下,放下书卷,拿开膝上的长剑,拂落衣上、肩上的梨花,从容自席上站起。
他坐着时不显,这一站起来,荀攸等登时不觉暗赞:“好一个纠纠男儿!”
只见他年虽未加冠,然身量已成,高有八尺,朗目疏眉,相貌堂堂,他不急着回答荀贞,而是离席,穿上鞋履,配好长剑,整了下衣服,先长揖行礼,然后方才说道:“在下赵云,不知诸君是?”
荀贞诸人里最年轻的宣康也已加冠,赵云才十六七,以少年之龄骤见这么多衣甲带剑的陌生成年人,却从容不迫,不卑不亢,举止有礼。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