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战国齐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田义举起手臂,对着一边的旗手大吼道:“升旗!”
钲手用力的敲响了腰间的钲。
钲就是嚓啰的前身,古代行军司号用具之一。
它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模样有点像编钟里面的钟。
这东西的声音很脆,用来小范围传递号令,却是适合。
站在旗杆边的旗手,拉起早已挂上的旗帜,徐徐升了起来。
田白的坐船是首船,后世称之为旗舰,具有指挥全军的作用。
虽然说这时候还没有发展出指挥海战的旗语,但是,已经有了旗帜传令了。
简单的进退合击还是能够表达清楚的。
跟随在田白身边的船只,一见到田白升起了田氏大旗,余下的船只却也急忙将鲍氏的旗帜升了起来。
他们是护送田白来少海的,自然没有配备田氏的旗帜。
少海、胶澳,都是胶州湾的古称。
豆大的田字大旗,迎着烈风,劈啪作响。
……
田十七留守少海,做的可不单单是少海军港的防御军吏这么简单。
那时候齐国内乱,田氏、鲍氏势弱。
虽然田白走的时候,特意与上次攻莒时候搭上线的伯嚭再次联系,给他送了一封厚礼,以此换来吴国不会乘机火上打劫的承诺。、
伯嚭此人,虽然人品很渣,但是,这人却是有着自己的坚持的。
比如他收了钱,只要能够让他满意的价格,那么他就会真的用心去做的。
正因为这样,吴国才没有在莒地防御最弱的时候,攻打莒地。
但是,虽然吴国方向不用考虑,可是鲁国、郯国却是与莒地直接交壤的。
更何况还有宋国。
不管是宋国,还是卫国,距离莒地都是不远。
只不过卫国最开拓进取的卫灵公已经病逝,使得卫国开拓的劲头松懈下来。
但是,就算是这样,田十七坐镇莒地,却是直接面临三国的威胁的。
他如履薄冰。
这个局面下,田十七稍有粗心大意,就会丢失了田白辛苦打下的莒地。
如此一来,田十七自然就顾不上少海这边的事情了。
他将盐场拜托给了田氏调派过来的旁支,将象头山军港拜托给了盘,至于水师的训练,却是拜托给了鲍氏族人。
田十七自己带着不多是军卒,亲自坐镇莒都。
那一段时日,田十七睡觉都不敢脱了铠甲。
他的枕头下,时刻都放着一把短匕,长剑更是就依靠在床头。
可以说自小到大这么多年,纵然小时候需要从几十号兄弟之中脱颖而出,都没有这些天这么小心谨慎。
万幸!
当田氏大胜的消息传来,田十七恨不得欣喜欲狂了!
胜利的消息确认之后,他第一时间就派遣了使者,前往鲁国、郯国、宋国报喜。
虽然名为报喜,但是更多的却是让三国打消了攻莒之心。
毕竟三国将重兵陈设在边境上,让田十七压力也太大了。
田氏战胜的消息,就像是一道疾风一般,扫遍了天下。
而边境上的三国大军,一夜之间消失无踪。
收到了这个消息之后,田十七整整睡了一天一夜。
他醒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摆下庆功酒,与诸位将士们欢饮,而是直接赶来了少海。
少海这里,有小公子鼓捣出来的晒盐场。
虽然因为田氏将重心放在争夺国内控制权的事情上,暂时没有精力售卖少海食盐。
但是,那堆积在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雪白盐粒,却是让田十七看到了等额的财富。
这些食盐,一旦田氏售卖出去,那么收回来的将是金山银海。
田十七仔细的检查了盐场,发现这里一切都是无恙,这才赶到了象头山。
象头山水师虽然有鲍氏子弟在训练,但是营寨的修建,却是班全盘负责的。
来自鲁国的的那个年轻小伙子,技艺实在是太精湛了。
不管是寻常农具,还是军械用品,那小子只要看了一眼,搞懂了关系之后,顷刻之间就能将它的原理吃透,然后制造出来了。
象头山距离薛家岛有着大约四里道路的滩涂地。
这是一片地狭地带。
甚至每每到了涨潮的时候,这一块后世一面被称为金沙滩,一面却是两大船厂一大海油的狭长半岛所在,都会淹没在海水里面的。
只留下几个海岛,顽强的挺立在大海波涛之中。
田十七来到了这里之后,才发现鲁班那小子果真是聪慧至极。
因为这一片滩涂,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会暴露出来,才能有薛家岛那边的高地,走了过来。
这粮草运输,唯有依靠舟船才可以的。
而舟船……
虽然舟船的载重量很大,要比陆路好运输多了。
但是,海运的限制很大。、
比如五月的时候。
一场风暴,使得象头山军港的船只无法出航,岛上的粮草已经用尽。
若不是危机关头,鲍氏君子直接下令让撤离象头山,顺着退潮之后,露出的滩涂撤到了薛家岛。
怕是,最后留守象头山的军队,全部都要活活饿死了。
那一场十几天都不曾停歇的狂风暴雨,实在是让人深深的感受到了人力的渺小。
十丈长的大翼船,本是最大的主力战船,但是,在风暴下,在狂风骇浪下,竟然竟像是一面叶子一样,在海面上起起伏伏。
等到风暴停歇之后,鲁班当即就来了心思。
他说服了鲍氏子,派遣军卒,砍伐松柏,用火烤碳化了表面,然后打入滩涂。
两人不单单是让军卒做这件事,甚至还让周边的黎民也来参与。、
半个月的时间,一条松柏构建的跨海大桥,连接薛家岛和象头山两地。
更甚的是,象头山这里生长一种独特的红树,这种树,能够在海边生长,甚至根茎能够完全浸泡在海水里。
生长于鲁国内陆的鲁班,啧啧称奇。
之... -->>
田义举起手臂,对着一边的旗手大吼道:“升旗!”
钲手用力的敲响了腰间的钲。
钲就是嚓啰的前身,古代行军司号用具之一。
它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模样有点像编钟里面的钟。
这东西的声音很脆,用来小范围传递号令,却是适合。
站在旗杆边的旗手,拉起早已挂上的旗帜,徐徐升了起来。
田白的坐船是首船,后世称之为旗舰,具有指挥全军的作用。
虽然说这时候还没有发展出指挥海战的旗语,但是,已经有了旗帜传令了。
简单的进退合击还是能够表达清楚的。
跟随在田白身边的船只,一见到田白升起了田氏大旗,余下的船只却也急忙将鲍氏的旗帜升了起来。
他们是护送田白来少海的,自然没有配备田氏的旗帜。
少海、胶澳,都是胶州湾的古称。
豆大的田字大旗,迎着烈风,劈啪作响。
……
田十七留守少海,做的可不单单是少海军港的防御军吏这么简单。
那时候齐国内乱,田氏、鲍氏势弱。
虽然田白走的时候,特意与上次攻莒时候搭上线的伯嚭再次联系,给他送了一封厚礼,以此换来吴国不会乘机火上打劫的承诺。、
伯嚭此人,虽然人品很渣,但是,这人却是有着自己的坚持的。
比如他收了钱,只要能够让他满意的价格,那么他就会真的用心去做的。
正因为这样,吴国才没有在莒地防御最弱的时候,攻打莒地。
但是,虽然吴国方向不用考虑,可是鲁国、郯国却是与莒地直接交壤的。
更何况还有宋国。
不管是宋国,还是卫国,距离莒地都是不远。
只不过卫国最开拓进取的卫灵公已经病逝,使得卫国开拓的劲头松懈下来。
但是,就算是这样,田十七坐镇莒地,却是直接面临三国的威胁的。
他如履薄冰。
这个局面下,田十七稍有粗心大意,就会丢失了田白辛苦打下的莒地。
如此一来,田十七自然就顾不上少海这边的事情了。
他将盐场拜托给了田氏调派过来的旁支,将象头山军港拜托给了盘,至于水师的训练,却是拜托给了鲍氏族人。
田十七自己带着不多是军卒,亲自坐镇莒都。
那一段时日,田十七睡觉都不敢脱了铠甲。
他的枕头下,时刻都放着一把短匕,长剑更是就依靠在床头。
可以说自小到大这么多年,纵然小时候需要从几十号兄弟之中脱颖而出,都没有这些天这么小心谨慎。
万幸!
当田氏大胜的消息传来,田十七恨不得欣喜欲狂了!
胜利的消息确认之后,他第一时间就派遣了使者,前往鲁国、郯国、宋国报喜。
虽然名为报喜,但是更多的却是让三国打消了攻莒之心。
毕竟三国将重兵陈设在边境上,让田十七压力也太大了。
田氏战胜的消息,就像是一道疾风一般,扫遍了天下。
而边境上的三国大军,一夜之间消失无踪。
收到了这个消息之后,田十七整整睡了一天一夜。
他醒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摆下庆功酒,与诸位将士们欢饮,而是直接赶来了少海。
少海这里,有小公子鼓捣出来的晒盐场。
虽然因为田氏将重心放在争夺国内控制权的事情上,暂时没有精力售卖少海食盐。
但是,那堆积在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雪白盐粒,却是让田十七看到了等额的财富。
这些食盐,一旦田氏售卖出去,那么收回来的将是金山银海。
田十七仔细的检查了盐场,发现这里一切都是无恙,这才赶到了象头山。
象头山水师虽然有鲍氏子弟在训练,但是营寨的修建,却是班全盘负责的。
来自鲁国的的那个年轻小伙子,技艺实在是太精湛了。
不管是寻常农具,还是军械用品,那小子只要看了一眼,搞懂了关系之后,顷刻之间就能将它的原理吃透,然后制造出来了。
象头山距离薛家岛有着大约四里道路的滩涂地。
这是一片地狭地带。
甚至每每到了涨潮的时候,这一块后世一面被称为金沙滩,一面却是两大船厂一大海油的狭长半岛所在,都会淹没在海水里面的。
只留下几个海岛,顽强的挺立在大海波涛之中。
田十七来到了这里之后,才发现鲁班那小子果真是聪慧至极。
因为这一片滩涂,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会暴露出来,才能有薛家岛那边的高地,走了过来。
这粮草运输,唯有依靠舟船才可以的。
而舟船……
虽然舟船的载重量很大,要比陆路好运输多了。
但是,海运的限制很大。、
比如五月的时候。
一场风暴,使得象头山军港的船只无法出航,岛上的粮草已经用尽。
若不是危机关头,鲍氏君子直接下令让撤离象头山,顺着退潮之后,露出的滩涂撤到了薛家岛。
怕是,最后留守象头山的军队,全部都要活活饿死了。
那一场十几天都不曾停歇的狂风暴雨,实在是让人深深的感受到了人力的渺小。
十丈长的大翼船,本是最大的主力战船,但是,在风暴下,在狂风骇浪下,竟然竟像是一面叶子一样,在海面上起起伏伏。
等到风暴停歇之后,鲁班当即就来了心思。
他说服了鲍氏子,派遣军卒,砍伐松柏,用火烤碳化了表面,然后打入滩涂。
两人不单单是让军卒做这件事,甚至还让周边的黎民也来参与。、
半个月的时间,一条松柏构建的跨海大桥,连接薛家岛和象头山两地。
更甚的是,象头山这里生长一种独特的红树,这种树,能够在海边生长,甚至根茎能够完全浸泡在海水里。
生长于鲁国内陆的鲁班,啧啧称奇。
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