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万里归来年更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道:“虽然在这山上,也是不得清净,我刚要得一好句,转头又忘了!”
另一人见那粗壮汉子瞪着自己,道:“算了,不如改日再来,外人在此,诗兴都没了。”
两人转身要走,那老者忙道:“我等无意打扰二位,还是我们先走吧。”
那两人见老者谦恭有礼,停下脚步,其中一人道:“你能听懂我们的谈论吗?请问老丈是什么人家?”
那老者笑道:“老朽本来在官府当个小官,因差事没办好,被撵到这里,现在一无所事。”
其中一儒生道:“老丈年纪也不小了,莫再管那官府之事,像我等这样读读书,闲时出来爬爬山,活动活动筋骨,挺好。”
又道:“你在官府当过差,可会看书识字?”
那老者道:“老朽识得几个字,也喜爱看书。”
两儒生回身坐下,另一人问道:“可会联句?不如加入我们,也更热闹些。”
那老者笑道:“我不善联句,常被朋友取笑,以前有个姓王的朋友,比我小两岁,他才能卓越,作诗联句往往立意新奇,我不如他多了。”两人听得好奇,见他衣衫朴素,步衣麻鞋,只是普通百姓的打扮,一人问道:“你朋友现在哪里?做过什么新奇的句子?”心中却道:“什么才能卓越的朋友?不是市街说书的吧!”
那老者道:“他如今在江宁府,以前天下就数他忙,现在也闲在家里,我倆多年未见了,本来大家互相欣赏,却为了一件事情吵翻了天,只怕他也不当我是朋友了,哼,他性情执拗,老夫也有自己的想法,奈何!”他似是回答,又似在自言自语。
那两儒生互相看下,有些听不懂老者的意思,一人问道:“这人会读书吗?能写诗否?”
那老者道:“他不常写诗,偶有一作,必是精妙无比,我还有一个小一些的朋友姓苏,他的才情更是不同凡响,若论文章诗赋,我对他才是真心佩服。”
山风渐大,那老者也不怕寒,远远望着对面山峰,似有所思,那二个儒生听他说的头头是道,不由收了小觑之心,其中一人道:“老丈也会写诗吗?不如让我们见识见识。”
那老者忙道:“我不善联句,还是算了吧,若传出去,那些朋友定要取笑与我。”
那两人起了好奇之心,定要每人当场写一首,就以此山此亭为题,老者听两人摇头晃脑吟罢,不由心中有些发笑,轮到他时,他左右看了一下,见那山道蜿蜒曲折,吟道:“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走到岭头上。”
那两儒生顿露轻蔑之色,一人心道:“刚才见他说的头头是道,还以为是什么世外高人,这句子太也浅显,便是幼童也比这个强。”一人笑道:“这才两句,还需两句才好!”
那老者接着道:“乾坤就在掌帑中,四海五湖归一望。”
那两人大吃一惊,这两句气魄非同小可,两人呆了一下,其中一人小心问道:“请问老丈高姓大名?”
那老者道:“老夫司马光,到今年为止,在洛阳已住了八年整了。”
那两个儒生听说此人竟是司马光,登时圆睁双眼,一人长大嘴巴不敢相信,欲再询问,却喉咙发紧,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老者正是司马光,他在仁宗英宗朝时便是朝廷重臣,熙宁四年,一向博学多才,沉着冷静的司马光,因直言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惹恼了王安石,因而被神宗贬斥,八年来一直居住洛阳,任西京留司御史台,潜心编撰《资治通鉴》。
两句诗吟毕,司马光自己心中也是慨然,虽是远离朝廷,也想不问政事,又怎么能做的到呢!单说近日之事,苏轼被捕,十数人被牵连,他无法置身事外,这一月多来,已数次上书朝廷,可是毫无回应,神宗好像把他忘了,他又两次写信给了那个拗脾气的王安石,他们曾经是挚友,后来成了政敌,又后来简直变成对头,可一听到苏轼的案子,司马光没一丝犹豫,上书朝廷同时又给王安石写了私信,盼他不计前嫌,抛弃政见分歧,营救苏轼。
那二个儒生面面相觑之时,山腰忽有人快步向亭中而来,司马光看时,却是洛阳府掌案李时,忙招呼他过来,李时面带喜色,大声道:“我猜大人到了此处,京城有了消息,王安石大人早写了书信到汴京为苏轼求情,皇上心回意转,苏轼性命无碍!”
司马光赶忙询问详情,李时道:“这次小人去江宁,带去两卷《通鉴》,王安石大人一高兴,亲自见了小人,说他早已写信给皇上,皇上近日在回信中说不会杀苏轼,只是要给他吃些苦头,大人请放心。”
司马光放下心来,笑道:“带了《通鉴》给他才肯见面,王介普可是小气!“
人道:“虽然在这山上,也是不得清净,我刚要得一好句,转头又忘了!”
另一人见那粗壮汉子瞪着自己,道:“算了,不如改日再来,外人在此,诗兴都没了。”
两人转身要走,那老者忙道:“我等无意打扰二位,还是我们先走吧。”
那两人见老者谦恭有礼,停下脚步,其中一人道:“你能听懂我们的谈论吗?请问老丈是什么人家?”
那老者笑道:“老朽本来在官府当个小官,因差事没办好,被撵到这里,现在一无所事。”
其中一儒生道:“老丈年纪也不小了,莫再管那官府之事,像我等这样读读书,闲时出来爬爬山,活动活动筋骨,挺好。”
又道:“你在官府当过差,可会看书识字?”
那老者道:“老朽识得几个字,也喜爱看书。”
两儒生回身坐下,另一人问道:“可会联句?不如加入我们,也更热闹些。”
那老者笑道:“我不善联句,常被朋友取笑,以前有个姓王的朋友,比我小两岁,他才能卓越,作诗联句往往立意新奇,我不如他多了。”两人听得好奇,见他衣衫朴素,步衣麻鞋,只是普通百姓的打扮,一人问道:“你朋友现在哪里?做过什么新奇的句子?”心中却道:“什么才能卓越的朋友?不是市街说书的吧!”
那老者道:“他如今在江宁府,以前天下就数他忙,现在也闲在家里,我倆多年未见了,本来大家互相欣赏,却为了一件事情吵翻了天,只怕他也不当我是朋友了,哼,他性情执拗,老夫也有自己的想法,奈何!”他似是回答,又似在自言自语。
那两儒生互相看下,有些听不懂老者的意思,一人问道:“这人会读书吗?能写诗否?”
那老者道:“他不常写诗,偶有一作,必是精妙无比,我还有一个小一些的朋友姓苏,他的才情更是不同凡响,若论文章诗赋,我对他才是真心佩服。”
山风渐大,那老者也不怕寒,远远望着对面山峰,似有所思,那二个儒生听他说的头头是道,不由收了小觑之心,其中一人道:“老丈也会写诗吗?不如让我们见识见识。”
那老者忙道:“我不善联句,还是算了吧,若传出去,那些朋友定要取笑与我。”
那两人起了好奇之心,定要每人当场写一首,就以此山此亭为题,老者听两人摇头晃脑吟罢,不由心中有些发笑,轮到他时,他左右看了一下,见那山道蜿蜒曲折,吟道:“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走到岭头上。”
那两儒生顿露轻蔑之色,一人心道:“刚才见他说的头头是道,还以为是什么世外高人,这句子太也浅显,便是幼童也比这个强。”一人笑道:“这才两句,还需两句才好!”
那老者接着道:“乾坤就在掌帑中,四海五湖归一望。”
那两人大吃一惊,这两句气魄非同小可,两人呆了一下,其中一人小心问道:“请问老丈高姓大名?”
那老者道:“老夫司马光,到今年为止,在洛阳已住了八年整了。”
那两个儒生听说此人竟是司马光,登时圆睁双眼,一人长大嘴巴不敢相信,欲再询问,却喉咙发紧,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老者正是司马光,他在仁宗英宗朝时便是朝廷重臣,熙宁四年,一向博学多才,沉着冷静的司马光,因直言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惹恼了王安石,因而被神宗贬斥,八年来一直居住洛阳,任西京留司御史台,潜心编撰《资治通鉴》。
两句诗吟毕,司马光自己心中也是慨然,虽是远离朝廷,也想不问政事,又怎么能做的到呢!单说近日之事,苏轼被捕,十数人被牵连,他无法置身事外,这一月多来,已数次上书朝廷,可是毫无回应,神宗好像把他忘了,他又两次写信给了那个拗脾气的王安石,他们曾经是挚友,后来成了政敌,又后来简直变成对头,可一听到苏轼的案子,司马光没一丝犹豫,上书朝廷同时又给王安石写了私信,盼他不计前嫌,抛弃政见分歧,营救苏轼。
那二个儒生面面相觑之时,山腰忽有人快步向亭中而来,司马光看时,却是洛阳府掌案李时,忙招呼他过来,李时面带喜色,大声道:“我猜大人到了此处,京城有了消息,王安石大人早写了书信到汴京为苏轼求情,皇上心回意转,苏轼性命无碍!”
司马光赶忙询问详情,李时道:“这次小人去江宁,带去两卷《通鉴》,王安石大人一高兴,亲自见了小人,说他早已写信给皇上,皇上近日在回信中说不会杀苏轼,只是要给他吃些苦头,大人请放心。”
司马光放下心来,笑道:“带了《通鉴》给他才肯见面,王介普可是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