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边一文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
那时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开始时花上百余元在家里的庭院里打个几十米深的土井,可是水又苦又涩,很难喝,忽一天,奶奶说:咱村里打井了。这井指的是深水井,出水又甜又润,人们喝着顺口。
过了些时日,村里的井打好了。我们就要吃到这口井的水了。家里新添置了一副新水桶,也就有了挑水的事。
挑水的路远,通常是和住在一块的伙伴一起去。结伴,挑水的过程中有什么事可以互相照应,一个人走起来太寂寞,几个人同行,有说有笑,可以缓解途中的疲劳。
挑水的扁担用的是桑木的,就地取材,自产自用,大多是自家加工而成。桑树长粗了。砍下来,去掉七横八竖的树冠,留下主干,用作制扁担的原料。用锯破成板材,挑最好的,镟成扁担,桑木扁担有韧性,缀上重物有弹性。两端镶进挂住水桶的铁链子,链的前端是个挂水桶的钩。锁链的长度根据挑水人的身高决定长短,个高的长一点,个子低的短一点,我个子不高,锁链的长度固然要短一些了。
水井的地点离我家一里地左右,村子里就那么一口井,取水时用手压出水,尽管每个压水的人都很卖力气,加速频率,尽量在单位时间内出水多一点,有的老人、妇女没有力气,那些小伙子们一般都帮他们代劳。这体现了一种扶弱助老的风范,更现实的是怕耽误时间,因为每一个人接水的进展都与所有挑水人相关联。人们生活用水急呀,有的户缸已见底,等水下锅,谁也等不起。但毕竟这是最原始的手工操作,显得速度很慢。出水慢,挑水的人多,不一会,人就聚了起来。远远望去,排队的人黑压压一片。每个人身边有两个桶,人站在边上等待,水桶排成一溜,人熟的三五聚群,唧唧喳喳,家长里短,衣食住行,说的笑的,高昂的、沉闷的,各型各色,无所不包。即使不熟悉的,相邻相挨的,也主动打招呼,问长问短,相互搭讪着。随着前面挑水人的渐渐离去,带动后面的逐渐往前面走。人们尽管都很着急,但没有一个加塞,偶有前面的走远,挨到时,后面的主动将其水桶挪到位,才动自己的水桶。偶有不按序行事的,即刻就有人出来纠正,在众人面前,那些“小动作”大多消失在萌芽中。人有序,桶和谐,水桶挪动铛铛轻微相触奏出悦耳的交响曲。人们用相聚的说笑来排解心中的郁闷,用相互的沟通使漫长等待而产生的焦燥情绪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很快消逝。等着挑水的场面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关系。
日头渐渐地向西边坠去,天有些发暗。我终于排到了。担着沉沉的担子,在潮潮的路上走着,肩膀上沉受着压力,开始不显沉重,后来,两个腿象灌了铅,渐渐地,肩也有些针扎似的痛,于是,扁担在后背上做了个180度的大旋转,由右肩转到了左肩上,这样的换肩动作既快,又需保持平衡,使两个水桶里的水平平稳稳,不起波澜,一点也不溢出去。为了使水桶中的水不溢出去,一般还采取一个补救办法那就是用一个洗干净的、与桶直径相当的细木棍放在水面上,这样,一旦水起荡漾,涌起的波浪就被木棍挡回去,这种减弱水波、防止泼洒的方法是挑水人的独特发明和创造,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出现,也无需知道是谁的专利,只是从父辈那里拿来的。
挑水是辛苦的,一担水到家,气喘吁吁,身上湿漉漉的,像是洗过似的。挑来的水,格外珍惜。水到了家,比油还珍惜。放下担子,喘口气,定定神,端起水桶,像对待易碎的玻璃制品似的,小心翼翼地倒进缸里,就怕失手洒了。水缸在墙角处,浅褐色,上面有裂纹,订着一排铁焗子,是修过的。平时用木盖盖着,与做饭的锅紧相连,家里有了水,做饭、洗洗涮涮就有了保障。水到了家,今天的任务完成了。但水每天都得用,一天也不能断,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明天早晨起来,还是要跑一里的路排队挑水去,那时已是习惯。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
那时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开始时花上百余元在家里的庭院里打个几十米深的土井,可是水又苦又涩,很难喝,忽一天,奶奶说:咱村里打井了。这井指的是深水井,出水又甜又润,人们喝着顺口。
过了些时日,村里的井打好了。我们就要吃到这口井的水了。家里新添置了一副新水桶,也就有了挑水的事。
挑水的路远,通常是和住在一块的伙伴一起去。结伴,挑水的过程中有什么事可以互相照应,一个人走起来太寂寞,几个人同行,有说有笑,可以缓解途中的疲劳。
挑水的扁担用的是桑木的,就地取材,自产自用,大多是自家加工而成。桑树长粗了。砍下来,去掉七横八竖的树冠,留下主干,用作制扁担的原料。用锯破成板材,挑最好的,镟成扁担,桑木扁担有韧性,缀上重物有弹性。两端镶进挂住水桶的铁链子,链的前端是个挂水桶的钩。锁链的长度根据挑水人的身高决定长短,个高的长一点,个子低的短一点,我个子不高,锁链的长度固然要短一些了。
水井的地点离我家一里地左右,村子里就那么一口井,取水时用手压出水,尽管每个压水的人都很卖力气,加速频率,尽量在单位时间内出水多一点,有的老人、妇女没有力气,那些小伙子们一般都帮他们代劳。这体现了一种扶弱助老的风范,更现实的是怕耽误时间,因为每一个人接水的进展都与所有挑水人相关联。人们生活用水急呀,有的户缸已见底,等水下锅,谁也等不起。但毕竟这是最原始的手工操作,显得速度很慢。出水慢,挑水的人多,不一会,人就聚了起来。远远望去,排队的人黑压压一片。每个人身边有两个桶,人站在边上等待,水桶排成一溜,人熟的三五聚群,唧唧喳喳,家长里短,衣食住行,说的笑的,高昂的、沉闷的,各型各色,无所不包。即使不熟悉的,相邻相挨的,也主动打招呼,问长问短,相互搭讪着。随着前面挑水人的渐渐离去,带动后面的逐渐往前面走。人们尽管都很着急,但没有一个加塞,偶有前面的走远,挨到时,后面的主动将其水桶挪到位,才动自己的水桶。偶有不按序行事的,即刻就有人出来纠正,在众人面前,那些“小动作”大多消失在萌芽中。人有序,桶和谐,水桶挪动铛铛轻微相触奏出悦耳的交响曲。人们用相聚的说笑来排解心中的郁闷,用相互的沟通使漫长等待而产生的焦燥情绪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很快消逝。等着挑水的场面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关系。
日头渐渐地向西边坠去,天有些发暗。我终于排到了。担着沉沉的担子,在潮潮的路上走着,肩膀上沉受着压力,开始不显沉重,后来,两个腿象灌了铅,渐渐地,肩也有些针扎似的痛,于是,扁担在后背上做了个180度的大旋转,由右肩转到了左肩上,这样的换肩动作既快,又需保持平衡,使两个水桶里的水平平稳稳,不起波澜,一点也不溢出去。为了使水桶中的水不溢出去,一般还采取一个补救办法那就是用一个洗干净的、与桶直径相当的细木棍放在水面上,这样,一旦水起荡漾,涌起的波浪就被木棍挡回去,这种减弱水波、防止泼洒的方法是挑水人的独特发明和创造,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出现,也无需知道是谁的专利,只是从父辈那里拿来的。
挑水是辛苦的,一担水到家,气喘吁吁,身上湿漉漉的,像是洗过似的。挑来的水,格外珍惜。水到了家,比油还珍惜。放下担子,喘口气,定定神,端起水桶,像对待易碎的玻璃制品似的,小心翼翼地倒进缸里,就怕失手洒了。水缸在墙角处,浅褐色,上面有裂纹,订着一排铁焗子,是修过的。平时用木盖盖着,与做饭的锅紧相连,家里有了水,做饭、洗洗涮涮就有了保障。水到了家,今天的任务完成了。但水每天都得用,一天也不能断,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明天早晨起来,还是要跑一里的路排队挑水去,那时已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