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大明抗倭英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却说倭寇攻打盐城没有得逞,转而攻打通州的海门。海门海门,入海之名。倭寇侵扰大明东南沿海,海门成为倭寇在江淮地区常常出入的海滨市镇。五月初九,倭寇趁着倾盆大雨突然袭击海门。由于海门的守城军民都在室内避雨,倭寇冒着倾盆大雨从四面登城而入,等到守城官军发现,倭寇先头部队已经进入城内,乘着暴雨打开城门,让倭寇后续部队涌入城内,倭寇在城内肆意屠杀居民。此时城内大乱,居民们冒着大雨四处逃命,守城官军只得与倭寇展开巷战。
担任守卫海门的明军将领是七十五岁的千户王镗,得到报告说倭寇已经攻入城内,立即命令指挥陈善道、百户陈绶、冠带总旗张儒等率领所属部队冒雨出战,王镗披挂上马,手持那杆一丈一尺长的梨花枪,在两个儿子和数十位亲兵的护卫下杀出。
王镗刚刚出了府邸,就被一伙倭寇围住厮杀。数十位亲兵护卫在王镗周围与倭寇展开血战。倭寇从王镗那一身金光闪闪的铠甲和手中那杆长枪看出,面前这位一定是守城明军的最高指挥官,倭寇也懂得“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于是紧紧围住王镗发起进攻,企图将明军的最高指挥官擒住或者杀死。王镗虽然有七十五岁高龄,但是威风不减当年,一连枪挑数位倭寇。倭寇看到面前这位老将如此厉害,于是有些胆怯起来,连连后退。王镗看到倭寇连连后退,更是来劲,将手中那杆一丈一尺长的梨花枪施展开来。
历史进入大明帝国以来,由于倭寇的不断侵扰,抗倭成为武将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话题。由于倭寇普遍擅长用砍刀作为兵器,而且倭寇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使用长度在八尺以上野太刀,而野太刀比起中国传统的战刀在长度上和质量上都占有优势,这就使立志在抗倭战争中有所建树的武将们不得不考虑使用什么兵器来对付倭刀的问题。在众多的古老兵器中,由于长枪在长度上的优势,所以长枪被相当一部分武将所钟爱。自古以来,有不少英雄人物凭着一杆长枪名传千古。西周开国功臣苏护使用的火龙枪,西楚霸王项羽使用的霸王枪,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使用的梅花枪,三国五虎将之一的赵子龙使用的龙胆亮银枪,马超使用的虎头湛金枪,三国名将姜维使用的绿沉枪,大唐开国名将罗成使用的五虎断魂枪,大宋抗金名将杨延昭使用的蟠龙金枪,南宋名将岳飞使用的沥泉枪,与目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使用的神威烈水枪被列为中国十大名枪。而各家枪法,各有特殊之处。到了明朝,最受推崇的则是杨家梨花枪法。
需要说明的是,杨家梨花枪并不是杨令公的杨家枪,而是南宋末年红袄军首领李全的妻子杨妙真所创的枪法。《宋史》《李全传》有记载:“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在明代,杨家枪名声很大,被武林界公认为第一名枪,因舞时如梨花摇摆,又名梨花枪。
之所以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梨花枪中还有一种喷火烧灼的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缚在长枪的前端,搬动机关,火药燃烧,发射数丈,敌人遭受药熏,当即昏迷倒地,然后从容用枪刺敌。这种枪兼有火器效能,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克敌制胜利器。
王镗使用的梨花枪就是属于这种喷火烧灼的梨花枪。王镗在与倭寇的第一轮战斗中就是利用梨花筒喷火烧灼的威力打死了许多名倭寇。但是现在处在激烈交战之中,没有时间再准备火药,只得施展梨花枪枪法与倭寇血战。王镗将梨花枪施展开来,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各种动作连贯而出,期间没有丝毫间断。眨眼之间,又有多名倭寇死在王镗的枪下。
这时候王镗看到一名倭寇迎着自己而来,凭着经验,面前这位倭寇不是平常之辈。但见面前这位倭寇身材出奇的高大,花白头发披下,满脸煞白,眼睛则偏小,褚黄色的眉毛外梢都向下,形成标准的“八字眉”。鼻子的轮廓并不明显,但是嘴巴上的红色线条却很显眼。肩膀耸起,身上穿的是白色丧服,腰间束一根草绳,脚穿草鞋,?整个的身体看起来很像传说中的无常鬼,令人恐怖。很明显,面前这个倭寇在日本是一个特殊的人物。而手中的兵器则更加出奇,它是一把六尺多长、两端有弧形刀刃、中段一对月牙型护手的罕见兵器。王镗看到倭寇手中有这样的兵器,大感奇怪。王镗看出,倭寇手中的兵器跟云南少数民族使用的乾坤日月刀非常相似。乾坤日月刀是四门拳的代表兵器,在傣族、景颇族、德昂族、苗族和阿昌族等族群众中流行。全长六尺左右,?它由两头相同的弧形刀和中段一对护手月牙组合而成。其两端弧形利刃取象为日,器械中段一对月牙护手取象为月,乾坤象征天地阴阳,故取名乾坤日月刀。因此刀为双头,在实战运用时以左右手刀法相互结合运用,技法以前后左右上下攻防,故也称六合护手双头刀。由于此刀的两端皆是利刃,中间的一对月牙护手锋利无比,它奇特的构造体现了它的风格和特点。它具有单刀、双刀、扑刀、护手钩、双头枪、双头棍等兵器的特点。
但是王镗想不通,为什么倭寇中也有人使用这种中国的奇特兵器呢?但是王镗很快就想到了一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个倭寇在同明军作战时碰上了使用这种兵器的明军官兵,从战败的明军官兵手中缴获了这种乾坤日月刀,作为自己使用的兵器。
... -->>
却说倭寇攻打盐城没有得逞,转而攻打通州的海门。海门海门,入海之名。倭寇侵扰大明东南沿海,海门成为倭寇在江淮地区常常出入的海滨市镇。五月初九,倭寇趁着倾盆大雨突然袭击海门。由于海门的守城军民都在室内避雨,倭寇冒着倾盆大雨从四面登城而入,等到守城官军发现,倭寇先头部队已经进入城内,乘着暴雨打开城门,让倭寇后续部队涌入城内,倭寇在城内肆意屠杀居民。此时城内大乱,居民们冒着大雨四处逃命,守城官军只得与倭寇展开巷战。
担任守卫海门的明军将领是七十五岁的千户王镗,得到报告说倭寇已经攻入城内,立即命令指挥陈善道、百户陈绶、冠带总旗张儒等率领所属部队冒雨出战,王镗披挂上马,手持那杆一丈一尺长的梨花枪,在两个儿子和数十位亲兵的护卫下杀出。
王镗刚刚出了府邸,就被一伙倭寇围住厮杀。数十位亲兵护卫在王镗周围与倭寇展开血战。倭寇从王镗那一身金光闪闪的铠甲和手中那杆长枪看出,面前这位一定是守城明军的最高指挥官,倭寇也懂得“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于是紧紧围住王镗发起进攻,企图将明军的最高指挥官擒住或者杀死。王镗虽然有七十五岁高龄,但是威风不减当年,一连枪挑数位倭寇。倭寇看到面前这位老将如此厉害,于是有些胆怯起来,连连后退。王镗看到倭寇连连后退,更是来劲,将手中那杆一丈一尺长的梨花枪施展开来。
历史进入大明帝国以来,由于倭寇的不断侵扰,抗倭成为武将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话题。由于倭寇普遍擅长用砍刀作为兵器,而且倭寇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使用长度在八尺以上野太刀,而野太刀比起中国传统的战刀在长度上和质量上都占有优势,这就使立志在抗倭战争中有所建树的武将们不得不考虑使用什么兵器来对付倭刀的问题。在众多的古老兵器中,由于长枪在长度上的优势,所以长枪被相当一部分武将所钟爱。自古以来,有不少英雄人物凭着一杆长枪名传千古。西周开国功臣苏护使用的火龙枪,西楚霸王项羽使用的霸王枪,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使用的梅花枪,三国五虎将之一的赵子龙使用的龙胆亮银枪,马超使用的虎头湛金枪,三国名将姜维使用的绿沉枪,大唐开国名将罗成使用的五虎断魂枪,大宋抗金名将杨延昭使用的蟠龙金枪,南宋名将岳飞使用的沥泉枪,与目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使用的神威烈水枪被列为中国十大名枪。而各家枪法,各有特殊之处。到了明朝,最受推崇的则是杨家梨花枪法。
需要说明的是,杨家梨花枪并不是杨令公的杨家枪,而是南宋末年红袄军首领李全的妻子杨妙真所创的枪法。《宋史》《李全传》有记载:“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在明代,杨家枪名声很大,被武林界公认为第一名枪,因舞时如梨花摇摆,又名梨花枪。
之所以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梨花枪中还有一种喷火烧灼的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缚在长枪的前端,搬动机关,火药燃烧,发射数丈,敌人遭受药熏,当即昏迷倒地,然后从容用枪刺敌。这种枪兼有火器效能,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克敌制胜利器。
王镗使用的梨花枪就是属于这种喷火烧灼的梨花枪。王镗在与倭寇的第一轮战斗中就是利用梨花筒喷火烧灼的威力打死了许多名倭寇。但是现在处在激烈交战之中,没有时间再准备火药,只得施展梨花枪枪法与倭寇血战。王镗将梨花枪施展开来,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各种动作连贯而出,期间没有丝毫间断。眨眼之间,又有多名倭寇死在王镗的枪下。
这时候王镗看到一名倭寇迎着自己而来,凭着经验,面前这位倭寇不是平常之辈。但见面前这位倭寇身材出奇的高大,花白头发披下,满脸煞白,眼睛则偏小,褚黄色的眉毛外梢都向下,形成标准的“八字眉”。鼻子的轮廓并不明显,但是嘴巴上的红色线条却很显眼。肩膀耸起,身上穿的是白色丧服,腰间束一根草绳,脚穿草鞋,?整个的身体看起来很像传说中的无常鬼,令人恐怖。很明显,面前这个倭寇在日本是一个特殊的人物。而手中的兵器则更加出奇,它是一把六尺多长、两端有弧形刀刃、中段一对月牙型护手的罕见兵器。王镗看到倭寇手中有这样的兵器,大感奇怪。王镗看出,倭寇手中的兵器跟云南少数民族使用的乾坤日月刀非常相似。乾坤日月刀是四门拳的代表兵器,在傣族、景颇族、德昂族、苗族和阿昌族等族群众中流行。全长六尺左右,?它由两头相同的弧形刀和中段一对护手月牙组合而成。其两端弧形利刃取象为日,器械中段一对月牙护手取象为月,乾坤象征天地阴阳,故取名乾坤日月刀。因此刀为双头,在实战运用时以左右手刀法相互结合运用,技法以前后左右上下攻防,故也称六合护手双头刀。由于此刀的两端皆是利刃,中间的一对月牙护手锋利无比,它奇特的构造体现了它的风格和特点。它具有单刀、双刀、扑刀、护手钩、双头枪、双头棍等兵器的特点。
但是王镗想不通,为什么倭寇中也有人使用这种中国的奇特兵器呢?但是王镗很快就想到了一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个倭寇在同明军作战时碰上了使用这种兵器的明军官兵,从战败的明军官兵手中缴获了这种乾坤日月刀,作为自己使用的兵器。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