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汉武挥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尉府非但掌京畿治安,更曾下辖囤驻长安城的北军,中尉即为京畿卫戍长官,因近年来朝廷数度对禁军进行改制,北军先更为城卫军,再更为京卫,不再受中尉府辖制,改由新设的京尉统御。
如此,中尉府的职守就仅余维持京畿治安,却非限于帝都长安,周边郡县的都尉和县尉也都直属中尉府管辖,故中尉的职权仍是很重的。
张汤昔年接替郅都出任中尉,至今已足足十七年。
十七年,人生能有多少个十七年?
汉承秦制,采二十等军功爵制,高爵可荫妻蔽子,世代承袭,故世家权贵历来重视爵位更胜官职。
汉廷政治风气又较为开明,君臣间颇有先秦那等“合则来,不合则去”的感觉。
皇帝若是太过刚愎自用,不纳大臣苦谏良言,有“气节”的大臣索性就辞官归家,反正有爵位在身,家中有屋又有田,饿不死的;皇帝对待大臣的态度亦如此,若实在是治政理念差异太大,不是让大臣闭门反省,就是直接贬谪甚或罢官。
虽是如此,但汉廷的政局却不会出现甚么混乱,主要是归功于较为严密和完善的官僚体制。
大臣不完全等同官吏,朝堂上的公卿约莫类似后世的特任政务官,各府署属官乃至各地官府的官吏等通过层层评鉴和拔擢的事务官,才是大汉文官体制的真正基石。
正因如此特殊的政体,使得大汉公卿更迭速度颇快,汉初数朝短短七十余年,历任三公九卿高达百余位,在任超过十年的,用手指都能数得过来,更遑论位秩稍低的诸多列卿了。
中尉位列诸卿,且位高权重,张汤能稳坐此位十七载,非但是因得蒙天家信重,更是他确实做得极为出色。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后世史书以此来赞颂贞观盛唐时,大唐百姓品德高尚,社会风气良好,现下的大汉百姓或许尚达不到此等传说中的思想境界,然中尉张汤却是凭借着严刑峻法,使得京畿治安愈发良好,百姓愈发良善。
律法是道德的最低标准,张汤无非是将这道标准稍稍拔高了些,倒也算不得真正的执法残暴,毕竟是在天子脚下,还有御史府在后头时刻盯着,不时上奏纠举其执法过苛,故张汤也仅止在律法容许的范围内,对犯人从重量刑罢了。
譬如窃盗者可依犯行轻重而量刑,多处鞭笞之刑,数鞭还是数十鞭,就看断罪官员的心证权衡,较为尽责官员甚至会考量犯因和犯意,假设是个孝子想给自家食不果腹的爹娘偷些吃食,那量刑无疑会轻不少。
嗯……华夏自古是人治更胜法治的,说不上是好是坏,若真要做到“法不容情”,不去考量“其情可悯”,虽显得更为公正公平,但也未必是最好的执法方式。
后世欧美法系中,特意纳入陪审团制度,不也是要保有人性和法律间的平衡么?
实话实说,在大汉群臣中,张汤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执法严明,便连其前任郅都在这点上都比不得他,他鲜少不考虑旁的因素,犯罪就是犯罪,该判刑就绝不轻纵。
大汉军律严苛,然民律较为宽松,尤是汉文帝数度着廷尉府减轻刑律,废除大多数残酷的肉刑,因着上行下效,汉官们在断罪时也会较为“手软”。
在此等治政风气下,张汤的执法方式自然更显出“严刑峻法”的酷吏作风,要说他真是残酷暴虐,那未免也太过了。
至少皇帝刘彻是不这么认为的,昔年尚是在位的太上皇刘启亦不觉张汤有甚么错处,若非有张汤坐镇中尉府,权贵云集的长安可没现今这般安宁,一众高爵勋贵和纨绔世家子也没现今这般老实。
闻得张汤将要迁任玄菟太守,正朔大朝后便会外放离京,长安城的王侯权贵们纷纷弹冠相庆,恨不能大摆筵席为张汤早日送行,跟送瘟神也差不多。
皇帝刘彻得了暗卫呈报,觉着这群家伙真是不安分,如此得意忘形着实让他不爽,难不成没了张汤,长安城又要被搅得乌烟瘴气?
离着年节尚有数日,皇帝陛下颁布诏令,着胶东王刘寄除细柳校尉,升任长安中尉,广川王刘越亦卸去细柳骑营监军之职,升任黄埔军学的军学祭酒。
此诏颁下,群臣皆为之哗然。
黄埔军学专为汉军培养将官而创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彻底融入建军体系中,非但是军武世家的适龄子弟会入学就读,便连出身寒门庶户的军中将官也会逐年逐批的轮调进修,唯有在黄埔军学内获得较好的评鉴,日后的晋升之路方会更为通达。
且不提将官们在黄埔军学会习得符合汉军现下发展需求的兵法韬略,单说从中获取的人脉,就是必不可少的。
现今在汉军的精锐行伍中,大多将官皆曾入黄埔军学就学或进修,同窗加袍泽的情谊,彼此间无疑具备更高的信赖感和凝聚力,将帅也更放心将重要的战术执行交给系出同源的麾下将领,好歹没有沟通障碍不是?
随着高爆炸药,加农炮和掌心雷等新式军械出现,加之汉军的战略思维已从本土防御转化为境外远征,整个汉军的作战体系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
中尉府非但掌京畿治安,更曾下辖囤驻长安城的北军,中尉即为京畿卫戍长官,因近年来朝廷数度对禁军进行改制,北军先更为城卫军,再更为京卫,不再受中尉府辖制,改由新设的京尉统御。
如此,中尉府的职守就仅余维持京畿治安,却非限于帝都长安,周边郡县的都尉和县尉也都直属中尉府管辖,故中尉的职权仍是很重的。
张汤昔年接替郅都出任中尉,至今已足足十七年。
十七年,人生能有多少个十七年?
汉承秦制,采二十等军功爵制,高爵可荫妻蔽子,世代承袭,故世家权贵历来重视爵位更胜官职。
汉廷政治风气又较为开明,君臣间颇有先秦那等“合则来,不合则去”的感觉。
皇帝若是太过刚愎自用,不纳大臣苦谏良言,有“气节”的大臣索性就辞官归家,反正有爵位在身,家中有屋又有田,饿不死的;皇帝对待大臣的态度亦如此,若实在是治政理念差异太大,不是让大臣闭门反省,就是直接贬谪甚或罢官。
虽是如此,但汉廷的政局却不会出现甚么混乱,主要是归功于较为严密和完善的官僚体制。
大臣不完全等同官吏,朝堂上的公卿约莫类似后世的特任政务官,各府署属官乃至各地官府的官吏等通过层层评鉴和拔擢的事务官,才是大汉文官体制的真正基石。
正因如此特殊的政体,使得大汉公卿更迭速度颇快,汉初数朝短短七十余年,历任三公九卿高达百余位,在任超过十年的,用手指都能数得过来,更遑论位秩稍低的诸多列卿了。
中尉位列诸卿,且位高权重,张汤能稳坐此位十七载,非但是因得蒙天家信重,更是他确实做得极为出色。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后世史书以此来赞颂贞观盛唐时,大唐百姓品德高尚,社会风气良好,现下的大汉百姓或许尚达不到此等传说中的思想境界,然中尉张汤却是凭借着严刑峻法,使得京畿治安愈发良好,百姓愈发良善。
律法是道德的最低标准,张汤无非是将这道标准稍稍拔高了些,倒也算不得真正的执法残暴,毕竟是在天子脚下,还有御史府在后头时刻盯着,不时上奏纠举其执法过苛,故张汤也仅止在律法容许的范围内,对犯人从重量刑罢了。
譬如窃盗者可依犯行轻重而量刑,多处鞭笞之刑,数鞭还是数十鞭,就看断罪官员的心证权衡,较为尽责官员甚至会考量犯因和犯意,假设是个孝子想给自家食不果腹的爹娘偷些吃食,那量刑无疑会轻不少。
嗯……华夏自古是人治更胜法治的,说不上是好是坏,若真要做到“法不容情”,不去考量“其情可悯”,虽显得更为公正公平,但也未必是最好的执法方式。
后世欧美法系中,特意纳入陪审团制度,不也是要保有人性和法律间的平衡么?
实话实说,在大汉群臣中,张汤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执法严明,便连其前任郅都在这点上都比不得他,他鲜少不考虑旁的因素,犯罪就是犯罪,该判刑就绝不轻纵。
大汉军律严苛,然民律较为宽松,尤是汉文帝数度着廷尉府减轻刑律,废除大多数残酷的肉刑,因着上行下效,汉官们在断罪时也会较为“手软”。
在此等治政风气下,张汤的执法方式自然更显出“严刑峻法”的酷吏作风,要说他真是残酷暴虐,那未免也太过了。
至少皇帝刘彻是不这么认为的,昔年尚是在位的太上皇刘启亦不觉张汤有甚么错处,若非有张汤坐镇中尉府,权贵云集的长安可没现今这般安宁,一众高爵勋贵和纨绔世家子也没现今这般老实。
闻得张汤将要迁任玄菟太守,正朔大朝后便会外放离京,长安城的王侯权贵们纷纷弹冠相庆,恨不能大摆筵席为张汤早日送行,跟送瘟神也差不多。
皇帝刘彻得了暗卫呈报,觉着这群家伙真是不安分,如此得意忘形着实让他不爽,难不成没了张汤,长安城又要被搅得乌烟瘴气?
离着年节尚有数日,皇帝陛下颁布诏令,着胶东王刘寄除细柳校尉,升任长安中尉,广川王刘越亦卸去细柳骑营监军之职,升任黄埔军学的军学祭酒。
此诏颁下,群臣皆为之哗然。
黄埔军学专为汉军培养将官而创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彻底融入建军体系中,非但是军武世家的适龄子弟会入学就读,便连出身寒门庶户的军中将官也会逐年逐批的轮调进修,唯有在黄埔军学内获得较好的评鉴,日后的晋升之路方会更为通达。
且不提将官们在黄埔军学会习得符合汉军现下发展需求的兵法韬略,单说从中获取的人脉,就是必不可少的。
现今在汉军的精锐行伍中,大多将官皆曾入黄埔军学就学或进修,同窗加袍泽的情谊,彼此间无疑具备更高的信赖感和凝聚力,将帅也更放心将重要的战术执行交给系出同源的麾下将领,好歹没有沟通障碍不是?
随着高爆炸药,加农炮和掌心雷等新式军械出现,加之汉军的战略思维已从本土防御转化为境外远征,整个汉军的作战体系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