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汉武挥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相较华夏历朝历代,尤以汉人最重声名,不是没有来由的。
大汉立朝后,高祖刘邦曾苦于朝中少贤士,特意颁布求贤诏,要求各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之先河。
文帝登基后,复又下诏命各地官员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所谓的贤良方正,无疑是较为主观的,官员想要举荐士人,为免自身识人不明,多半要究其声名如何。
公府在拔擢官吏时,除却评核其才能和政绩,亦常参考名士对其作出的品鉴评价,虽说当今天子刘彻有“唯才是举”的谕示,然若在两位官员政绩相差不大的情形下,多半仍是官声更好之人能获得升迁的机会。
习得文武艺,卖予帝皇家,文人入仕,武者从军,无非都为奔个好前程,朝廷选官既是注重声名,但凡有上进心的士子自然极为珍惜名誉,亦极为重视所谓的“名士品鉴”。
简而言之,有意入仕之人,多会登门拜谒名士宿老,请他们给自个写评语。
久而久之,此等作法非但在士族阶层蔚然成风,更形成自下而上的影响,使得不少王侯权贵也饶有兴致的跟着学了起来。
敢出言评鉴王侯,且具有真实说服力的名士,无疑皆是地位超然且德高望重之人,整个大汉满打满算都不会超过十位大佬。
已告老致仕的丞相袁盎和帝师卫绾,若能请动此二人评鉴,无论其评语是好是坏,至少说明受评之人不是甚么无关紧要的小角色。
太上皇刘启禅位之后,老臣们也纷纷告老致仕,多半挂了大夫的虚职,方便在宫里行走,陪老主君种花养鸟,追忆往昔岁月峥嵘,感叹今日岁月静好。
君臣谈笑间,刘启曾让“硬项丞”袁盎品鉴他的儿子们,也就是现今的诸位亲王,袁盎还真就毫不避讳的直言评述了。
旁的亲王更有优劣长短,其评鉴且是不提,单说对赵王刘彭祖的评鉴,袁盎真是半点没客气,且是半句好话没有。
“赵王其人,为人巧佞,卑下奉承,常持诡辩伤人。”
刘启闻言,非但没动怒,反倒抚掌大笑,连声赞叹袁盎识人分明且敢于直言不讳,说自家这儿子确是惯爱谄媚讨好,却又是个满肚子坏水的笑面虎。
太上皇坑儿子坑惯了,也没在意他与袁盎笑谈时,身边尚跟着诸多老臣子,使得此番毫不避讳的对谈迅速流传开去,过得不久,便连街头巷尾的妇人们都晓得了赵王刘彭祖是这么个货色,且是传扬得愈发的邪乎,各种版本的风闻轶事都有。
赵王刘彭祖的名声真是臭了大街,却也只能晒然苦笑,难不成入宫向太上皇老爹讨要说法,还是去袁盎府上大闹一通?
好在皇帝刘彻帮他出言缓颊,有意无意的对近臣言及此事,以为赵王脾性虽不宜出将入相,然“可察奸佞者多狡黠”,为君者若能知人善用,使其适材适所,反是比某些清高孤傲的宗室子要来得适任的。
皇帝陛下这话说得不甚明了,大多臣民不解其意,然真正久居上位的朝堂重臣们却是深以为然,其实也无须说得玄之又玄,就是赵王其人腹黑狡诈,惯会耍阴招,且脸皮厚愈城墙,不介意替皇帝和朝廷背黑锅,甚么脏事都肯替皇帝去做。
清高,指的或许是太常卿刘买;孤傲,指的必定是贤王刘非了。
这两货虽有大才,名望也极高,但皆是不太合群的脾性,这倒也是皇帝刘彻乐见的。
正如酷吏出身的郅都和张汤,严刑峻法虽失之宽仁,然若他们不愿为孤臣,不愿自污声名的“以暴易暴”,皇帝岂能安然保有仁德贤明的清名。
过刚易折,若满朝文武皆是刚直不阿且不知变通之人,大汉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朝中各府署,除却纠举百官的御史府,便连掌制律法的廷尉府,其属官都是要懂得变通的,否则就会成为所谓的“法匠”,制定出的律法怕是会不合时宜,不接地气。
尤是掌外邦事务的大行府,在处理对外邦交时,身段和手腕皆要软硬兼备,甚至要运用些上不得台面的阴私手段,睁眼说瞎话更是必不可少的本事。
大行令张骞表面上是与人为善的老好人,实则也是腹黑得紧,有甚么样上官,往往就会有甚么样的部属,虽也算不得“上梁不正下梁歪”,然张骞近年大力拔擢的诸多属官确非传统意义上光正伟岸的“君子”。
管他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皇帝刘彻之所以连番遣赵王刘彭祖出使外邦,也正是看重了他够奸诈,够不要脸,却又能将很多无耻之事说得冠冕堂皇,半点不损及天家颜面乃至朝廷声誉,实在是难得的大本事。
数年前,刘彭祖在西域诸国走了一遭,硬是让各国君臣想方设法改变其属民饮食架构,现今西域诸国每岁向大汉购入大量粟米和小麦,却又为大汉提供了更多的牲畜。
摆出“为你好”的架势,让你多吃米面少吃肉,你非但不心生怨怼,反是感恩戴德,这人特么得多牛掰!
有此前例,此番皇帝陛下让牛掰且无耻的... -->>
相较华夏历朝历代,尤以汉人最重声名,不是没有来由的。
大汉立朝后,高祖刘邦曾苦于朝中少贤士,特意颁布求贤诏,要求各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之先河。
文帝登基后,复又下诏命各地官员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所谓的贤良方正,无疑是较为主观的,官员想要举荐士人,为免自身识人不明,多半要究其声名如何。
公府在拔擢官吏时,除却评核其才能和政绩,亦常参考名士对其作出的品鉴评价,虽说当今天子刘彻有“唯才是举”的谕示,然若在两位官员政绩相差不大的情形下,多半仍是官声更好之人能获得升迁的机会。
习得文武艺,卖予帝皇家,文人入仕,武者从军,无非都为奔个好前程,朝廷选官既是注重声名,但凡有上进心的士子自然极为珍惜名誉,亦极为重视所谓的“名士品鉴”。
简而言之,有意入仕之人,多会登门拜谒名士宿老,请他们给自个写评语。
久而久之,此等作法非但在士族阶层蔚然成风,更形成自下而上的影响,使得不少王侯权贵也饶有兴致的跟着学了起来。
敢出言评鉴王侯,且具有真实说服力的名士,无疑皆是地位超然且德高望重之人,整个大汉满打满算都不会超过十位大佬。
已告老致仕的丞相袁盎和帝师卫绾,若能请动此二人评鉴,无论其评语是好是坏,至少说明受评之人不是甚么无关紧要的小角色。
太上皇刘启禅位之后,老臣们也纷纷告老致仕,多半挂了大夫的虚职,方便在宫里行走,陪老主君种花养鸟,追忆往昔岁月峥嵘,感叹今日岁月静好。
君臣谈笑间,刘启曾让“硬项丞”袁盎品鉴他的儿子们,也就是现今的诸位亲王,袁盎还真就毫不避讳的直言评述了。
旁的亲王更有优劣长短,其评鉴且是不提,单说对赵王刘彭祖的评鉴,袁盎真是半点没客气,且是半句好话没有。
“赵王其人,为人巧佞,卑下奉承,常持诡辩伤人。”
刘启闻言,非但没动怒,反倒抚掌大笑,连声赞叹袁盎识人分明且敢于直言不讳,说自家这儿子确是惯爱谄媚讨好,却又是个满肚子坏水的笑面虎。
太上皇坑儿子坑惯了,也没在意他与袁盎笑谈时,身边尚跟着诸多老臣子,使得此番毫不避讳的对谈迅速流传开去,过得不久,便连街头巷尾的妇人们都晓得了赵王刘彭祖是这么个货色,且是传扬得愈发的邪乎,各种版本的风闻轶事都有。
赵王刘彭祖的名声真是臭了大街,却也只能晒然苦笑,难不成入宫向太上皇老爹讨要说法,还是去袁盎府上大闹一通?
好在皇帝刘彻帮他出言缓颊,有意无意的对近臣言及此事,以为赵王脾性虽不宜出将入相,然“可察奸佞者多狡黠”,为君者若能知人善用,使其适材适所,反是比某些清高孤傲的宗室子要来得适任的。
皇帝陛下这话说得不甚明了,大多臣民不解其意,然真正久居上位的朝堂重臣们却是深以为然,其实也无须说得玄之又玄,就是赵王其人腹黑狡诈,惯会耍阴招,且脸皮厚愈城墙,不介意替皇帝和朝廷背黑锅,甚么脏事都肯替皇帝去做。
清高,指的或许是太常卿刘买;孤傲,指的必定是贤王刘非了。
这两货虽有大才,名望也极高,但皆是不太合群的脾性,这倒也是皇帝刘彻乐见的。
正如酷吏出身的郅都和张汤,严刑峻法虽失之宽仁,然若他们不愿为孤臣,不愿自污声名的“以暴易暴”,皇帝岂能安然保有仁德贤明的清名。
过刚易折,若满朝文武皆是刚直不阿且不知变通之人,大汉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朝中各府署,除却纠举百官的御史府,便连掌制律法的廷尉府,其属官都是要懂得变通的,否则就会成为所谓的“法匠”,制定出的律法怕是会不合时宜,不接地气。
尤是掌外邦事务的大行府,在处理对外邦交时,身段和手腕皆要软硬兼备,甚至要运用些上不得台面的阴私手段,睁眼说瞎话更是必不可少的本事。
大行令张骞表面上是与人为善的老好人,实则也是腹黑得紧,有甚么样上官,往往就会有甚么样的部属,虽也算不得“上梁不正下梁歪”,然张骞近年大力拔擢的诸多属官确非传统意义上光正伟岸的“君子”。
管他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皇帝刘彻之所以连番遣赵王刘彭祖出使外邦,也正是看重了他够奸诈,够不要脸,却又能将很多无耻之事说得冠冕堂皇,半点不损及天家颜面乃至朝廷声誉,实在是难得的大本事。
数年前,刘彭祖在西域诸国走了一遭,硬是让各国君臣想方设法改变其属民饮食架构,现今西域诸国每岁向大汉购入大量粟米和小麦,却又为大汉提供了更多的牲畜。
摆出“为你好”的架势,让你多吃米面少吃肉,你非但不心生怨怼,反是感恩戴德,这人特么得多牛掰!
有此前例,此番皇帝陛下让牛掰且无耻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