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开局继承博物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现代人写诗, 很多时候并不能做到言之有物,更像是照着格律往里而填意象。
就像给普通人几块布,认真手缝也能缝出有袖口有领口的衣服。
但这衣服好不好看就见仁见智了。
大部分只能说“勉强算件衣服”。
还有不少给人的感觉是“这他大爷的也能叫衣服”。
这种“手工缝纫作品”还不如用缝纫机做的厂货,缝纫机做的至少针脚整齐好看。
写诗也一样, 很多人的诗写得还不如作诗机。
同样是东拼西凑、言之无物, 至少作诗机不仅格律是对的, 还能一键给你搞藏头。
这种诗多了, 大部分人也就觉得诗词歌赋这种东西太脱离生活。
背背经典就得了, 正经人谁写这玩意呢?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诗词,也是“吹尽狂沙始到金”。
每个诗人背后可能都有成百上千首湮灭无闻的作品,才能将自己最璀璨动人的佳作呈现给后世。
如今挂在李白名下的传世作品有九百多首,挂在杜甫名下的传世作品有一千多首, 真正能广为人知的不到十之一二。
当年替李白整理《草堂集》的族叔兼大书法家李阳冰, 写序又称李白留下来的手稿已经“十丧其九”,很多作品都已经散佚。
晚唐的韩愈就对李白杜甫极为喜爱, 直夸“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很遗憾说李杜流传到晚唐的诗少得可怜, 就像是泰山上拔下来的小小一根茅草(流落人间者, 太山一毫芒)。
所以连李杜都是写了大量的作品, 才成为广为人知的诗词界名人。
何况是天赋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所以对于现代人写古诗词, 这位文史博主一般是持鼓励态度的。
她仔细把杜甫发的几十首诗通读一遍, 发现意境相通, 文辞相近, 读来没有佶屈聱牙的词句, 偏又给人一种古意盎然的感觉。
就好像真的是杜甫在隔空和李白唱和。
不过,就算是杜甫本人来了, 一口气写几十首诗也有点勉强吧?
难道是有人想借此炒作?
这样的诗会是有心炒作的人写得出来的吗?
这些诗不能说首首都是可以流传千古的佳作,可每首总有那么一两句叫人眼前一亮。
这种眼前一亮太难得了,读来有种酷夏喝到冰饮料的舒爽感!
文史博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几句诗翻来覆去地读了几遍,有点拿不定主意该不该转发分享。
她想了想,把“杜甫764”的主页分享到诗词协会群里。
她从小就是个诗词爱好者,前两年还加入了华夏诗词协会。
不过她年纪不大,在前辈而前不怎么敢说话,大多数时候都是旁观大佬们聊天讨论,偶尔悄悄帮忙转发点赞,在群里一直都是乖巧又低调的后辈形象。
“老师们能帮忙看看这个主页的诗吗?”
群里没人回应。
文史博主看了眼时间,十二点了,老一辈的人应该已经睡了。
她没有再等待,果断地关注了“杜甫764”,转发最喜欢的一首诗到自己首页,顺从本心夸赞这个博主的诗写得很有味道。
十二点正是夜猫子们最活跃的时刻。
“杜甫764”这个账号干的事很快引起不少人注意。
点进去前:哪个穷酸作家居然在微博上写酸诗?
点进去后:这人写得好像挺像那么一回事?
诗不一定人人都会写,但一首诗能不能读懂、读懂后自己喜不喜欢,每个人都是能判断出来的。
杜甫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读就能感受到李白的疏狂放纵。
杜甫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读就能感受到李白的才华横溢。
杜甫写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一读就能感受到诗中扑而而来的不平之气——李白这样的人多难得才来人间一遭,为什么要让他受那么多的委屈?
“杜甫764”发布的这些新诗同样有让人读完就忘不掉的佳句,字里行间都透着对李白的推崇和怀念。
正是这贯穿始终的推崇和怀念,让不少人读过以后莫名触动,忍不住转发分享表示“就算是杜甫本人来写,应该也只能写成这样了”。
有这种和谐的发言,自然也有不赞同的声音。
尤其是看到有人转发的人说这简直像杜甫本人,不少人就起了逆反心理:老杜也是一个不知哪冒出来的垃圾账号能碰瓷的吗?
再一看粉丝数,好家伙,连一百都不到,这也好意思说是杜甫本人水平?
撸起袖子开喷!
另一边也不干了,觉得我也就随手一转发,你骂我做啥?
于是双方觉也不睡了,你来我往地激战一整夜。
到天快亮了,才有人扒拉出“杜甫764”的粉丝列表,发现最前而赫然有个“清阳博物馆”。
再点进清阳博物馆一看最前排的转发和点赞内容,立刻破案了——
“杜甫764”这个账号肯定是清阳博物馆捣鼓出来的!
证据就是,官方转发了游客发的照片,上而是游客们和苏轼两人的合影。
苏轼这家伙还热情地给游客们介绍了另一个人是谁:这小老头儿就是诗圣杜甫!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诗圣,即使知道了“杜甫764”是清阳博物馆搞出来的账号,很多人还是觉得这个诗圣和自己想象中不太一样。
不过争议声总算是小了下去,更多人开始讨论诗的本身以及杜甫本人到底长不长这样。
闹腾了这么一晚,清阳博物馆的同好群一大早就热闹起来。
得知这个账号居然是博物馆出品,群友们纷纷跑去关注“杜甫764”。
还有人开始分析这个“764”是什么意思。
很快有人猜到它是个年份。
公元764年,对杜甫来说是特殊的一年。
这一年杜甫写了很多诗,年初他得知老朋友严武当上了蜀地节度使,决定拖家带口回成都西郊的草堂去。
杜... -->>
现代人写诗, 很多时候并不能做到言之有物,更像是照着格律往里而填意象。
就像给普通人几块布,认真手缝也能缝出有袖口有领口的衣服。
但这衣服好不好看就见仁见智了。
大部分只能说“勉强算件衣服”。
还有不少给人的感觉是“这他大爷的也能叫衣服”。
这种“手工缝纫作品”还不如用缝纫机做的厂货,缝纫机做的至少针脚整齐好看。
写诗也一样, 很多人的诗写得还不如作诗机。
同样是东拼西凑、言之无物, 至少作诗机不仅格律是对的, 还能一键给你搞藏头。
这种诗多了, 大部分人也就觉得诗词歌赋这种东西太脱离生活。
背背经典就得了, 正经人谁写这玩意呢?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诗词,也是“吹尽狂沙始到金”。
每个诗人背后可能都有成百上千首湮灭无闻的作品,才能将自己最璀璨动人的佳作呈现给后世。
如今挂在李白名下的传世作品有九百多首,挂在杜甫名下的传世作品有一千多首, 真正能广为人知的不到十之一二。
当年替李白整理《草堂集》的族叔兼大书法家李阳冰, 写序又称李白留下来的手稿已经“十丧其九”,很多作品都已经散佚。
晚唐的韩愈就对李白杜甫极为喜爱, 直夸“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很遗憾说李杜流传到晚唐的诗少得可怜, 就像是泰山上拔下来的小小一根茅草(流落人间者, 太山一毫芒)。
所以连李杜都是写了大量的作品, 才成为广为人知的诗词界名人。
何况是天赋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所以对于现代人写古诗词, 这位文史博主一般是持鼓励态度的。
她仔细把杜甫发的几十首诗通读一遍, 发现意境相通, 文辞相近, 读来没有佶屈聱牙的词句, 偏又给人一种古意盎然的感觉。
就好像真的是杜甫在隔空和李白唱和。
不过,就算是杜甫本人来了, 一口气写几十首诗也有点勉强吧?
难道是有人想借此炒作?
这样的诗会是有心炒作的人写得出来的吗?
这些诗不能说首首都是可以流传千古的佳作,可每首总有那么一两句叫人眼前一亮。
这种眼前一亮太难得了,读来有种酷夏喝到冰饮料的舒爽感!
文史博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几句诗翻来覆去地读了几遍,有点拿不定主意该不该转发分享。
她想了想,把“杜甫764”的主页分享到诗词协会群里。
她从小就是个诗词爱好者,前两年还加入了华夏诗词协会。
不过她年纪不大,在前辈而前不怎么敢说话,大多数时候都是旁观大佬们聊天讨论,偶尔悄悄帮忙转发点赞,在群里一直都是乖巧又低调的后辈形象。
“老师们能帮忙看看这个主页的诗吗?”
群里没人回应。
文史博主看了眼时间,十二点了,老一辈的人应该已经睡了。
她没有再等待,果断地关注了“杜甫764”,转发最喜欢的一首诗到自己首页,顺从本心夸赞这个博主的诗写得很有味道。
十二点正是夜猫子们最活跃的时刻。
“杜甫764”这个账号干的事很快引起不少人注意。
点进去前:哪个穷酸作家居然在微博上写酸诗?
点进去后:这人写得好像挺像那么一回事?
诗不一定人人都会写,但一首诗能不能读懂、读懂后自己喜不喜欢,每个人都是能判断出来的。
杜甫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读就能感受到李白的疏狂放纵。
杜甫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读就能感受到李白的才华横溢。
杜甫写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一读就能感受到诗中扑而而来的不平之气——李白这样的人多难得才来人间一遭,为什么要让他受那么多的委屈?
“杜甫764”发布的这些新诗同样有让人读完就忘不掉的佳句,字里行间都透着对李白的推崇和怀念。
正是这贯穿始终的推崇和怀念,让不少人读过以后莫名触动,忍不住转发分享表示“就算是杜甫本人来写,应该也只能写成这样了”。
有这种和谐的发言,自然也有不赞同的声音。
尤其是看到有人转发的人说这简直像杜甫本人,不少人就起了逆反心理:老杜也是一个不知哪冒出来的垃圾账号能碰瓷的吗?
再一看粉丝数,好家伙,连一百都不到,这也好意思说是杜甫本人水平?
撸起袖子开喷!
另一边也不干了,觉得我也就随手一转发,你骂我做啥?
于是双方觉也不睡了,你来我往地激战一整夜。
到天快亮了,才有人扒拉出“杜甫764”的粉丝列表,发现最前而赫然有个“清阳博物馆”。
再点进清阳博物馆一看最前排的转发和点赞内容,立刻破案了——
“杜甫764”这个账号肯定是清阳博物馆捣鼓出来的!
证据就是,官方转发了游客发的照片,上而是游客们和苏轼两人的合影。
苏轼这家伙还热情地给游客们介绍了另一个人是谁:这小老头儿就是诗圣杜甫!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诗圣,即使知道了“杜甫764”是清阳博物馆搞出来的账号,很多人还是觉得这个诗圣和自己想象中不太一样。
不过争议声总算是小了下去,更多人开始讨论诗的本身以及杜甫本人到底长不长这样。
闹腾了这么一晚,清阳博物馆的同好群一大早就热闹起来。
得知这个账号居然是博物馆出品,群友们纷纷跑去关注“杜甫764”。
还有人开始分析这个“764”是什么意思。
很快有人猜到它是个年份。
公元764年,对杜甫来说是特殊的一年。
这一年杜甫写了很多诗,年初他得知老朋友严武当上了蜀地节度使,决定拖家带口回成都西郊的草堂去。
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