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三国]焚香祭酒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同桌的郭图正要附和, 敏锐地捕捉到郭嘉的不寻常反应, 连忙改口:“怎么突然提到崔家这位。”
“今日不是我从兄的老师——何邵公(何休)的忌日吗?”缥衣士子感慨道, “我从兄去拜祭恩师, 还未回家……这崔颂, 说来也算我从兄的师弟了。”
郭图顿时八卦心起。眼前这位缥衣士人的堂兄,姓严名导,字仲明,与那位年轻的冀北名士师出同门。
“怎的, 严仲明与崔小郎有龃龉不成?”
“这是自然。崔颂仗着自己少有才名,素来眼高于顶, 不将师兄们放在眼里。可他那才又当得几分?不过是年纪小,长者们为了勉励他,故意夸大了。那所谓的名赋, 要是与真正的名士之作相比, 岂不贻笑大方。”缥衣士子评头论足道, “偏那崔颂,不仅擅长讨老师的欢心,老师死后,为了扬名,他竟以父礼守孝三年……”
缥衣士子说到兴头,突然听到一声沉闷的撞击声。
郭嘉将酒樽放下。因为不曾刻意控制力道,陶制的杯底与桌面磕了个正着, 发出的声音正好打断缥衣士子的话。
“是否名不副实, 姑且不谈——以你之意, 尊重恩师,以父礼待之,此举竟是错的?”郭嘉淡淡道,当他看向对方之时,乌黑的瞳中仿佛藏着一只在黑暗中发亮的箭镞,直刺人心,“嘉,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般高尚的抨击之语。”
郭图差点没把口中的酒一口喷出。
他见鬼似的看向郭嘉,似要在他的脸上看出一朵花来。
这位小爷平素不爱管闲事,哪怕再怎么不喜,顶多心里笑一句“此人脑有疾,无需理会”,不会浪费口舌与对方纠缠,怎的去了一趟西北,竟改了性子?
更何况,这也不是缥衣士子第一次抨击崔家颂郎了。上回郭嘉听了一耳朵类似的话,不过说了一句“此人非君子,勿要深交”,并未和对方当面撕扯,今日怎么……
缥衣士子自觉被人驳了面子,不禁发出一声冷笑:“他的师兄们谁人不知,崔颂自幼习武,身强体健,几乎不曾生过病。既如此,又怎会在守孝的时候一病不起?竟还高调地请名医诊治,生怕别人不知。从古至今,只听说过为父母守孝而形体消瘦的,为老师弄出这么大的阵仗,不是沽名钓誉是什么?”
“既是以父礼守之——‘为父守孝而病’能得世人夸赞,‘为师守孝而病’怎就要被诟病?同是‘父孝之礼’,父亲当得,而老师当不得?”
见缥衣士子有些语塞,郭嘉接着道,“若说为师守孝而病乃是沽名钓誉,那口口声声地宣称自己对恩师‘像对父亲那样’,却不能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反而将自己的老师和父亲区别对待的,岂非更加沽名钓誉?”
缥衣士子脸色一变。
阳翟的乡人们都知道,他的堂兄严导以纯孝著称,敬长辈,重师道。其中最为人称赞的,就是他在父亲头七的灵堂上哭得呕血的事迹。可是同样以重师道闻名的他,在恩师去世后,只为恩师服了三个月的“齐衰”。原本为老师守“齐衰”礼也算十分隆重,值得称道,可前有他“为父哭灵呕血”,后有崔颂三年的“斩衰”礼(最重的守孝礼节),对比之下,堂兄严导为人称道的“尊师如父”便显得有些不对味。
郭奉孝此语……分明是在影射他的堂兄。
不等缥衣士子找到辩驳的话,郭嘉掷盏起身。
“以五服之礼作谈资,是为不孝;对他人所哀之事心怀恶意,妄自讥议,是为不仁;四处宣扬,毁谤他人,是为不义;背后诳语,出言不逊,是为无礼。”
“此等——不孝、不仁、不义、无礼之徒,与之对坐,便是这酒肆的酒香再浓,亦令人作呕。”
言毕,拢袖即走。
郭图吓得连酒杯都握不住了,赶紧起身追在郭嘉后头。
在追上郭嘉之前,他脑中的念头转了几转。
他很清楚郭嘉的性子——“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1]”,今日竟能引得郭嘉如此发怒,不知道这崔家颂郎,何时得了郭嘉的青眼?
行至人烟稀少之地,郭嘉放慢步伐。
“公则缘何跟在嘉的后头?”
郭图将冷冰冰的手笼在袖中,快步上前与他耳语。
“辛仲治(辛评)来信,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良禽择木而栖,不若我们寻一明主,助其逐鹿,不仅能够一展宏图,还能庇荫后人。”
郭嘉无动于衷,笑道:
“若为匡国,君可出山;若为安身,则时机未到。”
郭图不赞同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早日投效,方能让明公牢记你的功绩。”
郭嘉不以为然,但没有立即反驳:“依你之见,应当投靠谁为好。”
“四世三公的袁家,袁本初。”
……
在驿站的崔颂结结实实地打了个喷嚏。没多久,又打了第二个。
方才进门送汤水的甘姬关切道:“公子,需要再添置一件衣服吗?一会儿我唤乔姬过来为您诊脉。”
因为对乔姬心生戒备,崔颂本已放弃让乔姬为戏志才治病的打算。然而今天知道了戏志才身体的真实情况,经甘姬这么一提,他又改了主意。
聊胜于无,哪怕乔姬并不值得信任,让她为戏志才看看,做个参考也是好的。
“乔姬在何处?”崔颂问。
“婢子不知。”甘姬道,“我去寻她。”
甘姬出了门,不一会儿,独自一人回归。
“公子……我找遍了驿舍,并未寻见。许是她有事出去了。”
乔姬又一次不见踪影?
崔颂对乔姬的猜疑随之到了顶峰,可又隐隐觉得哪儿不对。
“志才回来否?”
甘姬回道:“戏先生巳时三刻... -->>
同桌的郭图正要附和, 敏锐地捕捉到郭嘉的不寻常反应, 连忙改口:“怎么突然提到崔家这位。”
“今日不是我从兄的老师——何邵公(何休)的忌日吗?”缥衣士子感慨道, “我从兄去拜祭恩师, 还未回家……这崔颂, 说来也算我从兄的师弟了。”
郭图顿时八卦心起。眼前这位缥衣士人的堂兄,姓严名导,字仲明,与那位年轻的冀北名士师出同门。
“怎的, 严仲明与崔小郎有龃龉不成?”
“这是自然。崔颂仗着自己少有才名,素来眼高于顶, 不将师兄们放在眼里。可他那才又当得几分?不过是年纪小,长者们为了勉励他,故意夸大了。那所谓的名赋, 要是与真正的名士之作相比, 岂不贻笑大方。”缥衣士子评头论足道, “偏那崔颂,不仅擅长讨老师的欢心,老师死后,为了扬名,他竟以父礼守孝三年……”
缥衣士子说到兴头,突然听到一声沉闷的撞击声。
郭嘉将酒樽放下。因为不曾刻意控制力道,陶制的杯底与桌面磕了个正着, 发出的声音正好打断缥衣士子的话。
“是否名不副实, 姑且不谈——以你之意, 尊重恩师,以父礼待之,此举竟是错的?”郭嘉淡淡道,当他看向对方之时,乌黑的瞳中仿佛藏着一只在黑暗中发亮的箭镞,直刺人心,“嘉,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般高尚的抨击之语。”
郭图差点没把口中的酒一口喷出。
他见鬼似的看向郭嘉,似要在他的脸上看出一朵花来。
这位小爷平素不爱管闲事,哪怕再怎么不喜,顶多心里笑一句“此人脑有疾,无需理会”,不会浪费口舌与对方纠缠,怎的去了一趟西北,竟改了性子?
更何况,这也不是缥衣士子第一次抨击崔家颂郎了。上回郭嘉听了一耳朵类似的话,不过说了一句“此人非君子,勿要深交”,并未和对方当面撕扯,今日怎么……
缥衣士子自觉被人驳了面子,不禁发出一声冷笑:“他的师兄们谁人不知,崔颂自幼习武,身强体健,几乎不曾生过病。既如此,又怎会在守孝的时候一病不起?竟还高调地请名医诊治,生怕别人不知。从古至今,只听说过为父母守孝而形体消瘦的,为老师弄出这么大的阵仗,不是沽名钓誉是什么?”
“既是以父礼守之——‘为父守孝而病’能得世人夸赞,‘为师守孝而病’怎就要被诟病?同是‘父孝之礼’,父亲当得,而老师当不得?”
见缥衣士子有些语塞,郭嘉接着道,“若说为师守孝而病乃是沽名钓誉,那口口声声地宣称自己对恩师‘像对父亲那样’,却不能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反而将自己的老师和父亲区别对待的,岂非更加沽名钓誉?”
缥衣士子脸色一变。
阳翟的乡人们都知道,他的堂兄严导以纯孝著称,敬长辈,重师道。其中最为人称赞的,就是他在父亲头七的灵堂上哭得呕血的事迹。可是同样以重师道闻名的他,在恩师去世后,只为恩师服了三个月的“齐衰”。原本为老师守“齐衰”礼也算十分隆重,值得称道,可前有他“为父哭灵呕血”,后有崔颂三年的“斩衰”礼(最重的守孝礼节),对比之下,堂兄严导为人称道的“尊师如父”便显得有些不对味。
郭奉孝此语……分明是在影射他的堂兄。
不等缥衣士子找到辩驳的话,郭嘉掷盏起身。
“以五服之礼作谈资,是为不孝;对他人所哀之事心怀恶意,妄自讥议,是为不仁;四处宣扬,毁谤他人,是为不义;背后诳语,出言不逊,是为无礼。”
“此等——不孝、不仁、不义、无礼之徒,与之对坐,便是这酒肆的酒香再浓,亦令人作呕。”
言毕,拢袖即走。
郭图吓得连酒杯都握不住了,赶紧起身追在郭嘉后头。
在追上郭嘉之前,他脑中的念头转了几转。
他很清楚郭嘉的性子——“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1]”,今日竟能引得郭嘉如此发怒,不知道这崔家颂郎,何时得了郭嘉的青眼?
行至人烟稀少之地,郭嘉放慢步伐。
“公则缘何跟在嘉的后头?”
郭图将冷冰冰的手笼在袖中,快步上前与他耳语。
“辛仲治(辛评)来信,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良禽择木而栖,不若我们寻一明主,助其逐鹿,不仅能够一展宏图,还能庇荫后人。”
郭嘉无动于衷,笑道:
“若为匡国,君可出山;若为安身,则时机未到。”
郭图不赞同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早日投效,方能让明公牢记你的功绩。”
郭嘉不以为然,但没有立即反驳:“依你之见,应当投靠谁为好。”
“四世三公的袁家,袁本初。”
……
在驿站的崔颂结结实实地打了个喷嚏。没多久,又打了第二个。
方才进门送汤水的甘姬关切道:“公子,需要再添置一件衣服吗?一会儿我唤乔姬过来为您诊脉。”
因为对乔姬心生戒备,崔颂本已放弃让乔姬为戏志才治病的打算。然而今天知道了戏志才身体的真实情况,经甘姬这么一提,他又改了主意。
聊胜于无,哪怕乔姬并不值得信任,让她为戏志才看看,做个参考也是好的。
“乔姬在何处?”崔颂问。
“婢子不知。”甘姬道,“我去寻她。”
甘姬出了门,不一会儿,独自一人回归。
“公子……我找遍了驿舍,并未寻见。许是她有事出去了。”
乔姬又一次不见踪影?
崔颂对乔姬的猜疑随之到了顶峰,可又隐隐觉得哪儿不对。
“志才回来否?”
甘姬回道:“戏先生巳时三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