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白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四十岁的矮胖子身上,使其如芒在背,旋即袁世凯又坦然起来,无惧眼神的审视,昂首说道:“朝廷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臣愿做先锋,斩山口素臣首级乃还。”
他知道皇帝恨自己,就连世人都说自己投机钻营,首鼠两端,出卖了帝党,导致维新失败,六君子饮恨菜市口,但那都是传闻,只有身在其中的才明白难处。
起初,袁世凯是被光绪提拔重用的,洋洋万言书得到皇帝赞赏,从此小站练兵,被人列入帝党序列。但帝党都是一帮夸夸其谈的书生,根本没有实施新政的能力,就想着围园劫后,发动政变,所依仗的军队就是袁世凯的新建陆军。
他永远记得两年前八月初三的夜晚,谭嗣同来法华寺找自己,鼓动出兵包围圆明园,那个晚上的煎熬,一辈子都忘不了,袁世凯和这些书生不同,他对局势的嗅觉极为敏锐,后党帝党的矛盾已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太后本来就是靠政变起家,对这一套熟得很,岂能不加以防备,自己的兵马一动,就会被京师各军包围缴械,戴上一顶大逆不道的帽子,菜市口杀的头就不是六颗而是七颗了。
所以袁世凯一直觉得冤,自己只是没参加一起注定失败的政变而已,哪儿有错,偏偏这话对谁也没法讲,今天跪在皇帝面前,依然无法自圆其说。
光绪冷冷看着袁世凯,一句拖出去斩了就在嘴边,他恨这个人破坏了自己的大计,但又不得不忍,国家用人之际,武卫右军只忠于袁世凯,斩了这颗胖脑袋,自己是开心了,国家就损失了一支军队。
良久,光绪终于说话:“拿不回山口素臣的头,你就提头来见朕。”
袁世凯一阵轻松,知道过关了,此时后背冷飕飕,大热天的出了一身冷汗。
刘骁暗暗摇头,皇帝还是年轻,喜怒形于色,一点城府都没有。
一整天光绪都处在高度亢奋中,威慑袁世凯是他最后一个任务,做完之后浑身无力,他本就体弱,大强度的活动吃不消,便将指挥作战的任务交给蓝焱,回去歇着了。
回到卧室,皇帝发现床边跪着两个十六七岁的女孩,一问才知道是蓝大人安排的贴身宫女,看服饰是本地招募的汉人女孩,与宫中的旗人妃嫔相比,气质身段丝毫不差。
“抬起头来,让朕看看。”皇帝心情很好。
两个女孩一起抬头,都是小圆脸,可爱的紧,和珍妃如出一辙。
皇帝一阵心旌荡漾。
……
皇帝走后,袁世凯给每个人见礼,态度谦恭无比,聂士成和马玉昆是他的前辈,理应尊重,蓝焱和刘骁是有着拥立之功的大红人,崭新出炉的御前大臣,也得小心伺候着,仗怎么打,其实也简单,直隶之地属于华北平原,无险可守,不需要什么奇谋妙计,完全就是拼军队的质和量。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座诸位对于要歼灭的敌人都熟稔无比,日本第五师团,又称广岛师团,是日本新式陆军最初建立的七个师团之一,也是战斗力最强,屡次打败清军的宿敌,新仇旧恨,这次一起算总账。
第五师团编制为两个旅团,四个步兵联队,外加炮兵骑兵辎重联队,平时一万员额,战时两万员额,日本拢共就六个普通师团再加一个等于御林军的近卫师团,打掉一个,确实能伤筋动骨,但没有好牙口还真吃不下这块大骨头。
大清不缺军队,京畿重地几十万人马汇聚,缺的是总揽全局的统帅人物,现在这个人出现了,正是大清皇帝,这场仗的名头叫做御驾亲征,每一道军令都是以皇帝本人的名义发出,不遵就是抗旨,拖延就是欺君。
武卫军体系的前后左右中五个军,太后和皇帝娘俩瓜分,中军守着北京城,后军保护太后跑路,聂士成的前军,宋庆的左军,袁世凯的右军现在归皇帝率领,各军在前期作战中折损严重,唯有袁世凯的右军建制完整,毫发无伤,攻坚的任务自然交给右军来做。
至于天下第一镇,那是皇帝的亲军,御林军性质的部队,天生就是总预备队,最后的杀手锏。
真正坐镇指挥全局的是皇帝的心腹,御前大臣蓝焱,而担任参谋长角色的则是刘骁,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比拼钢铁和意志,更重要的是比拼后勤能力,日军是在敌国作战,后勤给养全靠海运,补给线拉长就容易遇袭,断了粮道还怎么打仗,所以刘骁专门将熟悉京津一带的聂士成找来密议。
聂士成胸有成竹,问可是要出奇兵劫粮车。
刘骁说:“非也,我想请军门给日军送粮。”
聂士成差点就勃然大怒,哪有资敌的道理,但是刘公说这话必有深意,且有他的道理。
刘骁说:“日军粮道一断,必然现地自给,咱们护不住京津百姓,还不如主动卖粮给他们,但是限定一条,只许卖精米,其他鸡鸭鱼肉果蔬一概不准。”
聂士成不解,这里面一定有门道,可是刘骁不愿过多解释,只说精米能胜过十万大军,且做便是。
京津一带还真没有多少精米,华北平原缺水,种植谷物以高粱玉米麦子为主,百姓吃饭也是麦面加杂粮,只有大城市里的达官贵人才吃南方运来的大米,聂士成派人搜刮天津地面上的精米,委派士绅卖给日军。
……
京郊,稗子湾,第五师团前锋已经打到这里,此时正在安营扎寨,就地用餐。
师团长山口素臣中将难以抑制兴奋的心情,他将会是第一个攻克大清京城的名将,从此载入史册,几个参谋军官摊开地图,中将阁下指指点点,部署兵力,前面就是庞大的北京城,至少有十几万敌军保卫他们的都城,这一仗极为重要,急不得。
士兵... -->>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四十岁的矮胖子身上,使其如芒在背,旋即袁世凯又坦然起来,无惧眼神的审视,昂首说道:“朝廷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臣愿做先锋,斩山口素臣首级乃还。”
他知道皇帝恨自己,就连世人都说自己投机钻营,首鼠两端,出卖了帝党,导致维新失败,六君子饮恨菜市口,但那都是传闻,只有身在其中的才明白难处。
起初,袁世凯是被光绪提拔重用的,洋洋万言书得到皇帝赞赏,从此小站练兵,被人列入帝党序列。但帝党都是一帮夸夸其谈的书生,根本没有实施新政的能力,就想着围园劫后,发动政变,所依仗的军队就是袁世凯的新建陆军。
他永远记得两年前八月初三的夜晚,谭嗣同来法华寺找自己,鼓动出兵包围圆明园,那个晚上的煎熬,一辈子都忘不了,袁世凯和这些书生不同,他对局势的嗅觉极为敏锐,后党帝党的矛盾已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太后本来就是靠政变起家,对这一套熟得很,岂能不加以防备,自己的兵马一动,就会被京师各军包围缴械,戴上一顶大逆不道的帽子,菜市口杀的头就不是六颗而是七颗了。
所以袁世凯一直觉得冤,自己只是没参加一起注定失败的政变而已,哪儿有错,偏偏这话对谁也没法讲,今天跪在皇帝面前,依然无法自圆其说。
光绪冷冷看着袁世凯,一句拖出去斩了就在嘴边,他恨这个人破坏了自己的大计,但又不得不忍,国家用人之际,武卫右军只忠于袁世凯,斩了这颗胖脑袋,自己是开心了,国家就损失了一支军队。
良久,光绪终于说话:“拿不回山口素臣的头,你就提头来见朕。”
袁世凯一阵轻松,知道过关了,此时后背冷飕飕,大热天的出了一身冷汗。
刘骁暗暗摇头,皇帝还是年轻,喜怒形于色,一点城府都没有。
一整天光绪都处在高度亢奋中,威慑袁世凯是他最后一个任务,做完之后浑身无力,他本就体弱,大强度的活动吃不消,便将指挥作战的任务交给蓝焱,回去歇着了。
回到卧室,皇帝发现床边跪着两个十六七岁的女孩,一问才知道是蓝大人安排的贴身宫女,看服饰是本地招募的汉人女孩,与宫中的旗人妃嫔相比,气质身段丝毫不差。
“抬起头来,让朕看看。”皇帝心情很好。
两个女孩一起抬头,都是小圆脸,可爱的紧,和珍妃如出一辙。
皇帝一阵心旌荡漾。
……
皇帝走后,袁世凯给每个人见礼,态度谦恭无比,聂士成和马玉昆是他的前辈,理应尊重,蓝焱和刘骁是有着拥立之功的大红人,崭新出炉的御前大臣,也得小心伺候着,仗怎么打,其实也简单,直隶之地属于华北平原,无险可守,不需要什么奇谋妙计,完全就是拼军队的质和量。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座诸位对于要歼灭的敌人都熟稔无比,日本第五师团,又称广岛师团,是日本新式陆军最初建立的七个师团之一,也是战斗力最强,屡次打败清军的宿敌,新仇旧恨,这次一起算总账。
第五师团编制为两个旅团,四个步兵联队,外加炮兵骑兵辎重联队,平时一万员额,战时两万员额,日本拢共就六个普通师团再加一个等于御林军的近卫师团,打掉一个,确实能伤筋动骨,但没有好牙口还真吃不下这块大骨头。
大清不缺军队,京畿重地几十万人马汇聚,缺的是总揽全局的统帅人物,现在这个人出现了,正是大清皇帝,这场仗的名头叫做御驾亲征,每一道军令都是以皇帝本人的名义发出,不遵就是抗旨,拖延就是欺君。
武卫军体系的前后左右中五个军,太后和皇帝娘俩瓜分,中军守着北京城,后军保护太后跑路,聂士成的前军,宋庆的左军,袁世凯的右军现在归皇帝率领,各军在前期作战中折损严重,唯有袁世凯的右军建制完整,毫发无伤,攻坚的任务自然交给右军来做。
至于天下第一镇,那是皇帝的亲军,御林军性质的部队,天生就是总预备队,最后的杀手锏。
真正坐镇指挥全局的是皇帝的心腹,御前大臣蓝焱,而担任参谋长角色的则是刘骁,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比拼钢铁和意志,更重要的是比拼后勤能力,日军是在敌国作战,后勤给养全靠海运,补给线拉长就容易遇袭,断了粮道还怎么打仗,所以刘骁专门将熟悉京津一带的聂士成找来密议。
聂士成胸有成竹,问可是要出奇兵劫粮车。
刘骁说:“非也,我想请军门给日军送粮。”
聂士成差点就勃然大怒,哪有资敌的道理,但是刘公说这话必有深意,且有他的道理。
刘骁说:“日军粮道一断,必然现地自给,咱们护不住京津百姓,还不如主动卖粮给他们,但是限定一条,只许卖精米,其他鸡鸭鱼肉果蔬一概不准。”
聂士成不解,这里面一定有门道,可是刘骁不愿过多解释,只说精米能胜过十万大军,且做便是。
京津一带还真没有多少精米,华北平原缺水,种植谷物以高粱玉米麦子为主,百姓吃饭也是麦面加杂粮,只有大城市里的达官贵人才吃南方运来的大米,聂士成派人搜刮天津地面上的精米,委派士绅卖给日军。
……
京郊,稗子湾,第五师团前锋已经打到这里,此时正在安营扎寨,就地用餐。
师团长山口素臣中将难以抑制兴奋的心情,他将会是第一个攻克大清京城的名将,从此载入史册,几个参谋军官摊开地图,中将阁下指指点点,部署兵力,前面就是庞大的北京城,至少有十几万敌军保卫他们的都城,这一仗极为重要,急不得。
士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