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弟,你再闯祸,哥哥我就要篡位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提升之后再去做这事。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读过书的人,有几个愿意去种地?而作为农耕王朝,保持一定人口耕种又是必须要做的事。
没办法。
他也只能暂时打消这个念头。
将普及教育的学堂。
改成简单识字,传授百姓一技之长的学堂,让他们在府城当中安家。
毕竟循序渐进才是王道。
操之过急所带来的后果,往往需要天下百姓来承担代价。
比如母猪赛大象,就是前车之鉴。
有着这个历史教训在,苏长歌宁愿走稳点,也不愿在民生上走错路。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能历史错误会重犯,但执政者应当竭力避免。
而让农户在府城中安家。
推进城市化发展。
既可以繁荣大晋经济,又因为人多的缘故,总会擦出点新的技艺来。
此时,伴随苏长歌的声音响起。
老皇帝微微蹙眉。
“朕不是心疼银子。”
“只是如此,岂不是成了无底洞,朝廷要承担的费用太多。”
老皇帝开口,三十万万两白银是无根之木,迟早有一天会花光,到时就算国库收入翻个两三倍,也很难保证供应学堂。
毕竟天下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陛下无需担心。”
苏长歌淡淡一笑,出言道:“学生所想的是,学堂免费教导技艺。”
“但接下来三年内,这批工人都要为朝廷干活,工薪照给,但比市价要低,供其温饱足矣,如此可大大缩减学堂开支。”
话音落下。
老皇帝和太子对视一眼。
还能这样?
他们都被苏长歌这波操作给惊到了,以教导技艺,换取百姓为朝廷干活。
总感觉怪怪的,但又说不出来哪里怪。
毕竟我免费教你技艺。
只是要你替我打工三年,还发酬劳,有来有往,这很合理。
而且这样做的话,朝廷要承担的开支,等首次过后就会减轻了很多,大头完全可以交给地方承担,让他们去用工匠盈利。
不仅如此。
这又跟前面的修路、水利,还有土木建筑扯上关系。
朝廷出资开办学堂教导工匠,然后这批工匠又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替朝廷进行基础建设,如此循环一圈下来后。
朝廷花的钱并不多。
但该做的事情几乎都做完了。
想到这。
老皇帝和太子齐齐看向苏长歌,眸中露出惊讶之色。
他们感觉,苏长歌此次到江南历练一番后,思考确实比以往稳重太多,一字一句皆是老臣谋国,利于江山社稷的国策。
事实也的确如此。
苏长歌在治理江南,与百姓接触的过程中,他成长了很多。
政策这东西,不是生搬硬套就有用。
施政必须得结合实际情况。
其次,基建是基础,没有这个,一切美好构想都是空中阁楼。
“既如此,此事也由你拿主意吧。”
“银两找太子审批就可。”
老皇帝开口。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真的老了,完全跟不上年轻人思路。
还是直接给钱算了。
而太子此时的感觉完全跟他一样。
若说之前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他还能听懂,那么现在苏长歌所讲的这些,跟他之前所学的治国理念迥然不同。
但偏偏听起来又都有效。
人麻了。
“学生谢过陛下。”
苏长歌拱手,谢过金主后,继续道:“不过学生还有一事需陛下恩准。”
“何事?”
老皇帝开口询问。
此刻,太子也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本以为基建就是全部。
没想到苏长歌脑子里居然还有东西,就算是天纵之才,这也太妖孽了。
道理方面不敢说,可在治国方面,除了礼圣外,文圣、亚圣、董圣、朱圣,远逊于苏长歌,简直又能怼人又能治国。
一时间。
看着面色平静的苏长歌。
太子心中不禁蹦出个一个念头。
全人。
惟彼君道,知晓民心,得命之情,故任天下而不强,此之谓全人。
掌握当君主的原则,知晓百姓的心思,了解性命的真情,所以驾驭天下才不费力,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全人。
这里的君主代指上位者。
显而易见。
苏长歌就是这样的全人。
想到这。
太子倒是没有嫉妒或者忌惮,因为这样的人已然超过常人理解范畴。
而此时,苏长歌缓缓开口。
“陛下,学生想将太学院改成学宫。”
“大晋学宫。”
“凡到大晋学宫的文人学者。”
“自此以后,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年龄、资历等如何,他们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
“还望陛下批准。”
苏长歌出言,言辞振振。
这是他在牢狱中听完朱圣的话后,所想要做的一件事。
思想,不该被束缚住。
董圣和朱圣两人。
他们局限于儒道思想,认为人心纷杂,是因为诸子百家的学问引起。
但苏长歌以为不然,只要秉持仁义之心,行仁义之事,思想上有不同可以通过辩论、诘难,互相吸收各派的长处。
这对儒道,对天下而言才是好事。
时代在变。
道理也要顺应时代变化。
此外,苏长歌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将百家之道传承下去。
为往圣继绝学。
这个百家。
不仅是前人的百家。
还有当世之人、后世之人,形成一套体系,将学问一代代传承下去。
可能其中有些学问会随着时代而淘汰,但作为漫漫长夜中一闪而过的火花,它亦有它的价值,即便只是被后人缅怀。
亦足矣。
“朕准了。”
闻言,老皇帝爽快的答应。
换做是其他人,他还会怀疑是不是想讨好文人,招揽人心。
但苏长歌几乎必定是此世之圣。
正儒道之意。
俨然成了儒道的领袖。
他想招揽人心根本不需要用这种方法,只要振臂一呼就可以。
而且,老皇帝也想看看,苏长歌所提出的这些政策,到底有几分效果,那个璀璨辉煌的盛世,距离自己到底还有多远。
若是有可能。
他真的,真的好想看一眼,这样他就算是死也瞑目了。
“学生,谢过陛下。”
听到声音,苏长歌再次拱手谢恩。
站在旁边的太子看着。
他有种预感。
不久的将来。
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大晋将开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世篇章。
而后世无数子孙,将永远铭记这一日。
提升之后再去做这事。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读过书的人,有几个愿意去种地?而作为农耕王朝,保持一定人口耕种又是必须要做的事。
没办法。
他也只能暂时打消这个念头。
将普及教育的学堂。
改成简单识字,传授百姓一技之长的学堂,让他们在府城当中安家。
毕竟循序渐进才是王道。
操之过急所带来的后果,往往需要天下百姓来承担代价。
比如母猪赛大象,就是前车之鉴。
有着这个历史教训在,苏长歌宁愿走稳点,也不愿在民生上走错路。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能历史错误会重犯,但执政者应当竭力避免。
而让农户在府城中安家。
推进城市化发展。
既可以繁荣大晋经济,又因为人多的缘故,总会擦出点新的技艺来。
此时,伴随苏长歌的声音响起。
老皇帝微微蹙眉。
“朕不是心疼银子。”
“只是如此,岂不是成了无底洞,朝廷要承担的费用太多。”
老皇帝开口,三十万万两白银是无根之木,迟早有一天会花光,到时就算国库收入翻个两三倍,也很难保证供应学堂。
毕竟天下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陛下无需担心。”
苏长歌淡淡一笑,出言道:“学生所想的是,学堂免费教导技艺。”
“但接下来三年内,这批工人都要为朝廷干活,工薪照给,但比市价要低,供其温饱足矣,如此可大大缩减学堂开支。”
话音落下。
老皇帝和太子对视一眼。
还能这样?
他们都被苏长歌这波操作给惊到了,以教导技艺,换取百姓为朝廷干活。
总感觉怪怪的,但又说不出来哪里怪。
毕竟我免费教你技艺。
只是要你替我打工三年,还发酬劳,有来有往,这很合理。
而且这样做的话,朝廷要承担的开支,等首次过后就会减轻了很多,大头完全可以交给地方承担,让他们去用工匠盈利。
不仅如此。
这又跟前面的修路、水利,还有土木建筑扯上关系。
朝廷出资开办学堂教导工匠,然后这批工匠又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替朝廷进行基础建设,如此循环一圈下来后。
朝廷花的钱并不多。
但该做的事情几乎都做完了。
想到这。
老皇帝和太子齐齐看向苏长歌,眸中露出惊讶之色。
他们感觉,苏长歌此次到江南历练一番后,思考确实比以往稳重太多,一字一句皆是老臣谋国,利于江山社稷的国策。
事实也的确如此。
苏长歌在治理江南,与百姓接触的过程中,他成长了很多。
政策这东西,不是生搬硬套就有用。
施政必须得结合实际情况。
其次,基建是基础,没有这个,一切美好构想都是空中阁楼。
“既如此,此事也由你拿主意吧。”
“银两找太子审批就可。”
老皇帝开口。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真的老了,完全跟不上年轻人思路。
还是直接给钱算了。
而太子此时的感觉完全跟他一样。
若说之前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他还能听懂,那么现在苏长歌所讲的这些,跟他之前所学的治国理念迥然不同。
但偏偏听起来又都有效。
人麻了。
“学生谢过陛下。”
苏长歌拱手,谢过金主后,继续道:“不过学生还有一事需陛下恩准。”
“何事?”
老皇帝开口询问。
此刻,太子也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本以为基建就是全部。
没想到苏长歌脑子里居然还有东西,就算是天纵之才,这也太妖孽了。
道理方面不敢说,可在治国方面,除了礼圣外,文圣、亚圣、董圣、朱圣,远逊于苏长歌,简直又能怼人又能治国。
一时间。
看着面色平静的苏长歌。
太子心中不禁蹦出个一个念头。
全人。
惟彼君道,知晓民心,得命之情,故任天下而不强,此之谓全人。
掌握当君主的原则,知晓百姓的心思,了解性命的真情,所以驾驭天下才不费力,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全人。
这里的君主代指上位者。
显而易见。
苏长歌就是这样的全人。
想到这。
太子倒是没有嫉妒或者忌惮,因为这样的人已然超过常人理解范畴。
而此时,苏长歌缓缓开口。
“陛下,学生想将太学院改成学宫。”
“大晋学宫。”
“凡到大晋学宫的文人学者。”
“自此以后,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年龄、资历等如何,他们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
“还望陛下批准。”
苏长歌出言,言辞振振。
这是他在牢狱中听完朱圣的话后,所想要做的一件事。
思想,不该被束缚住。
董圣和朱圣两人。
他们局限于儒道思想,认为人心纷杂,是因为诸子百家的学问引起。
但苏长歌以为不然,只要秉持仁义之心,行仁义之事,思想上有不同可以通过辩论、诘难,互相吸收各派的长处。
这对儒道,对天下而言才是好事。
时代在变。
道理也要顺应时代变化。
此外,苏长歌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将百家之道传承下去。
为往圣继绝学。
这个百家。
不仅是前人的百家。
还有当世之人、后世之人,形成一套体系,将学问一代代传承下去。
可能其中有些学问会随着时代而淘汰,但作为漫漫长夜中一闪而过的火花,它亦有它的价值,即便只是被后人缅怀。
亦足矣。
“朕准了。”
闻言,老皇帝爽快的答应。
换做是其他人,他还会怀疑是不是想讨好文人,招揽人心。
但苏长歌几乎必定是此世之圣。
正儒道之意。
俨然成了儒道的领袖。
他想招揽人心根本不需要用这种方法,只要振臂一呼就可以。
而且,老皇帝也想看看,苏长歌所提出的这些政策,到底有几分效果,那个璀璨辉煌的盛世,距离自己到底还有多远。
若是有可能。
他真的,真的好想看一眼,这样他就算是死也瞑目了。
“学生,谢过陛下。”
听到声音,苏长歌再次拱手谢恩。
站在旁边的太子看着。
他有种预感。
不久的将来。
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大晋将开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世篇章。
而后世无数子孙,将永远铭记这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