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大明国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己总不可能根据姜星火的一番话,来决定大明未来的储君吧。
更何况,朱棣进一步深思,如果他以为姜星火不知道他和老二的身份,所以才跟他们讲这番话。
那么有没有可能,姜星火知道他和老二的身份,并且试图通过影响他的方式,把老二立为储君,这样姜星火就能实现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毕竟,老二这种铁憨憨,别看平时瞧不上文人。
但一旦老二认准了姜星火当老师,可比老大容易被人影响。
退一步讲,哪怕是从判断上来分析,如果说之前在诏狱听课,姜星火所说的东西都是有理有据的,那么关于未来的预测,则是压根就无法验证真伪的事情。
因此,朱棣必须知道关于未来“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才能确定姜星火是否在说谎。
毕竟,这样一个重要事件,涉及到无数的人和事,如果全靠谎言,是很难编的圆的。
本就不太相信的李景隆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得到朱棣的眼神暗示后,李景隆继续问了下去。
“第三个问题,未来发生的‘土木堡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38章天下之重,一肩当之!
姜星火略微回忆了一下,穿越前作为大学讲师,他对自己的专业课以及帮其他老师代课时进行的备课,记忆都相当清晰,并没有因为数次穿越而模糊。
“这次就不设置答案来选择了。”姜星火缓缓开口说道:“要从头说起,朱祁镇幼年登基,主少国疑,但有太后与三杨内阁扶持,大明的国势还算平稳。”
朱棣微微眯起了眼睛,“三杨内阁”,现在内阁有杨荣和杨士奇,另一杨会是谁?
忽然,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朱棣脑海中,与杨荣同年中进士的翰林编修杨溥。
或许,这也是个难得的人才,自己稍后需要留意一番。
“但随着三杨的老去,生长在深宫中被压抑了很久朱祁镇,越发渴望亲自行使皇帝的权力,证明自己是跟父亲和曾祖父一样英武的皇帝。于是在他亲政的几年后,终于等到了这样一个‘机会’。”
闻言,李景隆面色古怪地看了一眼朱棣。
“朱祁镇”肯定就是朱棣还未出生的亲曾孙,这样听起来,不禁有一些如听天书一般的新鲜感觉。
毕竟,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未来。
而朱棣这么信姜星火,如果姜星火的预言是真的,恐怕那么他李景隆也有幸成为亲耳聆听未来的人了。
而朱棣的心思,则更为细腻一些。
幼年登基到亲政,应该有十多年的时间,而结合三杨的年龄,以及朱元璋留下的“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族谱,那么这个“朱祁镇”肯定是自己的亲曾孙。
但为何姜星火说“跟父亲和曾祖父一样英武的皇帝”呢?
这句话唯一能推导的结论就是,未来继承皇位的,是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而朱祁镇的父亲是朱瞻基。
否则如果是二儿子朱高煦继承皇位,那么至少应该是“跟祖父和曾祖父一样英武的皇帝”,不应该跳过朱高煦。
所以,姜星火依然有可能识破了自己的身份,在诱导自己,暗示大皇子登基后的坏结局,从而让自己选择二皇子登基。
这一切依然有可能是姜星火编织出来的故事,朱棣如此想到。
“正统十四年,瓦剌自甘州、大同、宣府、辽东四路寇边,其中大同和宣府为瓦剌主力一分为二。”
“为救援宣大两镇,朱祁镇不顾满朝文武反对,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京师三大营御驾亲征,诸勋贵与大臣随征。”
“在两天的准备后,连同辅兵与勋贵大臣在内的十七万人,号称五十万,自北京经居庸关,前往宣府,继而增援大同。”
李景隆忽然出声:“等等!”
姜星火停止了讲述,看向了一身红袍的曹公子。
“你说准备了几天?”
“两天,这应该还是往多了说的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决定亲征,十五日下令皇弟留守北京,十六日开拔。战兵每人赐银一两、胖袄裤各一件、鞋二双、军粮炒麦三斗、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把总都指挥人加赐钞五百贯。”
李景隆跟朱棣对视一眼,两人的眼神中,出现的不是惊骇,而是荒谬!
哪怕最喜欢纸上谈兵的李景隆都有些感慨。
但凡读过一本兵书,也干不出来这事啊!
世上哪有准备两天,就能准备出共二十万大军使用的后勤补给出来?
更何况,行军哨骑、沿途兵站、征召民夫、行军次序,哪个不需要时间来筹划?
李景隆有些自嘲地想着,怪不得,在这位“明堡宗”面前,他李景隆都能被衬托成知兵的.最起码李景隆还是熟读兵书,知道怎么调度数十万大军的衣食住行,在行军扎营时是个合格的将军,只是打仗跟同时代的名将们比很拉胯,人又怕死而已。
在朱棣心中,这一仗从开始前,怕是就已经输了一大半了。
姜星火随后的讲述,更是验证了朱棣的这个想法。
而姜星火讲述的详细程度,更是让朱棣对自己之前的设想,起... -->>
自己总不可能根据姜星火的一番话,来决定大明未来的储君吧。
更何况,朱棣进一步深思,如果他以为姜星火不知道他和老二的身份,所以才跟他们讲这番话。
那么有没有可能,姜星火知道他和老二的身份,并且试图通过影响他的方式,把老二立为储君,这样姜星火就能实现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毕竟,老二这种铁憨憨,别看平时瞧不上文人。
但一旦老二认准了姜星火当老师,可比老大容易被人影响。
退一步讲,哪怕是从判断上来分析,如果说之前在诏狱听课,姜星火所说的东西都是有理有据的,那么关于未来的预测,则是压根就无法验证真伪的事情。
因此,朱棣必须知道关于未来“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才能确定姜星火是否在说谎。
毕竟,这样一个重要事件,涉及到无数的人和事,如果全靠谎言,是很难编的圆的。
本就不太相信的李景隆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得到朱棣的眼神暗示后,李景隆继续问了下去。
“第三个问题,未来发生的‘土木堡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38章天下之重,一肩当之!
姜星火略微回忆了一下,穿越前作为大学讲师,他对自己的专业课以及帮其他老师代课时进行的备课,记忆都相当清晰,并没有因为数次穿越而模糊。
“这次就不设置答案来选择了。”姜星火缓缓开口说道:“要从头说起,朱祁镇幼年登基,主少国疑,但有太后与三杨内阁扶持,大明的国势还算平稳。”
朱棣微微眯起了眼睛,“三杨内阁”,现在内阁有杨荣和杨士奇,另一杨会是谁?
忽然,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朱棣脑海中,与杨荣同年中进士的翰林编修杨溥。
或许,这也是个难得的人才,自己稍后需要留意一番。
“但随着三杨的老去,生长在深宫中被压抑了很久朱祁镇,越发渴望亲自行使皇帝的权力,证明自己是跟父亲和曾祖父一样英武的皇帝。于是在他亲政的几年后,终于等到了这样一个‘机会’。”
闻言,李景隆面色古怪地看了一眼朱棣。
“朱祁镇”肯定就是朱棣还未出生的亲曾孙,这样听起来,不禁有一些如听天书一般的新鲜感觉。
毕竟,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未来。
而朱棣这么信姜星火,如果姜星火的预言是真的,恐怕那么他李景隆也有幸成为亲耳聆听未来的人了。
而朱棣的心思,则更为细腻一些。
幼年登基到亲政,应该有十多年的时间,而结合三杨的年龄,以及朱元璋留下的“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族谱,那么这个“朱祁镇”肯定是自己的亲曾孙。
但为何姜星火说“跟父亲和曾祖父一样英武的皇帝”呢?
这句话唯一能推导的结论就是,未来继承皇位的,是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而朱祁镇的父亲是朱瞻基。
否则如果是二儿子朱高煦继承皇位,那么至少应该是“跟祖父和曾祖父一样英武的皇帝”,不应该跳过朱高煦。
所以,姜星火依然有可能识破了自己的身份,在诱导自己,暗示大皇子登基后的坏结局,从而让自己选择二皇子登基。
这一切依然有可能是姜星火编织出来的故事,朱棣如此想到。
“正统十四年,瓦剌自甘州、大同、宣府、辽东四路寇边,其中大同和宣府为瓦剌主力一分为二。”
“为救援宣大两镇,朱祁镇不顾满朝文武反对,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京师三大营御驾亲征,诸勋贵与大臣随征。”
“在两天的准备后,连同辅兵与勋贵大臣在内的十七万人,号称五十万,自北京经居庸关,前往宣府,继而增援大同。”
李景隆忽然出声:“等等!”
姜星火停止了讲述,看向了一身红袍的曹公子。
“你说准备了几天?”
“两天,这应该还是往多了说的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决定亲征,十五日下令皇弟留守北京,十六日开拔。战兵每人赐银一两、胖袄裤各一件、鞋二双、军粮炒麦三斗、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把总都指挥人加赐钞五百贯。”
李景隆跟朱棣对视一眼,两人的眼神中,出现的不是惊骇,而是荒谬!
哪怕最喜欢纸上谈兵的李景隆都有些感慨。
但凡读过一本兵书,也干不出来这事啊!
世上哪有准备两天,就能准备出共二十万大军使用的后勤补给出来?
更何况,行军哨骑、沿途兵站、征召民夫、行军次序,哪个不需要时间来筹划?
李景隆有些自嘲地想着,怪不得,在这位“明堡宗”面前,他李景隆都能被衬托成知兵的.最起码李景隆还是熟读兵书,知道怎么调度数十万大军的衣食住行,在行军扎营时是个合格的将军,只是打仗跟同时代的名将们比很拉胯,人又怕死而已。
在朱棣心中,这一仗从开始前,怕是就已经输了一大半了。
姜星火随后的讲述,更是验证了朱棣的这个想法。
而姜星火讲述的详细程度,更是让朱棣对自己之前的设想,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