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大明国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于谦连中三元,成为继洪武朝的黄观之后,大明第二位连中三元者。
而姜星火以忧思过度为由,拒绝了朱棣的夺情,回宣城敬亭山守孝。
在宣城这个南京周边的小城里,姜星火认真地观察着他亲手播种培育出来的时代变革。
世界市场的开辟,已经影响到了南直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村庄都加入到了商品贸易体系之中。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在现在的这个时代,大明不需要在潜力极大但并未被发掘的内部需求上下功夫,而是可以全力投入于海外贸易,大明拥有的市场,西起英国,东到日本,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进入了大明所主导的贸易体系之中,由于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成功垄断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出口市场,大明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加速扩张自身出口产业,而这种加速扩张使得工业革命开始深入到大明这个经济巨人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
大明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出现了根本变化,精细的分工与合作生产机制成为经济运行的主流,而遍布机器的工厂,也生产了远比农业时代要多得多的产品。
被称为“棉吃稻”的改稻为棉的现象,在江南普遍出现,为了追逐更大的经济利益,地主士绅们开始半推半就地加入到了新时代的浪潮中,将自己所拥有的土地,部分或全部改为种植棉花,用以满足天量的棉纺织品生产需求,曾经主导整个大明经济的农业,开始逐渐丧失了它的主导地位。
棉纺织业也出现了令人震惊的产量翻倍,同时,随着各种型号蒸汽机的逐渐普及,机械化生产也开始部分突破了自然地理的条件约束,虽然还离不开水源,但对于其他地理条件,已经可以基本无视了。
工人由于享有比农人更多的肉食摄入和财富收入,在回乡时也明显拥有了比此前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既带来了农人的艳羡或鄙夷,也带来了新的乡村生产方式。
脑子活泛,兜里有些打工攒下来的钱的工人,回到乡村,摇身一变成了小作坊主。
得益于南北直隶日渐完善的水泥道路网络,乡村小作坊的产品,可以很好地补充整个产业的上下游需求,同时乡村里的人手艺并不差,小作坊主所需要支付的报酬,却比城池里要少得多。
小作坊主们雇佣村里的某类手艺人或干脆就是没有从事过这项手艺的自耕农,他们在作坊里每天专门制造某种产品.做什么的都有,大明的出口经济发展的是如此的迅速,以至于短时间内出现了“什么都缺”的现象。
久而久之,这些在小作坊里工作的人,就由小农或手艺人变身为靠工资为生的乡村工人。
同时,由于南直隶不少地区的宗族特性,在农业时代,人们就会在族长的统一调配下,利用空余时间或农闲季节,根据自己村落附近的物产,进行纺纱、编织、开矿等副业。
而在工业时代到来后,这些村庄也顺理成章地通过宗族集资的方式,发展成了雇佣专职纺工、织工或矿工的小型工业村。
而在村子旁边交通便捷的镇子上,商人们负责收购村子里加工的产品,或者在此售卖村子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这些镇子,也开始逐渐演变为充满作坊或原始工厂的城镇。
姜星火建立水泥商道网络的决策,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这让缺乏水运的某些地区,也能获得参与到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机会。
而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使得大明的乡村也跟城池一样,出现了明显的专业分工,有的村子负责制造某样商品,有的村子负责生产和提供原材料,有的村子则负责生产价格开始回暖的粮食。
工业在乡村开始广泛扩散,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遏制的.新的生活方式,城池中五花八门的新思潮,同样进入了乡村。
在南直隶,从永乐十三年到永乐十六年,直接或间接从事纺织业的人口达到了百万之众,各种类型的纺织机也从三万多台猛增到了十五万台。
不过这种野蛮生长,同样也有无序混乱之处,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在某些时期,总会有相当多的人去从事同一商品的生产,除此之外,即便是规模最大的纺织行业,整体结构其实也颇为碎散,纺纱厂、织布厂、染色厂、梳整厂、漂白厂、印花厂等等工厂遍地开花,而下面的子分类商品和原材料也在经济体系中显得极为错综复杂。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时代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或许再过些年,这种现象会得到改变,分工变得愈发专业化、产业开始进行残酷的市场兼并
除了轻工业,重工业部门的发展也非常迅猛,蒸汽机日益扩展的用煤需求,与廉价煤炭逐渐取代木材成为生火取暖的主材料,这两个因素让大明的煤炭产量已经达到了数百万吨之多。
同时,矿区抽水蒸汽机和纺织用蒸汽机,也突破了千台这个大关,从天津三卫到北京城郊的第一条货运铁路也已建成,虽然速度不算快,但意义极为重大。
截止到永乐十六年,跟十年前永乐六年的统计数据相比,大明的总人口的60608532人相比上升到了64331900人,户口从11537928户上升到了12028851户,粮食税收从41023379石上升到了48155680石,钢铁产量从2613万斤上升到了5505万斤,财政收入从折合白银(非实际白银)2160万两上升到了3983万两。
在永乐十六年,大明生产了世界上总量约67%的铁,约95%的钢,约85%的煤炭,约78%的棉纺织品。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他们的未来发展,都被自主或不自主地卷入到了大明的贸易体系之中,整个世界贸易与货币体系都受到了大明的支配,这是此前没有任何帝国,哪怕是蒙古帝国,所能够达到的成就。
而且在未来,恐怕除了大明自己,也不会有人再打破这个记录。
在这个时代,大明是世界上唯一的工厂、唯一的全世界货运国、唯一的大规模进出口国、唯一的舰队强权,以及唯一拥有“世界政策”的国家。
这种绝对优势,来源于探索,而大明始终没有停下这种探索。
永乐十七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郑和舰队,不仅发现了新的大陆,而且带回了那些姜星火所预言的美洲高产作物。
——土豆、玉米和红薯。
虽然这些高产作物还需要试验土壤和本土化培育,但充足的粮食,毫无疑问会让大明的总人口开始缓步向着七千万大关迈进。
五年后,永乐二十二年。
是年正月,已经回了大半血的鞑靼太师阿鲁台率军进犯大明九边之一的大同镇,大同镇总兵,三星中将历城侯盛庸应对不力,致使明军数个边塞寨堡被攻破。
刚住进建造好的北京紫禁城的朱棣听到大同镇的军情,顿时勃然大怒,剥夺盛庸爵位,将其调任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右都督,然后于四月三日集结京营,率领十万大军出居庸关。
明军以安远侯柳升所率神机营为中军,云阳伯陈旭所部为左翼,富昌伯房胜所部为右翼,前几年被调回来的英国公张辅统领前军,宁阳侯陈懋殿后。
四月二十五日,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朱棣令全军急速追击。
可惜阿鲁台深知现在明军枪炮犀利,鞑靼部根本没有与明军正面野战的资格,于是果断率军遁逃。
六月十七日,明军进至答兰纳木儿河,三千营斥候大搜五百里不见鞑靼部踪影,朱棣遂下令班师。
七月十一日,朱棣忽感身体不适,强撑着继续骑马行军。
然而朱棣这位一生征战沙场的永乐大帝,在最后一次北征的回军途中,终究抵不过了岁月的侵蚀。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于谦连中三元,成为继洪武朝的黄观之后,大明第二位连中三元者。
而姜星火以忧思过度为由,拒绝了朱棣的夺情,回宣城敬亭山守孝。
在宣城这个南京周边的小城里,姜星火认真地观察着他亲手播种培育出来的时代变革。
世界市场的开辟,已经影响到了南直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村庄都加入到了商品贸易体系之中。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在现在的这个时代,大明不需要在潜力极大但并未被发掘的内部需求上下功夫,而是可以全力投入于海外贸易,大明拥有的市场,西起英国,东到日本,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进入了大明所主导的贸易体系之中,由于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成功垄断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出口市场,大明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加速扩张自身出口产业,而这种加速扩张使得工业革命开始深入到大明这个经济巨人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
大明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出现了根本变化,精细的分工与合作生产机制成为经济运行的主流,而遍布机器的工厂,也生产了远比农业时代要多得多的产品。
被称为“棉吃稻”的改稻为棉的现象,在江南普遍出现,为了追逐更大的经济利益,地主士绅们开始半推半就地加入到了新时代的浪潮中,将自己所拥有的土地,部分或全部改为种植棉花,用以满足天量的棉纺织品生产需求,曾经主导整个大明经济的农业,开始逐渐丧失了它的主导地位。
棉纺织业也出现了令人震惊的产量翻倍,同时,随着各种型号蒸汽机的逐渐普及,机械化生产也开始部分突破了自然地理的条件约束,虽然还离不开水源,但对于其他地理条件,已经可以基本无视了。
工人由于享有比农人更多的肉食摄入和财富收入,在回乡时也明显拥有了比此前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既带来了农人的艳羡或鄙夷,也带来了新的乡村生产方式。
脑子活泛,兜里有些打工攒下来的钱的工人,回到乡村,摇身一变成了小作坊主。
得益于南北直隶日渐完善的水泥道路网络,乡村小作坊的产品,可以很好地补充整个产业的上下游需求,同时乡村里的人手艺并不差,小作坊主所需要支付的报酬,却比城池里要少得多。
小作坊主们雇佣村里的某类手艺人或干脆就是没有从事过这项手艺的自耕农,他们在作坊里每天专门制造某种产品.做什么的都有,大明的出口经济发展的是如此的迅速,以至于短时间内出现了“什么都缺”的现象。
久而久之,这些在小作坊里工作的人,就由小农或手艺人变身为靠工资为生的乡村工人。
同时,由于南直隶不少地区的宗族特性,在农业时代,人们就会在族长的统一调配下,利用空余时间或农闲季节,根据自己村落附近的物产,进行纺纱、编织、开矿等副业。
而在工业时代到来后,这些村庄也顺理成章地通过宗族集资的方式,发展成了雇佣专职纺工、织工或矿工的小型工业村。
而在村子旁边交通便捷的镇子上,商人们负责收购村子里加工的产品,或者在此售卖村子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这些镇子,也开始逐渐演变为充满作坊或原始工厂的城镇。
姜星火建立水泥商道网络的决策,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这让缺乏水运的某些地区,也能获得参与到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机会。
而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使得大明的乡村也跟城池一样,出现了明显的专业分工,有的村子负责制造某样商品,有的村子负责生产和提供原材料,有的村子则负责生产价格开始回暖的粮食。
工业在乡村开始广泛扩散,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遏制的.新的生活方式,城池中五花八门的新思潮,同样进入了乡村。
在南直隶,从永乐十三年到永乐十六年,直接或间接从事纺织业的人口达到了百万之众,各种类型的纺织机也从三万多台猛增到了十五万台。
不过这种野蛮生长,同样也有无序混乱之处,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在某些时期,总会有相当多的人去从事同一商品的生产,除此之外,即便是规模最大的纺织行业,整体结构其实也颇为碎散,纺纱厂、织布厂、染色厂、梳整厂、漂白厂、印花厂等等工厂遍地开花,而下面的子分类商品和原材料也在经济体系中显得极为错综复杂。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时代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或许再过些年,这种现象会得到改变,分工变得愈发专业化、产业开始进行残酷的市场兼并
除了轻工业,重工业部门的发展也非常迅猛,蒸汽机日益扩展的用煤需求,与廉价煤炭逐渐取代木材成为生火取暖的主材料,这两个因素让大明的煤炭产量已经达到了数百万吨之多。
同时,矿区抽水蒸汽机和纺织用蒸汽机,也突破了千台这个大关,从天津三卫到北京城郊的第一条货运铁路也已建成,虽然速度不算快,但意义极为重大。
截止到永乐十六年,跟十年前永乐六年的统计数据相比,大明的总人口的60608532人相比上升到了64331900人,户口从11537928户上升到了12028851户,粮食税收从41023379石上升到了48155680石,钢铁产量从2613万斤上升到了5505万斤,财政收入从折合白银(非实际白银)2160万两上升到了3983万两。
在永乐十六年,大明生产了世界上总量约67%的铁,约95%的钢,约85%的煤炭,约78%的棉纺织品。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他们的未来发展,都被自主或不自主地卷入到了大明的贸易体系之中,整个世界贸易与货币体系都受到了大明的支配,这是此前没有任何帝国,哪怕是蒙古帝国,所能够达到的成就。
而且在未来,恐怕除了大明自己,也不会有人再打破这个记录。
在这个时代,大明是世界上唯一的工厂、唯一的全世界货运国、唯一的大规模进出口国、唯一的舰队强权,以及唯一拥有“世界政策”的国家。
这种绝对优势,来源于探索,而大明始终没有停下这种探索。
永乐十七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郑和舰队,不仅发现了新的大陆,而且带回了那些姜星火所预言的美洲高产作物。
——土豆、玉米和红薯。
虽然这些高产作物还需要试验土壤和本土化培育,但充足的粮食,毫无疑问会让大明的总人口开始缓步向着七千万大关迈进。
五年后,永乐二十二年。
是年正月,已经回了大半血的鞑靼太师阿鲁台率军进犯大明九边之一的大同镇,大同镇总兵,三星中将历城侯盛庸应对不力,致使明军数个边塞寨堡被攻破。
刚住进建造好的北京紫禁城的朱棣听到大同镇的军情,顿时勃然大怒,剥夺盛庸爵位,将其调任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右都督,然后于四月三日集结京营,率领十万大军出居庸关。
明军以安远侯柳升所率神机营为中军,云阳伯陈旭所部为左翼,富昌伯房胜所部为右翼,前几年被调回来的英国公张辅统领前军,宁阳侯陈懋殿后。
四月二十五日,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朱棣令全军急速追击。
可惜阿鲁台深知现在明军枪炮犀利,鞑靼部根本没有与明军正面野战的资格,于是果断率军遁逃。
六月十七日,明军进至答兰纳木儿河,三千营斥候大搜五百里不见鞑靼部踪影,朱棣遂下令班师。
七月十一日,朱棣忽感身体不适,强撑着继续骑马行军。
然而朱棣这位一生征战沙场的永乐大帝,在最后一次北征的回军途中,终究抵不过了岁月的侵蚀。
<divstyle="text-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