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长弓牧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用“寂寞”两个字来描述儿子的上学路,绝对不是煽情。因为,如今已8岁的儿子似乎还不懂“寂寞”的含义,我也不希望他过早品出“寂寞”的滋味。我之所以把那条上学路看作孩子的寂寞旅程,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居家偏僻,儿子常常独自一个人上学;二是儿子太自觉,总是早早地踏上那条没有尽头的路。
上幼儿园的时候,儿子才两岁半,每天坐在母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去上学,活象一个“小拖斗”上一年级的时候,儿子才5岁半,还不敢自己过马路,依然坐在母亲自行车后座上往学校去。那辆“山迪”牌自行车是妻子生产后,我作为礼品、奖品、慰问品送给她的,没有想到,竟成了其后几年间她始终无法摆脱的负担。儿子在这辆自行车的后座上一坐就是4、5年,而妻子一送就送出去好长一段青春。
我常常夸奖这辆自行车质量好,结实耐用,妻子听了,哭笑不得地说:“如果你愿意接送儿子,我买一辆更结实的送给你!”我能够理解妻子的酸楚,那年头,一个年轻女子,穿一身时髦的衣服,骑一辆漂亮的单车,风起处,衣裙飘飘、风姿绰约,怎么看都是无怨无悔的美丽。可是,不得已换一身短打扮,背后还驮着一个“小拖斗”再幸福也会掺杂几许无奈。更何况,与车轮一起转动的不止是责任和义务,还有时间的沙漏,以及在时间里渐行渐远的靓丽与激情。孩子一天天长大,人们往往会感叹成长的喜悦,却常常忘了衰老的压迫,殊不知,在人生的地平线上,孩子与母亲从来就是从同一个驿站出发,然后,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发,孩子大了,母亲也就老了。
一年级下学期时,儿子执意要迎着初春的阳光独自上学,并且说,谁要不同意就是让他在老师面前丢脸。为这事,我找到儿子的班主任李柳平老师,很生气地责问她为什么要放纵孩子去冒险?李老师反问我是什么时候独自上学的。我很自豪地说,从进学校那天开始,一直都是我独自上学。李老师笑了,淡淡地说,既然父辈们都是在这个年龄走向独立的,为什么现在非要把自己的孩子裹在襁褓里呢?看似平淡的几句话,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对家长竟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洗礼。有这样的老师,我还能够说什么呢?我只能为儿子感到庆幸,庆幸他在人生起步阶段就遇到了这样善良且睿智的好老师。
李柳平老师很年轻,30多岁,带孩子的经验却十分丰富。她有一个习惯,每天清晨都会早早地站在教室门口,笑容满面地迎接孩子们到来。就因为她的等待,全班孩子都铆足了劲比赛谁来得早,谁第一个向老师问候早安。她还有一个习惯,不管这一周有多忙,她都会很耐心地为全班70多个孩子填写成长记录,把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记录在册,然后让孩子带回家去念给父母听。有这本成长日记的鼓舞,全班孩子都憋足了勇气表现自己,深怕有一天自己的小本子上少了一句表扬的句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6岁的儿子做出了至今还让人激动不已的举止——每天6:30,他都会早早地起床,盥洗完毕以后,就端上盆钵到我所在单位伙食团去为全家买早点。开始一段时间,儿子很不适应,不是让稀饭、豆浆溅了一身,就是让花卷、馒头遍地打滚。后来,买饭的次数多了,儿子也渐渐摸出了门道,竟能把好几个品种的饭菜一次性端回家。这段经历是儿子在故乡生活期间最醒目的亮点之一,儿子成了左邻右舍的家长们教育孩子最直接的依据,直到现在,邻居们在批评自家孩子的时候,都还保留着那句开场白:“你看人家自豪多懂事,哎”儿子懂事,做父母的似乎应该很欣慰。但是,在别人的赞扬声中,我的内心却总有酸楚蓄积,尤其是带着儿子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以后,这种酸楚慢慢发酵,有时竟塞满了整个身心——多少个霜寒雾重、风凄雨冷的清晨,孩子瘦小的身影在车少人稀的街道上是那么孱弱和孤单,细碎的脚步轻轻踩碎城市的酣梦,也声声叩击着父母牵挂的心。
刚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我担心儿子穿街过巷容易迷路,执意要送他上学,儿子坚决不答应,说我工作忙,晚上又要加班,起得太早上班就没精神,要被老板责怪。没办法,我只好悄悄跟在儿子后面,象特务似的目送他走过街口、走进校门。
昨夜,下了整夜的雨,到今天早晨还淅淅沥沥。因为要到高新区参加歌咏比赛,儿子6点刚过就出了门。我很不放心,悄悄在儿子背后重复了一次“特务跟踪”的剧情。
冬天的早晨天亮得迟,儿子出门的时候,城市还笼罩在夜的轻纱里,楼道里黑沉沉的,街道上灰蒙蒙的,冷风一阵紧似一阵,细雨毫不留情地滴进头发,钻进脖子,让人不由自主地寒颤。儿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前面走,我轻一步重一步地在后面跟
这一幕也许儿子永远都不会知道,因为他很少有蓦然回首的习惯。但是,我相信,许多年以后,他会在我的日记里读到这样的情节。我不知道,到那时,已经慢慢懂事的儿子会有怎样的感触,幸福或者是酸涩?或者两者都不是,他只会透过时间的烟云,看到父亲那张原本就沧桑的脸,以及藏在沧桑背后的点滴慈爱。
用“寂寞”两个字来描述儿子的上学路,绝对不是煽情。因为,如今已8岁的儿子似乎还不懂“寂寞”的含义,我也不希望他过早品出“寂寞”的滋味。我之所以把那条上学路看作孩子的寂寞旅程,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居家偏僻,儿子常常独自一个人上学;二是儿子太自觉,总是早早地踏上那条没有尽头的路。
上幼儿园的时候,儿子才两岁半,每天坐在母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去上学,活象一个“小拖斗”上一年级的时候,儿子才5岁半,还不敢自己过马路,依然坐在母亲自行车后座上往学校去。那辆“山迪”牌自行车是妻子生产后,我作为礼品、奖品、慰问品送给她的,没有想到,竟成了其后几年间她始终无法摆脱的负担。儿子在这辆自行车的后座上一坐就是4、5年,而妻子一送就送出去好长一段青春。
我常常夸奖这辆自行车质量好,结实耐用,妻子听了,哭笑不得地说:“如果你愿意接送儿子,我买一辆更结实的送给你!”我能够理解妻子的酸楚,那年头,一个年轻女子,穿一身时髦的衣服,骑一辆漂亮的单车,风起处,衣裙飘飘、风姿绰约,怎么看都是无怨无悔的美丽。可是,不得已换一身短打扮,背后还驮着一个“小拖斗”再幸福也会掺杂几许无奈。更何况,与车轮一起转动的不止是责任和义务,还有时间的沙漏,以及在时间里渐行渐远的靓丽与激情。孩子一天天长大,人们往往会感叹成长的喜悦,却常常忘了衰老的压迫,殊不知,在人生的地平线上,孩子与母亲从来就是从同一个驿站出发,然后,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发,孩子大了,母亲也就老了。
一年级下学期时,儿子执意要迎着初春的阳光独自上学,并且说,谁要不同意就是让他在老师面前丢脸。为这事,我找到儿子的班主任李柳平老师,很生气地责问她为什么要放纵孩子去冒险?李老师反问我是什么时候独自上学的。我很自豪地说,从进学校那天开始,一直都是我独自上学。李老师笑了,淡淡地说,既然父辈们都是在这个年龄走向独立的,为什么现在非要把自己的孩子裹在襁褓里呢?看似平淡的几句话,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对家长竟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洗礼。有这样的老师,我还能够说什么呢?我只能为儿子感到庆幸,庆幸他在人生起步阶段就遇到了这样善良且睿智的好老师。
李柳平老师很年轻,30多岁,带孩子的经验却十分丰富。她有一个习惯,每天清晨都会早早地站在教室门口,笑容满面地迎接孩子们到来。就因为她的等待,全班孩子都铆足了劲比赛谁来得早,谁第一个向老师问候早安。她还有一个习惯,不管这一周有多忙,她都会很耐心地为全班70多个孩子填写成长记录,把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记录在册,然后让孩子带回家去念给父母听。有这本成长日记的鼓舞,全班孩子都憋足了勇气表现自己,深怕有一天自己的小本子上少了一句表扬的句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6岁的儿子做出了至今还让人激动不已的举止——每天6:30,他都会早早地起床,盥洗完毕以后,就端上盆钵到我所在单位伙食团去为全家买早点。开始一段时间,儿子很不适应,不是让稀饭、豆浆溅了一身,就是让花卷、馒头遍地打滚。后来,买饭的次数多了,儿子也渐渐摸出了门道,竟能把好几个品种的饭菜一次性端回家。这段经历是儿子在故乡生活期间最醒目的亮点之一,儿子成了左邻右舍的家长们教育孩子最直接的依据,直到现在,邻居们在批评自家孩子的时候,都还保留着那句开场白:“你看人家自豪多懂事,哎”儿子懂事,做父母的似乎应该很欣慰。但是,在别人的赞扬声中,我的内心却总有酸楚蓄积,尤其是带着儿子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以后,这种酸楚慢慢发酵,有时竟塞满了整个身心——多少个霜寒雾重、风凄雨冷的清晨,孩子瘦小的身影在车少人稀的街道上是那么孱弱和孤单,细碎的脚步轻轻踩碎城市的酣梦,也声声叩击着父母牵挂的心。
刚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我担心儿子穿街过巷容易迷路,执意要送他上学,儿子坚决不答应,说我工作忙,晚上又要加班,起得太早上班就没精神,要被老板责怪。没办法,我只好悄悄跟在儿子后面,象特务似的目送他走过街口、走进校门。
昨夜,下了整夜的雨,到今天早晨还淅淅沥沥。因为要到高新区参加歌咏比赛,儿子6点刚过就出了门。我很不放心,悄悄在儿子背后重复了一次“特务跟踪”的剧情。
冬天的早晨天亮得迟,儿子出门的时候,城市还笼罩在夜的轻纱里,楼道里黑沉沉的,街道上灰蒙蒙的,冷风一阵紧似一阵,细雨毫不留情地滴进头发,钻进脖子,让人不由自主地寒颤。儿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前面走,我轻一步重一步地在后面跟
这一幕也许儿子永远都不会知道,因为他很少有蓦然回首的习惯。但是,我相信,许多年以后,他会在我的日记里读到这样的情节。我不知道,到那时,已经慢慢懂事的儿子会有怎样的感触,幸福或者是酸涩?或者两者都不是,他只会透过时间的烟云,看到父亲那张原本就沧桑的脸,以及藏在沧桑背后的点滴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