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长弓牧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在自己小时候,另半个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错过了自己的童年不要紧,还有第二次机会,那便是自己孩子的童年。
自己小的时候,拥有童年却无法读懂童年的定义,等到逐渐知晓,童年却又渐行渐远了。所以,我们对童年的印象总是依赖于父母和长辈的描述,而自己心里留存的那点回忆则大多是虚拟生存的幻觉或是用梦想编织的童话。童年的回忆是一只飘渺的蝴蝶,来去无踪,若隐若现,慢慢地,总会在时间的河流中走失最后的光影。直到有一天,自己有了孩子,才又会想起那段少不更事光阴故事。刹那间,那些早已模糊的记忆又断断续续地走近,仿佛昨日重现,在孩子稚嫩的目光里,我们再次看到了自己从前的影子。
遗憾的是,此时我们关于童年的认识已过多地融入了现实生活的磨砺,还增添了此后人生的印记。
自己还小的时候,特别渴望自由,期盼自在地生长,但得到最多的却是大人的指责与约束。于是,小心眼里总是想,等我当了大人,绝不苛刻孩子,等到自己终于长成了大人,有了孩子,却再也记不起童年的诺言,只记得被管束的程序。理所当然,这套程序又搬到了自己孩子身上,似觉不够,还与时俱进,创造了不少新的程序。
自己还小的时候,特别渴望星期天,深怕负责任的老师在星期天补课,深怕心有不甘的家长在星期天给自己安排没有尽头的家务活,总希望有那么一段时间,哪怕是很短暂的时间,也要让自己去肆无忌惮地摸鱼、捞虾、捉螃蟹、野炊、游泳、打泥巴仗。好不容易自己做了家长,星期天也变成了双休日,却再也不懂孩子的心思,甚至恨不得以分秒为单位来安排孩子的日程表。一个半天读“数奥”、一个半天学“台拳道”、一个半天做习题,只剩下一个半天还有英语家教在等着呢。都说双休日比上班累,双休日比上学累,但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有哪一个家长敢怠慢?大家都这么耗着,谁都不肯率先撤出与自己的对恃。
自己小的时候,常常埋怨父母与自己缺乏沟通,说自己是天地间最孤独的孩子。等到自己成了家长,却再也不愿意寻思孩子在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家长们最爱抱怨的就是孩子不听话,不会按自己的愿望去做事,而老师也常常责备孩子老是不会唱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却少有人自省,我们什么时候与孩子平等探讨过问题,什么时候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过心。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责备,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孩子表现不好,或是乐意接受指责,而仅仅是因为父母心情不好,就让孩子成了自己的“出气筒”;老师也是如此,老师批评孩子,有时也并非是孩子错得一塌糊涂,而仅仅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和在一个不适宜的背景下“撞在了老师的枪口上”
问及家长是否关心自己的孩子,绝大多数人都会如数家珍地罗列出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时间,为孩子买了多少玩具,替孩子添置了多少新衣服,带吃了多少回麦当劳和肯得基,领孩子游了多少风景名胜却很少有人自问,在日复一日不知疲倦的奔忙中,在年复一年风雨兼程的付出里,家长与孩子之间,代沟为什么会越来越宽,感情为什么会越来越深的淡,表情为什么越来越木然,背影为什么会越来越孤独?
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回乡下看望父母。公共汽车只能开到镇上,要继续往村子里走有两个选择,一是打“摩的”(摩托车载人),十几分钟就能够到家,再有就是步行,得一个多小时才走得回去。我坚决要求步行,孩子执意要打“摩的”还激将我说,要是舍不得破费,就在他的零花钱里扣除。我说,孩子你不明白,二十年前爸爸每天都在这条路上用双脚丈量路的长度,我得让你体会一下爸爸当年跋涉的艰辛。孩子对此竟毫无感觉,还很不耐烦地说,难怪你老不进步,原来总是喜欢往后看,不喜欢不往前看,你完全没有必要把你需要的东西强加给我嘛。
我颇感吃惊,细细一想,孩子的话也有道理。现实终究会变成历史,而历史却永远不可能还原成现实,孩子终究要长成大人,大人却永远不可能再变成孩子。属于孩子的东西,大人无权剥夺,属于大人的东西,有什么理由强加给孩子?孩子只喜欢穿廉价的牛仔裤,你偏要给他买价值不扉的“米兰时装”在你看来也许是给了孩子一个惊喜,但是,在孩子看来,那也许就是你故意和他过不去。大人的心意未必就是孩子的愿望,请千万不要责怪孩子不领你的情,在你的眼里,你是在割肉卖血满足孩子的心愿,在孩子看来,那却是父母只顾弥补自己的童年遗憾,不愿体会他们的现实感受。
一年有四季,春华而秋实,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景,人生也是如此,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主题。当孩子从幼年走向童年,刚刚开始忐忑不安地张望这个世界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成材的激励,而仅仅是存在的体验。这时候,在风雨中为孩子撑一把小伞,既遮蔽了世间的炎凉,也为他们撑开了人间的温情;在泥泞里为孩子递一支竹杖,既送去了现实的关爱,也为他们传递了人生的信念。只有当孩子从童年走向少年,甚至渐渐走近青春的门槛时,童年的游戏才会被成长的责任慢慢取代,也只有在那样的季节“成材”两个字才会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主题和生命的求证。这样想来,有多少家长预支了孩子的明天呵!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艰辛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用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去面对,正如席慕容所说:世界是一个温柔地等待着我们成熟的果园。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为”与“不为”恰到好处,那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不要再苛求你的孩子了,尤其是在他们还小的时候。把属于他们的童年还给他们,好吗?让他们自己学着去发现,去探索,去适应,去面对,因为,将来毕竟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啊!
朋友,尽管我们仍对童年的歌谣念念不忘,但童年却实实在在不会再回来了,这仅剩的这半个童年不是补偿,而是考验呐!请善待它。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在自己小时候,另半个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错过了自己的童年不要紧,还有第二次机会,那便是自己孩子的童年。
自己小的时候,拥有童年却无法读懂童年的定义,等到逐渐知晓,童年却又渐行渐远了。所以,我们对童年的印象总是依赖于父母和长辈的描述,而自己心里留存的那点回忆则大多是虚拟生存的幻觉或是用梦想编织的童话。童年的回忆是一只飘渺的蝴蝶,来去无踪,若隐若现,慢慢地,总会在时间的河流中走失最后的光影。直到有一天,自己有了孩子,才又会想起那段少不更事光阴故事。刹那间,那些早已模糊的记忆又断断续续地走近,仿佛昨日重现,在孩子稚嫩的目光里,我们再次看到了自己从前的影子。
遗憾的是,此时我们关于童年的认识已过多地融入了现实生活的磨砺,还增添了此后人生的印记。
自己还小的时候,特别渴望自由,期盼自在地生长,但得到最多的却是大人的指责与约束。于是,小心眼里总是想,等我当了大人,绝不苛刻孩子,等到自己终于长成了大人,有了孩子,却再也记不起童年的诺言,只记得被管束的程序。理所当然,这套程序又搬到了自己孩子身上,似觉不够,还与时俱进,创造了不少新的程序。
自己还小的时候,特别渴望星期天,深怕负责任的老师在星期天补课,深怕心有不甘的家长在星期天给自己安排没有尽头的家务活,总希望有那么一段时间,哪怕是很短暂的时间,也要让自己去肆无忌惮地摸鱼、捞虾、捉螃蟹、野炊、游泳、打泥巴仗。好不容易自己做了家长,星期天也变成了双休日,却再也不懂孩子的心思,甚至恨不得以分秒为单位来安排孩子的日程表。一个半天读“数奥”、一个半天学“台拳道”、一个半天做习题,只剩下一个半天还有英语家教在等着呢。都说双休日比上班累,双休日比上学累,但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有哪一个家长敢怠慢?大家都这么耗着,谁都不肯率先撤出与自己的对恃。
自己小的时候,常常埋怨父母与自己缺乏沟通,说自己是天地间最孤独的孩子。等到自己成了家长,却再也不愿意寻思孩子在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家长们最爱抱怨的就是孩子不听话,不会按自己的愿望去做事,而老师也常常责备孩子老是不会唱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却少有人自省,我们什么时候与孩子平等探讨过问题,什么时候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过心。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责备,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孩子表现不好,或是乐意接受指责,而仅仅是因为父母心情不好,就让孩子成了自己的“出气筒”;老师也是如此,老师批评孩子,有时也并非是孩子错得一塌糊涂,而仅仅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和在一个不适宜的背景下“撞在了老师的枪口上”
问及家长是否关心自己的孩子,绝大多数人都会如数家珍地罗列出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时间,为孩子买了多少玩具,替孩子添置了多少新衣服,带吃了多少回麦当劳和肯得基,领孩子游了多少风景名胜却很少有人自问,在日复一日不知疲倦的奔忙中,在年复一年风雨兼程的付出里,家长与孩子之间,代沟为什么会越来越宽,感情为什么会越来越深的淡,表情为什么越来越木然,背影为什么会越来越孤独?
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回乡下看望父母。公共汽车只能开到镇上,要继续往村子里走有两个选择,一是打“摩的”(摩托车载人),十几分钟就能够到家,再有就是步行,得一个多小时才走得回去。我坚决要求步行,孩子执意要打“摩的”还激将我说,要是舍不得破费,就在他的零花钱里扣除。我说,孩子你不明白,二十年前爸爸每天都在这条路上用双脚丈量路的长度,我得让你体会一下爸爸当年跋涉的艰辛。孩子对此竟毫无感觉,还很不耐烦地说,难怪你老不进步,原来总是喜欢往后看,不喜欢不往前看,你完全没有必要把你需要的东西强加给我嘛。
我颇感吃惊,细细一想,孩子的话也有道理。现实终究会变成历史,而历史却永远不可能还原成现实,孩子终究要长成大人,大人却永远不可能再变成孩子。属于孩子的东西,大人无权剥夺,属于大人的东西,有什么理由强加给孩子?孩子只喜欢穿廉价的牛仔裤,你偏要给他买价值不扉的“米兰时装”在你看来也许是给了孩子一个惊喜,但是,在孩子看来,那也许就是你故意和他过不去。大人的心意未必就是孩子的愿望,请千万不要责怪孩子不领你的情,在你的眼里,你是在割肉卖血满足孩子的心愿,在孩子看来,那却是父母只顾弥补自己的童年遗憾,不愿体会他们的现实感受。
一年有四季,春华而秋实,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景,人生也是如此,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主题。当孩子从幼年走向童年,刚刚开始忐忑不安地张望这个世界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成材的激励,而仅仅是存在的体验。这时候,在风雨中为孩子撑一把小伞,既遮蔽了世间的炎凉,也为他们撑开了人间的温情;在泥泞里为孩子递一支竹杖,既送去了现实的关爱,也为他们传递了人生的信念。只有当孩子从童年走向少年,甚至渐渐走近青春的门槛时,童年的游戏才会被成长的责任慢慢取代,也只有在那样的季节“成材”两个字才会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主题和生命的求证。这样想来,有多少家长预支了孩子的明天呵!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艰辛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用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去面对,正如席慕容所说:世界是一个温柔地等待着我们成熟的果园。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为”与“不为”恰到好处,那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不要再苛求你的孩子了,尤其是在他们还小的时候。把属于他们的童年还给他们,好吗?让他们自己学着去发现,去探索,去适应,去面对,因为,将来毕竟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啊!
朋友,尽管我们仍对童年的歌谣念念不忘,但童年却实实在在不会再回来了,这仅剩的这半个童年不是补偿,而是考验呐!请善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