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了本书不能是剧情梗概,而应该声情并茂,栩栩如生。
也就是说,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问题是如何取舍。
首先看是否不可或缺。比如齐桓称霸和商鞅变法,分别是春秋和战国的两件大事;田陈代齐和三家灭知,则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至于开春秋之篇的郑庄公,终战国之世的吕不韦,也不便缺席。由此及彼,宋襄、晋文、秦穆、楚庄、阖闾、夫差、勾践、子产、三桓、苏秦、张仪等等,都非说不可。再加上其他相关人物和事件,已是满满当当,济济一堂。
剩下的,只好割爱。
割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秦王嬴政,还可以留待将来;也好在申包胥哭秦、信陵君救赵、蔺相如会渑池等等,读者多有耳闻,不妨舍去。至于同为食客,为什么选冯而非毛遂,则因为冯更具有代表性,故事也更有看点。因此,尽管后者为我们贡献了“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两个成语,我仍然选择冯。
代表性、典型性和故事性,这是第二条原则。
第三是可读,尤其是要为读者排除阅读障碍。先秦毕竟古远,让读者记住那么多名字就不容易。办法之一,是尽可能让同一人物反复出现。实际上,只要文章做足,是可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
效果如何,请君检验。
注释
总注
本卷所据史实及部分观点,请参看《左传》、《国语》、《史记》、范文澜《中国通史》、翦伯赞《先秦史》、童书业《春秋史》。
第一章
1.本节与下节事见《左传·隐公元年》。
2.语见《左传·隐公十一年》。
3.郑立国,是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庄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去世,是在公元前701年(周桓王十九年)。
4.庄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克段,是在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
5.本节事见《左传·隐公四年》、《史记·卫世家》。
6.本节事见《左传》之隐公元年至桓公二年,《史记》之《鲁世家》、《宋世家》。
7.以上复杂关系,系根据《左传》及杨伯峻的注所推定。
8.本节事见《左传》之隐公三年、六年、八年、十一年,桓公五年。
9.鲁隐公九年,郑庄公伐宋,便借用了王命;隐公元年,郑庄公伐卫,便动用了王师。
了本书不能是剧情梗概,而应该声情并茂,栩栩如生。
也就是说,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问题是如何取舍。
首先看是否不可或缺。比如齐桓称霸和商鞅变法,分别是春秋和战国的两件大事;田陈代齐和三家灭知,则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至于开春秋之篇的郑庄公,终战国之世的吕不韦,也不便缺席。由此及彼,宋襄、晋文、秦穆、楚庄、阖闾、夫差、勾践、子产、三桓、苏秦、张仪等等,都非说不可。再加上其他相关人物和事件,已是满满当当,济济一堂。
剩下的,只好割爱。
割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秦王嬴政,还可以留待将来;也好在申包胥哭秦、信陵君救赵、蔺相如会渑池等等,读者多有耳闻,不妨舍去。至于同为食客,为什么选冯而非毛遂,则因为冯更具有代表性,故事也更有看点。因此,尽管后者为我们贡献了“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两个成语,我仍然选择冯。
代表性、典型性和故事性,这是第二条原则。
第三是可读,尤其是要为读者排除阅读障碍。先秦毕竟古远,让读者记住那么多名字就不容易。办法之一,是尽可能让同一人物反复出现。实际上,只要文章做足,是可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
效果如何,请君检验。
注释
总注
本卷所据史实及部分观点,请参看《左传》、《国语》、《史记》、范文澜《中国通史》、翦伯赞《先秦史》、童书业《春秋史》。
第一章
1.本节与下节事见《左传·隐公元年》。
2.语见《左传·隐公十一年》。
3.郑立国,是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庄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去世,是在公元前701年(周桓王十九年)。
4.庄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克段,是在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
5.本节事见《左传·隐公四年》、《史记·卫世家》。
6.本节事见《左传》之隐公元年至桓公二年,《史记》之《鲁世家》、《宋世家》。
7.以上复杂关系,系根据《左传》及杨伯峻的注所推定。
8.本节事见《左传》之隐公三年、六年、八年、十一年,桓公五年。
9.鲁隐公九年,郑庄公伐宋,便借用了王命;隐公元年,郑庄公伐卫,便动用了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