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在唐朝的宠妃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雉奴啊雉奴,等你想清楚了,为什么他们叫嚣着让朕议和,你再来告诉朕为什么。”
此话犹言在耳,令他始终不敢忘记……却原来……
这帮逆臣实在可恶!竟不知道居安思危?!
突厥来犯,何止强烧掳掠这么简单?如今大唐议和,放任他们就这样猖狂下去,只会令周边属国得寸进尺!
依他看,大唐实在是安逸太久了……
现在他已经知道李世民的无奈之举。李世民也曾挥兵北上,只是接连两场战役已是劳命伤财,现在被极力劝阻,恐是担心再输掉战场,就晚节不保了……
李治压下心中的激动,立刻举笔奋书,写了份书信给长孙无忌。
要说这朝野上下,在政治路途上最支持他的,非舅舅长孙无忌莫属了!
当时多少人力荐李恪,唯有长孙无忌力排众议。
之前也有说到,立太子以嫡为先,但当时李治还是晋王,年纪也才将将十五,连早朝都未曾入过。但李恪简直掳获众人欢心,满朝文武,全长安的百姓都知道蜀王李恪的贤明……
当时,李世民一度认为李治“仁弱”,恐不能守住大唐基业,但李恪最为像他,所以一度是一心要立李恪为太子。
长孙无忌就为李世民点出:李治仁慈厚道,可做守成之君,再来,李恪之母杨妃乃是隋炀帝的女儿,唯恐日后大唐倾覆……
最终,长孙无忌还是达成所愿了。
所以无论长孙无忌本意有无私心,李治都承了他这个情。他与长孙无忌,如今是相辅相依……
……
翌日,下了朝,长孙无忌就在甘露殿自请,辅太子读书。
李治闻言,向李世民悔道:“是儿未经深思,定会日日反省……”
这两人一唱一和,说得李世民哑口无言。
“辅机不必如此,”李世民叹道:“太子这样,就很好了……”
李世民见太子已把话说得头头是道,心里其实已经赞同长孙无忌当时力荐李治所言。他又惯懂人心,所以无需多言其他,顺着长孙无忌的话下来,便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布衣之交,且又是姻亲,在高祖起兵的时候,就随行征战,可以说,两人的交情早就胜似友情,又比友情更深一步。
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李世民将二十四位功臣画像挂入太极宫中的凌烟阁内,长孙无忌就位列第一(李世民收买人心的手法是一等一的厉害)。
所以说,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是相当信任,不然也不会让他当太子太师,将李治交付给他。
虽然李治各方面并不像他,又太过仁和宽厚,但这些年下来,倒也不知不觉间承认,长孙无忌确实是对的……
当然李世民的心思,李治是猜不到的。
☆、第15章壹拾伍
这日仍是用了晚膳,李治又带着孙茗去书房散步。
这种情况多了,渐渐地,李治的光大殿也有了些女儿家的气息来,像是案几上放了盆海棠,书柜的角落边放了插了数枝梅花的半人高的瓷瓶。兼之,知道孙茗怕冷,李治也在长条案几下铺了条皮毯。
这回,孙茗直接熟门熟路地在一个架子上寻了本《唐律》,然后靠着案几边放着的软垫子。
李治拿了笔在宣纸上写了几个字,然后又是摇头,看起来似乎不满意,将纸切下往旁边一丢,又开始写。
孙茗拿着书,好半天也没看进去,就索性凑过去瞄了两眼。
“素玉、下玉……”写的都是些什么孙茗不解,问他。
李治搁了笔,拿起那张写了下玉的,告诉她:“自然是为郡主起名字了。”
孙茗也恍然想到,萧珍儿的女儿也快满月了。原来李治竟是在想名字……
“你觉得什么名字好?”李治抬起头,问她。
对李治起的名字无感,倒是想起历史上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的名字叫李令月,感觉甚美。但是她懒得多管闲事,再说又非她所生,所以懒得发表意见,就摇头不语。
李治见她低着头,也不搭理他,只又当她吃醋,将宣纸搁在案上,搂着孙茗,令她侧身靠向他。
“阿吟放心,日后你我的孩子,我会更用心待之。”
孙茗一笑,故意傲娇道:“谁稀罕~”
“好,是我稀罕。”李治将她鬓髻上垂下来的步摇扶了扶,又叹道:“阿吟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了。”虽然这样说,但并不生气的样子,反而显出几分无可奈何来。
是李治不知道,孙茗那是打蛇上棍,撒娇起来,总是恰到好处,总叫人以为那是她天然质朴,无一丝矫揉造作(太子你实在是太天真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郡主的满月宴。
按照李治的意思,只是想凑两桌,小办一下,毕竟也是他的长女,连满月酒都不办,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不过是没有惊动李世民的。
然后也给了萧氏一个恩典,让她父母姐妹入宫探望。
其实以萧氏受到的宠爱来说,每个月叫亲人入宫都是常有的事,只不过李治特意交代的,就显得更理直气壮些,也更有面子罢了。
东宫里边除了太子妃和孙茗,连那三个生了皇孙的宫人也被特准入席,只是没有座次,远远地被隔开了而已。
也是因为乘兴,太子妃的母亲柳氏也叫进了宫。萧珍儿娘家来的是她母亲和一个姐妹,看样子云英未嫁,应该是妹妹了。
孙茗没有叫自己娘家来。一来,她入宫时日尚短,原本叫娘家来人就很张扬了。二来,她又非原装货,很难与亲人有感情,见了面,也不知道说些什么,还不如不见。
太极宫那里,以韦贵妃、燕德妃为首,陆续也有高位妃嫔打发人来道贺。这种小辈的宴会,她们是不会放下身段过来的,倒是李治那边,有越王李贞(皇八子,母燕德妃)和纪王李慎过来给李治撑场面。李恪携着李愔(皇六子,与李恪同是隋炀帝之女杨氏所生)也过来,但只是坐坐就走了。
在... -->>
“雉奴啊雉奴,等你想清楚了,为什么他们叫嚣着让朕议和,你再来告诉朕为什么。”
此话犹言在耳,令他始终不敢忘记……却原来……
这帮逆臣实在可恶!竟不知道居安思危?!
突厥来犯,何止强烧掳掠这么简单?如今大唐议和,放任他们就这样猖狂下去,只会令周边属国得寸进尺!
依他看,大唐实在是安逸太久了……
现在他已经知道李世民的无奈之举。李世民也曾挥兵北上,只是接连两场战役已是劳命伤财,现在被极力劝阻,恐是担心再输掉战场,就晚节不保了……
李治压下心中的激动,立刻举笔奋书,写了份书信给长孙无忌。
要说这朝野上下,在政治路途上最支持他的,非舅舅长孙无忌莫属了!
当时多少人力荐李恪,唯有长孙无忌力排众议。
之前也有说到,立太子以嫡为先,但当时李治还是晋王,年纪也才将将十五,连早朝都未曾入过。但李恪简直掳获众人欢心,满朝文武,全长安的百姓都知道蜀王李恪的贤明……
当时,李世民一度认为李治“仁弱”,恐不能守住大唐基业,但李恪最为像他,所以一度是一心要立李恪为太子。
长孙无忌就为李世民点出:李治仁慈厚道,可做守成之君,再来,李恪之母杨妃乃是隋炀帝的女儿,唯恐日后大唐倾覆……
最终,长孙无忌还是达成所愿了。
所以无论长孙无忌本意有无私心,李治都承了他这个情。他与长孙无忌,如今是相辅相依……
……
翌日,下了朝,长孙无忌就在甘露殿自请,辅太子读书。
李治闻言,向李世民悔道:“是儿未经深思,定会日日反省……”
这两人一唱一和,说得李世民哑口无言。
“辅机不必如此,”李世民叹道:“太子这样,就很好了……”
李世民见太子已把话说得头头是道,心里其实已经赞同长孙无忌当时力荐李治所言。他又惯懂人心,所以无需多言其他,顺着长孙无忌的话下来,便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布衣之交,且又是姻亲,在高祖起兵的时候,就随行征战,可以说,两人的交情早就胜似友情,又比友情更深一步。
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李世民将二十四位功臣画像挂入太极宫中的凌烟阁内,长孙无忌就位列第一(李世民收买人心的手法是一等一的厉害)。
所以说,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是相当信任,不然也不会让他当太子太师,将李治交付给他。
虽然李治各方面并不像他,又太过仁和宽厚,但这些年下来,倒也不知不觉间承认,长孙无忌确实是对的……
当然李世民的心思,李治是猜不到的。
☆、第15章壹拾伍
这日仍是用了晚膳,李治又带着孙茗去书房散步。
这种情况多了,渐渐地,李治的光大殿也有了些女儿家的气息来,像是案几上放了盆海棠,书柜的角落边放了插了数枝梅花的半人高的瓷瓶。兼之,知道孙茗怕冷,李治也在长条案几下铺了条皮毯。
这回,孙茗直接熟门熟路地在一个架子上寻了本《唐律》,然后靠着案几边放着的软垫子。
李治拿了笔在宣纸上写了几个字,然后又是摇头,看起来似乎不满意,将纸切下往旁边一丢,又开始写。
孙茗拿着书,好半天也没看进去,就索性凑过去瞄了两眼。
“素玉、下玉……”写的都是些什么孙茗不解,问他。
李治搁了笔,拿起那张写了下玉的,告诉她:“自然是为郡主起名字了。”
孙茗也恍然想到,萧珍儿的女儿也快满月了。原来李治竟是在想名字……
“你觉得什么名字好?”李治抬起头,问她。
对李治起的名字无感,倒是想起历史上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的名字叫李令月,感觉甚美。但是她懒得多管闲事,再说又非她所生,所以懒得发表意见,就摇头不语。
李治见她低着头,也不搭理他,只又当她吃醋,将宣纸搁在案上,搂着孙茗,令她侧身靠向他。
“阿吟放心,日后你我的孩子,我会更用心待之。”
孙茗一笑,故意傲娇道:“谁稀罕~”
“好,是我稀罕。”李治将她鬓髻上垂下来的步摇扶了扶,又叹道:“阿吟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了。”虽然这样说,但并不生气的样子,反而显出几分无可奈何来。
是李治不知道,孙茗那是打蛇上棍,撒娇起来,总是恰到好处,总叫人以为那是她天然质朴,无一丝矫揉造作(太子你实在是太天真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郡主的满月宴。
按照李治的意思,只是想凑两桌,小办一下,毕竟也是他的长女,连满月酒都不办,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不过是没有惊动李世民的。
然后也给了萧氏一个恩典,让她父母姐妹入宫探望。
其实以萧氏受到的宠爱来说,每个月叫亲人入宫都是常有的事,只不过李治特意交代的,就显得更理直气壮些,也更有面子罢了。
东宫里边除了太子妃和孙茗,连那三个生了皇孙的宫人也被特准入席,只是没有座次,远远地被隔开了而已。
也是因为乘兴,太子妃的母亲柳氏也叫进了宫。萧珍儿娘家来的是她母亲和一个姐妹,看样子云英未嫁,应该是妹妹了。
孙茗没有叫自己娘家来。一来,她入宫时日尚短,原本叫娘家来人就很张扬了。二来,她又非原装货,很难与亲人有感情,见了面,也不知道说些什么,还不如不见。
太极宫那里,以韦贵妃、燕德妃为首,陆续也有高位妃嫔打发人来道贺。这种小辈的宴会,她们是不会放下身段过来的,倒是李治那边,有越王李贞(皇八子,母燕德妃)和纪王李慎过来给李治撑场面。李恪携着李愔(皇六子,与李恪同是隋炀帝之女杨氏所生)也过来,但只是坐坐就走了。
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