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开局流放?厨艺在手,天下我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正月十五之前,霍繁星提过的那道“催婚令”还是颁布下来了。
告示张贴在府衙前,过路的人都能瞧到。
就算是不识字的白丁,也能从街头巷尾的议论中知道。
还算幸运的是,朝廷的“惩罚”措施不算多严苛,没说跟晋朝那样给年过十七的女子直接强行配人,只说女子十七岁之后每年需要多交五两银子的税钱,出不起这笔银钱,衙门才会让官媒来撮合亲事。
当然了,官媒撮合的也不会是什么好人家,多半是家里穷的底儿掉或者鳏夫之流。
宋玉枝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且还有半年时间筹谋,心态良好。
周氏没再为这事儿掉眼泪了,只是眉间多了几分愁色。
于普通百姓而言就更是无甚影响的大事,反正民间婚嫁本就在这条红线范围内。
元宵节佳节当天,南方要吃汤圆,北方吃元宵。
两者看着相似,但元宵是把馅料放到装满糯米粉的簸箕里面翻滚,一边滚一边沾水,通过馅料和糯米粉不停撞击,滚出来的。
汤圆是把馅料包裹在糯米粉里面包出来的。
元宵的口感更绵软。汤圆的口感更有弹性。
像丰州城这样的北方城镇,百姓大多是吃元宵的。
摊子那边洒扫好了不用再过去,提前一天,宋玉枝就在几家相熟的解放四邻里放出了消息,说这日自己会卖黑芝麻馅和豆沙馅的元宵,一文钱两颗。若是想尝尝南方的汤圆,她也能做。
她通知的都是年头上雇她去烧菜的人家,都是家中既有些余钱,又对她的手艺信服的。
因此也没人嫌贵,各家都定了二三十颗,足够阖家上下一人吃一点甜甜嘴儿的。
这日一大早,宋玉枝便开始弄元宵和汤圆,顺带也要准备一下午饭的食材——
今日是赵家母子搬过来的日子。赵大娘的手艺又实在平平,她帮着张罗张罗,也能帮赵大娘节省很多工夫。
一直忙到天光大亮的时候,宋玉枝在灶房里听到了门口的响动。
以为是赵大娘过来了,宋玉枝立刻擦了手出来。
没成想来的是附近住着的何家大婶,也就是先前上门请宋玉枝去村里当喜宴大厨的那位。
何家大婶身边还站着一位二十五六、穿着细布衣裙,头戴银簪的年轻妇人。
见了宋玉枝出来,何家大婶放下了叩门的手,寒暄笑道:“小娘子在忙?方便说话不?”
宋玉枝一边顺手把围裙摘了,一边说方便,请了二人进屋去坐。
何婶子是个爽快人,开门见山地道:“上回同小娘子说的事,小娘子可还记得?”
看宋玉枝点了头,她就接着引荐起身边的年轻妇人。
这妇人也不是旁人,就是何大婶娘家的大侄媳妇许氏。
前头何大婶就是帮着娘家问的,现下她娘家派出了孙辈上的长媳亲自过来,自然还是为着喜宴的事儿。
许氏面容白净,是个看起来温温柔柔的,说话的声音同样轻柔,“年头上小姑子来姑母家拜年,吃过小娘子烧的一道菜。回去后就三不五时念叨。今遭小姑子出嫁,嫁的地方还不近。公爹婆母疼她,想让她离家之前事事如意。这才让我再来请小娘子……”
她说话颇有条理,还文绉绉的,光看她这般,就知道何大婶娘家条件差不了。
何家大婶也不瞒着,顺着话茬把娘家介绍了一番。
她娘家姓曾,虽然住城南的村子里,但祖辈出过几个读书人,耕读传家。
条件不说和村里人比,就是比城里的普通富户还强不少。
这次外嫁的曾姑娘的婆家也是好人家,是祖辈上就有来往的两家人。
双方离得远,便说好两边都办婚礼热闹一场。
婚宴办好了,那不只是让曾姑娘在出门前如意地再吃上可心的饭食,也是给曾姑娘在夫家面前做脸。
前头宋玉枝不应,何大婶和曾家人多少也猜到了一些原因。
这次他们放宽了要求。
村子里的流水席还是办三天,但第一天迎亲过后,曾姑娘就要跟着新婚丈夫离开村子。
... -->>
正月十五之前,霍繁星提过的那道“催婚令”还是颁布下来了。
告示张贴在府衙前,过路的人都能瞧到。
就算是不识字的白丁,也能从街头巷尾的议论中知道。
还算幸运的是,朝廷的“惩罚”措施不算多严苛,没说跟晋朝那样给年过十七的女子直接强行配人,只说女子十七岁之后每年需要多交五两银子的税钱,出不起这笔银钱,衙门才会让官媒来撮合亲事。
当然了,官媒撮合的也不会是什么好人家,多半是家里穷的底儿掉或者鳏夫之流。
宋玉枝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且还有半年时间筹谋,心态良好。
周氏没再为这事儿掉眼泪了,只是眉间多了几分愁色。
于普通百姓而言就更是无甚影响的大事,反正民间婚嫁本就在这条红线范围内。
元宵节佳节当天,南方要吃汤圆,北方吃元宵。
两者看着相似,但元宵是把馅料放到装满糯米粉的簸箕里面翻滚,一边滚一边沾水,通过馅料和糯米粉不停撞击,滚出来的。
汤圆是把馅料包裹在糯米粉里面包出来的。
元宵的口感更绵软。汤圆的口感更有弹性。
像丰州城这样的北方城镇,百姓大多是吃元宵的。
摊子那边洒扫好了不用再过去,提前一天,宋玉枝就在几家相熟的解放四邻里放出了消息,说这日自己会卖黑芝麻馅和豆沙馅的元宵,一文钱两颗。若是想尝尝南方的汤圆,她也能做。
她通知的都是年头上雇她去烧菜的人家,都是家中既有些余钱,又对她的手艺信服的。
因此也没人嫌贵,各家都定了二三十颗,足够阖家上下一人吃一点甜甜嘴儿的。
这日一大早,宋玉枝便开始弄元宵和汤圆,顺带也要准备一下午饭的食材——
今日是赵家母子搬过来的日子。赵大娘的手艺又实在平平,她帮着张罗张罗,也能帮赵大娘节省很多工夫。
一直忙到天光大亮的时候,宋玉枝在灶房里听到了门口的响动。
以为是赵大娘过来了,宋玉枝立刻擦了手出来。
没成想来的是附近住着的何家大婶,也就是先前上门请宋玉枝去村里当喜宴大厨的那位。
何家大婶身边还站着一位二十五六、穿着细布衣裙,头戴银簪的年轻妇人。
见了宋玉枝出来,何家大婶放下了叩门的手,寒暄笑道:“小娘子在忙?方便说话不?”
宋玉枝一边顺手把围裙摘了,一边说方便,请了二人进屋去坐。
何婶子是个爽快人,开门见山地道:“上回同小娘子说的事,小娘子可还记得?”
看宋玉枝点了头,她就接着引荐起身边的年轻妇人。
这妇人也不是旁人,就是何大婶娘家的大侄媳妇许氏。
前头何大婶就是帮着娘家问的,现下她娘家派出了孙辈上的长媳亲自过来,自然还是为着喜宴的事儿。
许氏面容白净,是个看起来温温柔柔的,说话的声音同样轻柔,“年头上小姑子来姑母家拜年,吃过小娘子烧的一道菜。回去后就三不五时念叨。今遭小姑子出嫁,嫁的地方还不近。公爹婆母疼她,想让她离家之前事事如意。这才让我再来请小娘子……”
她说话颇有条理,还文绉绉的,光看她这般,就知道何大婶娘家条件差不了。
何家大婶也不瞒着,顺着话茬把娘家介绍了一番。
她娘家姓曾,虽然住城南的村子里,但祖辈出过几个读书人,耕读传家。
条件不说和村里人比,就是比城里的普通富户还强不少。
这次外嫁的曾姑娘的婆家也是好人家,是祖辈上就有来往的两家人。
双方离得远,便说好两边都办婚礼热闹一场。
婚宴办好了,那不只是让曾姑娘在出门前如意地再吃上可心的饭食,也是给曾姑娘在夫家面前做脸。
前头宋玉枝不应,何大婶和曾家人多少也猜到了一些原因。
这次他们放宽了要求。
村子里的流水席还是办三天,但第一天迎亲过后,曾姑娘就要跟着新婚丈夫离开村子。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