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气功大师异界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钢刀拥有了极佳的韧性。由此,唐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优良的刀剑之一。
当然,在材料方面,唐代的中国人依然下了很大的心思。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材——印度乌兹钢,即我们所熟知的大马士革钢(当时被称之为镔铁),被中国刀匠所青睐,成为高级钢刀的必备原料,平均价格超过普通上等钢刀的三倍。
在上述技术下制造出来的横刀在唐代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步骑两用,在造型上分为双手握柄以及单手握柄,造型依然继承了汉代环首刀的直刃,但去掉了汉代的环首造型。在实战当中基本都是单手横刀,双手刀一般都是用于仪仗。高级的横刀柄部以木夹裹铁茎,外缠丝绳,刀首包裹金属饰件,刀柄与鞘均镶金刊嵌玉,裹以鲛革,装饰华丽非常,反映出了唐代雍容华贵的大国风范。
[编辑本段]唐刀的渊源
唐刀的始祖为汉刀(又称环首刀),汉刀多为单手刀,刀柄较短,长度为58~114厘米不等,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环首刀也因此得名。唐刀在汉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唐刀采用汉刀的“百炼钢”的锻造工艺,并且改善了在锻造时对钢材里杂质的处理方法,并创造了“包钢”的技术,使唐刀外硬内软,拥有极强的韧性。在改善锻造工艺的同时,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刀身加宽,并且延长刀柄,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以上的改进,使得唐刀比汉刀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开任何盔甲器械。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只有刀而无剑的,在当时名为剑的,实际上也就是唐刀。
真正的唐刀工艺使得唐刀的成本太过昂贵,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这样精良的兵器,有许多当时的名人,都只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耗尽家财。
在唐代时,唐刀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已经得到汉刀的冶炼技艺,但是当日本天皇看到唐刀时,也惊叹地说:只有中原才能铸出如此精良的刀剑。日本随即学习唐刀的锻造之法,并加以改进,就成为了今天所见到的世界三大名刀之一的日本刀。而到唐代之后,中国的唐刀锻造技艺逐渐失传,就算以现在的现代工艺,也无法复制一件真正的唐刀了。
[编辑本段]追忆唐刀风采
让我们从历史的片断来分析和追忆唐刀的风采:
1、《旧唐书》卷五九丘和子行恭传略云:初,从讨王世充,会战于邙山之上,太宗欲知其虚实强弱,乃与数十骑冲之,直出其后,众皆披靡……既而限以长堤,与诸骑相矢,惟(丘)行恭独从。寻有劲骑数人追及太宗,矢中御马,行恭乃回骑射之,发无不中,余贼不敢复前,然后下马拔箭,以其所乘马进太宗。行恭于御马前步执长刀,巨跃大呼,斩数人,突阵而出,得入大军。
2、《新唐书》列传六十三: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开元中,从安西都护来曜讨十姓苏禄,先登捕虏,累功署昭武校尉。后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
安禄山反,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至凤翔,上谒,帝喜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乃诏与郭子仪、仆固怀恩掎角。常为先锋,贼值,类崩溃。进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广平王收长安,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北。贼酋李归仁拥精骑薄战,王师注矢逐之,走未及营,贼大出,掩追骑,还蹂王师,于是乱不能阵。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归仁匿兵营左,觇军势,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填涧壑死几半,贼东走,遂平长安。进收东都,嗣业战多。乃与张镐、鲁炅、来瑱、嗣吴王祗、李奂略定诸州。兼卫尉卿,封虢国公,实封户二百。兼怀州刺史、北庭行营节度使。
3、《旧唐书》卷五六辅公祏传云:
公祏简甲士千人,皆使执长刀,仍令千余人随后,令之曰:“有却者斩。”公祏自领余众,复居其后。俄而(李)子通方阵而前,公祏所遣千余人皆殊死决战,公祏乃纵左右翼攻之,子通大溃,降其众数千人。辅公祏从杜伏威征战,伏威军中多用陌刀,所以这次战李子通时,先锋步兵所持的长刀可能就是陌刀。同卷所附阚稜传云: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及伏威据有江淮之地,稜数有战功,署为左将军。伏威步兵皆出自群贼,类多放纵,有相侵夺者,稜必杀之。
由此推测阚稜善用的两刃长刀可能就是陌刀,因为从其传看,阚稜统领的是杜伏威步兵,“拍刃”,《新唐书》卷九二作“拍刀”,杜伏威的步兵皆善使这种长刀,阚稜为其中最优秀者。
4、天宝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待一切准备就绪,便率部从安西出发,一路西行,经十五日至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经十余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经十余日疏勒(今新疆喀什),随后挥军南下,踏上葱岭,开始了异常艰苦的行军。葱岭即今天的帕米尔(塔吉克语,意为世界屋脊)高原,由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等交汇而成。高原海拔4000—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帕米尔高原分东、中、西三部分,东帕米尔以中山为主,是帕米尔高原海拔最高的部分,海拔平均6100米或更高,山峰相对高度1100—1800米,山体浑圆,山间谷地宽而平坦,海拔3690—4200米。唐军行军路线不但要经过东帕米尔,而且还要经过海拔7564米青岭(慕士塔格山),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时唐军士兵皆有私马相随,后勤方面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得到保障;加上唐军选择从平坦宽阔的山间谷地行军,这才使行军的困难降至最低。经过二十余日的艰苦行军,唐军到达了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然后再次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簏西行,又经二十余日到达播密水(今阿富汗瓦汉附近)。唐军继续前行,再经二十余日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至此,唐军经过百余日的跋山涉水,于同年六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行军。
随后,高仙芝兵分三路,会攻吐蕃的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3000骑兵从北谷向吐蕃连云堡;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三路兵马约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
三路兵按时出发,如期抵达。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堡中吐蕃守军仅有千人,又在城南15里处因山为栅,有兵八九千人,遥相声援。当唐军进至婆勒川时,河水暴涨,无法渡河。高仙芝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唐军必须尽快渡过婆勒川,否则吐蕃守军一但发现唐军,势必做好准备,那样一来将大大增加唐军攻占连云堡的困难。于是他命兵士每人自备三天干粮,准备次日清晨渡过。将士都不敢相信高仙芝会下这样的命令,“皆以为狂”。次日清晨,婆勒川河水低缓,唐军迅速渡过了婆勒川,以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已济而成列矣”。高仙芝见此情景,兴奋不已,对边令诚说:“向吾半渡贼来,吾属败矣,今既济成列,是天以此贼赐我也”。随后高仙芝指挥唐军攻城。吐蕃守军未料到唐军能突然至此,大为惊骇,慌乱中只能依山拒战,滚木擂石如雨而下,不可攀登。高仙芝任命郎将李嗣业为陌刀将,下令说:“不及日中,决须破虏!”李嗣业手持一旗,领陌刀手自险处先登,奋力杀去,自辰时至巳时,大败吐蕃,斩首5000级,俘虏千余人,余皆逃入山谷。唐军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编辑本段]刀剑的锻造级别分类
素装唐刀
刃长(m):70
柄长(m):28
刀身宽(m):3.2
刀身厚(m):0.7
全重(g):1.35
刀重(g):1.0
脱水古檀鞘,素装。
标准唐刀
刃长(m):75
柄长(m):27
刀身宽(m):3.1
刀身厚(m):0.7
全重(g):1.45
刀重(g):1.0
脱水古檀鞘,失蜡法标准铜装。
豪华唐刀
刃长(m):76
柄长(m):25
刀身宽(m):3.2
刀身厚(m):0.7
全重(g):2.0
刀重(g):1.0
央视国际2004年11月09日15:48
中央电视台编导:宫垣
宝剑,对于每一个男性都是充满诱惑的,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不知是为武侠小说中所描绘的“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气势所折服,还是被唐诗宋词里所赞叹的“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以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境界所感染。许久以前,我便开始为一些古籍中曾经记载过的绝世宝剑而痴迷。每当看到那些与宝剑有关的故事,我总是会去想象,当年古人手持三尺利器,仗剑天涯、除暴安良、笑傲江湖,该是怎样的一番豪情壮志,义薄云天。
而当心中的漏*点逐渐消退时,我又忍不住想去了解这些宝剑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样巧夺天工的技艺,才能铸造出如此削金断玉的神兵利器呢,那些传说中十年磨一剑的神秘铸剑师,又都经历了怎样的呕心沥血才大功告成?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始终萦绕不去。所以,当决定做一期关于宝剑的节目时,我选择了铸剑大师欧冶子为楚王铸剑的故事。
相传,欧冶子为楚王一共铸了三把宝剑,它们就是鼎鼎大名的龙渊、泰阿和工布,他铸剑的地方也因此而得名龙渊,但到唐代,为了避高祖(李渊)讳,才以泉代渊作龙泉,一直沿用至今。
去龙泉没有直达的火车,只能先到其附近的丽水,然后还要乘近两个小时的汽车。一路上,江南水乡山清水秀的景致不时映入眼帘,禁不住让人想到物华天宝这个词,无怪古人常感叹,吴越之地多出名剑。
在这短短两个小时的路上,我们和铸剑师周正武逐渐熟络起来。周正武出身于宝剑世家,从16岁起,就随父亲学习锻铸刀剑,至今已有20年,可以说,是在刀剑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如今,在当地可以算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铸剑师了。
和周正武相识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他是当地仅有的几个还在沿用手工锻造宝剑的铸剑师之一,而我们所希望拍摄到的,也正是这种要经历千锤百炼,良工锻炼而成的铸造过程。为此,我们在周正武的作坊里拍摄了一整天,终于完整记录下了一把宝剑诞生所需要的全部工序,目睹了一块粗糙的毛铁成为锋利兵器的神奇变化,那熊熊燃烧的炉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无不让人感觉古意盎然,恍惚隔世。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最让人兴奋的还要数拍摄试剑的一个段落了。当时,三捆碗口粗的草席竖立在我们面前,宝剑被高高举起了,持剑的人用力一挥,宝剑在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曲线,转瞬之间,三捆草席竟然全部被拦腰折断,断口处没有任何的泛毛的现象,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在“龙泉刀剑博物馆”里,我们见到了许多更加精致的刀剑。其中,一把仿汉剑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把剑的外表十分朴素,可以说并不起眼,然而,当把它拔出剑鞘时,却有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这就是古诗里所描绘的“剑气冲霄汉”。据周正武介绍,这把剑也是他所铸之剑当中最为满意的一把,无论就剑的外观,还是锋利程度,都可以算是近乎完美了。我拿着这把剑,小心翼翼挥动了几下,居然也有一种英雄豪气油然而生。与此同时,对这些默默无闻的铸剑者,也更多了一分敬意。
在离开龙泉的时候,我和周交换了相互的qq号,他告诉我说,他说自己现在在国内的几大刀剑论坛担任版主,有什么问题可以去发贴咨询,我说那你的网名叫什么,他笑了笑说,“我叫欧冶”。
钢刀拥有了极佳的韧性。由此,唐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优良的刀剑之一。
当然,在材料方面,唐代的中国人依然下了很大的心思。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材——印度乌兹钢,即我们所熟知的大马士革钢(当时被称之为镔铁),被中国刀匠所青睐,成为高级钢刀的必备原料,平均价格超过普通上等钢刀的三倍。
在上述技术下制造出来的横刀在唐代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步骑两用,在造型上分为双手握柄以及单手握柄,造型依然继承了汉代环首刀的直刃,但去掉了汉代的环首造型。在实战当中基本都是单手横刀,双手刀一般都是用于仪仗。高级的横刀柄部以木夹裹铁茎,外缠丝绳,刀首包裹金属饰件,刀柄与鞘均镶金刊嵌玉,裹以鲛革,装饰华丽非常,反映出了唐代雍容华贵的大国风范。
[编辑本段]唐刀的渊源
唐刀的始祖为汉刀(又称环首刀),汉刀多为单手刀,刀柄较短,长度为58~114厘米不等,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环首刀也因此得名。唐刀在汉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唐刀采用汉刀的“百炼钢”的锻造工艺,并且改善了在锻造时对钢材里杂质的处理方法,并创造了“包钢”的技术,使唐刀外硬内软,拥有极强的韧性。在改善锻造工艺的同时,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刀身加宽,并且延长刀柄,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以上的改进,使得唐刀比汉刀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开任何盔甲器械。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只有刀而无剑的,在当时名为剑的,实际上也就是唐刀。
真正的唐刀工艺使得唐刀的成本太过昂贵,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这样精良的兵器,有许多当时的名人,都只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耗尽家财。
在唐代时,唐刀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已经得到汉刀的冶炼技艺,但是当日本天皇看到唐刀时,也惊叹地说:只有中原才能铸出如此精良的刀剑。日本随即学习唐刀的锻造之法,并加以改进,就成为了今天所见到的世界三大名刀之一的日本刀。而到唐代之后,中国的唐刀锻造技艺逐渐失传,就算以现在的现代工艺,也无法复制一件真正的唐刀了。
[编辑本段]追忆唐刀风采
让我们从历史的片断来分析和追忆唐刀的风采:
1、《旧唐书》卷五九丘和子行恭传略云:初,从讨王世充,会战于邙山之上,太宗欲知其虚实强弱,乃与数十骑冲之,直出其后,众皆披靡……既而限以长堤,与诸骑相矢,惟(丘)行恭独从。寻有劲骑数人追及太宗,矢中御马,行恭乃回骑射之,发无不中,余贼不敢复前,然后下马拔箭,以其所乘马进太宗。行恭于御马前步执长刀,巨跃大呼,斩数人,突阵而出,得入大军。
2、《新唐书》列传六十三: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开元中,从安西都护来曜讨十姓苏禄,先登捕虏,累功署昭武校尉。后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
安禄山反,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至凤翔,上谒,帝喜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乃诏与郭子仪、仆固怀恩掎角。常为先锋,贼值,类崩溃。进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广平王收长安,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北。贼酋李归仁拥精骑薄战,王师注矢逐之,走未及营,贼大出,掩追骑,还蹂王师,于是乱不能阵。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归仁匿兵营左,觇军势,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填涧壑死几半,贼东走,遂平长安。进收东都,嗣业战多。乃与张镐、鲁炅、来瑱、嗣吴王祗、李奂略定诸州。兼卫尉卿,封虢国公,实封户二百。兼怀州刺史、北庭行营节度使。
3、《旧唐书》卷五六辅公祏传云:
公祏简甲士千人,皆使执长刀,仍令千余人随后,令之曰:“有却者斩。”公祏自领余众,复居其后。俄而(李)子通方阵而前,公祏所遣千余人皆殊死决战,公祏乃纵左右翼攻之,子通大溃,降其众数千人。辅公祏从杜伏威征战,伏威军中多用陌刀,所以这次战李子通时,先锋步兵所持的长刀可能就是陌刀。同卷所附阚稜传云: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及伏威据有江淮之地,稜数有战功,署为左将军。伏威步兵皆出自群贼,类多放纵,有相侵夺者,稜必杀之。
由此推测阚稜善用的两刃长刀可能就是陌刀,因为从其传看,阚稜统领的是杜伏威步兵,“拍刃”,《新唐书》卷九二作“拍刀”,杜伏威的步兵皆善使这种长刀,阚稜为其中最优秀者。
4、天宝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待一切准备就绪,便率部从安西出发,一路西行,经十五日至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经十余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经十余日疏勒(今新疆喀什),随后挥军南下,踏上葱岭,开始了异常艰苦的行军。葱岭即今天的帕米尔(塔吉克语,意为世界屋脊)高原,由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等交汇而成。高原海拔4000—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帕米尔高原分东、中、西三部分,东帕米尔以中山为主,是帕米尔高原海拔最高的部分,海拔平均6100米或更高,山峰相对高度1100—1800米,山体浑圆,山间谷地宽而平坦,海拔3690—4200米。唐军行军路线不但要经过东帕米尔,而且还要经过海拔7564米青岭(慕士塔格山),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时唐军士兵皆有私马相随,后勤方面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得到保障;加上唐军选择从平坦宽阔的山间谷地行军,这才使行军的困难降至最低。经过二十余日的艰苦行军,唐军到达了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然后再次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簏西行,又经二十余日到达播密水(今阿富汗瓦汉附近)。唐军继续前行,再经二十余日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至此,唐军经过百余日的跋山涉水,于同年六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行军。
随后,高仙芝兵分三路,会攻吐蕃的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3000骑兵从北谷向吐蕃连云堡;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三路兵马约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
三路兵按时出发,如期抵达。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堡中吐蕃守军仅有千人,又在城南15里处因山为栅,有兵八九千人,遥相声援。当唐军进至婆勒川时,河水暴涨,无法渡河。高仙芝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唐军必须尽快渡过婆勒川,否则吐蕃守军一但发现唐军,势必做好准备,那样一来将大大增加唐军攻占连云堡的困难。于是他命兵士每人自备三天干粮,准备次日清晨渡过。将士都不敢相信高仙芝会下这样的命令,“皆以为狂”。次日清晨,婆勒川河水低缓,唐军迅速渡过了婆勒川,以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已济而成列矣”。高仙芝见此情景,兴奋不已,对边令诚说:“向吾半渡贼来,吾属败矣,今既济成列,是天以此贼赐我也”。随后高仙芝指挥唐军攻城。吐蕃守军未料到唐军能突然至此,大为惊骇,慌乱中只能依山拒战,滚木擂石如雨而下,不可攀登。高仙芝任命郎将李嗣业为陌刀将,下令说:“不及日中,决须破虏!”李嗣业手持一旗,领陌刀手自险处先登,奋力杀去,自辰时至巳时,大败吐蕃,斩首5000级,俘虏千余人,余皆逃入山谷。唐军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编辑本段]刀剑的锻造级别分类
素装唐刀
刃长(m):70
柄长(m):28
刀身宽(m):3.2
刀身厚(m):0.7
全重(g):1.35
刀重(g):1.0
脱水古檀鞘,素装。
标准唐刀
刃长(m):75
柄长(m):27
刀身宽(m):3.1
刀身厚(m):0.7
全重(g):1.45
刀重(g):1.0
脱水古檀鞘,失蜡法标准铜装。
豪华唐刀
刃长(m):76
柄长(m):25
刀身宽(m):3.2
刀身厚(m):0.7
全重(g):2.0
刀重(g):1.0
央视国际2004年11月09日15:48
中央电视台编导:宫垣
宝剑,对于每一个男性都是充满诱惑的,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不知是为武侠小说中所描绘的“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气势所折服,还是被唐诗宋词里所赞叹的“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以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境界所感染。许久以前,我便开始为一些古籍中曾经记载过的绝世宝剑而痴迷。每当看到那些与宝剑有关的故事,我总是会去想象,当年古人手持三尺利器,仗剑天涯、除暴安良、笑傲江湖,该是怎样的一番豪情壮志,义薄云天。
而当心中的漏*点逐渐消退时,我又忍不住想去了解这些宝剑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样巧夺天工的技艺,才能铸造出如此削金断玉的神兵利器呢,那些传说中十年磨一剑的神秘铸剑师,又都经历了怎样的呕心沥血才大功告成?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始终萦绕不去。所以,当决定做一期关于宝剑的节目时,我选择了铸剑大师欧冶子为楚王铸剑的故事。
相传,欧冶子为楚王一共铸了三把宝剑,它们就是鼎鼎大名的龙渊、泰阿和工布,他铸剑的地方也因此而得名龙渊,但到唐代,为了避高祖(李渊)讳,才以泉代渊作龙泉,一直沿用至今。
去龙泉没有直达的火车,只能先到其附近的丽水,然后还要乘近两个小时的汽车。一路上,江南水乡山清水秀的景致不时映入眼帘,禁不住让人想到物华天宝这个词,无怪古人常感叹,吴越之地多出名剑。
在这短短两个小时的路上,我们和铸剑师周正武逐渐熟络起来。周正武出身于宝剑世家,从16岁起,就随父亲学习锻铸刀剑,至今已有20年,可以说,是在刀剑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如今,在当地可以算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铸剑师了。
和周正武相识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他是当地仅有的几个还在沿用手工锻造宝剑的铸剑师之一,而我们所希望拍摄到的,也正是这种要经历千锤百炼,良工锻炼而成的铸造过程。为此,我们在周正武的作坊里拍摄了一整天,终于完整记录下了一把宝剑诞生所需要的全部工序,目睹了一块粗糙的毛铁成为锋利兵器的神奇变化,那熊熊燃烧的炉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无不让人感觉古意盎然,恍惚隔世。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最让人兴奋的还要数拍摄试剑的一个段落了。当时,三捆碗口粗的草席竖立在我们面前,宝剑被高高举起了,持剑的人用力一挥,宝剑在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曲线,转瞬之间,三捆草席竟然全部被拦腰折断,断口处没有任何的泛毛的现象,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在“龙泉刀剑博物馆”里,我们见到了许多更加精致的刀剑。其中,一把仿汉剑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把剑的外表十分朴素,可以说并不起眼,然而,当把它拔出剑鞘时,却有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这就是古诗里所描绘的“剑气冲霄汉”。据周正武介绍,这把剑也是他所铸之剑当中最为满意的一把,无论就剑的外观,还是锋利程度,都可以算是近乎完美了。我拿着这把剑,小心翼翼挥动了几下,居然也有一种英雄豪气油然而生。与此同时,对这些默默无闻的铸剑者,也更多了一分敬意。
在离开龙泉的时候,我和周交换了相互的qq号,他告诉我说,他说自己现在在国内的几大刀剑论坛担任版主,有什么问题可以去发贴咨询,我说那你的网名叫什么,他笑了笑说,“我叫欧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