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席卷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度需要有一张虎皮来遏止众多家族的雪上加霜,没有比汉王召见王羲之更好的虎皮了。
“真的有船队在等候!”王荟对船只并不陌生,不管是传统的楼船体系还是汉国的新船体,惊讶的是孙绰果然说得没错,汉王对王羲之真的有关注。他就扭头对王劭说:“若大王能够赏识逸少,那可真的是太好了。”
王氏现在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不止是家族的田产以及商铺那些缩减得太厉害,还因为政治带来的影响。他们是抵抗汉军南下的主力,失败了肯定是要被清算,官方清算并没有赶尽杀绝,可有了官方的清算就会让民间势力来欺压,真正是虎落平阳被犬欺了。
刘彦派来的船只有三艘,船只并不显得大,是用来装载随行的百名军士,孙绰出面与人商议,王氏成员独承一艘,大部分军士则安排到另外的两艘。
正当要安排上船,却是有消息传来,说东海之外有大风,恐怕是无法再走海路。
所谓的大风,是海上形成的飓风,往年这个时节也确实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今年飓风来得更早了一些。
“风暴不知道会持续多久。”王劭看着有些忧虑:“君王召见虽无有定下期限,却不能让大王多等。”
孙绰立刻就看向随行的汉军军官,问道:“海路不可行,可否走陆路?”
军官是一名很年轻的屯长,比较无所谓地说:“吾等只担负护卫,如何走并不干涉。”
事实上哪怕是真的有飓风,只要不是太大的飓风也就是多等待三两天的事情,狂风暴雨之下海上航行有风险,只是下雨却没有太大的妨碍,王劭提议走陆路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刘彦派人来请王羲之。
“叔父,便在此处安歇等待大风离去。”王羲之其实知道王劭是在做什么考虑,等待和王劭走到无人处才说:“过犹不及。”
刘彦又不是只单独召见王羲之,是南方有名的诗人、书法家、思想家之类的人都召见。
王羲之很清楚王氏需要扯虎皮,但认为做得太明显不好,且可能会让事后知道的刘彦心生反感对王氏不利。
有些话不需要说的那么明白,王劭听了立刻苦笑:“是叔父考虑不周。”,他比较惊讶的是王羲之的改变。
王羲之以往很少会掺和什么事情,更多的时候是专注于书法,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意思。现在他却是变得有“人味”多了,至少是会为家族进行考虑。
这一等,就是等了七天,孙绰等得焦虑不安,王劭也是有些惶恐,倒是王羲之发现那些汉军没有一点着急去劝那些急了的人。
现在当然没有人会去为飓风命名,不知名的飓风并没有直接从西陵登陆,只是外围扫了一下西陵便往长江出海口而去,西陵只是下了两天的雨,会足足等七天是他们哪怕出海也得入长江出海口。
登船之后,三艘船花了两天就抵达长江出海口。
从船上观看两岸,能够看到飓风肆虐之后的狼藉,很多树木被连根拔起,更多的是直接歪倒,许多地方更是积满了雨水形成洼地。
“今岁扬州的粮食又要减产了。”王羲之看到孙绰错愕地看着自己,笑着问:“兴公为何如此模样?”
孙绰不得不错愕呀,他们这些人什么时候真正去关注过农耕,除了吟诗作乐就是连场的欢宴,要不就是聚在一起空谈时政,见到王羲之忧愁地谈粮食减产不惊讶就怪了。
“王氏已非昨日之王氏,余在山阴亦要下地生产。”王羲之的那个‘余’,是文人一种带着自贬的自称。他说的是王氏已经没有奴仆,众多家族落井下石不卖粮食,家族子弟当然得自己耕作:“劳作有所得,方知以往之无作为。”
孙绰近日来已经发现王羲之的不一样,听着不像是王羲之在自怜自爱,倒很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有些羡慕。
有知识的人很了不起,可光有知识并不足够,创作文学作品能够传达后世,使文化遗产更多,但很多文人……尤其是魏晋的文人也仅是用自己的文章来作为一种宣泄。他们的文章可以流传后世,可是于当代,尤其是中原为胡虏肆虐,残喘之下无力收复失地,真起不到什么作用。
进了长江水道,又是两天之后,船只在建康城西的渡口靠岸,一上岸立刻就遇到了旧识,寒暄之下得知都是被召见者,那个时候真是什么感慨都有了。
但凡是能在南方有名气的人,无一不是九品中正制下的“上品”,也就是高门子弟。不管国家是什么样子,他们总是少不了锦衣玉食还有人伺候。时过境迁之下,有些人受到的影响不大,可有些人却是变得很是落魄。
“咦!?”孙绰似乎是看到什么了不得的人,做出了不该做的举动,伸手拉了王羲之的衣袖:“此人……怎也在建康?”
王羲之看过去,看到的是一名身穿灰色沙门衣袍的人,有些不解地问孙绰:“何人?”
“常山卫氏族人,于邺城师事佛图澄。”孙绰说的那位僧人打扮的中年人僧名释道安,很是不解地说:“沙门不该来凑这个热闹啊?”
沙门或许在石羯赵国作为中原霸主时得到快速发展,但汉国崛起之后却是发展无路,原因当然是胡进主张杀光中原晋人,没有被禁止传教,也没有被大肆杀戮就算不错了。
王羲之一笑了之,并不关注沙门为什么过来,规模似乎还不算小。他是离开建康两年之后重新归来,看到的建康还是那个建康,往来人群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是能够发现再无鲜衣怒马,亦无华丽车驾横行。
汉军南下时,建康并没有历经什么血战,城墙看去完好无损,哪怕是有些建筑被破坏经过两年也该重新建立或是修复。
一样的地方,因为城头插的是汉军的旌旗,使得王羲之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度需要有一张虎皮来遏止众多家族的雪上加霜,没有比汉王召见王羲之更好的虎皮了。
“真的有船队在等候!”王荟对船只并不陌生,不管是传统的楼船体系还是汉国的新船体,惊讶的是孙绰果然说得没错,汉王对王羲之真的有关注。他就扭头对王劭说:“若大王能够赏识逸少,那可真的是太好了。”
王氏现在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不止是家族的田产以及商铺那些缩减得太厉害,还因为政治带来的影响。他们是抵抗汉军南下的主力,失败了肯定是要被清算,官方清算并没有赶尽杀绝,可有了官方的清算就会让民间势力来欺压,真正是虎落平阳被犬欺了。
刘彦派来的船只有三艘,船只并不显得大,是用来装载随行的百名军士,孙绰出面与人商议,王氏成员独承一艘,大部分军士则安排到另外的两艘。
正当要安排上船,却是有消息传来,说东海之外有大风,恐怕是无法再走海路。
所谓的大风,是海上形成的飓风,往年这个时节也确实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今年飓风来得更早了一些。
“风暴不知道会持续多久。”王劭看着有些忧虑:“君王召见虽无有定下期限,却不能让大王多等。”
孙绰立刻就看向随行的汉军军官,问道:“海路不可行,可否走陆路?”
军官是一名很年轻的屯长,比较无所谓地说:“吾等只担负护卫,如何走并不干涉。”
事实上哪怕是真的有飓风,只要不是太大的飓风也就是多等待三两天的事情,狂风暴雨之下海上航行有风险,只是下雨却没有太大的妨碍,王劭提议走陆路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刘彦派人来请王羲之。
“叔父,便在此处安歇等待大风离去。”王羲之其实知道王劭是在做什么考虑,等待和王劭走到无人处才说:“过犹不及。”
刘彦又不是只单独召见王羲之,是南方有名的诗人、书法家、思想家之类的人都召见。
王羲之很清楚王氏需要扯虎皮,但认为做得太明显不好,且可能会让事后知道的刘彦心生反感对王氏不利。
有些话不需要说的那么明白,王劭听了立刻苦笑:“是叔父考虑不周。”,他比较惊讶的是王羲之的改变。
王羲之以往很少会掺和什么事情,更多的时候是专注于书法,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意思。现在他却是变得有“人味”多了,至少是会为家族进行考虑。
这一等,就是等了七天,孙绰等得焦虑不安,王劭也是有些惶恐,倒是王羲之发现那些汉军没有一点着急去劝那些急了的人。
现在当然没有人会去为飓风命名,不知名的飓风并没有直接从西陵登陆,只是外围扫了一下西陵便往长江出海口而去,西陵只是下了两天的雨,会足足等七天是他们哪怕出海也得入长江出海口。
登船之后,三艘船花了两天就抵达长江出海口。
从船上观看两岸,能够看到飓风肆虐之后的狼藉,很多树木被连根拔起,更多的是直接歪倒,许多地方更是积满了雨水形成洼地。
“今岁扬州的粮食又要减产了。”王羲之看到孙绰错愕地看着自己,笑着问:“兴公为何如此模样?”
孙绰不得不错愕呀,他们这些人什么时候真正去关注过农耕,除了吟诗作乐就是连场的欢宴,要不就是聚在一起空谈时政,见到王羲之忧愁地谈粮食减产不惊讶就怪了。
“王氏已非昨日之王氏,余在山阴亦要下地生产。”王羲之的那个‘余’,是文人一种带着自贬的自称。他说的是王氏已经没有奴仆,众多家族落井下石不卖粮食,家族子弟当然得自己耕作:“劳作有所得,方知以往之无作为。”
孙绰近日来已经发现王羲之的不一样,听着不像是王羲之在自怜自爱,倒很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有些羡慕。
有知识的人很了不起,可光有知识并不足够,创作文学作品能够传达后世,使文化遗产更多,但很多文人……尤其是魏晋的文人也仅是用自己的文章来作为一种宣泄。他们的文章可以流传后世,可是于当代,尤其是中原为胡虏肆虐,残喘之下无力收复失地,真起不到什么作用。
进了长江水道,又是两天之后,船只在建康城西的渡口靠岸,一上岸立刻就遇到了旧识,寒暄之下得知都是被召见者,那个时候真是什么感慨都有了。
但凡是能在南方有名气的人,无一不是九品中正制下的“上品”,也就是高门子弟。不管国家是什么样子,他们总是少不了锦衣玉食还有人伺候。时过境迁之下,有些人受到的影响不大,可有些人却是变得很是落魄。
“咦!?”孙绰似乎是看到什么了不得的人,做出了不该做的举动,伸手拉了王羲之的衣袖:“此人……怎也在建康?”
王羲之看过去,看到的是一名身穿灰色沙门衣袍的人,有些不解地问孙绰:“何人?”
“常山卫氏族人,于邺城师事佛图澄。”孙绰说的那位僧人打扮的中年人僧名释道安,很是不解地说:“沙门不该来凑这个热闹啊?”
沙门或许在石羯赵国作为中原霸主时得到快速发展,但汉国崛起之后却是发展无路,原因当然是胡进主张杀光中原晋人,没有被禁止传教,也没有被大肆杀戮就算不错了。
王羲之一笑了之,并不关注沙门为什么过来,规模似乎还不算小。他是离开建康两年之后重新归来,看到的建康还是那个建康,往来人群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是能够发现再无鲜衣怒马,亦无华丽车驾横行。
汉军南下时,建康并没有历经什么血战,城墙看去完好无损,哪怕是有些建筑被破坏经过两年也该重新建立或是修复。
一样的地方,因为城头插的是汉军的旌旗,使得王羲之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