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席卷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敌对势力。
冉闵早就知道遥远的西北有两处军事重镇和长城段,却是第一次过来。他一路之上走过了草原和戈壁,一伙人显得极度风尘仆仆,靠近阳关之前就能远远地看到一大片的营区。
汇聚在阳关的人已经多达十七万,除开原有的一万驻军以及李匡带来的五千将士,剩下的都是参与进军西域的西北人。驻军有自己的驻区,李匡带来的将士则是和有志建功立业的西北人混合驻扎。
“人多是多,有多少能用的?”冉闵见到前来迎接的谢艾压根就没寒暄,问出关键又得到答案,抚慰胡须笑道:“还是很有血性的嘛。”
谢艾与冉闵接触的次数并不多,对冉闵的个性却是多少有些了解,不等冉闵发问,就用最简洁的语言将情况说了一遍。
要说血性,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只是有些民族更软弱一些,有些民族不知道不被灭就不看情况的怼,那是本身历史所带来的背景不同,也就让每个民族在遭遇艰难时采取不同的应对。
人有多少勇气,遇到难事时会爆发出多大的抗争意志,其实先辈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很关键,历史上没有过英雄的民族没有榜样,历史上有过英雄甚至有很多英雄的民族则会效仿榜样。这个就是为什么每个国家或民族有没有历史的重要性,无非就是先辈鞭策后辈遭遇艰难该采取什么应对。
诸夏并不缺乏能够成为榜样的历史,每个区域又会因为自己生活的环境,让各个区域的人在面临艰难时能爆发出多少力量,通常生活越是优异的人就越惜命,生活环境艰难的人则是更有韧性。
西北人绝对不缺乏血性,就是很多时候血性是用在不恰当的地方,比如东汉末年西凉军,又比如南宋时期的西夏,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西北人的血性是作为民族抗争的底蕴,与其余区域的同胞共同在艰难时刻为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大汉如煌煌烈日,冥顽不灵终究是少数。”谢艾意有所指:“今上圣明,有雄心壮志,天下何人不从?”
冉闵并不是傻,他就是性格方面比较直,听出了谢艾话中的意思,却是撇着嘴近乎于训斥地说:“汝为今上之臣,国之御史中丞,凡事当不负今上厚望,以权责为重。”
说到底,还是冉闵觉得谢艾办事不利索,特殊时刻许多事哪讲究那么多,没什么是杀人解决不了的事情,没解决就一定是杀的人不够多。
李匡不得不站出来,恭敬行礼之后,说道:“将军,且先入营?”
冉闵这才将目光看向李匡,像是审视一般上上下下看了一圈,没开口说什么,迈步就走。
“家上之言并无它意。”刘猗又像往常那样为冉闵‘擦屁股’,略略歉意地对谢艾说:“新亭侯还请不要往心里去。”
谢艾却是露出愧疚神色,低语道:“艾顾忌乡党,却是多有渎职之处。”
“当为人子,何人不如此。”刘猗非常的通情达理,笑道:“若非如此,今上何必遣新亭侯前来西北?”
在很多朝代,对家乡人讲情面是一种上上下下都认可的美德,就算是皇帝知道某个臣子偏袒了家乡,该怎么处理的时候是会怎么处理,可是在感官上却会很喜欢,往往是会从轻处理,更可能在随后就会重用。
很明白的事情,要是连家乡人都能冷酷无情,谁还指望某个谁会感念恩情,不懂恩情的人谁见了都会害怕。所以说铁面无私什么的听着挺好,可是上到皇帝下到同僚都亲近不起来,也就只有注定难有什么关系的百姓会觉得好。
谢艾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既然后面冉闵受命来了,说明他真的是将事情办砸,要不然就不用冉闵再过来。
冉闵入了营盘,可没马上找个安逸的地方休息,是在营盘到处溜达,看看来的都是一些什么货色。
西北的人口接近百万,除却老弱妇孺之外,青壮数量撑死了也就一二十万,就是不会超过二十万的青壮,阳关竟然汇集了十五万以上,可以说近乎于都来了?
“回将军,并非如此。”李匡负责第一批次向西域进军,总是要掌握实况:“十五万众,户籍在西北者有六万,余下则是来自全国各地。”
冉闵“唔”了一声,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六万西北人,超过半数原为凉军,又有七成有过上阵经验。”李匡对这一批人其实是最满意的,几乎是编练一下就能使用,不像没什么经验的人那么麻烦:“末将选拔者,以上过战阵的人优先,已经收录五万众。”
冉闵才不在乎李匡收录了多少,他很是感兴趣地找了一些非军方的人问话,聊的话题很杂,问最多的是为什么会过来,得到的答案更杂。
“功名祗向马上取,再实诚不过的至理良言了。”冉闵话中的其中一段是刘彦截取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十足十的符合武人的思维。他看上去心情非常不错:“都是好汉,是好汉就该上阵博取功名,方不负堂堂之躯。”
李匡带过来五千将士,最多也就是编练五万人,等于是每一名汉军能管辖十人的上限,不但是为西北人找出路,也不限制全国各地的人过来。
汉国非常重视军功,有没有军功压根就决定了社会地位,是有郡县兵体系,可是郡县兵更多是作为戍卫军的存在,想进入野战兵团(常备军)又没那么容易。这一次当局在西北开了一个缺口,那还不蜂拥而至?
“谢安在西强山的动作有些慢了。”冉闵后面当然是被引领着到休息处,一点都不觉得需要给谁面子,就说道:“西域小国林立,却无大国。能经受得起汉家好汉的冲击?”
李匡可不敢嘲讽谢安,只能是讪笑应对。
敌对势力。
冉闵早就知道遥远的西北有两处军事重镇和长城段,却是第一次过来。他一路之上走过了草原和戈壁,一伙人显得极度风尘仆仆,靠近阳关之前就能远远地看到一大片的营区。
汇聚在阳关的人已经多达十七万,除开原有的一万驻军以及李匡带来的五千将士,剩下的都是参与进军西域的西北人。驻军有自己的驻区,李匡带来的将士则是和有志建功立业的西北人混合驻扎。
“人多是多,有多少能用的?”冉闵见到前来迎接的谢艾压根就没寒暄,问出关键又得到答案,抚慰胡须笑道:“还是很有血性的嘛。”
谢艾与冉闵接触的次数并不多,对冉闵的个性却是多少有些了解,不等冉闵发问,就用最简洁的语言将情况说了一遍。
要说血性,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只是有些民族更软弱一些,有些民族不知道不被灭就不看情况的怼,那是本身历史所带来的背景不同,也就让每个民族在遭遇艰难时采取不同的应对。
人有多少勇气,遇到难事时会爆发出多大的抗争意志,其实先辈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很关键,历史上没有过英雄的民族没有榜样,历史上有过英雄甚至有很多英雄的民族则会效仿榜样。这个就是为什么每个国家或民族有没有历史的重要性,无非就是先辈鞭策后辈遭遇艰难该采取什么应对。
诸夏并不缺乏能够成为榜样的历史,每个区域又会因为自己生活的环境,让各个区域的人在面临艰难时能爆发出多少力量,通常生活越是优异的人就越惜命,生活环境艰难的人则是更有韧性。
西北人绝对不缺乏血性,就是很多时候血性是用在不恰当的地方,比如东汉末年西凉军,又比如南宋时期的西夏,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西北人的血性是作为民族抗争的底蕴,与其余区域的同胞共同在艰难时刻为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大汉如煌煌烈日,冥顽不灵终究是少数。”谢艾意有所指:“今上圣明,有雄心壮志,天下何人不从?”
冉闵并不是傻,他就是性格方面比较直,听出了谢艾话中的意思,却是撇着嘴近乎于训斥地说:“汝为今上之臣,国之御史中丞,凡事当不负今上厚望,以权责为重。”
说到底,还是冉闵觉得谢艾办事不利索,特殊时刻许多事哪讲究那么多,没什么是杀人解决不了的事情,没解决就一定是杀的人不够多。
李匡不得不站出来,恭敬行礼之后,说道:“将军,且先入营?”
冉闵这才将目光看向李匡,像是审视一般上上下下看了一圈,没开口说什么,迈步就走。
“家上之言并无它意。”刘猗又像往常那样为冉闵‘擦屁股’,略略歉意地对谢艾说:“新亭侯还请不要往心里去。”
谢艾却是露出愧疚神色,低语道:“艾顾忌乡党,却是多有渎职之处。”
“当为人子,何人不如此。”刘猗非常的通情达理,笑道:“若非如此,今上何必遣新亭侯前来西北?”
在很多朝代,对家乡人讲情面是一种上上下下都认可的美德,就算是皇帝知道某个臣子偏袒了家乡,该怎么处理的时候是会怎么处理,可是在感官上却会很喜欢,往往是会从轻处理,更可能在随后就会重用。
很明白的事情,要是连家乡人都能冷酷无情,谁还指望某个谁会感念恩情,不懂恩情的人谁见了都会害怕。所以说铁面无私什么的听着挺好,可是上到皇帝下到同僚都亲近不起来,也就只有注定难有什么关系的百姓会觉得好。
谢艾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既然后面冉闵受命来了,说明他真的是将事情办砸,要不然就不用冉闵再过来。
冉闵入了营盘,可没马上找个安逸的地方休息,是在营盘到处溜达,看看来的都是一些什么货色。
西北的人口接近百万,除却老弱妇孺之外,青壮数量撑死了也就一二十万,就是不会超过二十万的青壮,阳关竟然汇集了十五万以上,可以说近乎于都来了?
“回将军,并非如此。”李匡负责第一批次向西域进军,总是要掌握实况:“十五万众,户籍在西北者有六万,余下则是来自全国各地。”
冉闵“唔”了一声,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六万西北人,超过半数原为凉军,又有七成有过上阵经验。”李匡对这一批人其实是最满意的,几乎是编练一下就能使用,不像没什么经验的人那么麻烦:“末将选拔者,以上过战阵的人优先,已经收录五万众。”
冉闵才不在乎李匡收录了多少,他很是感兴趣地找了一些非军方的人问话,聊的话题很杂,问最多的是为什么会过来,得到的答案更杂。
“功名祗向马上取,再实诚不过的至理良言了。”冉闵话中的其中一段是刘彦截取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十足十的符合武人的思维。他看上去心情非常不错:“都是好汉,是好汉就该上阵博取功名,方不负堂堂之躯。”
李匡带过来五千将士,最多也就是编练五万人,等于是每一名汉军能管辖十人的上限,不但是为西北人找出路,也不限制全国各地的人过来。
汉国非常重视军功,有没有军功压根就决定了社会地位,是有郡县兵体系,可是郡县兵更多是作为戍卫军的存在,想进入野战兵团(常备军)又没那么容易。这一次当局在西北开了一个缺口,那还不蜂拥而至?
“谢安在西强山的动作有些慢了。”冉闵后面当然是被引领着到休息处,一点都不觉得需要给谁面子,就说道:“西域小国林立,却无大国。能经受得起汉家好汉的冲击?”
李匡可不敢嘲讽谢安,只能是讪笑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