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其实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麻质纤维纸,但因质地粗糙且成本极高,一直没有广泛普及。直到东汉元兴元年(105),太监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才变得物美价廉,得到大量普及。
太子然深感如今使用竹简的不便,决定祭出纸张这一“软杀器”。如果说水泥是眼下韩国最重要的军用物资,那么纸张将会成为韩国赋税的另一重要来源。
有了水泥,韩国就可以修建遍布全国的驰道,一旦有任何战事,别处的军队可以迅速支援。相信别国在看到如此大的好处后,肯定会购买。这时,占据主动的韩国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用水泥与别国交换战马、粮食等重要物资。
有了纸张,沉重的竹简将被彻底丢弃。办事效率加快不过是次要的,赚取大量的钱财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吸引大量的人才来韩。太子然已经想好了,要效仿稷下学宫一般兴建一个书院,培养大批人才,而纸张就是吸引人才来投的利器。
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如何才能死后精神不朽呢?一曰立德,二曰立功,三曰立言。对大多数身怀才能的人来说,立德立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唯有著书立言是最佳可行的。但用来记载文字的竹简太过沉重,无法大规模推广,这就导致有才之士的思想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知。纸张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在太子然的设想中,纸张必定是昂贵的。不昂贵不足以显示其珍贵,不昂贵无以为韩国发展积累大量财力。太子然打算为每一位来投的学者提供足量的纸张,让他们记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样的“优渥”待遇想必不是多少人可以拒绝的。
想法是美好的,但一切还要一步步来。太子然在汉邑建好后就开始指挥工匠们开始准备造纸。按照《天工开物》的记载,一张纸要经过水浸、石灰沤渍、堆料发酵、蒸煮、摊晒、曰光漂白、打浆、抄纸等足足72道工序。用这种工序生产出来的纸只要保存方法得当,可以保存200年不坏,是最常使用的古籍用纸。
接下来是正是造纸了。首先是原料的准备,太子然让人准备了大量的桑树檀木皮、废麻、破布、旧鱼网。本来竹子也是不错的原料,但按照现在的技术,很难成功。所以太子然照搬了蔡伦的造纸过程。
将这些原料放在盛有石灰水的桶中蒸煮八个昼夜,石灰水是碱液,经过这么久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被除去。随后将原料放入清水塘内漂洗,然后再放进锅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
随后是最关键的一步,将煮烂的原料取出,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状,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纤维就会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再将这些纸纤维悬浮液倒入纸槽,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纸膜。
抄纸的工匠要站在纸槽旁重复着舀水、抬起竹帘等动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达三、四十斤。另外捞纸时还得靠经验,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完全凭工匠的手法。
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小心地移开竹帘,这层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纸页中的水分。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用两道土砖砌成砖墙,砖块之间有空隙能让热气透出。在两道砖墙间生活,砖墙后面贴上湿纸,借助空隙散发的热气让纸张变干。
大致步骤就是这样,太子然不可能记得非常详细,只能将这些步骤还有其中的要点描述给工匠,让他们自行摸索... -->>
其实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麻质纤维纸,但因质地粗糙且成本极高,一直没有广泛普及。直到东汉元兴元年(105),太监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才变得物美价廉,得到大量普及。
太子然深感如今使用竹简的不便,决定祭出纸张这一“软杀器”。如果说水泥是眼下韩国最重要的军用物资,那么纸张将会成为韩国赋税的另一重要来源。
有了水泥,韩国就可以修建遍布全国的驰道,一旦有任何战事,别处的军队可以迅速支援。相信别国在看到如此大的好处后,肯定会购买。这时,占据主动的韩国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用水泥与别国交换战马、粮食等重要物资。
有了纸张,沉重的竹简将被彻底丢弃。办事效率加快不过是次要的,赚取大量的钱财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吸引大量的人才来韩。太子然已经想好了,要效仿稷下学宫一般兴建一个书院,培养大批人才,而纸张就是吸引人才来投的利器。
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如何才能死后精神不朽呢?一曰立德,二曰立功,三曰立言。对大多数身怀才能的人来说,立德立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唯有著书立言是最佳可行的。但用来记载文字的竹简太过沉重,无法大规模推广,这就导致有才之士的思想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知。纸张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在太子然的设想中,纸张必定是昂贵的。不昂贵不足以显示其珍贵,不昂贵无以为韩国发展积累大量财力。太子然打算为每一位来投的学者提供足量的纸张,让他们记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样的“优渥”待遇想必不是多少人可以拒绝的。
想法是美好的,但一切还要一步步来。太子然在汉邑建好后就开始指挥工匠们开始准备造纸。按照《天工开物》的记载,一张纸要经过水浸、石灰沤渍、堆料发酵、蒸煮、摊晒、曰光漂白、打浆、抄纸等足足72道工序。用这种工序生产出来的纸只要保存方法得当,可以保存200年不坏,是最常使用的古籍用纸。
接下来是正是造纸了。首先是原料的准备,太子然让人准备了大量的桑树檀木皮、废麻、破布、旧鱼网。本来竹子也是不错的原料,但按照现在的技术,很难成功。所以太子然照搬了蔡伦的造纸过程。
将这些原料放在盛有石灰水的桶中蒸煮八个昼夜,石灰水是碱液,经过这么久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被除去。随后将原料放入清水塘内漂洗,然后再放进锅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
随后是最关键的一步,将煮烂的原料取出,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状,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纤维就会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再将这些纸纤维悬浮液倒入纸槽,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纸膜。
抄纸的工匠要站在纸槽旁重复着舀水、抬起竹帘等动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达三、四十斤。另外捞纸时还得靠经验,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完全凭工匠的手法。
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小心地移开竹帘,这层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纸页中的水分。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用两道土砖砌成砖墙,砖块之间有空隙能让热气透出。在两道砖墙间生活,砖墙后面贴上湿纸,借助空隙散发的热气让纸张变干。
大致步骤就是这样,太子然不可能记得非常详细,只能将这些步骤还有其中的要点描述给工匠,让他们自行摸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