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yqwx.net,暴君的伟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粮食的缺乏使得作为大隋帝国的帝都长安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也使得大隋朝廷处于一种无奈的地步。缺粮尴尬的长安在那时已经不再适合作为日渐强大繁荣的大隋王朝帝都,因为这样尴尬的长安将严重制约着大隋的强大。在做太子的时候,杨广就清楚的看到了这个帝都的尴尬,但是年迈的父亲杨坚已经没有了那种魄力与决心去改变。作为一个追求圣王事业的杨广他是不会让一个小小的尴尬制约着他统治下的大隋未来的强大,所以在东宫的他就在谋划着解决帝都的问题,而迁都洛阳就是解决这个帝都长安尴尬的一种方法,因为洛阳能够比长安更好地解决作为帝都带来的人口压力。
洛阳地处伊、洛平原,那里土地肥沃,早有千金曷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产品足以自给;何况还有河北的黎阳仓,粮食可以直运洛阳;杨坚时又修建了河阳仓,更储备了大量粮食;开皇七年(587)命梁睿修建之梁公堰,更有利这里的运输
还有洛阳的水路交通来说,东依黄河而达于海;北溯沁水而上可达怀州一带;东南方面,早在汉平帝永平年间,王景治河汴,曾开凿苌荡渠等,只要稍加修治,就可与泗、淮相连;洛阳周围,又有伊、洛、躔、涧诸水,像蜘蛛网般地交织于洛阳北、南、东、三面。因此,在杨广开通南北的大运河之前,洛阳的水路交通就已经很方便。至于陆路交通,由洛阳向北于孟津渡河,可以直通并州,东北达于燕蓟;由洛阳向南可以南下荆、襄;西南过武关而入汉中,东有陆路直达郑、汴,故而杨广才会说洛阳是一个“水陆通”的好地方。所以如果需要大规模的粮食的话,就可以从大隋帝国的任意一个地方比如盛产粮食的江南通过方便的交通路线大规模的运进去,这也是为什么杨坚一朝在长安苦于能运进的粮食不足而不得不频频就食富足洛阳的原因。
如果是仅仅考虑解决作为帝都的粮食问题,洛阳就不是迁都的最好选择。而杨广却选择了洛阳,这当然是还有出于其他的考虑,这在他的诏书中就有言明。
自北周灭北齐以后,对于长期以来在东魏、北齐政统治下的关东,河北地区、无疑有加强控制的必要。所以,在北周刚刚统一北中国之初,都于长安的北周,为了达到以僻处西隅的关中统治整个北部中国的目的,首先曾加强以关中为核心的军事力量,确立关中的军事优势,企图以“内重外轻”之势,驾临四方。其次是改变北齐的政治中心相州、邺城的地位,迁相州六府于洛阳,并改洛州为东京,用洛阳作为控制山东、河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杨广在迁都诏书中的尚书令,其中的河南道行台省,“兼洛州刺使,领关东兵。”开皇三年(583),虽废河南道行台,仍“以洛州刺使领总监”。到了开皇六年(586)五月,杨坚又命太子杨勇亲自镇守洛阳;同年十月,又另设一个行台省于山南道的襄州,把秦王杨俊从洛阳调到这里为行台省尚书令。开皇八年(588)十月,为了做好伐南陈准备,又增设淮南道行台于寿春,以晋王杨广为行台省尚书令。平陈之后,寿春的行台省改为扬州总管,镇于广陵,先后以秦王、晋王主之,总领江淮“四十四州诸军事”。这一切措施,都反映出杨坚是何等希望加强对关东、河北、江淮地区的统治,以适应由长期分裂到统一政权的政治需要。
但是,杨坚的上述一系列政治措施,并未能全部解决问题。特... -->>
粮食的缺乏使得作为大隋帝国的帝都长安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也使得大隋朝廷处于一种无奈的地步。缺粮尴尬的长安在那时已经不再适合作为日渐强大繁荣的大隋王朝帝都,因为这样尴尬的长安将严重制约着大隋的强大。在做太子的时候,杨广就清楚的看到了这个帝都的尴尬,但是年迈的父亲杨坚已经没有了那种魄力与决心去改变。作为一个追求圣王事业的杨广他是不会让一个小小的尴尬制约着他统治下的大隋未来的强大,所以在东宫的他就在谋划着解决帝都的问题,而迁都洛阳就是解决这个帝都长安尴尬的一种方法,因为洛阳能够比长安更好地解决作为帝都带来的人口压力。
洛阳地处伊、洛平原,那里土地肥沃,早有千金曷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产品足以自给;何况还有河北的黎阳仓,粮食可以直运洛阳;杨坚时又修建了河阳仓,更储备了大量粮食;开皇七年(587)命梁睿修建之梁公堰,更有利这里的运输
还有洛阳的水路交通来说,东依黄河而达于海;北溯沁水而上可达怀州一带;东南方面,早在汉平帝永平年间,王景治河汴,曾开凿苌荡渠等,只要稍加修治,就可与泗、淮相连;洛阳周围,又有伊、洛、躔、涧诸水,像蜘蛛网般地交织于洛阳北、南、东、三面。因此,在杨广开通南北的大运河之前,洛阳的水路交通就已经很方便。至于陆路交通,由洛阳向北于孟津渡河,可以直通并州,东北达于燕蓟;由洛阳向南可以南下荆、襄;西南过武关而入汉中,东有陆路直达郑、汴,故而杨广才会说洛阳是一个“水陆通”的好地方。所以如果需要大规模的粮食的话,就可以从大隋帝国的任意一个地方比如盛产粮食的江南通过方便的交通路线大规模的运进去,这也是为什么杨坚一朝在长安苦于能运进的粮食不足而不得不频频就食富足洛阳的原因。
如果是仅仅考虑解决作为帝都的粮食问题,洛阳就不是迁都的最好选择。而杨广却选择了洛阳,这当然是还有出于其他的考虑,这在他的诏书中就有言明。
自北周灭北齐以后,对于长期以来在东魏、北齐政统治下的关东,河北地区、无疑有加强控制的必要。所以,在北周刚刚统一北中国之初,都于长安的北周,为了达到以僻处西隅的关中统治整个北部中国的目的,首先曾加强以关中为核心的军事力量,确立关中的军事优势,企图以“内重外轻”之势,驾临四方。其次是改变北齐的政治中心相州、邺城的地位,迁相州六府于洛阳,并改洛州为东京,用洛阳作为控制山东、河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杨广在迁都诏书中的尚书令,其中的河南道行台省,“兼洛州刺使,领关东兵。”开皇三年(583),虽废河南道行台,仍“以洛州刺使领总监”。到了开皇六年(586)五月,杨坚又命太子杨勇亲自镇守洛阳;同年十月,又另设一个行台省于山南道的襄州,把秦王杨俊从洛阳调到这里为行台省尚书令。开皇八年(588)十月,为了做好伐南陈准备,又增设淮南道行台于寿春,以晋王杨广为行台省尚书令。平陈之后,寿春的行台省改为扬州总管,镇于广陵,先后以秦王、晋王主之,总领江淮“四十四州诸军事”。这一切措施,都反映出杨坚是何等希望加强对关东、河北、江淮地区的统治,以适应由长期分裂到统一政权的政治需要。
但是,杨坚的上述一系列政治措施,并未能全部解决问题。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