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yqwx.net,暴君的伟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原本是必胜之战,但结果却大溃而回。很多人都在寻找这场大规模失败的根本原因,几乎都认为战争失败并非隋军战斗力不强,也并非士兵们不够英勇,更不是之前准备的粮草不够充足,而是在这场战争的最高统帅杨广的近乎白痴的指挥上。一贯说杨广是暴君的人为了论证杨广在这场战争的错误表现,竟然认为这场战争是因为杨广心存仁厚,不允杀伤,大兴仁义之师,自缚手脚,最终才被高丽人诈降所算,把军队拖到绝粮的困境,以致实力远胜的隋军败给了小小的高句丽?真不知道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到底是认为杨广是个暴君呢还是仁义之君呢?
对于这样相互矛盾的观点有一种让人笑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悲哀,历史的悲哀,杨广的悲哀。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战争是要死人的,会有哪一个战争的统帅会在战前告诉自己的士兵在战场上不要杀人的,这不是直接说杨广是个白痴吗?或许持这种观点的人会认为杨广在出征的诏书上是有给出征将士行”仁义之师“的旨意,这就是杨广约束了出征将士的手脚的证据。要知道公告天下诏书是官面话,肯定会写的比较冠冕堂皇,就像今天的美国曾经攻打伊拉克的时候就是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这种冠冕堂皇的为借口出兵的。事实上从出征的隋将来护儿在平壤时纵兵入城大肆抢掠以致兵败就能看出杨广兴仁义之师的官面旨意根本不会制约将领的手脚。
这场战争会失败,不可否认作为统帅的杨广负有主观责任的,然而不能就这样认为杨广是这场战争绝大部分或者全部的因素。其实这场战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首先隋军出征也有很多的不利因素,杨广毕竟是劳师远征,补给困难,在长途跋涉中,士兵和民夫的士气渐渐低落,很多部队偷偷地将沉重的粮食扔掉,这也是后来隋军缺粮的一个重要原因。隋军不熟悉地形,失了地利,同时辽东的天气环境很不适合中原人的生存;而??、契丹、室韦,还有辽东说不上名字来的数百个小部族,均与高句丽唇亡齿寒,后来这些部落在杨广兵败后很自然的痛打落水狗,这些都是失败的客观因素。
再者这次杨广出征的对象高句丽并不是那么弱小以及容易征服的,这从后来杨广本人以及李世民等人的多次出征高句丽来看就知道的。高句丽这个半渔猎的国家政权不同于游牧民族,这个国家的坚韧程度和战争动员能力,远强于突厥、吐谷浑等政权,决不能以蕞尔小邦等闲视之。最重要一点就是杨广甚至李世民、李治对于高句丽的态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征服就算了的,他们是要彻底的把高句丽这个国家灭掉,让它成为自己帝国版图的同时不会威胁到中原的统治。杨广这种要让高句丽的亡国灭种的出征让高句丽的统治者是无法像突厥那些游牧部落一样的向杨广投降归顺就行的,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抵抗隋军就会比游牧部落更为顽强。这也是为什么高句丽就算是向杨广投降,他们的高丽王也不敢前去朝见杨广的原因,因为他担心去了就永远回不去高句丽了。
有趣的是在三十多年后,杨广的悲剧再一次重现的时候没有人会去想当初杨广的不易,却能理解同样悲剧的统帅李世民,仅仅是因为李世民死得早没能像杨广一样来个三征高句丽致使亡国罢了。
惨败令一直顺风顺水的杨广有点难以置信,七月回师时写下《纪辽东》:
辽东北海剪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牛马,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恨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诗中描写了旋师宴饮,歌舞振军威等情景,表达了他要继续征战高丽的迫切心情,同时表达了杨广征服了高句丽后希望天下从此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八月,班师回到涿郡时,杨广下令把黎阳、洛阳、太原等地粮仓的粮食运往辽西望海顿(今辽西县),同时下令民部尚书樊子盖留守涿郡,准备继续举兵攻打,誓要灭掉高句丽。
九月13日,杨广回到洛阳,开始对这次的征辽做出总结。失败总是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的,而作为皇帝的杨广肯定不能亲自来承担这失败的责任的,所以尚书右丞刘世龙被杨广杀了以谢天下,同时征辽的败将于仲文、于文述被“除名为民”,对于这场战争失败的总结杨广就做了这些,并没有大肆杀大臣以及武将来推卸这场战争的责任。相对于论错行罚来说杨广的论功行赏就做的更为大手笔,有功将领卫文?n升任金紫光禄大夫,王仁恭进授左光禄大夫、赐绢6000段、马四十匹,李景赉物三千段,进爵滑国公。还有战前劝谏杨广不要亲自出征的耿询也升任太史丞。出兵参与作战的少数民族部落??度地稽所部亦“赏赐优厚”。
原本是必胜之战,但结果却大溃而回。很多人都在寻找这场大规模失败的根本原因,几乎都认为战争失败并非隋军战斗力不强,也并非士兵们不够英勇,更不是之前准备的粮草不够充足,而是在这场战争的最高统帅杨广的近乎白痴的指挥上。一贯说杨广是暴君的人为了论证杨广在这场战争的错误表现,竟然认为这场战争是因为杨广心存仁厚,不允杀伤,大兴仁义之师,自缚手脚,最终才被高丽人诈降所算,把军队拖到绝粮的困境,以致实力远胜的隋军败给了小小的高句丽?真不知道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到底是认为杨广是个暴君呢还是仁义之君呢?
对于这样相互矛盾的观点有一种让人笑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悲哀,历史的悲哀,杨广的悲哀。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战争是要死人的,会有哪一个战争的统帅会在战前告诉自己的士兵在战场上不要杀人的,这不是直接说杨广是个白痴吗?或许持这种观点的人会认为杨广在出征的诏书上是有给出征将士行”仁义之师“的旨意,这就是杨广约束了出征将士的手脚的证据。要知道公告天下诏书是官面话,肯定会写的比较冠冕堂皇,就像今天的美国曾经攻打伊拉克的时候就是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这种冠冕堂皇的为借口出兵的。事实上从出征的隋将来护儿在平壤时纵兵入城大肆抢掠以致兵败就能看出杨广兴仁义之师的官面旨意根本不会制约将领的手脚。
这场战争会失败,不可否认作为统帅的杨广负有主观责任的,然而不能就这样认为杨广是这场战争绝大部分或者全部的因素。其实这场战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首先隋军出征也有很多的不利因素,杨广毕竟是劳师远征,补给困难,在长途跋涉中,士兵和民夫的士气渐渐低落,很多部队偷偷地将沉重的粮食扔掉,这也是后来隋军缺粮的一个重要原因。隋军不熟悉地形,失了地利,同时辽东的天气环境很不适合中原人的生存;而??、契丹、室韦,还有辽东说不上名字来的数百个小部族,均与高句丽唇亡齿寒,后来这些部落在杨广兵败后很自然的痛打落水狗,这些都是失败的客观因素。
再者这次杨广出征的对象高句丽并不是那么弱小以及容易征服的,这从后来杨广本人以及李世民等人的多次出征高句丽来看就知道的。高句丽这个半渔猎的国家政权不同于游牧民族,这个国家的坚韧程度和战争动员能力,远强于突厥、吐谷浑等政权,决不能以蕞尔小邦等闲视之。最重要一点就是杨广甚至李世民、李治对于高句丽的态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征服就算了的,他们是要彻底的把高句丽这个国家灭掉,让它成为自己帝国版图的同时不会威胁到中原的统治。杨广这种要让高句丽的亡国灭种的出征让高句丽的统治者是无法像突厥那些游牧部落一样的向杨广投降归顺就行的,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抵抗隋军就会比游牧部落更为顽强。这也是为什么高句丽就算是向杨广投降,他们的高丽王也不敢前去朝见杨广的原因,因为他担心去了就永远回不去高句丽了。
有趣的是在三十多年后,杨广的悲剧再一次重现的时候没有人会去想当初杨广的不易,却能理解同样悲剧的统帅李世民,仅仅是因为李世民死得早没能像杨广一样来个三征高句丽致使亡国罢了。
惨败令一直顺风顺水的杨广有点难以置信,七月回师时写下《纪辽东》:
辽东北海剪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牛马,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恨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诗中描写了旋师宴饮,歌舞振军威等情景,表达了他要继续征战高丽的迫切心情,同时表达了杨广征服了高句丽后希望天下从此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八月,班师回到涿郡时,杨广下令把黎阳、洛阳、太原等地粮仓的粮食运往辽西望海顿(今辽西县),同时下令民部尚书樊子盖留守涿郡,准备继续举兵攻打,誓要灭掉高句丽。
九月13日,杨广回到洛阳,开始对这次的征辽做出总结。失败总是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的,而作为皇帝的杨广肯定不能亲自来承担这失败的责任的,所以尚书右丞刘世龙被杨广杀了以谢天下,同时征辽的败将于仲文、于文述被“除名为民”,对于这场战争失败的总结杨广就做了这些,并没有大肆杀大臣以及武将来推卸这场战争的责任。相对于论错行罚来说杨广的论功行赏就做的更为大手笔,有功将领卫文?n升任金紫光禄大夫,王仁恭进授左光禄大夫、赐绢6000段、马四十匹,李景赉物三千段,进爵滑国公。还有战前劝谏杨广不要亲自出征的耿询也升任太史丞。出兵参与作战的少数民族部落??度地稽所部亦“赏赐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