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冠绝新汉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尚书台,以尚书令为首,尚书仆射辅佐之。
秦汉之时,尚书台为九卿之一的少府所统领,不过一下属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最初只有六七个人。
汉武帝之后,尚书台的地位日益提升,到了东汉时期,形成了六曹尚书,与尚书令、尚书仆射合称“八座”。
八座之下,哈有尚书侍郎三十多人、令史二十人左右。
尚书台自崛起之后,权柄时而大,时而小,东汉之后,三国时期,南北三国都受世家九卿的影响,不得不另寻他法,往往一国有招,他国立刻效仿。
于是,将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就成为了其中的一环。
随着尚书台的职能扩大,慢慢变成了政务中心,其中的政务人员,也是不断增多,增加了职位和人数,因而实力膨胀迅速。
不过,尚书台亦有分割,如那中书省、门下省,就算是从尚书台中分权出去。
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官制的迭代变化,是九卿权柄朝着诸曹尚书转变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尚书台除了权柄的提升和扩张、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之外,还伴随着内部职权和结构的调整和逐步完善。
可以说,掌握了尚书台,对整个王朝的控制,就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地步,近似于丞相了,东汉之时,那尚书令更是在朝会时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一样专席而坐,号为“三独座”,可见一斑。
如今,这尚书令亦有三品之格,秩千石,冠进贤两梁纳言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铜印墨绶,而位在端右,策命受拜。
从规格上,这个过去少府下属机构的长官,其地位已经与九卿相当,品阶相同,而论站位和实际的权柄,在三国后期就已经是事实上的最高政务官了。
不过,新汉的尚书令往往还有掣肘,这就是为了在尚书台权柄扩大的同时,出现尚书令专权,所以在尚书令的上面,往往设有一位录尚书事的位子。
这个录尚书事,严格来说,其实不是尚书台的官职,是给予尚书台之外的官员,代表皇帝总领尚书台事物的权利,属于一种兼职,往往由外人兼任。
如今的录尚书事,自然就是那位权倾朝野的广汉王刘出了,有这么一个太上长官,尚书令的日子也可想而知,可即便如此,这依旧是一个让人眼热的职位,权柄受到的限制,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大体上依旧是权柄通天的,若是根基稳固了,就连那位录尚书事的广汉王,也要顾忌几分,毕竟那位王爷还要抓兵权,无法全心全意的经营尚书台。
“所以,自东海王始,尚书令都有变化,几乎无有定人,乃至还有空悬之时,如今我为尚书令,当先避广汉王之锋芒,顺其之意,先稳固己位,待得尚书台上下同心,皆知我之威严,再图其他,到时与广汉王也可从容相对。”
张府之中,张家当代的权柄脊梁张应,正在和自己的心腹幕僚王布交谈,关于任命其人为尚书令的消息,已经传入府中,真正定下来,也就是这几日的事了。
筹谋了这么久,至此才可以说是尘埃落定,对这位世家掌舵而言,也是时候暂时松一口气了,但他亦深知,后面还有诸事,因此这几日时常招人过来,吩咐内外之事。
王布却笑道:“恩主不正是这么做的么?假尚书令以来,便事无巨细,皆请示了广汉王之后,才做出裁决,若是广汉王对哪里有所不满,就立刻废止,重新拟定。”
这张应为尚书令之前,做过假尚书令的事,这当然不是说,他当了假的尚书官,而是指的临时、暂时署理,一般而言,假某个职位,就是真正升官的前兆。
果不其然,他的谦恭终于打动了广汉王,让这位实权郡王认定张应是真心归顺,可以倚重,于是才会放心将他扶正,而不是像之前的几个假尚书令一样,被撤换掉。
“权宜之计啊,都是权宜之计,这般逢上,其实不利于威严,但威严总要在真正稳固了之后再养,我张家被打压许久,若不这般行事,又如何才能再起?”张应无奈的摇摇头,“其实也是之前的尚书令,更换的太过频繁,难免让政事不稳,也让世家大族有了不满,所以我恰逢其会。”
王布则道:“然恩主如今抵定位子,今后便可徐徐图之了,广汉王为人看似温和,其实刚愎自用,他养着一堆谋臣,但只是用来彰显自己能纳贤,却不会纳策,我看非长久之相,或许……”
“休得如此言,”张应摆摆手,压低了声音... -->>
尚书台,以尚书令为首,尚书仆射辅佐之。
秦汉之时,尚书台为九卿之一的少府所统领,不过一下属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最初只有六七个人。
汉武帝之后,尚书台的地位日益提升,到了东汉时期,形成了六曹尚书,与尚书令、尚书仆射合称“八座”。
八座之下,哈有尚书侍郎三十多人、令史二十人左右。
尚书台自崛起之后,权柄时而大,时而小,东汉之后,三国时期,南北三国都受世家九卿的影响,不得不另寻他法,往往一国有招,他国立刻效仿。
于是,将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就成为了其中的一环。
随着尚书台的职能扩大,慢慢变成了政务中心,其中的政务人员,也是不断增多,增加了职位和人数,因而实力膨胀迅速。
不过,尚书台亦有分割,如那中书省、门下省,就算是从尚书台中分权出去。
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官制的迭代变化,是九卿权柄朝着诸曹尚书转变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尚书台除了权柄的提升和扩张、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之外,还伴随着内部职权和结构的调整和逐步完善。
可以说,掌握了尚书台,对整个王朝的控制,就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地步,近似于丞相了,东汉之时,那尚书令更是在朝会时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一样专席而坐,号为“三独座”,可见一斑。
如今,这尚书令亦有三品之格,秩千石,冠进贤两梁纳言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铜印墨绶,而位在端右,策命受拜。
从规格上,这个过去少府下属机构的长官,其地位已经与九卿相当,品阶相同,而论站位和实际的权柄,在三国后期就已经是事实上的最高政务官了。
不过,新汉的尚书令往往还有掣肘,这就是为了在尚书台权柄扩大的同时,出现尚书令专权,所以在尚书令的上面,往往设有一位录尚书事的位子。
这个录尚书事,严格来说,其实不是尚书台的官职,是给予尚书台之外的官员,代表皇帝总领尚书台事物的权利,属于一种兼职,往往由外人兼任。
如今的录尚书事,自然就是那位权倾朝野的广汉王刘出了,有这么一个太上长官,尚书令的日子也可想而知,可即便如此,这依旧是一个让人眼热的职位,权柄受到的限制,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大体上依旧是权柄通天的,若是根基稳固了,就连那位录尚书事的广汉王,也要顾忌几分,毕竟那位王爷还要抓兵权,无法全心全意的经营尚书台。
“所以,自东海王始,尚书令都有变化,几乎无有定人,乃至还有空悬之时,如今我为尚书令,当先避广汉王之锋芒,顺其之意,先稳固己位,待得尚书台上下同心,皆知我之威严,再图其他,到时与广汉王也可从容相对。”
张府之中,张家当代的权柄脊梁张应,正在和自己的心腹幕僚王布交谈,关于任命其人为尚书令的消息,已经传入府中,真正定下来,也就是这几日的事了。
筹谋了这么久,至此才可以说是尘埃落定,对这位世家掌舵而言,也是时候暂时松一口气了,但他亦深知,后面还有诸事,因此这几日时常招人过来,吩咐内外之事。
王布却笑道:“恩主不正是这么做的么?假尚书令以来,便事无巨细,皆请示了广汉王之后,才做出裁决,若是广汉王对哪里有所不满,就立刻废止,重新拟定。”
这张应为尚书令之前,做过假尚书令的事,这当然不是说,他当了假的尚书官,而是指的临时、暂时署理,一般而言,假某个职位,就是真正升官的前兆。
果不其然,他的谦恭终于打动了广汉王,让这位实权郡王认定张应是真心归顺,可以倚重,于是才会放心将他扶正,而不是像之前的几个假尚书令一样,被撤换掉。
“权宜之计啊,都是权宜之计,这般逢上,其实不利于威严,但威严总要在真正稳固了之后再养,我张家被打压许久,若不这般行事,又如何才能再起?”张应无奈的摇摇头,“其实也是之前的尚书令,更换的太过频繁,难免让政事不稳,也让世家大族有了不满,所以我恰逢其会。”
王布则道:“然恩主如今抵定位子,今后便可徐徐图之了,广汉王为人看似温和,其实刚愎自用,他养着一堆谋臣,但只是用来彰显自己能纳贤,却不会纳策,我看非长久之相,或许……”
“休得如此言,”张应摆摆手,压低了声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