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一年的中秋,袁世凯是在复杂的心情下度过的,可梅尔森的威胁还未离去,朝廷的钦差接踵而来。这个钦差不是别人,正是正是十省铁路会办之一,两江、湖广的铁路监督官张。一起来“协助”修筑铁路的还有两位光绪钦点的铁路帮办:吴保初,兵部主事衔;丁惠康,户部主事衔。看到这样的阵容,袁世凯一下子明白了光绪葫芦里卖什么药:户部管财政,兵部管军事,加上自己跟吴保初与张的矛盾,这三人就是一个调查小组——来清查自己的军事、财政老底。
说起张,这些年过得可谓喜忧参半。1885年,吴长庆去世,其僚旧部也就散去。然而这个时候张引起了帝师翁同龢的注意,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就有了提携之意。因为翁同龢是会试的主考,殿试后有阅卷、判卷的权力,也可以向皇帝推荐优秀考卷,因此他多次想通过自己,把张的卷子直接推荐给光绪。或者是翁同龢对张期许过高,或者是他老眼昏花,这位帝师几次把他人卷子误认为张的,而便宜了不少其他贡生(卷子上是没有名字而只有编号的)。张34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卷].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因此有书记载,翁同龢对张“期许甚至”却“荐而不中”(后来翁同龢干脆直接从张手里接过考卷,然后匆匆批阅上传皇帝,这才让这位张先生中了状元)。在考场上的频频失利,没有夺走张继续考试的决心,但是作为一个年过四十的男人,他总不能还埋头苦读而什么也不做。于是1887年,在翁同龢的安排下,张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他又应聘主持赣榆选青、崇明瀛州、江宁文正、安庆经古等。龢入铁路衙门。铁路衙门仿军机衙门构架设立,设全国铁路大臣一名,其从属铁路章京若干,张如今就是刘坤一手下的一名章京,官拜从四品!
宣旨完毕,张等人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先是核查了两江现有的铁路。然后又对正在规划中的十省铁路进行了调查。由于十省新建铁路全部由詹天佑等人统筹设计,因此两江总督府的交通厅成了张等人集中办公之地……
经过三天的调查。兵部主事吴保初最先发现了问题:“中堂大人,我发现两江铁路护卫队竟有三千人之多,几乎一里铁路就要配备一名护卫,难道铁路建成还需如此多的卫兵守护吗?”
两江新军成立之后,强国会便开始进行渗透,其中很多基层军官已经加入强国会。不过军队的士兵不可能永远不变,总有退役的时候。为了这些退役士兵退而不散,今后能够随时组建成正规军队,袁世凯设立了很多藏兵之法,这个铁路护卫队就是其中之一。也是藏兵最多地地方。在铁路护卫队里,不仅有与军队一样的训练方法,而且有严格的军阶制度。
听了吴保初的质问,袁世凯道:“彦复。你以为我愿意建立这护卫队?你可知道养活三千人要多少银两?我两江铁路修建的第一年,火车被抢、铁路被毁的事件不下十起,有的地方竟然整村人一起哄抢火车运送货物!你说如何解决?”
“呵呵。听闻中堂大人治下太平繁荣,难道这是虚言?”
袁世凯笑道:“眼见为实,两江太平不太平你们自己可以去看。我也想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可总有那么些捣乱‘找茬’的人生事……而且这护卫队是我向朝廷上书后才成立的,当年奏折在兵部应有存档。”
吴保初道:“我看这些护卫装备之精良,不下我大清其他地方的防军,而且基本是两江新军退下来地兵勇。中堂大人,若有战事,这支军队恐怕能够以一当十啊……”
袁世凯道:“铁路乃朝廷产业,胆敢抢劫者都是一群凶悍顽匪。他们来去如风,武器精良,若不配备良好的兵器,怎能抵御?何况些护卫队拿地不过是我两江新军淘汰的兵器,在这里就算是落后的了。至于为什么使用老兵,那是我两江的一个规矩——凡退伍者,由官府安。我大清士卒为国征战时,不惜血洒疆场,可等他后,又有谁来理会?我不过给这些退伍士卒一个去处,安排一个差事。”
—
吴保初道:“看来中堂大人果真爱兵如子啊……”
袁世凯笑道:“此举可是跟你父亲所学,我记得当年他也是爱兵如子……”
吴保初正要动气,丁惠康进门道:“中堂大人,你是否在总督府设立了一个上访接待处?”
自袁世凯上任以来,就在总督府设立了一个百姓上访接待处,专门接待那些对政务有意见,或者反应各地官员不法行为的百姓。开始的时候,百姓们以为这是总督大人收受贿赂的一个门道罢了,因此无人问津。后来袁世凯亲自为上访百姓办了几件实事,这个接待处立刻变得门庭若市,来访者有申冤告官穷苦的百姓、有提出建议的基层官员、有自我推荐学生士子。
听了丁惠康的话,袁世凯不悦地说道:“正是……怎么?难道我设立一个听取百姓意见的地方也不行吗?”
丁惠康道:“中堂大人误会了,我看今天有不少百姓前来送礼……”
“家奇,怎么回事?我不是定下规矩,不能收百姓任何东西吗?”
此时一同前来的袁家奇道:“回大人。今天工商总会地几个富商前来,说什么要表表心意,我们说了他们也不走……”
袁世凯道:“走吧,看看去!”
当袁世凯来到前院地接待处时,百姓们立刻跪了一地。见这阵势,袁世凯道:“都起来吧!”
“谢中堂大人……”百姓们纷纷起立。
此时一群富商中走出一个人拱手道:“中堂大人,我们是江南工商总会,苏州商船分会的几个股东。我等知道您清廉如水,但这些年您为我们江南可谓日夜操劳,所以我们商议了一下。想以此了表心意……”
随着这人的话,几个扛着匾额地下人把红绸揭去,只见上书:两**天。袁世凯看看匾额道:“为官者,为治地谋福乃本分,这青天二字我万万不能受。”
另一个富商上前道:“中堂大人,我两江商人能有今天,全靠您的扶持,您当然受得。”
“对、对,别说是我们这些买卖人,两江哪个百姓没有受您的恩泽?您就收下吧……”
“中堂大人收下吧……”
由于众富商们衣着华丽。因此那些身着粗布的百姓都下意识保持距离,远远观瞧。在众人熙攘中。袁世凯看到不远处一个手挎绣篮的老农神情犹豫,似乎想要上前又不敢上前。袁世凯走近道:“老人家,您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说?”
见袁世凯... -->>
这一年的中秋,袁世凯是在复杂的心情下度过的,可梅尔森的威胁还未离去,朝廷的钦差接踵而来。这个钦差不是别人,正是正是十省铁路会办之一,两江、湖广的铁路监督官张。一起来“协助”修筑铁路的还有两位光绪钦点的铁路帮办:吴保初,兵部主事衔;丁惠康,户部主事衔。看到这样的阵容,袁世凯一下子明白了光绪葫芦里卖什么药:户部管财政,兵部管军事,加上自己跟吴保初与张的矛盾,这三人就是一个调查小组——来清查自己的军事、财政老底。
说起张,这些年过得可谓喜忧参半。1885年,吴长庆去世,其僚旧部也就散去。然而这个时候张引起了帝师翁同龢的注意,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就有了提携之意。因为翁同龢是会试的主考,殿试后有阅卷、判卷的权力,也可以向皇帝推荐优秀考卷,因此他多次想通过自己,把张的卷子直接推荐给光绪。或者是翁同龢对张期许过高,或者是他老眼昏花,这位帝师几次把他人卷子误认为张的,而便宜了不少其他贡生(卷子上是没有名字而只有编号的)。张34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卷].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因此有书记载,翁同龢对张“期许甚至”却“荐而不中”(后来翁同龢干脆直接从张手里接过考卷,然后匆匆批阅上传皇帝,这才让这位张先生中了状元)。在考场上的频频失利,没有夺走张继续考试的决心,但是作为一个年过四十的男人,他总不能还埋头苦读而什么也不做。于是1887年,在翁同龢的安排下,张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他又应聘主持赣榆选青、崇明瀛州、江宁文正、安庆经古等。龢入铁路衙门。铁路衙门仿军机衙门构架设立,设全国铁路大臣一名,其从属铁路章京若干,张如今就是刘坤一手下的一名章京,官拜从四品!
宣旨完毕,张等人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先是核查了两江现有的铁路。然后又对正在规划中的十省铁路进行了调查。由于十省新建铁路全部由詹天佑等人统筹设计,因此两江总督府的交通厅成了张等人集中办公之地……
经过三天的调查。兵部主事吴保初最先发现了问题:“中堂大人,我发现两江铁路护卫队竟有三千人之多,几乎一里铁路就要配备一名护卫,难道铁路建成还需如此多的卫兵守护吗?”
两江新军成立之后,强国会便开始进行渗透,其中很多基层军官已经加入强国会。不过军队的士兵不可能永远不变,总有退役的时候。为了这些退役士兵退而不散,今后能够随时组建成正规军队,袁世凯设立了很多藏兵之法,这个铁路护卫队就是其中之一。也是藏兵最多地地方。在铁路护卫队里,不仅有与军队一样的训练方法,而且有严格的军阶制度。
听了吴保初的质问,袁世凯道:“彦复。你以为我愿意建立这护卫队?你可知道养活三千人要多少银两?我两江铁路修建的第一年,火车被抢、铁路被毁的事件不下十起,有的地方竟然整村人一起哄抢火车运送货物!你说如何解决?”
“呵呵。听闻中堂大人治下太平繁荣,难道这是虚言?”
袁世凯笑道:“眼见为实,两江太平不太平你们自己可以去看。我也想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可总有那么些捣乱‘找茬’的人生事……而且这护卫队是我向朝廷上书后才成立的,当年奏折在兵部应有存档。”
吴保初道:“我看这些护卫装备之精良,不下我大清其他地方的防军,而且基本是两江新军退下来地兵勇。中堂大人,若有战事,这支军队恐怕能够以一当十啊……”
袁世凯道:“铁路乃朝廷产业,胆敢抢劫者都是一群凶悍顽匪。他们来去如风,武器精良,若不配备良好的兵器,怎能抵御?何况些护卫队拿地不过是我两江新军淘汰的兵器,在这里就算是落后的了。至于为什么使用老兵,那是我两江的一个规矩——凡退伍者,由官府安。我大清士卒为国征战时,不惜血洒疆场,可等他后,又有谁来理会?我不过给这些退伍士卒一个去处,安排一个差事。”
—
吴保初道:“看来中堂大人果真爱兵如子啊……”
袁世凯笑道:“此举可是跟你父亲所学,我记得当年他也是爱兵如子……”
吴保初正要动气,丁惠康进门道:“中堂大人,你是否在总督府设立了一个上访接待处?”
自袁世凯上任以来,就在总督府设立了一个百姓上访接待处,专门接待那些对政务有意见,或者反应各地官员不法行为的百姓。开始的时候,百姓们以为这是总督大人收受贿赂的一个门道罢了,因此无人问津。后来袁世凯亲自为上访百姓办了几件实事,这个接待处立刻变得门庭若市,来访者有申冤告官穷苦的百姓、有提出建议的基层官员、有自我推荐学生士子。
听了丁惠康的话,袁世凯不悦地说道:“正是……怎么?难道我设立一个听取百姓意见的地方也不行吗?”
丁惠康道:“中堂大人误会了,我看今天有不少百姓前来送礼……”
“家奇,怎么回事?我不是定下规矩,不能收百姓任何东西吗?”
此时一同前来的袁家奇道:“回大人。今天工商总会地几个富商前来,说什么要表表心意,我们说了他们也不走……”
袁世凯道:“走吧,看看去!”
当袁世凯来到前院地接待处时,百姓们立刻跪了一地。见这阵势,袁世凯道:“都起来吧!”
“谢中堂大人……”百姓们纷纷起立。
此时一群富商中走出一个人拱手道:“中堂大人,我们是江南工商总会,苏州商船分会的几个股东。我等知道您清廉如水,但这些年您为我们江南可谓日夜操劳,所以我们商议了一下。想以此了表心意……”
随着这人的话,几个扛着匾额地下人把红绸揭去,只见上书:两**天。袁世凯看看匾额道:“为官者,为治地谋福乃本分,这青天二字我万万不能受。”
另一个富商上前道:“中堂大人,我两江商人能有今天,全靠您的扶持,您当然受得。”
“对、对,别说是我们这些买卖人,两江哪个百姓没有受您的恩泽?您就收下吧……”
“中堂大人收下吧……”
由于众富商们衣着华丽。因此那些身着粗布的百姓都下意识保持距离,远远观瞧。在众人熙攘中。袁世凯看到不远处一个手挎绣篮的老农神情犹豫,似乎想要上前又不敢上前。袁世凯走近道:“老人家,您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说?”
见袁世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