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草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别的不说,咱们广昌遭了这兵灾,田产税就该由省里补贴了。”
院事们倒是很熟悉《兵备法》,毕竟是跟他们平日事务息息相关,包揽下粮秣的同时,也不忘为一县争取利益。
陈廷芝心中大石落定,怪不得建昌府那边还能坚持,原来是靠着《兵备法》,兵员和钱粮都还不愁。
接着乡尉们开始强调困难:“枪不够,军械库在县城里,还存着上千枝比四年式还老的佛山局造,现在全便宜了鞑子兵……”
“我来解决!不就是枪么?青浦货仓里堆得满地都是!”
陈廷芝大手一挥,国中人马都少,可火枪绝对不缺。
就在陈廷芝汇聚广昌一县的乡勇时,巴旭起细细研究了《兵备法》,这才醒过了神,原来朝廷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看他们这些主官能不能把这网收上来。
《兵备法》不是全新立起的规制,而是将多年来官府下乡的组织力再延展到了兵事上,但凡一县一府有难,只要能将乡勇动员起来,再有人居中协调,就算不能力敌大军,也能固守待援,争取到时间。
将兵备道这一套藤蔓扯了出来,巴旭起也如陈廷芝一般,震惊地发现,他居然能在赣州、吉安、南安和宁都四府二十多县里汇聚出十万乡勇,十万……
这当然只是纸面上的,乡勇是有业之人,有在外做工务农的,有伤病意外的,能动员出两三万就已是极限。将这些乡勇动员起来,就意味着江西一省的劳力会严重匮乏,而且还会因调乡勇出县境,让江西一省钱粮大亏。可江西若是都保不住,再有劳力,再有钱粮,又有什么用?
巴旭起心一狠,毅然发布了全省乡勇动员令,他总算明白,为何皇帝要设立经略使这个职位了,这个归属于枢密院的职务,就是用来榨取地方兵备资源,在国难之时行非常之事的。
“你是早知有今日,才备下了这一招么?”
“这一招不管何时都得备下啊,立国之日起,不就开始谋划了么?”
黄埔无涯宫,段宏时终于忍耐不住,亲自入宫来逼问李肆,难道真要任鞑清入寇?李肆将巴旭起的奏报递过来,段宏时才松了口气。
李肆并没有直接指示巴旭起要怎么办,《兵备法》又备下了哪些资源。毕竟江西前线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具体有什么需求,只有前方的人清楚。而李肆所说的谋划,也不过是建立起一国的后备役体制,要怎么用,能用到什么程度,还是得靠巴旭起这样的前方官员自己掌握。
看巴旭起的反应,李肆既欣慰也凛然,欣慰的是,国策能发挥作用,自己多年来推动的地方政府体系显出了效力。凛然的是,江西局势之严峻,已出乎他的预料,他开始认真检讨,难道《中流》的消息是真的?若不是雍正决意大举南侵,田文镜也没那个胆子敢预先热身。
巴旭起命令一下,江西几府全都动弹起来。各县各乡都忙得热火朝天,检点兵员,配发军械。如果说雍正动员大军,田文镜挥兵急攻,是满清的战争木车嘎吱嘎吱响了起来。那么在江西,原本英华一国本就在轰隆运转的战争机器,又调快了一档,正嗡嗡急转,把江西数百万人口都搅进了钢铁打造的战争机器里。
谁也别想跑!是男人就握枪上阵!
在江西,这么一句俗语在民间传递着。官府直接下到乡里,但凡十八岁以上,六十岁之下的成年男丁本就在籍贯册上。乡尉拣选合适人员,每年集训一旬,就练上弹打靶,名单也都汇聚成乡勇册,年年更新。事情虽杂,但乡尉就驻在乡里,能直接握到每一个乡勇的具体情况。
国家对在册乡勇有税补,但如果逃避勇役,也要受到惩罚。这惩罚可跟古时不一样,不会抓你去坐牢,而是断了你进学、科举和当兵之路,但凡税务优惠,逃役之人也都没指望。乡中还要张榜公示,告知乡人,你是品行不端之人。
田、税、人情,一层层包裹住,想逃役就得付出极大代价。而乡尉为工作方便,也往往拣选热心赤诚之人,退伍老兵、憨厚农人以及山林猎户最为理想。这些人也是一呼百应,因此在江西,巴旭起动员令一出,府县顿时云集数万乡勇。
巴旭起动员江西,房与信也开始动员湖南,这股风潮甚至波及到了两广腹地,加之舆论刻意推动,《越秀时报》等报纸还专门刊发了《义勇军》一文,号召国人奋起,一国顿时陷入火热的“抗清”大潮中。
“编户齐民,这是真正的编户齐民啊。若是明末时,官府也这般有能,鞑清又怎能入寇中原,夺鼎神州……”
看完《义勇军》一文,段宏时抒发着深沉的感慨。
明末时清兵入关,民人不是不抵抗,义勇上阵者千千万万,但缺的就是官府组织。大明国策讲求县官不出城,诸事民自理,临到危难之际,只能靠民人自发组织。
民人怎么组织?当然只能找读书认字懂道理的读书人,或者是名望过人的乡绅仕宦。读书人和乡绅仕宦们有没有气节还是其次,要命的是绝大多数都不知兵,更是一县一乡零散聚起,没有后方,没有粮草,没有组织,散兵游勇,再勇敢,人再多,也无法跟大军抗衡。
而英华靠着官府下乡,一步步地将田亩、人口和治安管制起来,接着又将兵备也组织起来。现在江西有难,官员临阵磨枪,居然也能拉出数万民军。虽然难以聚合成大军,但守护州县却已足够。建昌府的知府,就靠衙役和乡勇,居然能跟上万田文镜的精兵抗衡。看透了这一层,段宏时对广昌之失已经不怎么在意,这只是小小的意外,只要当地官府反应过来,重组资源,夺回广昌不是什么难事。
“这跟古时可不一样,朝廷还得下大力气支援,起码在物资上得用足劲力……”
李肆既是解释,又是自语。大军虽然调不回来,但物资上怎么也不能短缺。
青浦码头,一艘艘江船载着大批物资,向北驶去。一个调度将一批木箱子的旧标签撕了下来,贴上新标签,嘴里还嘀咕不停:“总算是运出去了,老占着地方,新货都只能露天堆着。”
赣州城外,新立的兵站,巴旭起亲自坐镇指挥,将一批批物资分发出去。
“只有八年式的?无所谓了,有枪就行,先发三千枝给陈廷芝那边,他正急得跳脚。”
广昌城外,撬开木箱,陈廷芝从稻草中掏出一枝火枪,脸肉顿时僵了:“八年式的!?怎么把这玩意发来了?”
兵站调度耸肩道:“本是要给红衣全部换装的,可红衣那边不愿全换,一直压在青浦货仓里。咱们江西要枪,兵部军械司废物利用,全塞给我们了。”
陈廷芝正要发火,巡检乡尉们却惊喜交加:“塞得好!塞得好!这怎么是废物呢?乡勇只会开枪打靶,咱们正在担心,拿到四年式,该怎么补队列的课呢,现在好了,远远打靶就行。”
陈廷芝也是红衣兵出身,脑子里已印下了不会走队列就不是正规军的烙印,正要训斥这话,再看看广昌城墙,忽然觉得,或许乡勇就适合这种战法。至少他是没有那个时间,来好好操练这些乡勇走队列,排横阵。
人有了,枪也有了,甚至巴旭起还从补充给神武军的武备里截下了四门老式八斤炮给他,就一句话:广昌必须夺回来!马上!
…别的不说,咱们广昌遭了这兵灾,田产税就该由省里补贴了。”
院事们倒是很熟悉《兵备法》,毕竟是跟他们平日事务息息相关,包揽下粮秣的同时,也不忘为一县争取利益。
陈廷芝心中大石落定,怪不得建昌府那边还能坚持,原来是靠着《兵备法》,兵员和钱粮都还不愁。
接着乡尉们开始强调困难:“枪不够,军械库在县城里,还存着上千枝比四年式还老的佛山局造,现在全便宜了鞑子兵……”
“我来解决!不就是枪么?青浦货仓里堆得满地都是!”
陈廷芝大手一挥,国中人马都少,可火枪绝对不缺。
就在陈廷芝汇聚广昌一县的乡勇时,巴旭起细细研究了《兵备法》,这才醒过了神,原来朝廷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看他们这些主官能不能把这网收上来。
《兵备法》不是全新立起的规制,而是将多年来官府下乡的组织力再延展到了兵事上,但凡一县一府有难,只要能将乡勇动员起来,再有人居中协调,就算不能力敌大军,也能固守待援,争取到时间。
将兵备道这一套藤蔓扯了出来,巴旭起也如陈廷芝一般,震惊地发现,他居然能在赣州、吉安、南安和宁都四府二十多县里汇聚出十万乡勇,十万……
这当然只是纸面上的,乡勇是有业之人,有在外做工务农的,有伤病意外的,能动员出两三万就已是极限。将这些乡勇动员起来,就意味着江西一省的劳力会严重匮乏,而且还会因调乡勇出县境,让江西一省钱粮大亏。可江西若是都保不住,再有劳力,再有钱粮,又有什么用?
巴旭起心一狠,毅然发布了全省乡勇动员令,他总算明白,为何皇帝要设立经略使这个职位了,这个归属于枢密院的职务,就是用来榨取地方兵备资源,在国难之时行非常之事的。
“你是早知有今日,才备下了这一招么?”
“这一招不管何时都得备下啊,立国之日起,不就开始谋划了么?”
黄埔无涯宫,段宏时终于忍耐不住,亲自入宫来逼问李肆,难道真要任鞑清入寇?李肆将巴旭起的奏报递过来,段宏时才松了口气。
李肆并没有直接指示巴旭起要怎么办,《兵备法》又备下了哪些资源。毕竟江西前线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具体有什么需求,只有前方的人清楚。而李肆所说的谋划,也不过是建立起一国的后备役体制,要怎么用,能用到什么程度,还是得靠巴旭起这样的前方官员自己掌握。
看巴旭起的反应,李肆既欣慰也凛然,欣慰的是,国策能发挥作用,自己多年来推动的地方政府体系显出了效力。凛然的是,江西局势之严峻,已出乎他的预料,他开始认真检讨,难道《中流》的消息是真的?若不是雍正决意大举南侵,田文镜也没那个胆子敢预先热身。
巴旭起命令一下,江西几府全都动弹起来。各县各乡都忙得热火朝天,检点兵员,配发军械。如果说雍正动员大军,田文镜挥兵急攻,是满清的战争木车嘎吱嘎吱响了起来。那么在江西,原本英华一国本就在轰隆运转的战争机器,又调快了一档,正嗡嗡急转,把江西数百万人口都搅进了钢铁打造的战争机器里。
谁也别想跑!是男人就握枪上阵!
在江西,这么一句俗语在民间传递着。官府直接下到乡里,但凡十八岁以上,六十岁之下的成年男丁本就在籍贯册上。乡尉拣选合适人员,每年集训一旬,就练上弹打靶,名单也都汇聚成乡勇册,年年更新。事情虽杂,但乡尉就驻在乡里,能直接握到每一个乡勇的具体情况。
国家对在册乡勇有税补,但如果逃避勇役,也要受到惩罚。这惩罚可跟古时不一样,不会抓你去坐牢,而是断了你进学、科举和当兵之路,但凡税务优惠,逃役之人也都没指望。乡中还要张榜公示,告知乡人,你是品行不端之人。
田、税、人情,一层层包裹住,想逃役就得付出极大代价。而乡尉为工作方便,也往往拣选热心赤诚之人,退伍老兵、憨厚农人以及山林猎户最为理想。这些人也是一呼百应,因此在江西,巴旭起动员令一出,府县顿时云集数万乡勇。
巴旭起动员江西,房与信也开始动员湖南,这股风潮甚至波及到了两广腹地,加之舆论刻意推动,《越秀时报》等报纸还专门刊发了《义勇军》一文,号召国人奋起,一国顿时陷入火热的“抗清”大潮中。
“编户齐民,这是真正的编户齐民啊。若是明末时,官府也这般有能,鞑清又怎能入寇中原,夺鼎神州……”
看完《义勇军》一文,段宏时抒发着深沉的感慨。
明末时清兵入关,民人不是不抵抗,义勇上阵者千千万万,但缺的就是官府组织。大明国策讲求县官不出城,诸事民自理,临到危难之际,只能靠民人自发组织。
民人怎么组织?当然只能找读书认字懂道理的读书人,或者是名望过人的乡绅仕宦。读书人和乡绅仕宦们有没有气节还是其次,要命的是绝大多数都不知兵,更是一县一乡零散聚起,没有后方,没有粮草,没有组织,散兵游勇,再勇敢,人再多,也无法跟大军抗衡。
而英华靠着官府下乡,一步步地将田亩、人口和治安管制起来,接着又将兵备也组织起来。现在江西有难,官员临阵磨枪,居然也能拉出数万民军。虽然难以聚合成大军,但守护州县却已足够。建昌府的知府,就靠衙役和乡勇,居然能跟上万田文镜的精兵抗衡。看透了这一层,段宏时对广昌之失已经不怎么在意,这只是小小的意外,只要当地官府反应过来,重组资源,夺回广昌不是什么难事。
“这跟古时可不一样,朝廷还得下大力气支援,起码在物资上得用足劲力……”
李肆既是解释,又是自语。大军虽然调不回来,但物资上怎么也不能短缺。
青浦码头,一艘艘江船载着大批物资,向北驶去。一个调度将一批木箱子的旧标签撕了下来,贴上新标签,嘴里还嘀咕不停:“总算是运出去了,老占着地方,新货都只能露天堆着。”
赣州城外,新立的兵站,巴旭起亲自坐镇指挥,将一批批物资分发出去。
“只有八年式的?无所谓了,有枪就行,先发三千枝给陈廷芝那边,他正急得跳脚。”
广昌城外,撬开木箱,陈廷芝从稻草中掏出一枝火枪,脸肉顿时僵了:“八年式的!?怎么把这玩意发来了?”
兵站调度耸肩道:“本是要给红衣全部换装的,可红衣那边不愿全换,一直压在青浦货仓里。咱们江西要枪,兵部军械司废物利用,全塞给我们了。”
陈廷芝正要发火,巡检乡尉们却惊喜交加:“塞得好!塞得好!这怎么是废物呢?乡勇只会开枪打靶,咱们正在担心,拿到四年式,该怎么补队列的课呢,现在好了,远远打靶就行。”
陈廷芝也是红衣兵出身,脑子里已印下了不会走队列就不是正规军的烙印,正要训斥这话,再看看广昌城墙,忽然觉得,或许乡勇就适合这种战法。至少他是没有那个时间,来好好操练这些乡勇走队列,排横阵。
人有了,枪也有了,甚至巴旭起还从补充给神武军的武备里截下了四门老式八斤炮给他,就一句话:广昌必须夺回来!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