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两汉往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韩信得到了刘邦的认可,最终登台拜将,成为汉军唯一的大将军。
干完这些事,刘邦在韩信的建议下准备再去收拾一个人——陈余。收拾了这个人,将立于楚军上游,再去彭城转一圈似乎不无可行。更为关键的是还有两个人正在项羽腹地闹腾,项羽还顾不上太多杂七杂八的事情。
一个是黥布。事实上,韩信定赵是在黥布败退之前发生的事情,笔者只是为了能全面展现韩信的功绩,才在这里加以介绍。黥布现在还没被打败,仍赖在九江和项羽对垒。另一个是彭越。这个游击高手仍在梁地四处闹腾,牵制着项羽军力,破坏着楚军辎重。这两个人的闹腾,让项羽很是头疼。
项羽很头疼,而刘邦却很快乐。因为此时的刘邦正忙着灭敌、收降和掠地。下一个目标就是陈余。严格来说应该是两个人,另外一个人名字叫赵歇,但这个人只是被称呼为赵王,事实上只是个摆设。
要说陈余这个人很有意思。和张耳称兄道弟那一阵,提的建议都还很能拿出台面,可自从和张耳翻了脸,脑子就开始不断发热,国运和私仇完全联系到了一起,成了十足的愣头青。只要是张耳的朋友,那就是我陈余的敌人。在这一办事宗旨下,开始了他和刘邦的对话。但事实证明,他和刘邦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对话的结果最能证明这一问题。
刘邦在进攻彭城前期,派使者通知陈余,准备和赵国联合攻楚。当使者站在赵歇和陈余的面前唾沫横飞地说完后,只得到陈余一句冷冷的回答,“杀掉张耳,我就出兵。”
张耳现在是刘邦跟前的红人,陈余的要求明显超出了使者掌控范围之外,最终使者无奈地离开了赵国,把陈余的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了刘邦。
如果陈余一句话,刘邦就砍掉张耳的脑袋,则难以服众,其他小弟们也会战战兢兢,因为整天杀人放火,哪个人外边没几个仇人呀?这也不是刘邦的办事风格,他要这么搞,没几天汉军大营也只剩下刘邦一个光杆了。
陈余的要求似乎是个不能完成的课题。但对这一课题,刘邦轻松应对,根本不算个事。
当听完使者的复述,刘邦哈哈一笑,“这还不简单?找个假的给他就是。”
于是找了个容貌很像张耳的人,割下首级,送给了陈余。几百里路程,又是大夏天,等首级送来,已腐臭不堪,只能看个大概轮廓而已。陈余研究了半天,也没辨出个真假,最终出兵助汉,进攻项羽。
等到刘邦彭城大败四处奔逃之时,陈余又得到了一个消息——张耳没死。这个消息差点把陈余气的吐血,一怒之下背叛刘邦,与楚联合。
公元前205年九月,韩信、张耳率军东进,一阵很追猛打,全速推进,一举灭掉代国,在阏与俘虏代国丞相夏说。两人本想一举灭赵,可不想荥阳吃紧,刘邦派人调回韩信精锐,开赴荥阳抵御楚军,这让赵歇和陈余又得以消停一年。
也许你会问怎么不抓住代王,而只抓了个丞相啊?为能把故事讲的尽量清楚,在这里做个简单的补充。当初项羽封张耳为赵王,让赵歇去当代王;后来陈余赶走张耳,迎接赵歇回来当赵王;再后来赵歇为了表示感谢,封陈余当代王;由于赵歇软弱,陈余为保其不受项羽欺负,也为抓住赵地大权,因此久久留在赵歇身边,一为保护,二为监视,但又舍不得代国,因此就让夏说去做了丞相。虽然这段话有些绕口,可事实情况就是这么复杂。也就是说韩信攻代时,代国最大的领导就是这位姓夏的仁兄。俘虏了他,也等于灭掉了代国。
公元前204年十月,荥阳战局逐渐稳定,回过了神的刘邦,再一次想起了陈余,准备收拾他。
陈余这一年过的也不好受。虽然给项羽送了几封投降信,交流了感情,抹了把眼泪,可项羽还是不信任他,时不时会来刺激刺激他。而西边的韩信也时不时会过来凑凑热闹,这让陈余腹背受敌,痛苦不堪。想收复代地,又没那个精力。不得已,只好龟缩赵地,胆战心惊地防守了一年。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先打破了这个僵局。荥阳战局稳定后,韩信、张耳率几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直指赵地。
赵歇、陈余听闻消息,立马聚集大军,号称二十万,在井陉关(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摆开架势准备与韩信决战。
就在陈余忙活之时,一个厉害的角色说话了。这个人叫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这个人文武全才,深谋远虑,其智力足可和张良、范增、陈平之流一决雌雄,并还著了一部兵书,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只要上过几天学的小朋友几乎都听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李左车属于赵歇嫡系,当初辅佐赵歇,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当然他也是陈余刻意打压、排挤之流,空有个称号,摸不住兵权,只是有机会让人很不待见地提提建议,发发牢sāo罢了。
看着陈余忙活,李左车也准备为赵国贡献一份薄力,因此他向陈余提了个建议,“汉军千里馈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狭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则可万无一失。”说完他的建议,还没等陈余回过神,他又接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借我三万精兵,从小路断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韩信、... -->>
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韩信得到了刘邦的认可,最终登台拜将,成为汉军唯一的大将军。
干完这些事,刘邦在韩信的建议下准备再去收拾一个人——陈余。收拾了这个人,将立于楚军上游,再去彭城转一圈似乎不无可行。更为关键的是还有两个人正在项羽腹地闹腾,项羽还顾不上太多杂七杂八的事情。
一个是黥布。事实上,韩信定赵是在黥布败退之前发生的事情,笔者只是为了能全面展现韩信的功绩,才在这里加以介绍。黥布现在还没被打败,仍赖在九江和项羽对垒。另一个是彭越。这个游击高手仍在梁地四处闹腾,牵制着项羽军力,破坏着楚军辎重。这两个人的闹腾,让项羽很是头疼。
项羽很头疼,而刘邦却很快乐。因为此时的刘邦正忙着灭敌、收降和掠地。下一个目标就是陈余。严格来说应该是两个人,另外一个人名字叫赵歇,但这个人只是被称呼为赵王,事实上只是个摆设。
要说陈余这个人很有意思。和张耳称兄道弟那一阵,提的建议都还很能拿出台面,可自从和张耳翻了脸,脑子就开始不断发热,国运和私仇完全联系到了一起,成了十足的愣头青。只要是张耳的朋友,那就是我陈余的敌人。在这一办事宗旨下,开始了他和刘邦的对话。但事实证明,他和刘邦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对话的结果最能证明这一问题。
刘邦在进攻彭城前期,派使者通知陈余,准备和赵国联合攻楚。当使者站在赵歇和陈余的面前唾沫横飞地说完后,只得到陈余一句冷冷的回答,“杀掉张耳,我就出兵。”
张耳现在是刘邦跟前的红人,陈余的要求明显超出了使者掌控范围之外,最终使者无奈地离开了赵国,把陈余的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了刘邦。
如果陈余一句话,刘邦就砍掉张耳的脑袋,则难以服众,其他小弟们也会战战兢兢,因为整天杀人放火,哪个人外边没几个仇人呀?这也不是刘邦的办事风格,他要这么搞,没几天汉军大营也只剩下刘邦一个光杆了。
陈余的要求似乎是个不能完成的课题。但对这一课题,刘邦轻松应对,根本不算个事。
当听完使者的复述,刘邦哈哈一笑,“这还不简单?找个假的给他就是。”
于是找了个容貌很像张耳的人,割下首级,送给了陈余。几百里路程,又是大夏天,等首级送来,已腐臭不堪,只能看个大概轮廓而已。陈余研究了半天,也没辨出个真假,最终出兵助汉,进攻项羽。
等到刘邦彭城大败四处奔逃之时,陈余又得到了一个消息——张耳没死。这个消息差点把陈余气的吐血,一怒之下背叛刘邦,与楚联合。
公元前205年九月,韩信、张耳率军东进,一阵很追猛打,全速推进,一举灭掉代国,在阏与俘虏代国丞相夏说。两人本想一举灭赵,可不想荥阳吃紧,刘邦派人调回韩信精锐,开赴荥阳抵御楚军,这让赵歇和陈余又得以消停一年。
也许你会问怎么不抓住代王,而只抓了个丞相啊?为能把故事讲的尽量清楚,在这里做个简单的补充。当初项羽封张耳为赵王,让赵歇去当代王;后来陈余赶走张耳,迎接赵歇回来当赵王;再后来赵歇为了表示感谢,封陈余当代王;由于赵歇软弱,陈余为保其不受项羽欺负,也为抓住赵地大权,因此久久留在赵歇身边,一为保护,二为监视,但又舍不得代国,因此就让夏说去做了丞相。虽然这段话有些绕口,可事实情况就是这么复杂。也就是说韩信攻代时,代国最大的领导就是这位姓夏的仁兄。俘虏了他,也等于灭掉了代国。
公元前204年十月,荥阳战局逐渐稳定,回过了神的刘邦,再一次想起了陈余,准备收拾他。
陈余这一年过的也不好受。虽然给项羽送了几封投降信,交流了感情,抹了把眼泪,可项羽还是不信任他,时不时会来刺激刺激他。而西边的韩信也时不时会过来凑凑热闹,这让陈余腹背受敌,痛苦不堪。想收复代地,又没那个精力。不得已,只好龟缩赵地,胆战心惊地防守了一年。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先打破了这个僵局。荥阳战局稳定后,韩信、张耳率几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直指赵地。
赵歇、陈余听闻消息,立马聚集大军,号称二十万,在井陉关(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摆开架势准备与韩信决战。
就在陈余忙活之时,一个厉害的角色说话了。这个人叫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这个人文武全才,深谋远虑,其智力足可和张良、范增、陈平之流一决雌雄,并还著了一部兵书,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只要上过几天学的小朋友几乎都听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李左车属于赵歇嫡系,当初辅佐赵歇,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当然他也是陈余刻意打压、排挤之流,空有个称号,摸不住兵权,只是有机会让人很不待见地提提建议,发发牢sāo罢了。
看着陈余忙活,李左车也准备为赵国贡献一份薄力,因此他向陈余提了个建议,“汉军千里馈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狭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则可万无一失。”说完他的建议,还没等陈余回过神,他又接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借我三万精兵,从小路断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韩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