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日月当空照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听完了褚宪章的娓娓道来,崇祯皇帝与几位阁臣、军机大臣,一时之间皆是面面相觑。
崇祯皇帝知道毛文龙、刘兴祚这些人都不是善茬子,如今有了朝廷的旨意,绝不会放过朝鲜的土地城池。
同时他也很清楚,朝鲜人不会坐以待毙或者善罢甘休,而是一定会派使节来大明京师哭诉一番的,因为这是朝鲜国的一贯路数。
令他略感意外的是,朝鲜人选了四名宗室之女献给自己,自己要还是不要,应该怎么办?
难道自己被朝臣含沙射影扣到头上的好色之名,已经传到了朝鲜国主的耳朵里?!
而几位阁臣对于安东侯毛文龙、平壤伯刘兴祚,以及东江镇其他几路总兵的过火做法,都是颇为不满。
虽然这几位阁臣都已经算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了,但他们毕竟都是熟读四书五经,进士文官出身,孔夫子那一套仁义道德的说教,绝对是根深蒂固。
在他们看来,朝鲜国小力弱,在建虏大军兵临城下之际,改向建虏称臣纳贡应该也是迫不得已的权益之举,皇帝虽然将朝鲜北部咸镜道、平安道的土地交给东江镇来管辖治理,乃至跑马圈地,赏给有功将士,但却也不能把人家朝鲜人都给赶尽杀绝,或者都给撵走啊!这样做,哪是大明礼仪之邦、仁义之师的做法啊!
尤其是刘兴祚这个平壤伯,把平壤封给你,你就安安生生做你的伯爵,当你的总兵,你搞什么大屠杀啊,把平壤城内外的朝人杀了个精光,先不说是不是有损大明在藩国的声誉,就说你杀光了城内城外的朝鲜百姓,你将来朝谁收税收粮啊!
再者说了,朝鲜恭谨忠顺大明二百年,到了这个时候你杀其民、逐其官、夺其土地,翻脸翻得未免太快了点吧。
几个阁臣听罢褚宪章的描述,都是面色不豫、默默不语,良久,徐光启说道:“陛下,毛文龙、刘兴祚纵容麾下在朝鲜多有不法,陛下如何处置倒是可以往后再议。只是如今,朝鲜既然派遣了使者到京师,我大明朝廷却是不能失了礼数。臣身为礼部尚书,按礼制接待安排,正是臣的分内之事,不知道陛下对此可有训示?”
自从忙完了熹宗皇帝的大葬之后,礼部的事务一下子少了好多,此前忙得不可开交的徐光启,一下子清闲了不少,除了按照皇帝的口谕,找了一些翰林院的清贵闲官,集中校对订正他的《农政全书》以外,就没有什么大事可做了。
过去皇帝出宫、离京,到哪里去、怎么去、去了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甚至是公开活动中的一举一动,都得合乎礼数,也就是按照礼部制定出来的礼节路数来做。
然而如今这位皇帝却根本不按过去的套路来,一方面固然是省了不少事,另一方面却也给徐光启招了不少朝臣的骂。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说出宫就出宫,说离京就离京,各种礼仪制度不知道被打破了多少条,朝臣之中死守着陈规陋习不放的那些人不敢公开指责皇帝,只好纷纷上书指桑骂槐,弹劾内阁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有说他身为礼部尚书却任由皇帝乱来不作为的,也有说他以西洋夷俗乱中国规矩的,等等。
当然了,朝臣对徐光启的批评也不是全无道理,若是别的传统儒家出身的进士在当这个礼部尚书,那么崇祯皇帝的很多做法,是肯定要受到限制,遭到反对的,反正肯定是不会让皇帝如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朝臣的批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徐光启本身是信了天主教的,对传统儒家的繁文缛节也的确是不以为然,并没有太当回事儿,所以对皇帝一些删繁就简的做法是很赞成的。
然而,尽管如此,徐光启... -->>
听完了褚宪章的娓娓道来,崇祯皇帝与几位阁臣、军机大臣,一时之间皆是面面相觑。
崇祯皇帝知道毛文龙、刘兴祚这些人都不是善茬子,如今有了朝廷的旨意,绝不会放过朝鲜的土地城池。
同时他也很清楚,朝鲜人不会坐以待毙或者善罢甘休,而是一定会派使节来大明京师哭诉一番的,因为这是朝鲜国的一贯路数。
令他略感意外的是,朝鲜人选了四名宗室之女献给自己,自己要还是不要,应该怎么办?
难道自己被朝臣含沙射影扣到头上的好色之名,已经传到了朝鲜国主的耳朵里?!
而几位阁臣对于安东侯毛文龙、平壤伯刘兴祚,以及东江镇其他几路总兵的过火做法,都是颇为不满。
虽然这几位阁臣都已经算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了,但他们毕竟都是熟读四书五经,进士文官出身,孔夫子那一套仁义道德的说教,绝对是根深蒂固。
在他们看来,朝鲜国小力弱,在建虏大军兵临城下之际,改向建虏称臣纳贡应该也是迫不得已的权益之举,皇帝虽然将朝鲜北部咸镜道、平安道的土地交给东江镇来管辖治理,乃至跑马圈地,赏给有功将士,但却也不能把人家朝鲜人都给赶尽杀绝,或者都给撵走啊!这样做,哪是大明礼仪之邦、仁义之师的做法啊!
尤其是刘兴祚这个平壤伯,把平壤封给你,你就安安生生做你的伯爵,当你的总兵,你搞什么大屠杀啊,把平壤城内外的朝人杀了个精光,先不说是不是有损大明在藩国的声誉,就说你杀光了城内城外的朝鲜百姓,你将来朝谁收税收粮啊!
再者说了,朝鲜恭谨忠顺大明二百年,到了这个时候你杀其民、逐其官、夺其土地,翻脸翻得未免太快了点吧。
几个阁臣听罢褚宪章的描述,都是面色不豫、默默不语,良久,徐光启说道:“陛下,毛文龙、刘兴祚纵容麾下在朝鲜多有不法,陛下如何处置倒是可以往后再议。只是如今,朝鲜既然派遣了使者到京师,我大明朝廷却是不能失了礼数。臣身为礼部尚书,按礼制接待安排,正是臣的分内之事,不知道陛下对此可有训示?”
自从忙完了熹宗皇帝的大葬之后,礼部的事务一下子少了好多,此前忙得不可开交的徐光启,一下子清闲了不少,除了按照皇帝的口谕,找了一些翰林院的清贵闲官,集中校对订正他的《农政全书》以外,就没有什么大事可做了。
过去皇帝出宫、离京,到哪里去、怎么去、去了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甚至是公开活动中的一举一动,都得合乎礼数,也就是按照礼部制定出来的礼节路数来做。
然而如今这位皇帝却根本不按过去的套路来,一方面固然是省了不少事,另一方面却也给徐光启招了不少朝臣的骂。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说出宫就出宫,说离京就离京,各种礼仪制度不知道被打破了多少条,朝臣之中死守着陈规陋习不放的那些人不敢公开指责皇帝,只好纷纷上书指桑骂槐,弹劾内阁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有说他身为礼部尚书却任由皇帝乱来不作为的,也有说他以西洋夷俗乱中国规矩的,等等。
当然了,朝臣对徐光启的批评也不是全无道理,若是别的传统儒家出身的进士在当这个礼部尚书,那么崇祯皇帝的很多做法,是肯定要受到限制,遭到反对的,反正肯定是不会让皇帝如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朝臣的批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徐光启本身是信了天主教的,对传统儒家的繁文缛节也的确是不以为然,并没有太当回事儿,所以对皇帝一些删繁就简的做法是很赞成的。
然而,尽管如此,徐光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