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国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001章 中华启航
就个人而言,袁世凯是这场革命的最大得利者(第二位自然是秦时竹),他不仅因为革命得以东山再起,而且因革命风风光光地成了临时政府的大总统。他是幸运的,许许多多因素成就了袁世凯“大总统”,他的幸运是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说必然是因为他的能力以及手段,说是偶然,是因为秦时竹等人其实也掌握了克制他的手段,只是为了大局隐忍不发而已。
1912,时势选择了袁世凯。
希望天下和平安定,是老百姓的常态心理。为了更好的明天,他们愿意忍受一下,甚至做出某种牺牲,但一旦他们以为目的达到后,他们对和平安定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排满”是触发辛亥革命的重要因素。“驱逐鞑虏”成了同盟会政纲的头一条,说明占国民大多数的汉人,既对清廷*不满,更恨它是“异族”统治,可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人普遍接受的仅仅是狭义的民族主义而已。
事实上,辛亥革命唤醒了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的愤青正是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中国努力寻求自己在国际上的位置,却没有相应的实力作为依托,政治家对自己国家的弱点是洞悉无疑的,因而一再的卑躬屈膝,这是患了“软骨症”的表现,而民众呢,却茫茫然不知所措,动不动“四万万民众团结起来”,自信心极度膨胀,这恰恰又是得了“臆想症”。要治理一个常态社会已经不易,何况治理的是一个扭曲的社会,岂不更是难上加难?!
辛亥革命还在进行当中,人们最关心和最担心的是皇帝不肯退位、能不能退位。在他们看来。只要皇帝退了位,一切都好办了,从此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一个敏锐的外国记者观察到:“根据我的判断,中年地中国人对目前的叛乱并不十分热心……我认识的一位先生今天对我说:‘只要皇帝肯退位,则天下太平。’我问他,‘如果他不这样做呢?’我的朋友面带愁容说,‘那么会出好些乱子’。”
退位诏书一下,许多人顿时松了一口气。在他们心中,“异族”统治已经结束,其他便无关紧要了。“以后都咱汉人之间的事,啥事都好说”。他们把“共和”仅仅理解为汉人当家作主。那么袁世凯也好,孙中山也罢,谁当大总统他们都觉得无所谓,只要不打仗,天下太平就可以。这种一味的和平心态。不仅下层有,上层也有;不仅百姓有,军队也有;不仅南方有,北方也有。社会的心理趋向,到了谁也扭转不了的地步。
秦时竹地松手与隐忍不发与这种社会心态有很大关系。在穿越者眼里,辛亥革命只不过是一个序幕,但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把这个当成了全部。所以史诗般的辛亥革命在这出波澜壮阔的演出中,仅仅唱出了“退位”这一次强音就戛然而止了。秦时竹是这次演出的忠实参与者。一个优秀的导演,一个优秀的演员,这种价值是被世人所公认的,但他还是一个优秀地编剧,这里的成功就没有为多数人所看到。当然,也难怪,这个编剧是建立在凭空多出100多年的基础上,以他超越时代的目光来参、导、编演这一巨作。其中的火候与功力自然无可匹敌。
南京临时政府地精英人物,在当时看来,也不是一流政治家,起码不是一流的权术家。他们对袁世凯并不了解(只有秦时竹等人比袁世凯更了解袁世凯自己),听到过一些不利于他的传说,内心深处颇为犹豫。清帝退位,人们对袁世凯依然不是很放心,但大势所趋。原来的犹豫心理变成了侥幸心理。“……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地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可能不好……”用温情脉脉的希望能让狼不吃羊?用劝告和鼓励能让狼改吃草?要对付狼,只有打断它的牙齿!
历史从来不缺乏明眼的旁观人,1912年,有位在东北的美国记者这么写道:“……很多人... -->>
第001章 中华启航
就个人而言,袁世凯是这场革命的最大得利者(第二位自然是秦时竹),他不仅因为革命得以东山再起,而且因革命风风光光地成了临时政府的大总统。他是幸运的,许许多多因素成就了袁世凯“大总统”,他的幸运是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说必然是因为他的能力以及手段,说是偶然,是因为秦时竹等人其实也掌握了克制他的手段,只是为了大局隐忍不发而已。
1912,时势选择了袁世凯。
希望天下和平安定,是老百姓的常态心理。为了更好的明天,他们愿意忍受一下,甚至做出某种牺牲,但一旦他们以为目的达到后,他们对和平安定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排满”是触发辛亥革命的重要因素。“驱逐鞑虏”成了同盟会政纲的头一条,说明占国民大多数的汉人,既对清廷*不满,更恨它是“异族”统治,可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人普遍接受的仅仅是狭义的民族主义而已。
事实上,辛亥革命唤醒了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的愤青正是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中国努力寻求自己在国际上的位置,却没有相应的实力作为依托,政治家对自己国家的弱点是洞悉无疑的,因而一再的卑躬屈膝,这是患了“软骨症”的表现,而民众呢,却茫茫然不知所措,动不动“四万万民众团结起来”,自信心极度膨胀,这恰恰又是得了“臆想症”。要治理一个常态社会已经不易,何况治理的是一个扭曲的社会,岂不更是难上加难?!
辛亥革命还在进行当中,人们最关心和最担心的是皇帝不肯退位、能不能退位。在他们看来。只要皇帝退了位,一切都好办了,从此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一个敏锐的外国记者观察到:“根据我的判断,中年地中国人对目前的叛乱并不十分热心……我认识的一位先生今天对我说:‘只要皇帝肯退位,则天下太平。’我问他,‘如果他不这样做呢?’我的朋友面带愁容说,‘那么会出好些乱子’。”
退位诏书一下,许多人顿时松了一口气。在他们心中,“异族”统治已经结束,其他便无关紧要了。“以后都咱汉人之间的事,啥事都好说”。他们把“共和”仅仅理解为汉人当家作主。那么袁世凯也好,孙中山也罢,谁当大总统他们都觉得无所谓,只要不打仗,天下太平就可以。这种一味的和平心态。不仅下层有,上层也有;不仅百姓有,军队也有;不仅南方有,北方也有。社会的心理趋向,到了谁也扭转不了的地步。
秦时竹地松手与隐忍不发与这种社会心态有很大关系。在穿越者眼里,辛亥革命只不过是一个序幕,但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把这个当成了全部。所以史诗般的辛亥革命在这出波澜壮阔的演出中,仅仅唱出了“退位”这一次强音就戛然而止了。秦时竹是这次演出的忠实参与者。一个优秀的导演,一个优秀的演员,这种价值是被世人所公认的,但他还是一个优秀地编剧,这里的成功就没有为多数人所看到。当然,也难怪,这个编剧是建立在凭空多出100多年的基础上,以他超越时代的目光来参、导、编演这一巨作。其中的火候与功力自然无可匹敌。
南京临时政府地精英人物,在当时看来,也不是一流政治家,起码不是一流的权术家。他们对袁世凯并不了解(只有秦时竹等人比袁世凯更了解袁世凯自己),听到过一些不利于他的传说,内心深处颇为犹豫。清帝退位,人们对袁世凯依然不是很放心,但大势所趋。原来的犹豫心理变成了侥幸心理。“……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地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可能不好……”用温情脉脉的希望能让狼不吃羊?用劝告和鼓励能让狼改吃草?要对付狼,只有打断它的牙齿!
历史从来不缺乏明眼的旁观人,1912年,有位在东北的美国记者这么写道:“……很多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