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国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方面是不会拱手让出在华利益和对华影响主导地位的,如果护国战争真的是北疆系上台,那么鉴于北疆系和德国方面的密切联系,英国人决计不会坐视不理,现在还只是公元1913,一战还没有爆发,英国完全有能力腾出手来在远东掀起惊涛骇浪。因此。眼前的中立甚至旁观,肯定是暂时的,随着局势发展的深入英国人必定会有所变化,领事的求见,应该已经到了临界点。而且,秦时竹回忆起一件往事――英国人地中立和旁观都是不可靠的,太平天国运动中英国人本来也是宣布中立和旁观,但由于天京方面不同意自由贩卖鸦片。让英国人觉得扶持清政府更加有利可图,于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就成了必然的逻辑。
对了!换马!在原地团团转了数个圈后,秦时竹想到了这种可能,这种事情英国人已不是第一次干了,用袁世凯取代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本身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英国支持袁世凯。并不是袁世凯本身在别的方面比清政府强多少,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袁世凯能比清政府更好地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才让英国人看上了他,按照这个逻辑。袁世凯已死,为了维系英国的在华利益,他们必定会推出一个总代表来,鉴于北洋集团地分崩离析,英国人肯定会打自己的主意。只要答应全盘保证英国的在华利益,通向权力之路必然没有多大的波折,毕竟在已经有一个强人(秦时竹)的情况下再扶持一个与之相对抗地强人是相当困难的,英国人这么多年的智慧不会看不懂这一点。之所以他们从清末开始能不断地变更代理人。从清政府到袁世凯再到直系军阀再到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就是这个政策地完美执行,简而言之,如果一只猫能够控制中国的局势并保证英国的在华利益,那么英国方面必定会毫不犹豫地扶持这只猫登上总统(或类似职务)的宝座,而他朱尔典肯定是这只猫最好的“朋友”……
想明白了这一点,秦时竹感到事情有了眉目,他决心亲自到北京跑一趟。看看朱尔典这个侵华老手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形势比人强。1913的中国虽然已经比历史时空中要强上不少,但对于叫板和抗衡各大列强。实力还是不够。秦时竹愤愤地想:如果真是这种条件,老子先答应下来再说,反正再过一年就是一战,英国人到时候再能耐也奈何不了我。
一味唱高调、渲染民族主义在对内鼓动上是有益处的,但在实力为基础地国际博弈赛场,这种做法只能是自寻死路。同样的道理,既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日本利益,自然也能给予英国,这是必要的痛,是为了长远牺牲眼前的痛,总有一天要连本带利全部算回来……
秦时竹在琢磨别人的时候,别人同样也在琢磨他。护国战争爆发的确切消息传出后,京城外交界处于极度震惊的情况中。各国公使,主要是英、法两国公使对于局面完全没有预料到,南方国民党人的反抗他们并没有感到意外,也完全不放在心上。在他们眼中,南方那个党派掀不起多大地波浪来,辛亥革命时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时过境迁两年之后,同样地法则依旧适用,而且国民党的武装力量非常薄弱,基本没有取胜地希望,倒是袁世凯的北洋军在镇压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和比较长的时间让他们感到有些意外,他们原本以为是不需要付出多少力气的。
但是护国战争的发动完全造成了震撼局面,北疆国防军(护*)可不是软柿子,秦时竹这个军阀也远远强过孙大炮。法国公使在听到消息后,惊讶地张大了嘴,然后冒出一句:“这个该死的巡阅使又挑了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什么好机会?一是道义立场,由于护国战争打出的旗号是清算袁世凯的不法行为,这一点连一贯包庇袁世凯的洋大人们也深感棘手,这些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更何况还有赵秉钧这个“变节者”提供的自白书,北疆系在道义立场迅速占据了制高点;二是军事态势,北洋军虽然镇压二次革命成功,但军队主力还在南方一带,鉴于京畿地区防务空虚,乐观的人估计北洋军可以防守一周左右,然后等待南方的军队北上与护*决一雌雄,中国将爆发最惨烈的内战,悲观的人估计不等南方的北洋军北返北京就得陷落,中国有可能陷入南北分裂的局面。
但战争头一天引起的故事造就了更大的惊讶,护*迅速击破了唐山、大沽、长城沿线的守军,进抵天津、北京,各国当时还急着彼此协调和向国内汇报情况呢,根本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路集团沿着京津铁路一路狂奔而去。当然,他们自身的军事实力不足也是一个原因,天津各国的驻军力量普遍不强,人数最多的要数日本和俄国,也不过千余人罢了,至于英法在租界里的陆战队,只不过区区几百人,即使是最狂妄的殖民者也不会认错形势。不错,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沿海都停泊着一批军舰,但大沽炮台已经牢牢地掌握在护*手中,拿军舰和炮台对抗可不是闹着玩的。鉴于护*在中、俄冲突的优良表现,各国无一对军事摩擦的前景看好,袖手旁观,不参与中国的内战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而且在中国和远东脆弱的平衡一旦打破,再要恢复元气可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洋大人们没有能够亲眼目睹突击队冲击总统府和国务院的伟业,但那响亮的枪声以及间或有的枪榴弹爆炸声他们都是能够听到的,为了安全起见,东交民巷全面戒严,很快这些外交官们或是目睹或是旁听到了飞艇坠落的消息,而执行戒严的军队则不无紧张的前来报告有大批的警察出动,在街道上来回巡逻,看样子警察们似乎已经控制了局势。由于去年京城兵变的往事还历历在目,洋大人们很为这次冲突得到有效控制而倍感欣慰,但他们都在寻思一个问题,北京城到底发生了什么?
方面是不会拱手让出在华利益和对华影响主导地位的,如果护国战争真的是北疆系上台,那么鉴于北疆系和德国方面的密切联系,英国人决计不会坐视不理,现在还只是公元1913,一战还没有爆发,英国完全有能力腾出手来在远东掀起惊涛骇浪。因此。眼前的中立甚至旁观,肯定是暂时的,随着局势发展的深入英国人必定会有所变化,领事的求见,应该已经到了临界点。而且,秦时竹回忆起一件往事――英国人地中立和旁观都是不可靠的,太平天国运动中英国人本来也是宣布中立和旁观,但由于天京方面不同意自由贩卖鸦片。让英国人觉得扶持清政府更加有利可图,于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就成了必然的逻辑。
对了!换马!在原地团团转了数个圈后,秦时竹想到了这种可能,这种事情英国人已不是第一次干了,用袁世凯取代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本身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英国支持袁世凯。并不是袁世凯本身在别的方面比清政府强多少,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袁世凯能比清政府更好地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才让英国人看上了他,按照这个逻辑。袁世凯已死,为了维系英国的在华利益,他们必定会推出一个总代表来,鉴于北洋集团地分崩离析,英国人肯定会打自己的主意。只要答应全盘保证英国的在华利益,通向权力之路必然没有多大的波折,毕竟在已经有一个强人(秦时竹)的情况下再扶持一个与之相对抗地强人是相当困难的,英国人这么多年的智慧不会看不懂这一点。之所以他们从清末开始能不断地变更代理人。从清政府到袁世凯再到直系军阀再到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就是这个政策地完美执行,简而言之,如果一只猫能够控制中国的局势并保证英国的在华利益,那么英国方面必定会毫不犹豫地扶持这只猫登上总统(或类似职务)的宝座,而他朱尔典肯定是这只猫最好的“朋友”……
想明白了这一点,秦时竹感到事情有了眉目,他决心亲自到北京跑一趟。看看朱尔典这个侵华老手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形势比人强。1913的中国虽然已经比历史时空中要强上不少,但对于叫板和抗衡各大列强。实力还是不够。秦时竹愤愤地想:如果真是这种条件,老子先答应下来再说,反正再过一年就是一战,英国人到时候再能耐也奈何不了我。
一味唱高调、渲染民族主义在对内鼓动上是有益处的,但在实力为基础地国际博弈赛场,这种做法只能是自寻死路。同样的道理,既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日本利益,自然也能给予英国,这是必要的痛,是为了长远牺牲眼前的痛,总有一天要连本带利全部算回来……
秦时竹在琢磨别人的时候,别人同样也在琢磨他。护国战争爆发的确切消息传出后,京城外交界处于极度震惊的情况中。各国公使,主要是英、法两国公使对于局面完全没有预料到,南方国民党人的反抗他们并没有感到意外,也完全不放在心上。在他们眼中,南方那个党派掀不起多大地波浪来,辛亥革命时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时过境迁两年之后,同样地法则依旧适用,而且国民党的武装力量非常薄弱,基本没有取胜地希望,倒是袁世凯的北洋军在镇压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和比较长的时间让他们感到有些意外,他们原本以为是不需要付出多少力气的。
但是护国战争的发动完全造成了震撼局面,北疆国防军(护*)可不是软柿子,秦时竹这个军阀也远远强过孙大炮。法国公使在听到消息后,惊讶地张大了嘴,然后冒出一句:“这个该死的巡阅使又挑了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什么好机会?一是道义立场,由于护国战争打出的旗号是清算袁世凯的不法行为,这一点连一贯包庇袁世凯的洋大人们也深感棘手,这些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更何况还有赵秉钧这个“变节者”提供的自白书,北疆系在道义立场迅速占据了制高点;二是军事态势,北洋军虽然镇压二次革命成功,但军队主力还在南方一带,鉴于京畿地区防务空虚,乐观的人估计北洋军可以防守一周左右,然后等待南方的军队北上与护*决一雌雄,中国将爆发最惨烈的内战,悲观的人估计不等南方的北洋军北返北京就得陷落,中国有可能陷入南北分裂的局面。
但战争头一天引起的故事造就了更大的惊讶,护*迅速击破了唐山、大沽、长城沿线的守军,进抵天津、北京,各国当时还急着彼此协调和向国内汇报情况呢,根本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路集团沿着京津铁路一路狂奔而去。当然,他们自身的军事实力不足也是一个原因,天津各国的驻军力量普遍不强,人数最多的要数日本和俄国,也不过千余人罢了,至于英法在租界里的陆战队,只不过区区几百人,即使是最狂妄的殖民者也不会认错形势。不错,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沿海都停泊着一批军舰,但大沽炮台已经牢牢地掌握在护*手中,拿军舰和炮台对抗可不是闹着玩的。鉴于护*在中、俄冲突的优良表现,各国无一对军事摩擦的前景看好,袖手旁观,不参与中国的内战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而且在中国和远东脆弱的平衡一旦打破,再要恢复元气可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洋大人们没有能够亲眼目睹突击队冲击总统府和国务院的伟业,但那响亮的枪声以及间或有的枪榴弹爆炸声他们都是能够听到的,为了安全起见,东交民巷全面戒严,很快这些外交官们或是目睹或是旁听到了飞艇坠落的消息,而执行戒严的军队则不无紧张的前来报告有大批的警察出动,在街道上来回巡逻,看样子警察们似乎已经控制了局势。由于去年京城兵变的往事还历历在目,洋大人们很为这次冲突得到有效控制而倍感欣慰,但他们都在寻思一个问题,北京城到底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