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扫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现下就剩一个张献忠在四川苦苦挣扎,近些日子还遇上自己老对头左良玉,隐约看来,大顺的建立似乎真是有些天命在里面。
大顺在元旦建立,天底下有了三个皇帝,一个是关外的顺治帝,一个是北京的崇祯帝,还有一个就是他大顺皇帝李自成。
当然,现在的王争还在大明朝体制之内,爵位不过是个安东候,荣华富贵起码在明面上都是朝廷封赏下来的,并不在局内。
在很多局内人看来,李自成建立大顺之后,王争和山东军无论在江南搞成什么样,声势上都弱了许多。
你看我大顺是什么,那是一个崭新的朝代,改朝换代你懂不懂,山东军又算什么,说到底还是个官军。
崇祯接到的挑战书咄咄逼人,落款处还特意标明了大顺永昌年号,李自成的意思就是提醒崇祯和明廷重臣,大顺已经和他们分庭抗礼了。
这挑战书的文风看起来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应该就是个破落秀才写的,崇祯还以为是李自成藐视皇威,震怒不已,当场将挑战书撕成碎片。
没过多久,从南京来了一份奏折,署名是安东候、左都督、山东总兵王争,看了李自成挑战书的崇祯,再看王争的奏折,却出奇地平静。
这个时候他才明白过来,李自成不是特意要用破落秀才写挑战书,而是他手底下压根没有什么名士。
王争在信中的口吻,就显得尊敬很多,并且一丁点的毛病都挑不出来,依旧以人臣自称,说自己乃是大明的臣子,闯贼在西安称帝,天下人当诛之而后快云云。
并且王争在奏折中明确表示,山东军可以尊奉朝廷,替天行道讨伐叛逆,甚至可以替崇祯灭了那什么大顺。
当然了,这么做一定要走足够的好处,王争要受封宁王,并且拥有自己任命官署的权利,这是最起码的。
而且他在江南的一切事务,都可以自己做主,朝廷不能横加干预。
书信的笔体偏硬,不太熟练,但崇祯一看就知道这是王争亲自书写,若观其文风,外露臣服朝廷之意,内中则充满着有恃无恐。
这奏折和李自成的挑战书形成鲜明对比,李自成的那个很明显就是个不入名的破落秀才所写,没准就是那所谓的大军师宋献策。
但王争这个就不同寻常,崇祯召内阁商议此事,大学士陈演认为这份奏折极有可能出自江南名士陈子龙、冒襄几人之手,甚至有可能是他们联合所写。
这份奏折,其实也是王争在向天下人宣称,自己不光握着最强大的兵马,而且是文武俱备,人才济济。
李自成?不过是还没抽出时间而已!
在山东军,就算那些平常讥讽自己的东林士子,在弃暗投明之后,依然能被委以重任,借此招揽更多人才,让朝堂的重臣对山东军重新有个定义。
王争本来并不在意这些,什么名分,那都不如到手的权力重要,但下面山东军的文武诸臣却并不这样想。
人家李自成好歹是个皇帝,还建了国,要是自己跟着的还是区区一个侯爷,就算手握重权,那也太说不过去了,好看不好听啊!
这种事不光山东军内部的人十分同意,那些依附过来的原朝廷勋戚们更是非常主动。
其实在南京就有不少和王争爵位相同的侯爷,更别提整个江南,自己再跟着一个侯爷,名目根本上不是那么回事。
最后王争也挡不住大势所趋,自己总要给手下人些好处,那些归附过来的勋戚们也要有个更好听的名份。
所以在崇祯十六年的十二月,安东候王争下令让陈子龙、冒襄、李雯这些原复社的大才子们写出这一份奏折。
人才多就是好,王争只要把要求一提,这些大才子就能换着花样出文章,而且个个都不带重样的。
可王争对辞藻诗词一窍不通,看到这些就是两眼一抹黑,压根不懂什么意思,最后只能闭着眼睛都交给幕僚府,让他们商量商量,看着选出来一个交上去就行。
sp;现下就剩一个张献忠在四川苦苦挣扎,近些日子还遇上自己老对头左良玉,隐约看来,大顺的建立似乎真是有些天命在里面。
大顺在元旦建立,天底下有了三个皇帝,一个是关外的顺治帝,一个是北京的崇祯帝,还有一个就是他大顺皇帝李自成。
当然,现在的王争还在大明朝体制之内,爵位不过是个安东候,荣华富贵起码在明面上都是朝廷封赏下来的,并不在局内。
在很多局内人看来,李自成建立大顺之后,王争和山东军无论在江南搞成什么样,声势上都弱了许多。
你看我大顺是什么,那是一个崭新的朝代,改朝换代你懂不懂,山东军又算什么,说到底还是个官军。
崇祯接到的挑战书咄咄逼人,落款处还特意标明了大顺永昌年号,李自成的意思就是提醒崇祯和明廷重臣,大顺已经和他们分庭抗礼了。
这挑战书的文风看起来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应该就是个破落秀才写的,崇祯还以为是李自成藐视皇威,震怒不已,当场将挑战书撕成碎片。
没过多久,从南京来了一份奏折,署名是安东候、左都督、山东总兵王争,看了李自成挑战书的崇祯,再看王争的奏折,却出奇地平静。
这个时候他才明白过来,李自成不是特意要用破落秀才写挑战书,而是他手底下压根没有什么名士。
王争在信中的口吻,就显得尊敬很多,并且一丁点的毛病都挑不出来,依旧以人臣自称,说自己乃是大明的臣子,闯贼在西安称帝,天下人当诛之而后快云云。
并且王争在奏折中明确表示,山东军可以尊奉朝廷,替天行道讨伐叛逆,甚至可以替崇祯灭了那什么大顺。
当然了,这么做一定要走足够的好处,王争要受封宁王,并且拥有自己任命官署的权利,这是最起码的。
而且他在江南的一切事务,都可以自己做主,朝廷不能横加干预。
书信的笔体偏硬,不太熟练,但崇祯一看就知道这是王争亲自书写,若观其文风,外露臣服朝廷之意,内中则充满着有恃无恐。
这奏折和李自成的挑战书形成鲜明对比,李自成的那个很明显就是个不入名的破落秀才所写,没准就是那所谓的大军师宋献策。
但王争这个就不同寻常,崇祯召内阁商议此事,大学士陈演认为这份奏折极有可能出自江南名士陈子龙、冒襄几人之手,甚至有可能是他们联合所写。
这份奏折,其实也是王争在向天下人宣称,自己不光握着最强大的兵马,而且是文武俱备,人才济济。
李自成?不过是还没抽出时间而已!
在山东军,就算那些平常讥讽自己的东林士子,在弃暗投明之后,依然能被委以重任,借此招揽更多人才,让朝堂的重臣对山东军重新有个定义。
王争本来并不在意这些,什么名分,那都不如到手的权力重要,但下面山东军的文武诸臣却并不这样想。
人家李自成好歹是个皇帝,还建了国,要是自己跟着的还是区区一个侯爷,就算手握重权,那也太说不过去了,好看不好听啊!
这种事不光山东军内部的人十分同意,那些依附过来的原朝廷勋戚们更是非常主动。
其实在南京就有不少和王争爵位相同的侯爷,更别提整个江南,自己再跟着一个侯爷,名目根本上不是那么回事。
最后王争也挡不住大势所趋,自己总要给手下人些好处,那些归附过来的勋戚们也要有个更好听的名份。
所以在崇祯十六年的十二月,安东候王争下令让陈子龙、冒襄、李雯这些原复社的大才子们写出这一份奏折。
人才多就是好,王争只要把要求一提,这些大才子就能换着花样出文章,而且个个都不带重样的。
可王争对辞藻诗词一窍不通,看到这些就是两眼一抹黑,压根不懂什么意思,最后只能闭着眼睛都交给幕僚府,让他们商量商量,看着选出来一个交上去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