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言情文学 www.yqwx.net,日落长安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元和三年,时令正是“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初夏。繁花落尽春归去,渐开荷芰落蔷薇,初夏的长安依旧风景秀丽。在这美丽的季节,一场考试正在进行,但谁也没有料到,这场考试悄然影响了晚唐的历史,当然,是不好的影响,很不好的影响。

    晚唐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肌体上生长着三个硕大的毒瘤: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是那场臭名昭著的安史之乱造成的严重后遗症,而晚唐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党争—牛李党争,其根源就是这次考试。

    这是一次制举考试,具体的说,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制举考试。

    制举考试与进士科考试略有不同。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科的门槛很高,一般人穷其一生,都未必能跃过龙门。即使你有幸成为进士,也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即所谓的“释褐”;要想成为朝廷官员,还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如果运气不好,等个三五年也是有可能的,事实上,唐宋八大家之一,“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就曾屡屡受挫于吏部的铨选,从成为进士到正式踏入官场,韩愈等了十几年。也正因为此,朝廷为了选拔非常之才,打破常规,开辟了制举考试这一青云之路。

    与进士科考试相比,制举考试的最大优势就是举选合一,只要登科,就可以授官。因此无论是青衿书生,还是白衣寒士,乃至已经考取进士,甚至包括一些已经入仕的人,都对制举考试趋之如骛,以便为自己的政治生涯赢取更高的起点。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考中进士后,又先后两次参加了制举考试,贞元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元和三年的这个初夏,在这场名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制举考试中,有三个考生,不,确切的说是这三个考生的三篇策论,成为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导火索,他们分别是伊阙尉牛僧孺、陆浑尉皇甫湜和前进士李宗闵。

    吏部员外郎韦贯之是一个正直的人,正直的有点迂。

    少年时的韦贯之才华横溢,河中、泽潞节度使都曾经试图用重金召其入幕,都被韦贯之拒绝,他宁肯固守清贫,过箪食瓢饮的生活,也不愿成为那些节度使的幕僚。入仕后,韦贯之更成为混浊官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宛如洁白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他敢于坚持原则,不阿附权贵,不趋炎附势,近乎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德宗末年,京兆尹李实权势薰天,其威势甚至超过了宰相,官员的升迁降黜往往由其一言而决。有人曾经向李实举荐韦贯之,李实回答说:“这个人和我同住一个里坊,听说他很贤能,如果他能登门拜访,我很愿意向皇上举荐他。”李实还举起手中的笏板给那个人看,说:“我已经将他的名字记在上面了。”举荐人大喜,立刻将李实的话转告给了韦贯之,并且说:“你今日造访李实,明日就可得到升迁,接受同僚的祝贺。”面对这露骨的暗示,韦贯之一笑置之,数年来始终没有踏进李实的府门,作为代价,韦贯之的官职也一直没有得到升迁。

    顺宗继位后,王叔文等人掌握了大权,处置了臭名昭著的李实,一直不肯阿附这个奸臣的韦贯之终于得到了升迁。元和三年,韦贯之被任命为这次制举考试的考策官。

    一个凉爽的夏夜,就着摇曳的烛光,韦贯之缓缓展开了第一轴卷子,开始了决定考生命运的阅卷工作。

    大凡决定人一生命运的考试,考生迫于巨大的压力和有限的时间以及种种的规矩和忌讳,往往很难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只好敷衍成篇,致使文章寡淡如水。比如唐代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代,但在科举考场却鲜有佳作,除了钱起那句如鬼谣般轻灵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祖咏的半首《终南望馀雪》之外,考场上就再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了。这次似乎也不例外,韦贯之微微摇了摇头,伸了个懒腰,揉了揉发涩的眼睛,轻轻叹了口气,无奈的伸手取过又一份散发着淡淡墨香的卷子。

    目光缓缓扫过整齐的卷面,一行行婉雅秀逸的楷书跳入眼帘,韦贯之眼前一亮,来了兴致。这篇文章洋溢着年轻人独有的“指陈时政之失,无所避”的活力与勇气,挑起的是关于宫廷内宦官专权和宫廷外重重危机的沉重话题,而其用心之激切,言辞之耿直,都令人到中年的韦贯之热血沸腾,为之击节叫好。其中,抨击宦官的文字,更令身为考策官的韦贯之自叹不如。长期以来,宦官的专权跋扈有目共睹,但大部分官员,甚至包括品行高洁的韦贯之对此都是敢怒而不敢言,但这个年轻人,却以其大无畏的精神,用犀利的文字向那些不可一世的权阉们发起攻击。韦贯之长时间的摩挲着这份卷子,迟迟不愿放手,将这份卷子的主人,一个名叫皇甫湜的年轻人,深深的烙在了脑海里。但韦贯之绝不会想到,这样令他怦然心动的文章,在这个凉爽的夏夜,他会接连看到三篇,而另两篇文章的主人分别是牛僧孺和李宗闵。

    几天后,韦贯之选中的卷子送到了翰林学士裴垍、王涯的手中,不久又送到了大唐天子李纯的御案上,没有人挑剔皇甫湜、牛僧孺和李宗闵的卷子,所有人都对这次制举考试的结果很满意,包括李纯。当然,一个人除外,而这个例外的人就是荆南节度使裴均。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