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宦海游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家都诚心悔过,完全拥护熊科长的艰苦朴素论了,纷纷踊跃表示,没车是干事业,有车是更好的干事业;没车不会抱怨,有车更加不会抱怨……
李从云在一边微笑着,也插了两句话表示赞同,对熊科长的一身正气表示了由衷的钦佩。
倒是熊林自己忽然悟出一点味来,为何这话不是李从云这个副科长来说,偏偏他这个科室一把手把这话说了?
按照一般惯例,“坏人”应该李从云这个副科长来做,然后熊林出来说几句场面话,给紧张的气氛解围呀。
可,为啥现在反过来了?
楚光呵呵笑着,说:“其实临京大发的面包车也不错了,我一个亲戚就是在这个车厂上班的,这车我也坐过,还行,日常出行是完全足够了。咱们革命工作也得一步步来嘛,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趋势,再过几年,没准就真能坐上海狮了呢。”
熊林微微有些诧异:“你还有亲戚在临京的车厂上班?你知道这个车的情况?”
楚光心里暗笑,嘴上说得大义凛然,心里也还是关心这个车的嘛,到底是科长,出门办事还得挤公交,太没面子了。
楚光于是排着胸脯说:“我自然知道,我太知道了。要说大发汽车,还得先从临京的汽车工业说起。那是1965年,临京汽车工业开始起步,建立了临京汽车制造厂,当时国内只有一汽、上汽、天汽三家汽车生产厂家。1973年到1979年,临京生产了63辆740型仿丰田轿车。1980年临京汽车厂的轻型卡车一炮打响。1983年国家香山会议,确定在临京建设微型汽车生产基地,引进日本大发汽车技术。大发汽车在日本是厢式货车,尽管有一些设计缺陷,但是这种车型油耗低,经济适用,价格低。引进大发车的目的,是以民用为主,加装座位后,既可以送货又可以坐人,可以为城乡老百姓出行提供轿车的替代品。当时临京汽车厂通过谈判,从日本引进了大发总装生产线,准备生产‘临京大发’汽车……”
熊林一听,楚光对这个临京大发果然是真有了解的,不禁露出了关注的神情。
楚光一看科长有兴趣,更有谈兴了,喝了一口杏花村,吐着酒气说:“1984年9月……哪一天我忘了……我国第一辆由华日合作生产的微型汽车在市郊杨柳青镇的临京市汽车制造厂顺利开出生产线。第一批汽车是日本零件华夏组装,装焊、油漆、总装、质检,一共8个人参加装配。开始时,由于是来件组装的形式,而且技术条件并不成熟,在1984年最初生产的两三个月里,总共只生产了几十辆车。临京汽车厂的赵厂长和同事们在生产线上摸爬滚打的日子里,大发车的生产慢慢走上了轨道。生产上了轨道,市场一下子大了起来,大发车很快就得到了全国的认可。‘要发家,买大发,发发发!’,这则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大家都知道吧?仅从字面上,已经显示出了大发车当年的火爆态势已经席卷全国。
我听亲戚说,临京汽车制造厂生产各式各样二十多个型号的大发车,出厂价是2.8万元,可被车贩子一炒,就能卖出5.2万元的天价。”
熊林吃了一惊:“这么赚钱?”
楚光哈哈一笑:“那是,做车,利润大着呢。”
其实大发车在这个时代出现是符合华夏经济的发展的,1986年2月19日临京市微型汽车灯具零部件开始国产化。1987年年底,临京微型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已由1984年的8%上升至85%,这一速度令日本人咋舌。也正是在1987年,临京出现了第一辆大发车型的出租车。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京城市政府提出了“一人招手,几辆车等候”的京城市出租车行业发展方针,被戏称为“黄虫”的大发车开启了京城出租车平民化的历史。
“以低档车辆、廉价车费满足市民需求”成为京城市出租车行业发展的趋势。为了向司机们解释一些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时任赵厂长还曾经带领一批专家在京城召开过发布会。
京城在1992年时,已经有3万辆大发出租车,在临京,1997年黄面的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峰,马路上已经“遍地黄大发”,当时这个城市里同时有1.8万辆黄面的在“扫街”。
此时就是刚刚进入92年,京城的黄大发满街都是,所以刚刚他们才会对这车不大感冒,毕竟是低档出租车的形象,跟公务用车的形象有点不吻合。
就在这时,几个穿着迷彩服、左手手臂带着袖标的年轻人从外面走了进来,一位服务员正在他们身边跟着,好像在解释什么事。
这几个人放眼一望,就看见赵昆站起来朝他们招手,顿时露出笑容,朝这边走了过来。
----------
11:50-12:00左右,还有一章发,凌晨0点-3点的任何书评区发言,哪怕只是一个“嗯”、“好”之类的字,也统统加精,要刷分的童鞋莫要错过了。
家都诚心悔过,完全拥护熊科长的艰苦朴素论了,纷纷踊跃表示,没车是干事业,有车是更好的干事业;没车不会抱怨,有车更加不会抱怨……
李从云在一边微笑着,也插了两句话表示赞同,对熊科长的一身正气表示了由衷的钦佩。
倒是熊林自己忽然悟出一点味来,为何这话不是李从云这个副科长来说,偏偏他这个科室一把手把这话说了?
按照一般惯例,“坏人”应该李从云这个副科长来做,然后熊林出来说几句场面话,给紧张的气氛解围呀。
可,为啥现在反过来了?
楚光呵呵笑着,说:“其实临京大发的面包车也不错了,我一个亲戚就是在这个车厂上班的,这车我也坐过,还行,日常出行是完全足够了。咱们革命工作也得一步步来嘛,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趋势,再过几年,没准就真能坐上海狮了呢。”
熊林微微有些诧异:“你还有亲戚在临京的车厂上班?你知道这个车的情况?”
楚光心里暗笑,嘴上说得大义凛然,心里也还是关心这个车的嘛,到底是科长,出门办事还得挤公交,太没面子了。
楚光于是排着胸脯说:“我自然知道,我太知道了。要说大发汽车,还得先从临京的汽车工业说起。那是1965年,临京汽车工业开始起步,建立了临京汽车制造厂,当时国内只有一汽、上汽、天汽三家汽车生产厂家。1973年到1979年,临京生产了63辆740型仿丰田轿车。1980年临京汽车厂的轻型卡车一炮打响。1983年国家香山会议,确定在临京建设微型汽车生产基地,引进日本大发汽车技术。大发汽车在日本是厢式货车,尽管有一些设计缺陷,但是这种车型油耗低,经济适用,价格低。引进大发车的目的,是以民用为主,加装座位后,既可以送货又可以坐人,可以为城乡老百姓出行提供轿车的替代品。当时临京汽车厂通过谈判,从日本引进了大发总装生产线,准备生产‘临京大发’汽车……”
熊林一听,楚光对这个临京大发果然是真有了解的,不禁露出了关注的神情。
楚光一看科长有兴趣,更有谈兴了,喝了一口杏花村,吐着酒气说:“1984年9月……哪一天我忘了……我国第一辆由华日合作生产的微型汽车在市郊杨柳青镇的临京市汽车制造厂顺利开出生产线。第一批汽车是日本零件华夏组装,装焊、油漆、总装、质检,一共8个人参加装配。开始时,由于是来件组装的形式,而且技术条件并不成熟,在1984年最初生产的两三个月里,总共只生产了几十辆车。临京汽车厂的赵厂长和同事们在生产线上摸爬滚打的日子里,大发车的生产慢慢走上了轨道。生产上了轨道,市场一下子大了起来,大发车很快就得到了全国的认可。‘要发家,买大发,发发发!’,这则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大家都知道吧?仅从字面上,已经显示出了大发车当年的火爆态势已经席卷全国。
我听亲戚说,临京汽车制造厂生产各式各样二十多个型号的大发车,出厂价是2.8万元,可被车贩子一炒,就能卖出5.2万元的天价。”
熊林吃了一惊:“这么赚钱?”
楚光哈哈一笑:“那是,做车,利润大着呢。”
其实大发车在这个时代出现是符合华夏经济的发展的,1986年2月19日临京市微型汽车灯具零部件开始国产化。1987年年底,临京微型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已由1984年的8%上升至85%,这一速度令日本人咋舌。也正是在1987年,临京出现了第一辆大发车型的出租车。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京城市政府提出了“一人招手,几辆车等候”的京城市出租车行业发展方针,被戏称为“黄虫”的大发车开启了京城出租车平民化的历史。
“以低档车辆、廉价车费满足市民需求”成为京城市出租车行业发展的趋势。为了向司机们解释一些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时任赵厂长还曾经带领一批专家在京城召开过发布会。
京城在1992年时,已经有3万辆大发出租车,在临京,1997年黄面的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峰,马路上已经“遍地黄大发”,当时这个城市里同时有1.8万辆黄面的在“扫街”。
此时就是刚刚进入92年,京城的黄大发满街都是,所以刚刚他们才会对这车不大感冒,毕竟是低档出租车的形象,跟公务用车的形象有点不吻合。
就在这时,几个穿着迷彩服、左手手臂带着袖标的年轻人从外面走了进来,一位服务员正在他们身边跟着,好像在解释什么事。
这几个人放眼一望,就看见赵昆站起来朝他们招手,顿时露出笑容,朝这边走了过来。
----------
11:50-12:00左右,还有一章发,凌晨0点-3点的任何书评区发言,哪怕只是一个“嗯”、“好”之类的字,也统统加精,要刷分的童鞋莫要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