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蚍蜉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要说这些年谁的胆量能让赵当世佩服,不是赫赫有名的强寇李自成,也不是勇冠三军的杀神曹文诏,而是放在四省名不见经传的王友进。连袁韬对大获山都望而却步,这位号称“夺食王”的王友进却愣是敢“虎口夺食”。
自打罗营大帐一别,赵当世率部回山,毫无松懈,以之前防官军般防袁韬等,各处哨卡关隘守备之重更胜往昔。袁韬则有些踌躇,说撤,咽不下这口气,不想眼睁睁看赵营就这么在川中站稳脚跟;说打,罗尚文都攻不下来的山城,他更没有把握拿下。而他身边,则是各种声音均有:白蛟龙与刘维明都主张与赵营联合,将阆中、苍溪一带地盘划出去给对方经营。王友进则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坚决要求铲除赵营。双方争执不下,他心中也拿不定主意,就暂时分营屯驻在在大获山沿麓。
王友进部驻扎在东北面。赵当世夺了他城,他没有一天不是怒火中烧。茶不想饭不思,满脑子所想,都是将巢穴夺回,并把赵当世大卸八块。煎熬几日,他终于下定决心,求人不如求己,不要袁韬相助,仅凭一己之力将大获城夺回来。
会萌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很简单,那便是他发现赵营人马主力都布防在西南一面,与袁韬、白蛟龙、刘维明三营对峙。自己这边的启明、锁錀二门防御相对薄弱。如若打对方个措手不及,未必不能取胜,退一步讲,就算败了,不还有其他三营弟兄庇护?到时候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只推说误会罢了。
本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想法,王友进开始暗地里调集人马,图谋夜袭山城。他本以为一切都人不知鬼不觉,实际上,赵当世一直都对他十分警惕。东北面之所以看上去疏于守备,这正是赵营营造出来的一种假象。杨成府的哨探几乎每日十报,向大获城内反馈王友进部的动静。
王友进为了这次的袭击做了精密安排。他熟知大获城各点分布,在营中挑选了百名跳荡敢死之士,各携薪烛,当先登山,只要一突破城门,就立刻散往各处纵火,之后营中主力再上,趁着敌方混乱,一举奠定胜局。
他的敢死队在月黑之夜悄悄摸上了启明门,不知是赵营松懈还是怎么,城上竟是空荡荡的无人驻守,领队之人大喜过望,暗呼天佑,令矫健之人首先越墙而入,打开城门。既已入城,正欲按计划行事,猛听天空数声响箭划过,眨眼间,无数兵马明火执仗,从四面围来。
敢死队又惊又慌,血战后退,好不容易撤到城外山坡,回头一望,心顿时凉了半截。只见山下自家大营中火光冲天,映照天空恍若白昼,杀伐之声不绝如缕,自远传近,萦绕耳边——原来赵当世早有安排,先将王友进的敢死队及主力赚上山来,而后暗度陈仓,遣郝摇旗率一支兵马从锁錀门偷偷而下,直取空虚的王友进大营。
王友进遮拦不住,本人死于乱军中,首级被枭,其主力困于半山,前后皆敌,自知不济,除了小股抵抗外,大部当场倒戈投顺。天尚未明,川中有名的一方势力就此落下了帷幕。
等袁韬领兵马赶到东北面时,战事已经结束。赵当世留下几人在早已被付之一炬的王友进大营的废墟中等候,陈述事情经过——无非就是王友进不顾义气,以私仇大举犯城,赵营为了自保,无奈反击,只是不巧王友进本人被流矢射死云云。反正一派说来,赵当世倒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木已成舟,袁韬纵再恼怒,也不会鲁莽到直接攻山。他接过王友进已经泛青的首级,喟叹数声,明的是为这个并肩作战多年“袍泽兄弟”哀叹,暗地里却是追悔自己优柔寡断,一再为赵当世这厮赚得先机。
他总不能杀了这几个赵营使者泄愤,只能一面装出痛惜的表情,一面好言与使者交谈,表现出自己并无责怪赵当世的意思。经此战,赵营的实力已经表现得很明显,王友进再不济,在川中也是名震一方的渠首,竟旦夕被灭,本人也身首异处,足见赵当世的心狠手辣与手下兵士的精锐。眼下山下虽尚有三营人马,但惊慌之下,袁韬已然没有信心再和赵当世周旋下去。
他回到营中,招来白蛟龙与刘维明,商议退兵事宜,出乎他的意料,这二个一向听话的家伙竟然唱起了反调,都不赞成。难不成他们真被赵当世那一派看似激昂的胡言所迷惑?抑或是被赵营的战斗力所震慑?
不管如何,袁韬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不安全感,他甚至觉得,白、刘二人看向自己的眼神都怪怪的,好似虽是都有可能将自己绑了,拿去献给赵当世。惶惶之下,他更确定要尽快离开这里。
袁韬部在十月下旬尽数拔去,震天王白蛟龙与逼反王刘维明两部则继续滞留山下,并向赵当世传达了联合的意愿。
赵营人马相较于川中其他势力虽然较为精锐,但毕竟人数少,禁不起消耗,迟早还是得扩大化。眼下白、刘二人有心归顺,却有两点好处,第一点如前言,为自己增添力量,而第二点在赵当世看来更加重要,便是向川中其他掌盘子传达了一个信号,即“你们除了袁韬,还有另一个选择”。白、刘二人都是本地数得着的强寇,有他们做表率,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两部的人马,赵当世暂时不敢放上山,他在山下选了两个营地,供他们屯驻,同时邀请白、刘二人上山叙话。
这二人久历战阵,手下兵马不甚强,但也是见过世面的。当下他们在赵营兵士的指引下,沿着山道板石阶拾级而上,沿途经过几个哨卡,只见守备森严,兵将目不斜视,都颇为惊诧,待从长庚门入城,观察到岿然守立上下以及整齐列队经过的兵士,更为咋舌。在他们的印象中,先不论战斗力,光这副作风,怕是连抚台的标兵也有不及。若不是斜眼看见城头上插着一面赵营大旗,他们甚至以为自己走进了京营。其实他们不知,这时节,朝廷的京营早已糜烂不堪... -->>
要说这些年谁的胆量能让赵当世佩服,不是赫赫有名的强寇李自成,也不是勇冠三军的杀神曹文诏,而是放在四省名不见经传的王友进。连袁韬对大获山都望而却步,这位号称“夺食王”的王友进却愣是敢“虎口夺食”。
自打罗营大帐一别,赵当世率部回山,毫无松懈,以之前防官军般防袁韬等,各处哨卡关隘守备之重更胜往昔。袁韬则有些踌躇,说撤,咽不下这口气,不想眼睁睁看赵营就这么在川中站稳脚跟;说打,罗尚文都攻不下来的山城,他更没有把握拿下。而他身边,则是各种声音均有:白蛟龙与刘维明都主张与赵营联合,将阆中、苍溪一带地盘划出去给对方经营。王友进则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坚决要求铲除赵营。双方争执不下,他心中也拿不定主意,就暂时分营屯驻在在大获山沿麓。
王友进部驻扎在东北面。赵当世夺了他城,他没有一天不是怒火中烧。茶不想饭不思,满脑子所想,都是将巢穴夺回,并把赵当世大卸八块。煎熬几日,他终于下定决心,求人不如求己,不要袁韬相助,仅凭一己之力将大获城夺回来。
会萌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很简单,那便是他发现赵营人马主力都布防在西南一面,与袁韬、白蛟龙、刘维明三营对峙。自己这边的启明、锁錀二门防御相对薄弱。如若打对方个措手不及,未必不能取胜,退一步讲,就算败了,不还有其他三营弟兄庇护?到时候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只推说误会罢了。
本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想法,王友进开始暗地里调集人马,图谋夜袭山城。他本以为一切都人不知鬼不觉,实际上,赵当世一直都对他十分警惕。东北面之所以看上去疏于守备,这正是赵营营造出来的一种假象。杨成府的哨探几乎每日十报,向大获城内反馈王友进部的动静。
王友进为了这次的袭击做了精密安排。他熟知大获城各点分布,在营中挑选了百名跳荡敢死之士,各携薪烛,当先登山,只要一突破城门,就立刻散往各处纵火,之后营中主力再上,趁着敌方混乱,一举奠定胜局。
他的敢死队在月黑之夜悄悄摸上了启明门,不知是赵营松懈还是怎么,城上竟是空荡荡的无人驻守,领队之人大喜过望,暗呼天佑,令矫健之人首先越墙而入,打开城门。既已入城,正欲按计划行事,猛听天空数声响箭划过,眨眼间,无数兵马明火执仗,从四面围来。
敢死队又惊又慌,血战后退,好不容易撤到城外山坡,回头一望,心顿时凉了半截。只见山下自家大营中火光冲天,映照天空恍若白昼,杀伐之声不绝如缕,自远传近,萦绕耳边——原来赵当世早有安排,先将王友进的敢死队及主力赚上山来,而后暗度陈仓,遣郝摇旗率一支兵马从锁錀门偷偷而下,直取空虚的王友进大营。
王友进遮拦不住,本人死于乱军中,首级被枭,其主力困于半山,前后皆敌,自知不济,除了小股抵抗外,大部当场倒戈投顺。天尚未明,川中有名的一方势力就此落下了帷幕。
等袁韬领兵马赶到东北面时,战事已经结束。赵当世留下几人在早已被付之一炬的王友进大营的废墟中等候,陈述事情经过——无非就是王友进不顾义气,以私仇大举犯城,赵营为了自保,无奈反击,只是不巧王友进本人被流矢射死云云。反正一派说来,赵当世倒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木已成舟,袁韬纵再恼怒,也不会鲁莽到直接攻山。他接过王友进已经泛青的首级,喟叹数声,明的是为这个并肩作战多年“袍泽兄弟”哀叹,暗地里却是追悔自己优柔寡断,一再为赵当世这厮赚得先机。
他总不能杀了这几个赵营使者泄愤,只能一面装出痛惜的表情,一面好言与使者交谈,表现出自己并无责怪赵当世的意思。经此战,赵营的实力已经表现得很明显,王友进再不济,在川中也是名震一方的渠首,竟旦夕被灭,本人也身首异处,足见赵当世的心狠手辣与手下兵士的精锐。眼下山下虽尚有三营人马,但惊慌之下,袁韬已然没有信心再和赵当世周旋下去。
他回到营中,招来白蛟龙与刘维明,商议退兵事宜,出乎他的意料,这二个一向听话的家伙竟然唱起了反调,都不赞成。难不成他们真被赵当世那一派看似激昂的胡言所迷惑?抑或是被赵营的战斗力所震慑?
不管如何,袁韬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不安全感,他甚至觉得,白、刘二人看向自己的眼神都怪怪的,好似虽是都有可能将自己绑了,拿去献给赵当世。惶惶之下,他更确定要尽快离开这里。
袁韬部在十月下旬尽数拔去,震天王白蛟龙与逼反王刘维明两部则继续滞留山下,并向赵当世传达了联合的意愿。
赵营人马相较于川中其他势力虽然较为精锐,但毕竟人数少,禁不起消耗,迟早还是得扩大化。眼下白、刘二人有心归顺,却有两点好处,第一点如前言,为自己增添力量,而第二点在赵当世看来更加重要,便是向川中其他掌盘子传达了一个信号,即“你们除了袁韬,还有另一个选择”。白、刘二人都是本地数得着的强寇,有他们做表率,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两部的人马,赵当世暂时不敢放上山,他在山下选了两个营地,供他们屯驻,同时邀请白、刘二人上山叙话。
这二人久历战阵,手下兵马不甚强,但也是见过世面的。当下他们在赵营兵士的指引下,沿着山道板石阶拾级而上,沿途经过几个哨卡,只见守备森严,兵将目不斜视,都颇为惊诧,待从长庚门入城,观察到岿然守立上下以及整齐列队经过的兵士,更为咋舌。在他们的印象中,先不论战斗力,光这副作风,怕是连抚台的标兵也有不及。若不是斜眼看见城头上插着一面赵营大旗,他们甚至以为自己走进了京营。其实他们不知,这时节,朝廷的京营早已糜烂不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