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文学 www.yqwx.net,我的大明新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街坊,这个先由富裕的街坊开始改建,房屋统一采用两层或者三层的新中式风格,减少占地面积。
而节省出来的土地,所建设的房子,则可以高价卖出去,弥补朝廷的损失。
另外,朱瞻基要求工部积极研究上下水设备的改进,争取以后在每一个街坊建设一座水塔,供应整个街坊的日常用水。
在这项技术突破以后,就能建设五六层的单元楼,大大提高应天府的土地利用率。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不能将房屋变成商品,如果将房子变成了商品,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就大乱。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房子变成身份等级,并且让人一眼就能区分开来。
如今的大明,有皇室,宗室,勋贵,官员,士子,百姓(商户,农户等),现在还多了海外学子,使节,雇佣。
除了服饰,房子同样要成为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准。
朱瞻基一边要求工部和礼部对各种规制的建筑进行标准划分,一边发布命令,在整个大明境内,对城市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并且叫停了各种新房建设。
每个不同的地区,都应该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要求实用与坚固,能够长久保存。
在后世,城市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国内的很多地区,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东部还是西部,房子都几乎一模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的新鲜感。
这一点是不可取的,这样虽然能省了一些心思,但却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一个城市一个模样,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与特征,那么过个几百年,全国的旅游业发展,将会远比后世更加火爆。
更重要的是,每个城市的下水道建设,首先要提上议程,建设一座城市,首先不是要建设的多漂亮,而是要具备强大的功能。
不能一下雨就淹成河,一段时间不下雨,就又开始缺水。
城市建设需要具有前瞻性眼光,不管是绿化,排水,垃圾处理,水电供应,道路建设,都应该预留下充足的空间。
应天府应该称为一个样板,成为整个大明的样板,让其他地方的城市,都初步具备后世的城市功能。
就以道路来说,原本的大明只有马车,牛车,道路狭窄。
朱瞻基想要在应天府建设城市火车,许多建筑就要拆除。
以后要是有了汽车,现在的道路就更加不行了。
所以,应天府的城市改造,就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预留下汽车道,有轨火车道。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城墙的限制。
古代的城市狭小,拥挤,是因为城墙的限制。城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当炸药已经发明出来,新式火枪已经发明出来,战争的威力扩大了许多之后,城墙的作用还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没有!
在时间进入最炎热的七月的时候,朱瞻基在七月初一的大朝会上,提出了今后的大明,取消城墙的建设的可能性。
这一提议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城墙是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心里的安全依靠,也是这些大臣们心里的依靠。
不要城墙,这跟把自己脱光了面对对方的大刀有什么区别?
为了说服这些大臣,朱瞻基携带文武百官来到了应天府外城正东的麒麟门。
麒麟门因位于宋武帝刘裕初宁陵墓道的两只石麒麟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
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到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到8米。
这座城门因如今的朱高炽住在温泉别院,加上江南一带民众进京,大多经过这里,所以利用率非常高。
但是因为人流,车流太大,城门当初的建设有些狭小,所以准备拆除重建。
朱瞻基先让文武百官检查了这座要拆除的城墙,然后让化学研究院的道士们,在主要节点,一共安装了二十斤苦味酸炸药和一百多个雷酸汞雷管。
二十斤炸药也不过是小小的一桶,但是苦味酸炸药的威力,还要大于后世著名的TNT炸药。
这二十斤炸药被引爆了以后,一段巍峨的城墙,应声倒塌。
这一幕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也颠覆了他们一直一来的心理假象。
城墙是他们心理安全的底线,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的战争中,也只有灭国之战的时候,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大部分时候,奸细早就已经渗透了进来,让城墙失去作用。
就像朱棣,要不是李景隆打开城门,他能顺利的当上皇帝吗?不一定。
在他们心目中稳如泰山的城墙,现在面对新式炸药,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城墙真的有作用吗?
能够让这些大臣反思,其实已经达到了朱瞻基的目的。
人们的思维观念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过来的,即使是后世,经过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接受了那么多外界的冲击,也一直到了新世纪,人们的思想才转变过来。
大明的宣传能力当然没有执政党厉害,朱瞻基也没有想过一开始就彻底改变所有人。
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在城墙之外建设新城。
旧城改造的成本,是远远高于在平地上建设新城的。在平地上建设新城,不管是一开始下水道铺设,还是道路的扩宽,都不会有任何障碍。
而且,这些古城已经建设起来,虽然非常落后,但是依旧可以保存下来,作为以后的景区。
而不是像后世一样,拆,拆,拆……
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连超过五百年的建筑都少的可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这种文化的断层,其实比经济的发展断层更加可怕。
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以后还能继续发展,无非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文化断层一旦形成,今后想要在找回来,难度增加了无数倍,还不一定能成功。
火枪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整个东方的战争模式。
这不是原本历史中的只有几千,几万火门枪,工匠不超过万人。
如今大明的火枪制造,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制度化,标准化。不管是谁当政,都不可能忽略火枪的作用了。
以前的骑兵,可以强攻数倍于自己的步兵。但是现在,骑兵只剩下了机动性强于步兵。
只有马刀的骑兵,不要说面对不比自己人数少的火枪兵,即使火枪手的人数少了一半,骑兵仍然不是对手。
战争的模式已经改变,今后即使有造反,面对火枪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即便异族也有了火枪,想要侵略,也根本不可能有大明的人多。
不管怎么看,如今的大明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朱瞻基有这个自信。
那么现在,城墙的确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更多地变成了一个城市的装饰。
大臣们面对朱瞻基这强有力的事实说服,经过了半个月的斟酌,在七月十五这一日,通过了今后的城市建设方略。
今后的城市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习俗,气候,营造不同的建筑风格。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同人口的城市。下水道,净水池,沼气池的建设,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除此之外,道路的宽度,绿化的栽植,也有相应的标准。
朱瞻基不奢望每一个城市都建设成为一个花园城市,但是绝对不愿意因为城市发展,牺牲了环境。
大明不需要追赶谁,也没有被追赶的压力,所以,只需要有条不紊地发展,就足够了。
这一份建设方略不涉及旧城改造,更不涉及城墙的去留,只是为今后的大明建设,提供一个标准。
而真正的城市改造方略,要等到应天府进行改造以后,积累了经验,才会制定相应的标准。
当时间进入八月的时候,工部和內监首先在清凉门外,前往夹江工业区的道路两边,开始建设两个普通百姓的小区。
这两个小区,是工部和內监为在夹江工业区干活的普通百姓建造的,入住的标准是在应天府内城有房,并且在工坊里工作时间超过一定的期限。
专利司的大楼建设,其他人还只是看热闹,但是这两个小区的建设,却是真的让整个应天府的百姓沸腾了起来。
新房子是后世那种标准化的五层单元楼,但是不同的是,没有苏式建筑的呆板,反倒更像是新世纪新加坡的森林大厦,只是材料上不能比。
根据大明的人口结构,每一套房子几乎都是三室一厅版本,然后都有一个大阳台,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玻璃窗子。
然后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理问题。
因为房子建的结构有些傻大笨,阳台上不要说栽花种草,就是种树都没有关系。
而且小区里面的绿化都严格遵循标准,还有小广场可以玩耍,闲聊。
每一栋楼的房顶,在承重墙上方,都有一个水泥池砌的水箱,里面刷了油漆,保证水质,并且有专门的蒸汽机可以提供上水。
这样的房子,不要说在这个时代,即便往后推几百年,也不会落伍啊!
不花钱就能住进这样的房子,这让大明的普通百姓,如何不疯狂。
街坊,这个先由富裕的街坊开始改建,房屋统一采用两层或者三层的新中式风格,减少占地面积。
而节省出来的土地,所建设的房子,则可以高价卖出去,弥补朝廷的损失。
另外,朱瞻基要求工部积极研究上下水设备的改进,争取以后在每一个街坊建设一座水塔,供应整个街坊的日常用水。
在这项技术突破以后,就能建设五六层的单元楼,大大提高应天府的土地利用率。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不能将房屋变成商品,如果将房子变成了商品,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就大乱。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房子变成身份等级,并且让人一眼就能区分开来。
如今的大明,有皇室,宗室,勋贵,官员,士子,百姓(商户,农户等),现在还多了海外学子,使节,雇佣。
除了服饰,房子同样要成为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准。
朱瞻基一边要求工部和礼部对各种规制的建筑进行标准划分,一边发布命令,在整个大明境内,对城市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并且叫停了各种新房建设。
每个不同的地区,都应该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要求实用与坚固,能够长久保存。
在后世,城市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国内的很多地区,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东部还是西部,房子都几乎一模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的新鲜感。
这一点是不可取的,这样虽然能省了一些心思,但却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一个城市一个模样,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与特征,那么过个几百年,全国的旅游业发展,将会远比后世更加火爆。
更重要的是,每个城市的下水道建设,首先要提上议程,建设一座城市,首先不是要建设的多漂亮,而是要具备强大的功能。
不能一下雨就淹成河,一段时间不下雨,就又开始缺水。
城市建设需要具有前瞻性眼光,不管是绿化,排水,垃圾处理,水电供应,道路建设,都应该预留下充足的空间。
应天府应该称为一个样板,成为整个大明的样板,让其他地方的城市,都初步具备后世的城市功能。
就以道路来说,原本的大明只有马车,牛车,道路狭窄。
朱瞻基想要在应天府建设城市火车,许多建筑就要拆除。
以后要是有了汽车,现在的道路就更加不行了。
所以,应天府的城市改造,就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预留下汽车道,有轨火车道。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城墙的限制。
古代的城市狭小,拥挤,是因为城墙的限制。城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当炸药已经发明出来,新式火枪已经发明出来,战争的威力扩大了许多之后,城墙的作用还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没有!
在时间进入最炎热的七月的时候,朱瞻基在七月初一的大朝会上,提出了今后的大明,取消城墙的建设的可能性。
这一提议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城墙是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心里的安全依靠,也是这些大臣们心里的依靠。
不要城墙,这跟把自己脱光了面对对方的大刀有什么区别?
为了说服这些大臣,朱瞻基携带文武百官来到了应天府外城正东的麒麟门。
麒麟门因位于宋武帝刘裕初宁陵墓道的两只石麒麟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
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到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到8米。
这座城门因如今的朱高炽住在温泉别院,加上江南一带民众进京,大多经过这里,所以利用率非常高。
但是因为人流,车流太大,城门当初的建设有些狭小,所以准备拆除重建。
朱瞻基先让文武百官检查了这座要拆除的城墙,然后让化学研究院的道士们,在主要节点,一共安装了二十斤苦味酸炸药和一百多个雷酸汞雷管。
二十斤炸药也不过是小小的一桶,但是苦味酸炸药的威力,还要大于后世著名的TNT炸药。
这二十斤炸药被引爆了以后,一段巍峨的城墙,应声倒塌。
这一幕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也颠覆了他们一直一来的心理假象。
城墙是他们心理安全的底线,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的战争中,也只有灭国之战的时候,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大部分时候,奸细早就已经渗透了进来,让城墙失去作用。
就像朱棣,要不是李景隆打开城门,他能顺利的当上皇帝吗?不一定。
在他们心目中稳如泰山的城墙,现在面对新式炸药,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城墙真的有作用吗?
能够让这些大臣反思,其实已经达到了朱瞻基的目的。
人们的思维观念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过来的,即使是后世,经过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接受了那么多外界的冲击,也一直到了新世纪,人们的思想才转变过来。
大明的宣传能力当然没有执政党厉害,朱瞻基也没有想过一开始就彻底改变所有人。
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在城墙之外建设新城。
旧城改造的成本,是远远高于在平地上建设新城的。在平地上建设新城,不管是一开始下水道铺设,还是道路的扩宽,都不会有任何障碍。
而且,这些古城已经建设起来,虽然非常落后,但是依旧可以保存下来,作为以后的景区。
而不是像后世一样,拆,拆,拆……
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连超过五百年的建筑都少的可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这种文化的断层,其实比经济的发展断层更加可怕。
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以后还能继续发展,无非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文化断层一旦形成,今后想要在找回来,难度增加了无数倍,还不一定能成功。
火枪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整个东方的战争模式。
这不是原本历史中的只有几千,几万火门枪,工匠不超过万人。
如今大明的火枪制造,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制度化,标准化。不管是谁当政,都不可能忽略火枪的作用了。
以前的骑兵,可以强攻数倍于自己的步兵。但是现在,骑兵只剩下了机动性强于步兵。
只有马刀的骑兵,不要说面对不比自己人数少的火枪兵,即使火枪手的人数少了一半,骑兵仍然不是对手。
战争的模式已经改变,今后即使有造反,面对火枪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即便异族也有了火枪,想要侵略,也根本不可能有大明的人多。
不管怎么看,如今的大明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朱瞻基有这个自信。
那么现在,城墙的确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更多地变成了一个城市的装饰。
大臣们面对朱瞻基这强有力的事实说服,经过了半个月的斟酌,在七月十五这一日,通过了今后的城市建设方略。
今后的城市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习俗,气候,营造不同的建筑风格。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同人口的城市。下水道,净水池,沼气池的建设,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除此之外,道路的宽度,绿化的栽植,也有相应的标准。
朱瞻基不奢望每一个城市都建设成为一个花园城市,但是绝对不愿意因为城市发展,牺牲了环境。
大明不需要追赶谁,也没有被追赶的压力,所以,只需要有条不紊地发展,就足够了。
这一份建设方略不涉及旧城改造,更不涉及城墙的去留,只是为今后的大明建设,提供一个标准。
而真正的城市改造方略,要等到应天府进行改造以后,积累了经验,才会制定相应的标准。
当时间进入八月的时候,工部和內监首先在清凉门外,前往夹江工业区的道路两边,开始建设两个普通百姓的小区。
这两个小区,是工部和內监为在夹江工业区干活的普通百姓建造的,入住的标准是在应天府内城有房,并且在工坊里工作时间超过一定的期限。
专利司的大楼建设,其他人还只是看热闹,但是这两个小区的建设,却是真的让整个应天府的百姓沸腾了起来。
新房子是后世那种标准化的五层单元楼,但是不同的是,没有苏式建筑的呆板,反倒更像是新世纪新加坡的森林大厦,只是材料上不能比。
根据大明的人口结构,每一套房子几乎都是三室一厅版本,然后都有一个大阳台,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玻璃窗子。
然后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理问题。
因为房子建的结构有些傻大笨,阳台上不要说栽花种草,就是种树都没有关系。
而且小区里面的绿化都严格遵循标准,还有小广场可以玩耍,闲聊。
每一栋楼的房顶,在承重墙上方,都有一个水泥池砌的水箱,里面刷了油漆,保证水质,并且有专门的蒸汽机可以提供上水。
这样的房子,不要说在这个时代,即便往后推几百年,也不会落伍啊!
不花钱就能住进这样的房子,这让大明的普通百姓,如何不疯狂。